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紫外线织物防护机理的探讨与研究

抗紫外线织物防护机理的探讨与研究

一、防紫外辐射织物防护机理的探讨与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尹焱坤[1](2021)在《抗紫外、阻燃及疏水棉织物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户外用棉织物对其功能性要求较高,为了提高户外用棉织物的使用时间和使用安全性,需要对棉织物进行抗紫外、阻燃和疏水改性。本论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棉织物进行改性,主要内容如下:(1)利用单宁酸和铜离子来增强棉织物的紫外线防护能力本实验报道了以棉织物为基材,单宁酸与氯化铜络合形成金属酚醛网络,牢固地附着在基材表面,增强棉织物的功能。并使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表面的形貌和元素进行了表征、Instron对改性棉织物进行了力学性能表征,在防紫外线透过及防晒保护测试系统上测量了棉织物的防紫外性能。探讨了不同金属离子、单宁酸和金属离子浓度对防紫外性能的影响。经过单宁酸和铜离子处理的棉织物的UPF值能达到172.1,并利用红外光谱(FTIR)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对单宁酸与铜离子的络合物粉末、溶液分别进行了表征,进一步证明了单宁酸与铜离子螯合物的防紫外性能。(2)防紫外、阻燃棉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用二乙烯三胺对棉织物进行了胺化改性,再依次和单宁酸、植酸反应,制备一种防紫外、阻燃的棉织物,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改性棉织物的表面形貌和元素进行了表征。并对棉织物进行了极限氧指数、垂直燃烧、锥形量热测试,以评估棉织物的防紫外性能,并探讨了不同含量的阻燃剂对棉织物的阻燃性能的影响,并对改性后的棉织物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改性棉织物的极限氧指数为34%,总热释放量为1.8MJ/m2,低于改性前的棉织物。最后,利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燃烧后的棉织物的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3)防紫外、阻燃、疏水性棉织物的制备及其应用用二乙烯三胺对棉织物进行了胺化改性,再依次和单宁酸、植酸反应,然后在表面沉积了一层PDMS,制备一种防紫外、阻燃、疏水的棉织物,通过测量改性棉织物的静态接触角来评估棉织物的疏水性能,并探讨了不同浓度的PDMS对棉织物的疏水性能的影响。对棉织物进行了极限氧指数、垂直燃烧、锥形量热测试,以评估棉织物的防紫外性能。改性后的棉织物接触角为145.2°,极限氧指数为33%,总热释放为0.9MJ/m2,防紫外系数能达到147.6,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改性棉织物的表面形貌和元素进行了表征,并对改性后的棉织物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同样的,利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燃烧后的棉织物的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

成世杰[2](2021)在《硼氮掺杂碳量子点的合成及其在防紫外线棉织物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碳量子点(CQDs)作为一种新型荧光纳米材料受到广泛的关注。由于其具有水溶性好、毒性低、制备简单以及独特的光学性质被广泛地应用在生物/化学传感器、光催化和细胞成像等领域。鉴于CQDs在紫外光区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因此可用作棉织物防紫外线整理剂。本文采用水热合成法合成了三种不同碳源的硼氮共掺杂碳量子点(BN-CQDs),表征了所制备BN-CQDs的结构和光学性质,并通过表面喷涂-碾轧和棉织物纤维素改性接枝BN-CQDs两种方式整理棉织物,探讨了碳量子点对棉织物形貌、结构和防紫外线性能的影响,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1)分别以柠檬酸、柠檬酸铵和葡萄糖为碳源,乙二胺为氮源,硼砂为硼源,通过一锅水热法合成了三种不同碳源的BN-CQDs(C1、C2、C3)。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测试对其形貌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并使用紫外吸收光谱仪(UV-Vis)和荧光光谱仪(PL)对其光学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碳量子是具有类球形结构,尺寸在3-8 nm,主要由C、N、O和B四种元素组成,表面均含有丰富含氧、含氮和含硼官能团的石墨状纳米晶体,具有良好的水溶性。