工科人才论文-沈峥嵘,葛灵丹

工科人才论文-沈峥嵘,葛灵丹

导读:本文包含了工科人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南京邮电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多科性大学,校史,一流学科,育人体系,优势学科,学科特色,思政教育,特色办学之路

工科人才论文文献综述

沈峥嵘,葛灵丹[1](2019)在《坚持“信息特色”,培养“新工科”创新人才》一文中研究指出:南京邮电大学走过了77年风雨征程,学科特色鲜明,在推进“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过程中,怎样聚焦学科优势,保持特色发展,勇于追求“世界一流”?叶美兰:首先一个词“信息特色”。用一句话概括:聚焦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优势学科,保持信息特色发展理(本文来源于《新华日报》期刊2019-12-23)

杨丽梅,何丽鹏,程廷海,于保军[2](2019)在《面向新工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新工科形势下长春工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多协同育人模式,探究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本文从多协同育人实践平台的搭建,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学科融合,深化课程设置、修订本科培养方案叁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本文来源于《内燃机与配件》期刊2019年23期)

朱恒伟,张琦,马洪新,刘豪睿[3](2019)在《新工科背景下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安全、节能、环保叁大主题的汽车新技术的兴起,尤其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车辆工程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在新工科背景下,文章对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找到更加符合市场契合度的大学生培养模式,使学生迅速掌握最新的、前沿性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满足市场新需求,将有效提高新形势下车辆工程专业人才的市场竞争力。(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9年22期)

汪雪玲,涂在友[4](2019)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化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地方经济发展与新工科建设的需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机制已经无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文章从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多方协同育人模式进行分析,从新建本科院校实际校情出发,提出以学校为主,整合校内外各种优质资源的深度协同育人模式,推动人才培养特色化建设,助力地方经济与高校良性互动发展。(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50期)

冯天军,梁春岩,张云龙[5](2019)在《新工科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新工科"和"创新人才"的内涵以及新工科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构建了四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策略:(1)多方协同育人,汇聚企业、行业部门、科研院所、相关高校的优势资源共同培养人才;(2)充分利用实践平台增强实践能力;(3)分组研讨教学,通过小组之间相互竞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创造力;(4)注重提升人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交通工程技术人才。通过实践检验,这些措施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效果。(本文来源于《高教学刊》期刊2019年24期)

范偲偲[6](2019)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电力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与探索——以《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工科"积极推进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培养新时代新机遇下以传统专业与现代技术想融合的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是地方高等院校工科教育面临的一项挑战。本文以《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等方面探索"新工科"人才多样性培养模式,为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供了保障。(本文来源于《中外企业家》期刊2019年36期)

王章豹,张宝[7](2019)在《培养新工科人才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工程教育具有工程和教育的双重属性,现代工程自身的整体系统性、技术复杂性、集成创新性、学科交叉性、协调建构性和社会关联性特点,对新工科人才——未来卓越工程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已成为新工科人才的核心能力,也是《华盛顿协议》对本科工程教育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培养新工科人才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措施有:依照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加强跨学科教育,建设更多的学科交叉的新工科专业;强化工程实践教育,让工程教育从"科学范式"回归"工程范式";面向工程实际,实施CDIO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来源于《高教发展与评估》期刊2019年06期)

顾海,孙健华,徐媛媛,吴国庆[8](2019)在《“新工科”视域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四用”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工科"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对新一轮产业革命做出的快速回应,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力量,"四用"即理论基础够用、区域建设能用、行业发展适用、生产一线好用,将成为评价应用型人才是否合格的新标准。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从德才之说、跨界能力、创新能力与国际视野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新工科"赋予的培养规格,并给出了"新工科"背景下"四用"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路径,为应用型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高教学刊》期刊2019年23期)

唐丽琼,杨思林,王俊峰[9](2019)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工科背景下,为切实提高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综合素质,提升高校服务地方战略发展能力,地方高校应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契合的课程体系。通过明确自身办学定位,围绕个性化、特色化、综合化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特点,构建模块化课程结构,形成较为完善的基础性课程、综合性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第二课堂及实践教学等课程体系。(本文来源于《高教学刊》期刊2019年23期)

李咏梅,周虹,章盛祺[10](2019)在《北京大学工学院新工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基于学生体验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工科背景下的个性化人才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和反馈,学生对教育质量、成长环境的评价是新工科改革发展的重要依据。本文以北京大学工学院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透过学生体验的视角探析工学院新工科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现状及效果,明晰新工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举措和未来方向。(本文来源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工科人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究新工科形势下长春工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多协同育人模式,探究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本文从多协同育人实践平台的搭建,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学科融合,深化课程设置、修订本科培养方案叁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工科人才论文参考文献

[1].沈峥嵘,葛灵丹.坚持“信息特色”,培养“新工科”创新人才[N].新华日报.2019

[2].杨丽梅,何丽鹏,程廷海,于保军.面向新工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19

[3].朱恒伟,张琦,马洪新,刘豪睿.新工科背景下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汽车实用技术.2019

[4].汪雪玲,涂在友.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化探索[J].智库时代.2019

[5].冯天军,梁春岩,张云龙.新工科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

[6].范偲偲.“新工科”背景下培养电力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与探索——以《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9

[7].王章豹,张宝.培养新工科人才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探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9

[8].顾海,孙健华,徐媛媛,吴国庆.“新工科”视域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四用”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19

[9].唐丽琼,杨思林,王俊峰.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J].高教学刊.2019

[10].李咏梅,周虹,章盛祺.北京大学工学院新工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基于学生体验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

标签:;  ;  ;  ;  ;  ;  ;  ;  ;  ;  

工科人才论文-沈峥嵘,葛灵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