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赛艇运动员论文-高炳宏,孟志军,冯连世

女子赛艇运动员论文-高炳宏,孟志军,冯连世

导读:本文包含了女子赛艇运动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赛艇运动员,高原训练,负荷结构,训练效果

女子赛艇运动员论文文献综述

高炳宏,孟志军,冯连世[1](2019)在《我国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八周高原训练不同负荷结构对训练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训练负荷是运动训练的核心,训练实践表明,高原训练过程中训练负荷的合理安排与控制,对有效改善有氧能力,提高运动成绩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本文以中国赛艇队备战奥运会女子双桨组和女子单桨组的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两组运动员冬训期间同一时间段赴云南会泽(海拔2280米)进行8周高原训练,之后两组运动员在里约奥运会上分别获得了第叁名和第七名的成绩。笔者分别统计分析了两组运动员高原训练前、中和后的训练负荷(量和强度)实际实施情况,并对高原训练前后反映训练效果(专项能力)的相关指标进行测试与分析,旨在探索不同组别运动员8周高原训练过程中负荷结构特点是否存在差异及其对训练效果造成的影响,为提高我国赛艇项目高原训练成功率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研究方法:以中国赛艇队32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即女子单桨组(18名)和女子双桨组(14名);高原训练安排:两组运动员在云南省会泽县(海拨高度为2280米)进行8周高原训练并分为四个阶段:第1周为高原训练的适应阶段,第2-4周为逐步提高训练量阶段,第5周为调整恢复周,第6-7周为大训练量与训练强度逐步增加阶段,第8周为下高原前减量训练调整周。全程跟踪记录两组运动员高原训练前、中、后的训练内容,统计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训练量统计以水上专项训练、测功仪训练和跑步训练等手段完成的距离(km数)为主;负荷强度分为五级,通过测定心率、血乳酸来确定。分别于训练前1周内、高原训练后第3周进行专项运动能力的测试,包括测功仪6km、2km和4级递增负荷测试;每周休息日的次日晨,采指尖血测试运动员的血尿素(BU)和肌酸激酶(CK)。采用SPSS24.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测得数据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经过非参数检验,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因此高原训练前后成绩、Bla和HR等比较分析组内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采用协方差分析。两组负荷量和强度均值比较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显着性标准,P<0.01为非常显着性标准。研究结果:(1)从负荷量变化看,平原阶段女子单桨组负荷量比女子双桨组平均每周高10.8km;而高原阶段,女子单桨组负荷量平均每周比女子双桨组低7.1km,其中水上负荷量平均每周低11.2km;女子单桨组负荷量从平原的每周195km降到每周164.1km(-15.85%),而女子双桨组负荷量从平原的每周184.2km降到171.2km(-7.06%);(2)从负荷强度上看,女子单桨组氧利用2的比例大于女子双桨组(118.27%,P<0.01),氧利用1、无氧阈、氧运输的训练比例均小于女子双桨组,分别为-30.47%(P<0.01)、-20.29%(P>0.05)和-48.65%(P>0.05);(3)高原训练后,女子单桨组的测功仪6km成绩下降0.04%(P>0.05),女子双桨组提高了0.77%(P<0.01),女子双桨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女子单桨组(P<0.05);女子双桨组的乳酸阈功率和乳酸阈心率提高幅度大于女子单桨组;女子单桨组的测功仪2km成绩下降0.31%(P>0.05),女子双桨组提高了0.73%(P<0.01);(4)女子单桨组BU平均为6.1±1.5mmol/l,CK为162.6±83.6U/l,女子双桨组BU为6.4±1.4mmol/l、CK为249.4±176.7 U/l;两组运动员的BU无差异,但CK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中国赛艇运动员高原训练的负荷量与平原训练负荷量基本持平,高原训练以水上训练为主,测功仪训练和跑步训练辅助。中国赛艇运动员高原训练的负荷强度应以氧利用1为主,约占60%-65%左右,注重发展运动员中等强度有氧能力;无氧阈和氧运输训练辅助。