三种BN-CQDs水溶液均在240nm、347 nm的紫外光区具有良好的紫外线吸收能力,其中C1的吸收强度最大。在365 nm紫外灯光照射下,三种BN-CQDs溶液均发射明亮的蓝光,当激发波长从340 nm增加到380 nm时,三种BN-CQDs发射峰均位于435 nm处,表现出BN-CQDs与激发波长无关的光致发光行为,但是C1、C2、C3的荧光发射强度依次降低,这主要是由于其表面非辐射官能团含氧官能团的含量依次降低所引起。基于碳量子点所特有的光学性质,可以考虑将其作为棉织物纺织品的紫外线屏蔽剂使用。(2)采用喷涂-碾轧法,分别用三种碳源BN-CQDs溶液、BN-CQDs/聚乙烯醇(PVA)溶液和BN-CQDs/水性聚氨酯(WPU)溶液整理棉织物,通过防紫外线透过测试仪测定紫外线防护系数(UPF),并进行耐水洗性能测定,选择合适碳源合成的BN-CQDs以及最佳整理工艺。结果显示,一方面,三种碳源合成的碳量子点整理后的棉织物都表现出优异的防紫外线性能,均达到非常优异的保护级别,但是三种整理棉织物的耐水洗性能不同,BN-CQDs/水性聚氨酯(WPU)混合水溶液整理的棉织物耐水洗性能最好,其次是BN-CQDs/聚乙烯醇(PVA)混合水溶液整理棉织物,BN-CQDs溶液直接整理的棉织物的耐水洗性最差,这主要是由于PVA和WPU在织物纤维表面形成了聚合物薄膜,增强了碳量子点与纤维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并且PVA由于亲水性大于WPU,因此PVA薄膜在水洗过程中比WPU薄膜更易脱落;另一方面,通过比较三种不同碳源的BNCQDs溶液整理后棉织物的性能,发现以柠檬酸碳源的BN-CQDs溶液整理后的棉织物紫外线防护能力最好,这主要是由于柠檬酸为碳源的BN-CQDs在紫外吸收的强度最高。(3)使用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对棉织物纤维素进行改性,得到了带有季铵阳离子纤维素的棉织物,然后利用棉织物表面的季铵阳离子与BN-CQDs表面的羧基生成离子键,得到季铵盐,将BN-CQDs接枝到棉织物的表面,得到一种能够在紫外灯照射下发出明亮蓝光的棉织物。通过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防紫外线透过测试仪、数码相机等测试对棉织物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显示碳量子点颗粒被成功的接枝到棉织物表面,提高了棉织物的耐水洗性能,并且整理后的棉织物在紫外灯照射下发出明亮的蓝色光,棉织物紫外线防护系数高达81.4,并在标准水洗十次后仍然保持在75.3。达到非常优异的保护级别。

刘明远[3](2021)在《纤维素/酪蛋白分散体的制备及其在防紫外织物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类生活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大气层中有效成分物质遭到分解,导致大气层阻挡紫外线能力下降,使人类的生存环境状况面临着重大的威胁和挑战。纺织品作为对人体外表面积覆盖最多的材料物质,为机体阻挡紫外线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其中,棉织物以其优异的亲水性、柔软性和保暖性等舒适性能及绿色环保特点成为当下许多人穿着服饰材料的首选,但棉本身防紫外性能很差。因此,通过对普通棉织物进行整理,可改善其防紫外性能,扩大使用范围和应用环境。当下,制备防紫外织物所需的整理剂中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由无机纳米粒子或含有大量不饱和官能团的有机高分子材料组成,但在实际制备及使用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能耗过大、成本昂贵等缺点,限制其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因此,制备成本低廉、绿色环保的防紫外整理剂并将其牢固地应用于棉织物将进一步促进防紫外织物的发展。本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系统地对纤维素/酪蛋白分散体的制备及性能进行了研究。在冷冻条件(-12℃)下,利用Na OH/尿素水溶解体系,将纤维素材料溶解分散,制备出水溶性纤维素;将酪蛋白进行碱性溶解分散,制备出质量分数为10%酪蛋白溶液。在碱性环境下,将不同组分的纤维素、酪蛋白、环氧氯丙烷进行混合搅拌、透析、剪切分散及静止沉淀等工艺制备出水溶性分散体。通过将分散体长时间静止观察,可发现其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测定分散体的粒径可知,材料粒子尺寸分布均匀;借助水相凝胶渗透色谱仪分析可知,分散体分子量大于纤维素和酪蛋白分子量之和;由核磁共振氢谱(1H-NMR)测试分析可得,纤维素与酪蛋白产生了交联反应;对分散体进行防紫外性能测试,其表现出良好的紫外吸收和防穿透性能。(2)将制备的一系列分散体流延成膜,对分散体成膜后的相关性能进行研究。通过测定薄膜的回潮率和含水率,可得薄膜对水分保持力优于纤维素材料;将薄膜对折而未断,表现出良好的柔韧性;测试分散体薄膜的水分接触角,均不大于90°,表明薄膜亲水性良好。