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厦门华侨中学吴熙婷
孔子,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作为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类精神导师和人道主义启蒙者,而“礼”则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什么是礼呢?所谓礼者,就是保证“仁”(爱人)实施的道德规范和制度规范。“仁”是目的,“礼”是手段。孔子所有言论都是为了“仁”,都是为了解决如何“爱人”的问题。
新时期教师需要强调人格魅力、亲和力与教育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注重细节,强调构建和谐、愉悦的教育生长空间,达到教授新知与教化人性的立体教育导向。
一、内心世界的净化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
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而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也就是礼的基础。孔子认为,外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彩的图案。一个内心纯洁的人,其行为也是言行一致,彬彬有礼的。只有当教师把自己的职业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更美好的精神生活世界合为一体,他就向这个世界敞开了自己,,他才能够伸展开来,去呼唤沉睡的意识而成为他自己;同时摆脱了各种欲望对他的束缚,抛弃了自身视野的狭隘性和片面性。在教学活动中,情感的净化就是消极情感的有效抑制和情感分寸的适度的把握和表现。教师应该以一种“心游万仞”的超逸之情来修正和柔化自己的消极情感,在感性和理性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使情感表现适度而得体,毫无勉强刻意之感,行为方式恰当而有礼。
二、自我角色的定位
君召使摈(bìn),色勃(bó)如也,足躩(ju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chān)如也。趋进,翼(yì)如也。
这段描写十分生动。我们好像亲眼看见孔子在接待国宾时的热情庄重、不卑不亢、神采飞扬的神态一样。你与学生朝夕相处,假如你总是脸上毫无表情,动作迟钝呆板,要不就是举止轻浮,吊儿郎当。学生会怎么想?怎么看?他会觉得受到冷落或侮辱,从而对教学的内容与意义油然生出怀疑与冷漠来。孔子在谈到礼的时候,往往要求从内心修养到行为举止都要做出表率,进入自己的角色,教师亦是如此。
1.我以为,课堂上的教师是可以向主持人的角色看齐的。
有以下几方面:在形象上,作为教师与长辈,衣着起码要端庄整洁不邋遢。衣着颜色的亲切明亮,也可以挣得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分。一个理想的教师形象,应是生气盎然的,气质高贵、仪表不俗的,你可能长相一般,但个性情趣要鲜明,或朴素或高雅,在生活方式上也是一种榜样,这是一种最直观的教育。
课堂的活动是一种师生的沟通交流,幽默宽容的谈吐和处理方式更容易被接受。成功的课堂有如电视综艺节目的现场,就算是最朴素的一桌一沙发的谈话式节目,有善于诱导的教师在期间组织穿插,引起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与参与意识,从而形成一种“场”,能感染身在其中的人。当教育活动的帷幕徐徐拉开,一个又一个的教育场景便使各类教师的教育风格和个性大放异彩:有和风细雨式的,有泼墨写意式的,有情感充沛型,有严谨庄重者……愉快的课堂氛围会让人更愿意主动学习。尤其是批评处理上,更不可生硬与情绪用事。总靠“吼功”或讥讽学生只会造成课堂的不和谐和人心涣散。就以《菜根潭》里的一句话来表达:和气致祥,喜神多瑞,疾风怒雨,禽鸟寂寂,霁日光风,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教师的精神世界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这将决定着教育上的魅力。视野开阔,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教师,才会有如主持人那样不一般的“光环效应”,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学习热情上也呈良性增长。
2.而课堂下的教师更似温暖严格的父母兄姐。
教师总的情感要求应是“暖色调”的,有研究表明:教师的温暖与友爱和学生自觉或被要求而做的工作总量之间有重要的和积极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传达给这些“新近开的花朵”,在他们身上产生鼓励的效应,于是他们也期望自己并相应地“盛开”。因此,我们需要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自己的学生:他们的身上没有缺点,只有特点;没有挑剔,只有赞赏;没有断然的绝望,只有希冀和无限的发展可能。
而同时,成熟的教育艺术正是建立在师生之间心意相通的基础上,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教师才能于教学实践中感受到内心的自由与充分表达。我们见证了学生的青春与成长,也相信充沛与有效的情感流通会让绿色的校园也产生奇迹。
三、对待学生具体准则
《论语》里,在实践“礼”的过程中,“礼”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不同人情,甚至面目狰狞,叫人难以接受。恰恰相反,在这里,“礼”的实践和应用,维持着一种和谐和平衡。平时放松开开玩笑,不但可以,而且必要。但谈话有分寸,玩笑不出格,特别是不可“失礼”。进入正式主题,再随随便便就不好了。
有人说:宽容比惩罚更美丽。但若是一味地宽容,那便是放纵了。因爱生娇,因爱生傲,因爱而降低评价标准,都是教育的失败。中学阶段的中高考,仍是当代国情下学生们必须面对的挑战与客观存在。教师必须关注时间和效益,减负增效。教育需要融洽和谐愉快,但这不是目的,仍是手段;是应然,却不全是实然。你完全可以亲近学生,以便于“听其言而观其行”,更好地调节满足学生的需要,但注意“亲而不呢”,事实上,教育是需要一定距离的,而严格要求与亲切随和毫无矛盾之处。这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发生问题,就事论事,绝不情绪用事或借题发挥。而教育教学在日复一日耐心朴实的关注和委婉灵活的处理下,变得规律和落到实处。
四、师道尊严与心理调适
作为教师,有时会承受来自学生的不理解,有时甚至会充当学生发泄压力的出气筒,遇上了难免郁闷,所以平时要加强心理免疫。学生的行为方式受到来自市场经济社会家庭的影响渗透,更受到全球信息时代的冲击及各种教育理念并行的压力与作用。十年前后的学生完全不同,对待所谓师道,也变得现实而较为冷漠。但是,尊严对于万物之灵的人类社会而言,绝非虚幻的、可有可无的,而是直接关乎人类生活起居的“精神之盐”。预防远胜于治疗,平时教师就要在学生中渗透礼仪教育,为人师表,实在教书,堂正为人,牢记“厚德载物”,以宽容豁达的心态和正面的形象来引导。
当可能的意外发生,当师生间的冲突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冷却它。总需要有人来控制突如其来的局面,而你必须承担这个角色。教师自然也是有血性有感情的个体,可是总耿耿于怀,对于教师职业是危险的。你得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注重从细节上维护平日师生关系,保持在一种让人舒服自然的空间状态,建立起师长特有的“人气”,杜绝失控局面的发生。
五、结束语
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是这么说的:“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愿我们都积累修炼起足够强大的精神资源和成熟的意志心态,以传统的精神文化滋养身心,来拥有源源不断的“推动”和“唤醒”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