高原训练负荷结构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及高原训练负荷结构与平原训练负荷结构的关系,其中负荷强度的差异可能是引起训练效果的差异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林勇,黄文英,郭鹏程[2](2019)在《中国女子划艇运动员周期性亚高原训练成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跟踪测试法(力量素质、耐力素质、血红蛋白(HGB)、大赛成绩)、数据统计法等对国家队10名女子划艇运动员进行33周长期监控。目的是为了探究周期性亚高原训练方式方法、训练理念以及实际训练过程中体现的特征;高原训练对力量素质、耐力素质、血红蛋白(HGB)、大赛成绩的影响。通过研究总结,部分结果如下:与高原前相比,亚高原第一周期前期、亚高原第一周期后期、亚高原第二周期后期最大力量(卧推、卧拉)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卧推在亚高原第一周期前期、亚高原第一周期后期呈现极显着性上升(P<0.001),亚高原第二周期后期卧推呈现非常显着性上升(P<0.01);与亚高原第一周期前期相比,亚高原第一周期后期、亚高原第二周期后期卧推、卧拉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卧推在亚高原第一周期后期呈现非常显着性上升(P<0.01)。与高原前相比,亚高原第一周期前期、亚高原第二周期后期速度力量(1min卧推、1min卧拉)均呈上升趋势,其中1min卧推在亚高原第二周期后期呈现非常显着性上升(P<0.01),1min卧拉在亚高原第二周期后期呈现显着性上升(P<0.05)。与高原前相比,2000m所用时间在亚高原第一周期前期、亚高原第一周期后期、亚高原第二周期后期、高原后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亚高原第一周期后期呈显着性上升(P<0.05),亚高原第二周期前期呈非常显着性下降(P<0.01);与亚高原第一周期后期相比,2000m所用时间亚高原第二周期前期、亚高原第二周期后期、高原后均呈下降趋势,且亚高原第二周期前期呈极显着性下降(P<0.001)。亚高原第二周期后期Cooper测试距离、最大摄氧量、1min恢复心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1min恢复心率呈显着性下降(P<0.05)。与高原前相比,HGB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亚高原第一周期前期HGB上升幅度达到峰值,呈非常显着性升高(P<0.01),与亚高原第二周期后期相比,高原后呈非常显着性下降(P<0.01)。200m WC1在赛格德女子划艇世界杯出现最好成绩,为00:49.494秒;500mWC2在全国锦标赛中划出最好成绩为02:01.449秒;在贝尔格莱德世界杯均出现最差成绩,分别为为00:54.112秒、02:15.000。现阶段国内顶尖女子划艇运动员整体与世界水平仍有较大差距;U18年龄组较接近,部分项目为世界顶尖水平;在世界大赛中差距最大的为500m WC2,500m WC1差距最小;U18年龄组与世界水平差距最小,不分年龄组的比赛与世界水平差距最大结论:(1)力量素质在周期性亚高原训练过程中得到显着提升,其中最大力量(卧推、卧拉),其中卧推在亚高原训练各阶段,较高原前均提升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卧拉也有一定提升,但提升幅度相对较小;速度力量(1min卧推、1min卧拉)也有所提升,其中在亚高原第二周期后期均较高原前提升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且1min卧拉比1min卧推更具显着性差异。(2)2000m水上成绩在年假恢复期结束后及高原后均有所提升,亚高原训练阶段有所下降,下高原后有一定提升。(3)Cooper测试从成绩上来看呈下降趋势,通过公式测得最大摄氧量也呈下降趋势,但从心率上看运动员恢复能力有所提升,对高原环境训练的适应性增强,单位时间为机体运输和利用氧的能力有所提升。(4)通过HGB指标变化,结合耐力素质测试指标来看,运动员有氧耐力素质降低,但对高原的适应和机体恢复能力有所提高。(5)通过比赛成绩,可以看出女子划艇运动员均为我国现阶段最优秀的运动员;在重点比赛中发挥出最好成绩,可见训练计划安排合理。成年女子水平仍与世界水平差距较大,差距最大的为200m WC1(200米女子单人划艇)。青年组水平与国际水平差异较小。较2016年世界比赛相比,整体实力有所提升,缩小了与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6)通过运动成绩与生化指标相结合,发现未产生"贫血"现象的运动员,在长距离项目具有一定优势;"贫血"现象的运动员运动能力,在长距离项目有所下降,短距离项目影响不大;短距离项目主要依靠糖酵解供能与磷酸原供能,与HGB相关性较低。(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韩炜,曹宇豪,韩海涛[3](2019)在《山东省优秀女子赛艇公开级运动员赛前训练负荷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参加2018年全国赛艇锦标赛的10名山东省优秀女子赛艇公开级运动员的赛前训练负荷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赛前训练阶段负荷安排的记录和分析,并辅以生化指标的监控,重点总结赛前训练负荷量和强度的安排特征。