经FT-IR与XPS测试,可发现材料中产生新官能团,表明纤维素与酪蛋白已实现交联反应;由XRD、TG、DTG、DSC等测试条件表明原材料的原有化学结构与键能遭到破坏并产生新的交联键能;通过SEM可得分散体成膜性良好;对薄膜进行紫外吸收率和穿透率测试,表明具有良好的防紫外性能。(3)将制备的一系列分散体分别对棉织物进行浸渍涂覆整理,获得相应的整理后棉织物。测试分散体整理前后棉织物回潮率、含水率及增重率,可得整理后织物重量增大;借助智能白度仪可发现整理后织物白度略有下降,但不影响实际外观效果;通过测试织物的机械性能,可得整理后织物力学性能明显提高;对整理前后棉织物进行透气性能测试,可得整理后棉织物的透气性有所下降;由水分接触角测试可得整理前后织物均属于亲水性织物。由FT-IR与XPS测试可得整理后织物中存在酪蛋白成分,表明将酪蛋白成功负载到棉织物中;通过对整理前后织物微观结构观察可发现,分散体在织物中成膜良好;通过热稳定性分析可得,整理后织物热稳定性差,表明材料原有化学结构得到破坏;对织物进行紫外吸收和紫外穿透性能测试可得,整理后织物具有良好防紫外性能;对水洗后织物进行UPF值测试,可得整理后织物仍具有良好防紫外性能。

肖顶[4](2021)在《防紫外纤维及织物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介绍了防紫外纤维及织物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的必要性。简述了紫外线防护机理及屏蔽剂种类,防紫外纺织品性能检测方法及指标和紫外防护效果的改善途径。综述了防紫外纤维和织物的研究进展。

黄美林[5](2021)在《磁控溅射沉积法在纺织布料上制备金属色和结构色纳米薄膜以及相关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利用金属、金属氧化物和氮化物、陶瓷材料等作为靶材,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在纺织布料表面沉积形成一定结构、组分、厚度和外观形态的单层或多层薄膜,制备了具有金属色或结构色外观效应的纺织品。讨论了相关生色机理;阐明了薄膜纳米结构、表面形貌、组成成分、晶体结构等与相关的光学性能及其它特性的关系;分析了薄膜吸收色、金属色或干涉结构色的形成机理和调控规律;研究了薄膜与基底结合牢度和色彩稳定性的问题;验证了在纺织布料表面形成结构色的理论模型。主要工作如下:第一,讨论了颜色的分类、结构色的生色机理和实现途经,以及颜色包括结构色的表征方法;对相关结构色纺织品的制备方法、研究现状与发展作了综述;分析了相关真空溅射沉积薄膜制备技术及它们的结构生色着色原理。针对利用真空物理气相沉积技术制备金属色或结构色纺织品的如生色机理、色彩调控、色彩稳定性等相关关键技术和问题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提出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二,在聚丙烯(PP)无纺布基底上分别溅射沉积金属铜薄膜和不锈钢薄膜,讨论本底真空度、溅射工作气压、气体流量和溅射功率这四个参数对在纺织布料上沉积金属薄膜的影响,以优化溅射工艺。经分析,这四个因素对薄膜沉积速率的影响按重要性排序是:溅射功率>气体流量>工作气压>本底真空度。较优的工艺参数是:本底真空度为5×10-3Pa、Ar气流量为35ml/min、溅射功率为100W、溅射工作气压为0.5Pa。另外,设计和改造了一个应用在溅射室内的样品夹持器和一个标准灯箱。第三,在PP无纺布基底上溅射沉积了单层铜及其氧化物薄膜,获得了具有金属色外观效应的纺织品,讨论了氧气流量变化对样品的颜色和相关特性的影响。镀膜样品的颜色受氧气流量变化影响,决定于薄膜元素组成及其相对含量。随氧气流量的增加,薄膜表面Cu含量下降并逐渐变为Cu2O和CuO。随着CuO含量的增加,K/S值下降,颜色变浅,颜色亮度提高。氧化铜薄膜在纤维表面覆盖良好,整体表现为非晶态结构。镀氧化铜膜样品的疏水性有所提高,但氧气流量的影响不大。紫外防护性能(UPF)总体随氧气流量的增加和膜厚的减小而降低。空白PP无纺布静电消除能力很弱;镀铜膜样品静电衰减很快;而镀氧化铜膜样品因单质Cu向Cu2O、CuO转变使静电现象越来越明显,静电消除能力下降,但比空白样品好。第四,在不同基底上溅射沉积TiO2和SiO2复合的多层薄膜,制备了具有结构色效应的丙纶无纺布基底[TiO2/SiO2]k(k=2、3、4、5)复合结构薄膜,以及分别以丙纶无纺布和涤纶机织布为基底的[SiO2/TiO2]3复合结构薄膜,讨论了层叠结构与循环周期对样品相关光学特性的影响。同为丙纶无纺布基底的[TiO2/SiO2]k复合结构薄膜与[SiO2/TiO2]k复合结构薄膜两者的理论模型是一致的,最强反射峰的位置和个数与理论计算的结果基本一致。相同循环周期和相同基底的[SiO2/TiO2]k薄膜的反射率比[TiO2/SiO2]k薄膜的高,折射率较大的涤纶基底样品又比折射率较小的丙纶基底样品的反射率高。具有结构色效应样品获得了优异的紫外线防护性能。第五,利用磁控溅射方法将稀土 Nd掺杂在TiO2薄膜中,制备了多种Nd与TiO2复合的薄膜,讨论了 Nd和TiO2混合比例对抗菌性能和其它特性的影响。未镀膜的丙纶无纺布原样没有抗菌能力;单层TiO2薄膜的抗菌性比单层Nd薄膜的要好,而且TiO2薄膜沉积时间较长有利于提高其抗菌率;二层结构薄膜的抗菌率均比单层薄膜的高,表明TiO2与Nd的复合有利于提高抗菌性能;三层结构复合薄膜的抗菌性又比二层结构的好,证明TiO2与Nd的相对含量对抗菌性能有影响。研究表明,无论沉积单层、二层还是三层的薄膜对原样颜色影响不大,基本不会改变原样的颜色。在不考虑膜厚情况下,TiO2薄膜掺杂Nd并不能大幅提高样品紫外线防护性能。第六,在聚酯机织物基底上溅射沉积单层铜及其氧化物薄膜,获得了如黄铜色、金色、棕色、深红色、军绿色、深绿色等丰富的金属色外观效果,讨论了溅射电流对样品的颜色和相关特性的影响。镀膜样品的金属颜色为吸收色而非结构色,最终颜色主要由薄膜的成份、含量及结构决定,但受溅射电流的影响;通过调节溅射电流可获得不同的颜色,为简化沉积工艺提供了参考。溅射电流大小明显地影响样品的色相和亮度,溅射电流增大会增加膜的厚度,可见光的吸收增加,反射减少,颜色亮度降低。铜氧化物薄膜中存在C、O、N和Cu元素,表面成分主要由Cu2O和Cu(OH)2组成,两者的相对含量影响薄膜的色相;其中Cu(OH)2的含量占主导地位,随溅射电流的增加而略有增加。薄膜结晶度对亮度有一定的影响,平均晶粒尺寸约为80-101A。薄膜的光学带隙在1.8-2.2eV之间,对应的光吸收边在570-670nm附近。溅射电流的增加,薄膜厚度增大,薄膜的结晶度有所增加,光学带隙减小,吸收边出现红移。薄膜在纤维表面上覆盖良好,镀氧化物膜织物的干摩擦色牢度和湿摩擦色牢度均等于或高于3级,表明薄膜与基底的结合牢度良好。通过镀氧化铜膜,大大提高了涤纶基底织物的疏水性和紫外线防护性能。镀有氧化铜膜织物的透气性与空白样品相比变化不大,镀膜不影响原织物的通透性。第七,在聚酯机织物基底上分别沉积单层氮化铜薄膜和单层氮化钛薄膜,制备了从淡灰色到淡黄色不等的金属色效应的纺织品,讨论了溅射电流变化对样品的颜色和相关特性的影响。所得颜色均为吸收色而非结构色,镀膜样品颜色色调和亮度均决定于薄膜的元素组成及相对含量、结晶态、表面形貌和溅射电流(或膜厚)的变化,调节溅射电流可获得不同的颜色。氮化铜薄膜包含单质Cu、Cu2O与Cu(OH)2,其中Cu(OH)2占主要比例,共同影响镀膜后织物的外观颜色;光学带隙为2.16eV,对应吸收边574nm。氮化钛薄膜颜色受组分TiO2和TiON两者相对含量的影响,其中TiO2占比较大,光学带隙为2.35eV,对应吸收边528nm。随着溅射电流的增大,两系列样品的膜厚增加,对可见光的吸收增加,反射率下降,颜色亮度下降;光学带隙减小,吸收边出现红移。两系列薄膜多为非晶态,溅射电流的变化对薄膜结晶度、晶粒尺寸的影响不大,因而薄膜结晶度和晶粒尺寸对颜色的影响不明显。镀氮化铜样品的紫外线防护性能显着提高,UPF随着溅射电流的增加而迅速增大,UPF平均值为234.1;而镀氮化钛样品的紫外线防护性能比空白样品有所提高,UPF平均值为106.4。镀氮化铜膜样品静电现象比空白样品严重,而镀氮化钛膜样品则具有良好的抗静电性能。结果表明,溅射镀膜制备金属色或结构色纺织品是一种可靠的方法。同时,镀膜可提高对紫外线的防护性能、拒水性能和抗静电性能等,薄膜与基底结合的牢度良好,原布料的透气性基本不变。本文的工作为金属色、结构色纺织品和功能性纺织品的产业化提供了参考。

刘姝瑞,张明宇,谭艳君,李勇强[6](2021)在《纺织材料抗紫外改性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对近几年研究较广、可用于纺织材料的抗紫外改性材料进行介绍,主要有纳米类抗紫外改性材料、石墨烯类抗紫外改性材料、有机类抗紫外改性材料。对改性纺织材料方法进行了介绍。

张曼宁[7](2021)在《导电间隔纱机织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为了使柔性电子可穿戴设备能够进一步满足应用需求,使用特殊纺织材料作为基体成为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本课题设计了一种新型间隔纱机织物(SWF),与现有的间隔纱机织物不同,这种SWF的上、下两面层均为层间正交立体机织物,接结组织为平纹,中间间隔纱呈‘X’形交织。通过Tex Gen织物模拟软件对SWF的整体和面层立体织物进行模拟,设计出织物结构并根据结构图绘制出织物组织图和上机图,最后在半自动小样织机上织造完成,对后续此方向的研究做了大量基础工作。在SWF织造完成的基础上,以还原氧化石墨烯(r GO)、多壁碳纳米管(MWCNTs)、聚吡咯(PPy)作为导电材料,单独或两两组合在SWF表面进行复合获得单组分或双组分导电材料复合SWF。对单组分导电材料复合试样进行测试,发现PPy/SWF的导电性最好,MWCNTs/SWF次之,r GO/SWF效果最差。对双组分导电材料复合试样进行测试,发现双组分试样的导电性大于两个单组分试样的和,说明导电材料间存在协同作用。同时分析了不同制备方法对试样导电性的影响,将共浴法、分开涂覆法和层层组装法制备的试样进行比较发现,采用层层组装法有利于不同材料之间的相互搭配,使其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对复合处理前后的SWF进行防紫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复合处理前的SWF因其特殊的结构,本身具有优异的防紫外性能,与导电材料复合后SWF的防紫外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复合处理前后的SWF均达到防紫外线产品标准。对复合处理前后的SWF进行电磁屏蔽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复合前的SWF属于绝缘体所以不具有屏蔽电磁波的能力,当SWF与导电材料复合后获得了一定的电磁屏蔽能力,且导电材料的选择和制备方法均对其屏蔽效果具有一定影响。