根据对比赛分段速度系数和体能分配模式的分析,探析赛前训练负荷安排的合理性、有效性与不足之处,以期为未来更科学地安排赛艇项目赛前训练及合理调控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山东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资薇[4](2019)在《我国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测功仪6 km、60 min测试功率与其无氧阈功率的一致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赛艇测功仪6 km测试功率(P6)及60 min测试功率(P60)和无氧阈功率(P4)之间的一致性,以便在6km和60min两种测试方法中寻求能替代无氧阈测试的方法。方法:86名我国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作为测试对象,收集整理其2009年1月-2018年1月期间赛艇测功仪6km和60min的测试结果,以及同时进行的叁级递增负荷测试数据,对P6和P4、P60和P4之间进行配对t检验、线性回归分析(Pearson相关)、组内相关系数以及一致性分析(Bland-Altman法)。结果:P6明显高于P4(P<0.01),P60和P4无明显差异(P>0.05),P6和P4、P60和P4之间存在高度相关,ICC检验认为,P6和P4、P60和P4之间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但Bland-Altman检验认为,仅P60和P4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P60和P4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具有高度相关和较好的一致性,因此,采用赛艇测功仪60 min测试所得结果能代表叁级递增负荷测试所得无氧阈功率。(本文来源于《体育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刘帅[5](2019)在《我国女子划艇运动员跨项选材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跨界跨项选材”是国家体育总局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一项新举措。2017年12月至2018年9月,国家皮划艇队组织了90余名其他项目运动员跨项到女子划艇项目的大集训,旨在发挥举国体制优势,选拔和培养优秀女子划艇运动员备战奥运会,实现夺金和建设体育强国目标。本文以参加跨项大集训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以集训过程中选材、训练、测试和比赛为主要研究内容,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访谈、文献资料、数据统计和实验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女子划艇运动员跨项选材进行了实证研究,取得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成果,主要是:1、通过跨项选材加厚了我国女子划艇运动员的人才储备,提高了竞技水平。在经过近一年的训练、测试监控后,我国女子划艇的整体实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并在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上,跨项选材而来的两名运动员取得了两个比赛项目(WC1-200m和WC2-500m)的金牌,正是由于跨项选材在我国女子划艇项目上的合理实施,才取得了如此骄人得成绩。2、通过女划跨项选材大集训,打破了传统的训练手段,训练分叁个阶段创造性推进,第一为“思想关”“平衡关”阶段;第二为“认知关”“技术关”阶段;第叁为“双人划艇关”和“参赛关”阶段。运动员不仅跨越式提高了划船技术和竞技水平,同时在训练、测试中我们还发现了一批具有世界级潜力的优秀运动员,也收获了许多有效的训练方法、教学理念和监控手段。3、建立了我国跨项女子划艇运动员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选材指标体系。跨项女子划艇运动员的选材指标体系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初选即从其它项目运动员选材到女子划艇项目并经过初级训练后的测试选材指标模型。第二部分是经历初选的跨项运动员继续进行训练和比赛过程中二次选材指标模型。两个模型的建立填补了我国皮划艇女子划艇项目选材模型的空缺,同时对皮划艇的科学选材和训练以及对备战东京奥运会有实践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武汉体育学院》期刊2019-06-01)