左鑫[8](2020)在《蛋白质基碳纳米氧化锌的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ZnO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半导体材料,其作为光催化材料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ZnO的缺点是带隙能量宽(3.37 e V),仅能利用占太阳光5%的紫外光部分,因此,对ZnO进行改性已成为现阶段研究的热点问题。本课题采用碳材料对ZnO进行改性,首先研究了氧化石墨烯(GO)以及丝素蛋白(SF)碳材料改性ZnO制备工艺;其次对改性材料的光催化活性以及光催化降解机理进行探讨;最后将改性材料整理到棉织物上,对整理后织物的各项性能进行探究。首先利用水热法合成不同形貌的ZnO材料,通过噻唑蓝(MTT)降解试验表明,不同形貌ZnO对MTT溶液的降解率大小依次为:棒状ZnO(83.6%)>花状ZnO(48.74%)>片状ZnO(25.46%),说明棒状ZnO可产生更多的超氧阴离子。利用GO对棒状ZnO进行掺杂,在可见光照射下,GO的掺杂使ZnO对甲基橙的降解率提高39.99%,带隙能量减小0.08 e V,证明碳材料的掺杂可以有效地提高ZnO材料的光催化活性。其次通过一步煅烧的方法成功制备出丝素蛋白碳材料改性的ZnO(S-ZnO),当SF:ZnO=0.5:1,煅烧温度为700℃时,S-ZnO材料光催化活性最好,甲基橙降解率可达到99.67%。S-ZnO带隙能量较ZnO降低0.59 e V,与PVP-ZnO和PAN-ZnO对比,S-ZnO也具有良好的光催化降解性能。最后对S-ZnO光催化降解甲基橙机理进行探讨,总结了S-ZnO光催化活性提高的三点原因:第一,丝素蛋白中C、N、S原子的掺杂改变了ZnO带隙能量;第二,ZnO表面的电子迁移至碳材料上,延长电子的作用时间;第三,碳材料可以吸附染料,增加ZnO与染料的接触。利用浸轧法制备出负载S-ZnO棉织物(S-ZnO/棉),并对织物防紫外线及其它性能进行研究。以紫外线防护系数为测试指标,筛选出制备S-ZnO/棉织物的最佳工艺为:浸渍时间为13 min,S-ZnO纳米粒子用量为7 g/L,粘合剂用量40 wt%,浸渍温度为55℃。最佳工艺下制备的S-ZnO/棉织物UVA透过率为3.96%,UVB透过率为0.72%,紫外线防护系数达到50+;经150 min水洗后紫外线防护系数仍能达到50+;经紫外光照射48 h后,织物的断裂强力为534.3 N,断裂伸长为31.6%,仍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整理后织物急弹回复角为140.4°,缓弹回复角为198.4°;整理后织物透气性能略有下降,但不影响日常应用。经试验验证整理后的棉织物具有良好的防紫外性能、耐水洗牢度、力学性能、折皱回复性能和透气性能。将丝素蛋白碳材料改性的ZnO(S-ZnO)材料与疏水剂共同应用于棉织物上,制备出具有疏水性能的棉织物(LS-ZnO/棉)。以接触角为测试指标,筛选出制备LS-ZnO/棉织物的最佳工艺为:浸渍时间为7 min,S-ZnO纳米粒子使用的量为9 g/L,疏水剂用量为5 wt%,温度为55℃,在最佳工艺下制备的LS-ZnO/棉织物的静态接触角为144.9°,动态滑移角为9.7°;UVA透过率为2.96%,UVB透过率为0.52%,紫外线防护系数达到50+;经150 min水洗后静态接触角依然保持在136.7°;经紫外线照射48 h后,织物断裂强力为528.1N,断裂伸长为34.2%,仍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透气性能略微变化,不影响日常使用。所以LS-ZnO/棉织物不仅具有优良的疏水和防紫外线性能,还具有良好的耐水洗性能、透气性能和力学性能。

马志鹏[9](2020)在《卤胺抗菌防紫外棉织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环境中存在许多病原微生物,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生活。纺织品的多孔结构极易吸附和滋生细菌,有害细菌以纺织品为媒介,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环保意识的提高,抗菌材料、特别是抗菌纺织品的研究和开发受到广泛关注。金属及其氧化物的纳米材料、壳聚糖、季铵盐、季磷盐、卤胺化合物等抗菌剂应运而生。抗菌纺织品既要达到快速、持久的杀菌效果,又能在抗菌处理过程不影响织物的服用性能,同时对人体和环境无害。卤胺抗菌剂以广谱抗菌、快速杀菌、抗菌功能可再生的优势,很好的迎合了抗菌纺织品的需要。卤胺抗菌剂在应用过程中,受紫外光照容易分解,造成活性氯含量损失进而导致抗菌性能下降。提高卤胺抗菌剂的耐紫外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选择有机类紫外防护剂3,3,4,4-二苯甲酮四羧酸二酐(BPTCD)、1,2,4-三氮唑-3-甲酸甲酯(BHMEC),分别和卤胺前驱体一起整理棉织物,来改善卤胺抗菌棉织物的紫外稳定性;选用无机类紫外屏蔽剂ZnO、AgCl纳米颗粒,分别和卤胺前驱体协同制备紫外稳定性能较好的抗菌棉织物。同时对二环己基碳酰亚胺(DCC)/4-二甲氨基吡啶(DMAP)体系、紫外光接枝、电子束辐射接枝、硫醇-烯点击化学、等离子引发接枝的反应速率进行对比,以获得改性效率高、抗菌性能优异、紫外稳定性好的棉织物。以5,5-二甲基海因和二氯乙胺盐酸盐反应合成氨乙基海因(NDMH),核磁共振氢谱确定了产物结构。通过轧烘焙工艺将紫外防护剂BPTCD整理到棉织物上,在纤维表面引入了羧基,在DCC/DMAP体系下与NDMH发生酰胺化反应,经次氯酸钠氯化后得到卤胺抗菌织物。抗菌测试结果表明,卤胺改性织物可在10 min接触时间内杀死接种数量为9.70×106 CFU的金黄色葡萄球菌,30 min内杀死数量为5.20×106 CFU的大肠杆菌。改性棉织物UPF为42.25,在紫外光照射24 h后,保留了44%的活性氯,经过重新氯化,活性氯可以恢复到89%。改性织物经向强力保留率为81.6%,纬向强力保留率为76.4%。但是DCC/DMAP体系反应时间需要24 h,反应速率有待提高。以5,5-二甲基海因和烯丙基溴反应合成了3-烯丙基-5,5-二甲基海因(ADMH),核磁共振氢谱确定了产物结构。紫外防护剂BPTCD含有光敏剂二苯甲酮的结构,先将BPTCD整理到棉织物上,然后利用紫外光照射引发ADMH在纤维表面接枝共聚。制备的改性织物可在10 min接触时间内使100%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失活。改性棉织物UPF为43.17,在紫外光照射24 h后,氯含量保留率达50%,重新氯化后氯含量可恢复至93%。改性织物经向强力保留率为72.4%,纬向强力保留率为67.5%。紫外光照射引发接枝反应只需25 min,反应速率明显提高,并且紫外稳定性也有一定提高。以BHMEC为紫外吸收剂、ADMH为卤胺前驱体,溶于丙酮形成整理液,棉织物在整理液中二浸二轧,采用电子加速器共辐射工艺,制备卤胺抗菌防紫外棉织物。所得改性织物可在10 min内杀死9.70×106 CFU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5.20×106 CFU的大肠杆菌,杀菌率100%。改性棉织物的UPF为46.95,紫外光照射24 h后,氯含量保留率达48%,重新氯化后氯含量可恢复至91%,紫外稳定性和可恢复性较好。整理后织物经向强力保留率为68.9%,纬向强力保留率为65.2%。电子加速器共辐射接枝实现了抗菌功能和防紫外功能的一浴法整理,反应效率较高,但强力损失偏大。考虑到紫外光辐照引发接枝和电子束辐射接枝对织物强力损伤较大,采用温和的硫醇-烯点击反应来制备抗菌防紫外棉织物。先用纳米ZnO溶胶处理棉织物,在织物表面引入ZnO;再用3-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处理棉织物,在纤维表面引入巯基;最后以安息香双甲醚为光引发剂,在紫外光照射下,巯基与ADMH发生硫醇-烯点击反应,在纤维表面接枝卤胺前驱体,接枝后的棉织物经次氯酸钠氯化后获得卤胺抗菌织物。点击反应接枝棉织物能在1 min内全部杀死1.13×106 CFU的金黄色葡萄球菌、5 min内全部杀灭2.67×106 CFU的大肠杆菌。抗菌棉织物UPF为42.65,经紫外光照射24 h,保留了47%的活性氯,重新氯化后可恢复至初始的93%。整理后织物经向强力保留率为80.8%,纬向强力保留率为75.3%。硫醇-烯点击反应只需光照10 min,反应条件温和,反应速率较快。为了进一步提高反应速率,通过低温等离子体引发接枝来制备抗菌防紫外棉织物。采用连续交替浸渍法在棉织物表面负载氯化银纳米颗粒,再将棉织物在卤胺前驱体ADMH的整理液里浸轧,室温干燥后,经等离子体引发接枝制得抗菌防紫外织物。整理后的棉织物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可在1 min接触时间内使100%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失活,氯化银和卤胺化合物有较好的协同抗菌作用。改性棉织物的UPF为56.45,照射24 h后的整理布样仍然含有54%的活性氯,重新氯化后氯含量可恢复至92%。改性织物经纬向强力保留率分别为84.3%和80.2%。低温等离子体引发接枝反应仅需处理3 min,反应效率极高,织物强力保留率较好。综上所述:以上五种方案都制得了抗菌性能和紫外稳定性较好的棉织物。DCC/DMAP体系需先将BPTCD预处理到棉织物上,且与氨乙基海因酰胺化反应需要24 h,反应速率偏慢;紫外光引发接枝也要将BPTCD预处理到棉织物上,接枝反应只需光照25 min,但强力损伤较明显;电子加速器共辐射接枝实现了卤胺抗菌功能和防紫外功能的一步法整理,反应效率较高,但强力损失偏大;硫醇-烯点击反应只需光照10min,反应速率较快,强力保留率好,但需要分步将ZnO和巯基引入到纤维上;低温等离子体引发接枝需先将氯化银负载到纤维上,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只要3 min,反应速率快,织物强力保留率较好。