武梦婵[6](2019)在《备战2017年全运会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全年训练计划安排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赛艇运动作为全运会和奥运会中的一项运动项目在我国的普及度越来越高。由于其对运动员心肺功能、肌肉负荷及力量要求高的特点,使得在训练中要进行严格且规律的训练,并注重对技术与有氧耐力的训练,在技术上要不断的重复同样的动作,最终才能够达到一定的有氧能力并适应比赛过程中的要求。在整个系统性的训练中,制定合理的运动员训练计划是培养优秀赛艇运动员的基本。本文以备战2017年全运会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武梦婵全年训练计划安排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据分析法以及个案分析法研究方法,根据不同的周期进行阶段划分,同时利用训练中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对比赛周期安排、训练任务及手段安排、训练负荷、训练内容安排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对国内赛艇优秀教练员和优秀运动员全年训练计划安排与实施进行分析总结,为制定赛艇赛前备战策略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赛艇事业的发展。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武梦婵备战2017年全运会全年训练计划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制定的周期训练计划较为合理,层次分明、目的和任务较为明确,周期训练的划分具有明显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特点,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利于武梦婵训练效果与专项能力、水平的提升。2.在赛艇运动项目周期训练计划安排中,场地、气候环境的影响需要进行临时改变,每天的训练任务应依据实际情况与武梦婵自身状态所安排,但训练课任务的制定应遵守运动项目、训练特点和规律进行,能够达到一天叁节课和四节课异曲同工的效果。3.技术训练是全年训练计划中最为重要的训练内容之一,主要采用分解划、不同距离滑座划等训练手段来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柔韧和协调的训练主要利用拉伸练习和核心力量训练等手段,拉伸练习通常安排在训练课前和课后,训练时间为15-30分钟,核心力量训练是每周必安排的训练内容,每周安排3-4节课的核心力量训练,时间在40-50分钟。4.全年训练的内容形式特征体现为:陆上训练和水上训练兼顾,但是水上训练负荷量明显多于陆上训练,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训练程度改变训练内容,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运动员的疲劳,更好的适应训练。5.全年训练的负荷强度特征体现为:恢复训练阶段的训练主要是发展武梦婵的专项技术的训练,还是以水上低桨频、小强度的持续划训练为主,加大了专项力量的训练,耐力训练和力量训练相结合,每天进行重复,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恢复阶段武梦婵的专项技术能力。专项训练阶段的负荷强度的训练主要以发展武梦婵的有氧耐力素质为主,训练强度较小、训练时间较长,来提高武梦婵的有氧耐力素质。预赛阶段训练量大负荷强度中等,训练量在总体上有所提高,主要发展武梦婵的身体机能,进一步提高专项能力。决赛阶段是全年备战训练计划中训练量最小强度最大的阶段,其目的是为了使武梦婵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比赛状态中去,适应比赛节奏的桨频。6.赛前训练周期训练内容的安排需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主要针对运动员的专项技术、专项素质以及体能进行训练,主要的任务就是发展基本有氧能力、抓每一桨输出功率和中等力量能力,根据武梦婵的各项指标变化,得出武梦婵在整个备战2017年全运会期间身体状态都在正常范围内,这说明此次备战训练计划有明显的成效。通过研究分析天津市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备战2017年全运会全年训练计划特征得出结论: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武梦婵备战十叁届全运会全年训练的内容安排特征为:陆上训练和水上训练兼顾,但是水上训练负荷量明显多于陆上训练。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训练程度改变训练内容,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运动员的疲劳。全年训练负荷特征体现为恢复阶段的负荷强度训练主要是发展武梦婵的专项强度的训练,还是以水上持续性的训练为主,加大专项力量的训练,耐力训练和力量训练相结合。每天进行重复,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这个阶段武梦婵的专项负荷强度训练,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专项阶段的负荷强度的训练主要以发展武梦婵的有氧耐力素质为主,训练强度比较小,来提高武梦婵的有氧耐力素质。预赛和决赛阶段负荷强度的训练大大降低,负荷强度的训练量在总体上进行减少,但是要保证负荷训练强度,主要发展武梦婵的身体机能,使武梦婵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比赛状态中去。(本文来源于《天津体育学院》期刊2019-05-27)