赵银桃[10](2020)在《石墨烯阻燃多功能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石墨烯基功能材料得到不断发展,而在纺织领域,由于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及消费需求的不断攀升,促进了石墨烯及其衍生物作为功能材料用于功能纺织品的研发制备。在阻燃纺织品的制备中,石墨烯及其衍生物被证实可有效改善纺织品的阻燃性能及热稳定性而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本课题将氧化石墨烯、石墨烯、阻燃剂作为功能材料,采用浸-轧-烘工艺及刷涂方式将功能助剂整理到织物表面,达到了将功能助剂的优异性能附加至织物的目的,制备出的功能纺织品可呈现出石墨烯的优异性能,并对改性织物的导电、导热、阻燃等性能进行了探究。本课题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氧化石墨烯改性阻燃涤棉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采用改性Hummers’法自制氧化石墨烯,通过浸-轧-烘的方法将氧化石墨烯整理到涤棉织物表面,使氧化石墨烯在纤维表面形成连续、均匀的膜状物质。然后采用相同的方式,将阻燃剂复合到织物表面,获得氧化石墨烯改性阻燃织物。所制备的改性织物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能够实现离火自熄,且续燃时间为0 s,损毁长度由改性前的14.6 cm降低至2.5 cm。该改性涤棉织物可用于生产服用阻燃纺织品、装饰用阻燃纺织品等方面。二、石墨烯改性阻燃涤棉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通过浸-轧-烘的方法将氧化石墨烯整理到涤棉织物表面,然后对织物进行水浴还原,使石墨烯能够附着于织物表面,并且形成连续、均匀的薄膜。之后再将阻燃剂、固色剂均匀地附着于织物表面,制备得到石墨烯阻燃改性涤棉织物。改性涤棉织物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表面电阻仅为0.546 kΩ/sq,极限氧指数值达到32,垂直燃烧测试中能够实现离火自熄,损毁长度仅为3.3 cm,800 ℃对应的残留物含量达到31%,织物表现出良好的阻燃性能及热稳定性。鉴于改性织物拥有较好的导电及阻燃性能,可将其应用于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开发中。三、石墨烯单面 导热阻燃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利用刷涂的方式将氧化石墨烯刷涂在阻燃织物的正面,使氧化石墨烯附着均匀而不渗透至另外一面,之后再对织物进行水浴还原及固色处理,最终获得单面导热阻燃织物。对改性后的单面导热阻燃织物进行性能测试。经还原处理织物表面纤维被石墨烯薄膜连续包裹,石墨烯薄膜的存在提高了织物的导热性能及防紫外性能,其导热系数达到0.12 W/m K,凉感值为281,紫外防护性能非常优异,UPF高于500。而在粘合剂和石墨烯的共同作用下,织物的起始分解温度略有提前,而800℃时的残留物含量增加了3.3%,表明织物的热稳定性得到改善。改性后织物的机械强力变化较小,断裂伸长及断裂伸长率有所增加。总体而言,石墨烯单面导热阻燃织物各项性能表现优异,可用于电焊防护服面料的使用中。

二、防紫外辐射织物防护机理的探讨与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紫外辐射织物防护机理的探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抗紫外、阻燃及疏水棉织物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防紫外棉织物的概述
        1.2.1 紫外光的危害
        1.2.2 织物的孔隙率和遮盖系数对紫外线防护的影响
        1.2.3 防紫外棉织物的制备方法
        1.2.4 防紫外棉织物的研究进展
    1.3 阻燃棉织物的研究进展
        1.3.1 阻燃试验的研究方法
        1.3.2 阻燃剂的种类
        1.3.3 阻燃机理
    1.4 疏水材料的研究进展
        1.4.1 疏水材料简介
        1.4.2 超疏水材料的应用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2 利用单宁酸和铜离子来增强棉织物的紫外线防护能力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和材料
        2.2.2 防紫外棉织物的制备
        2.2.3 防紫外棉织物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棉织物的防紫外线性能分析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3.3 力学性能分析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2.3.5 紫外线防护机制分析
        2.3.6 洗涤后的棉织物的紫外线防护
    2.4 本章小结
3 防紫外、阻燃棉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和材料
        3.2.2 防紫外、阻燃棉织物的制备
        3.2.3 改性棉织物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棉织物的阻燃性能分析
        3.3.2 锥形量热测试
        3.3.3 棉织物防紫外性能分析
        3.3.4 样品的表面形貌分析