刘要传[7](2019)在《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赛前状态的生化监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山东省队参加全运会决赛的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10人为研究对象,通过血清肌酸激酶(CK)、血尿素氮(BUN)、血乳酸(LA)及血红蛋白(HB)等几项常用的生化指标对其进行系统的监控。研究表明,通过相同运动负荷前后及次日晨的血清肌酸激酶(CK)和BUN的变化,能了解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对机体的刺激程度及机体的恢复情况,系统观察可以了解身体状态的变化情况。赛前冲酸训练是提高队员耐LA能力的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运动精品》期刊2019年05期)

李吉如,刘扬,梁东梅,廖红娟,邓京捷[8](2019)在《优秀赛艇女子双人单桨运动员拉桨阶段技术特点及配艇技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赛艇双人单桨项目运动员的拉桨技术特点,探讨双人单桨项目运动员配艇的最佳模式。方法:应用赛艇实船运动生物力学测试分析系统,对备战奥运会的国家赛艇队女子单桨运动员进行实船测试。结果:(1)运动员的个体技术风格整体上呈现多元化趋势,主要发力模式集中在中前发力模式和中发力模式;(2)大部分运动员个体能力明显不足,需要提高单位体重最大桨栓力;(3)桨力—桨角曲线轮廓稳定系数和桨力—桨角曲线力量峰值稳定系数越小,技术动作稳定性越好。结论:(1)建议从国家层面进行技术训练方法手段的培训,建立统一的技术训练方法,以利于培养一致的技术风格,为后期多人艇配艇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2)女子双人单桨的配艇选择应该从最大桨栓力出现时机之差这个指标入手,其值尽可能控制在-3%~0%以内,以形成有效的桨下合力作用,做到"1+1>2"的实际划船效果。(本文来源于《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奚春群[9](2019)在《乳酸阈训练对女子赛艇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13名浙江省女子赛艇运动员,采用多级递增负荷方法进行乳酸阈测试。根据Stegmann切线法确定个体乳酸阈(IAT),并获取所对应的心率值(HR-IAT)和负荷值(P-IAT),据此为受试者制定8周的个体乳酸阈训练方案。通过对训练前后各级强度中运动员心率及血乳酸浓度的对比分析发现,经过乳酸阈训练后,运动员同级负荷下的心率和血乳酸浓度显着下降,表明个体乳酸阈训练有利于赛艇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的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体育教练员》期刊2019年01期)

姚学武,高炳宏[10](2019)在《6周功能性力量训练对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身体功能性动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备战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国家赛艇队12名公开级女子双桨组运动员6周功能性力量训练前后功能动作筛查测试(FMS)成绩进行动作质量的比较,探讨功能性力量训练对运动员身体功能动作质量的影响,以便为今后备战比赛过程中制定提高运动员动作质量和运动技巧的功能性力量训练计划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2名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在云南会泽高原训练基地训练期间进行6周功能性力量训练干预,并在实验前后对运动员FMS测试的7个评价身体功能动作的得分进行比较;结果:6周功能性力量训练后,运动员各指标得分平均提高为深蹲0.7分、跨栏架步1.3分、直线弓箭步0.9分和躯干稳定性俯卧撑1.1分,4个动作得分较实验前都显着提高(P<0.05),而肩关节灵活性、主动直膝抬腿、旋转稳定性3个动作的得分较实验前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6周的功能性力量训练有效地改善了运动员做深蹲、跨栏架步、直线弓箭步和躯干稳定性俯卧撑功能动作等的动作模式,表明采用的功能性力量训练计划科学合理,可为今后备战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功能性力量训练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体育科研》期刊2019年02期)

女子赛艇运动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跟踪测试法(力量素质、耐力素质、血红蛋白(HGB)、大赛成绩)、数据统计法等对国家队10名女子划艇运动员进行33周长期监控。目的是为了探究周期性亚高原训练方式方法、训练理念以及实际训练过程中体现的特征;高原训练对力量素质、耐力素质、血红蛋白(HGB)、大赛成绩的影响。通过研究总结,部分结果如下:与高原前相比,亚高原第一周期前期、亚高原第一周期后期、亚高原第二周期后期最大力量(卧推、卧拉)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卧推在亚高原第一周期前期、亚高原第一周期后期呈现极显着性上升(P<0.001),亚高原第二周期后期卧推呈现非常显着性上升(P<0.01);与亚高原第一周期前期相比,亚高原第一周期后期、亚高原第二周期后期卧推、卧拉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卧推在亚高原第一周期后期呈现非常显着性上升(P<0.01)。与高原前相比,亚高原第一周期前期、亚高原第二周期后期速度力量(1min卧推、1min卧拉)均呈上升趋势,其中1min卧推在亚高原第二周期后期呈现非常显着性上升(P<0.01),1min卧拉在亚高原第二周期后期呈现显着性上升(P<0.05)。与高原前相比,2000m所用时间在亚高原第一周期前期、亚高原第一周期后期、亚高原第二周期后期、高原后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亚高原第一周期后期呈显着性上升(P<0.05),亚高原第二周期前期呈非常显着性下降(P<0.01);与亚高原第一周期后期相比,2000m所用时间亚高原第二周期前期、亚高原第二周期后期、高原后均呈下降趋势,且亚高原第二周期前期呈极显着性下降(P<0.001)。亚高原第二周期后期Cooper测试距离、最大摄氧量、1min恢复心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1min恢复心率呈显着性下降(P<0.05)。与高原前相比,HGB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亚高原第一周期前期HGB上升幅度达到峰值,呈非常显着性升高(P<0.01),与亚高原第二周期后期相比,高原后呈非常显着性下降(P<0.01)。200m WC1在赛格德女子划艇世界杯出现最好成绩,为00:49.494秒;500mWC2在全国锦标赛中划出最好成绩为02:01.449秒;在贝尔格莱德世界杯均出现最差成绩,分别为为00:54.112秒、02:15.000。现阶段国内顶尖女子划艇运动员整体与世界水平仍有较大差距;U18年龄组较接近,部分项目为世界顶尖水平;在世界大赛中差距最大的为500m WC2,500m WC1差距最小;U18年龄组与世界水平差距最小,不分年龄组的比赛与世界水平差距最大结论:(1)力量素质在周期性亚高原训练过程中得到显着提升,其中最大力量(卧推、卧拉),其中卧推在亚高原训练各阶段,较高原前均提升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卧拉也有一定提升,但提升幅度相对较小;速度力量(1min卧推、1min卧拉)也有所提升,其中在亚高原第二周期后期均较高原前提升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且1min卧拉比1min卧推更具显着性差异。(2)2000m水上成绩在年假恢复期结束后及高原后均有所提升,亚高原训练阶段有所下降,下高原后有一定提升。(3)Cooper测试从成绩上来看呈下降趋势,通过公式测得最大摄氧量也呈下降趋势,但从心率上看运动员恢复能力有所提升,对高原环境训练的适应性增强,单位时间为机体运输和利用氧的能力有所提升。(4)通过HGB指标变化,结合耐力素质测试指标来看,运动员有氧耐力素质降低,但对高原的适应和机体恢复能力有所提高。(5)通过比赛成绩,可以看出女子划艇运动员均为我国现阶段最优秀的运动员;在重点比赛中发挥出最好成绩,可见训练计划安排合理。成年女子水平仍与世界水平差距较大,差距最大的为200m WC1(200米女子单人划艇)。青年组水平与国际水平差异较小。较2016年世界比赛相比,整体实力有所提升,缩小了与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6)通过运动成绩与生化指标相结合,发现未产生"贫血"现象的运动员,在长距离项目具有一定优势;"贫血"现象的运动员运动能力,在长距离项目有所下降,短距离项目影响不大;短距离项目主要依靠糖酵解供能与磷酸原供能,与HGB相关性较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女子赛艇运动员论文参考文献

[1].高炳宏,孟志军,冯连世.我国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八周高原训练不同负荷结构对训练效果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林勇,黄文英,郭鹏程.中国女子划艇运动员周期性亚高原训练成效分析[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韩炜,曹宇豪,韩海涛.山东省优秀女子赛艇公开级运动员赛前训练负荷特征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9

[4].资薇.我国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测功仪6km、60min测试功率与其无氧阈功率的一致性研究[J].体育科学.2019

[5].刘帅.我国女子划艇运动员跨项选材的实证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9

[6].武梦婵.备战2017年全运会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全年训练计划安排特征分析[D].天津体育学院.2019

[7].刘要传.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赛前状态的生化监控[J].运动精品.2019

[8].李吉如,刘扬,梁东梅,廖红娟,邓京捷.优秀赛艇女子双人单桨运动员拉桨阶段技术特点及配艇技术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

[9].奚春群.乳酸阈训练对女子赛艇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9

[10].姚学武,高炳宏.6周功能性力量训练对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身体功能性动作的影响[J].体育科研.2019

标签:;  ;  ;  ;  

女子赛艇运动员论文-高炳宏,孟志军,冯连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