        3.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3.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3.3.7 热重分析
        3.3.8 残碳的表面形貌分析
        3.3.9 燃烧后样品的红外分析
        3.3.10 力学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防紫外、阻燃、疏水性棉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和材料
        4.2.2 防紫外、阻燃、疏水棉织物的制备
        4.2.3 改性棉织物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棉织物的疏水性能分析
        4.3.2 棉织物的阻燃性能分析
        4.3.3 锥形量热测试
        4.3.4 棉织物防紫外性能分析
        4.3.5 样品以及燃烧后样品的表面形貌分析
        4.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4.3.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4.3.8 热重分析
        4.3.9 力学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硼氮掺杂碳量子点的合成及其在防紫外线棉织物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碳量子点
        1.2.1 碳量子点的概述
        1.2.2 碳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1.2.3 碳量子点的性质
        1.2.4 碳量子点的功能化
        1.2.5 碳量子点的应用
    1.3 棉织物防紫外线研究
        1.3.1 棉织物防护的功能原理
        1.3.2 纺织品的紫外线防护方法
        1.3.3 防紫外线纺织品的研究进展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 硼氮掺杂碳量子点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BN-CQDs的结构表征
        2.3.2 BN-CQDs的光学性质
    2.4 本章小结
3 硼氮掺杂碳量子点对棉织物防紫外线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4 测试与表征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3.3.1 棉织物的抗紫外线性能和耐水洗程度
        3.3.2 棉织物整理条件优化
        3.3.3 棉织物的结构和形貌
        3.3.4 棉织物随水洗次数质量变化百分比
    3.4 本章小结
4 棉织物改性接枝BN-CQDs整理及其抗紫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
        4.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4 测试与表征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4.3.1 棉织物的结构和形貌
        4.3.2 棉织物的抗紫外线性能和耐水洗程度
        4.3.3 棉织物表面喷涂与表面接枝防紫外线系数比较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致谢

(3)纤维素/酪蛋白分散体的制备及其在防紫外织物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紫外线对人的危害
    1.2 织物的防紫外性能
    1.3 防紫外织物的工作原理
    1.4 紫外屏蔽织物的制备方法及其性能
        1.4.1 共混法
        1.4.2 后整理法
    1.5 防紫外织物基本要求
    1.6 织物防紫外线效果的测试及评价
    1.7 天然高分子材料在防紫外织物中的应用
    1.8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9 本课题的创新点
第2章 纤维素/酪蛋白分散体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化学试剂及仪器设备
        2.2.2 纤维素/酪蛋白分散体的制备
        2.2.3 纤维素/酪蛋白分散体产率测算
        2.2.4 氮元素及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2.5 纤维素/酪蛋白交联聚合物的分子量测定
        2.2.6 分散体的动态光散射测定
        2.2.7 分散体的核磁共振氢谱(1H-NMR)检测
        2.2.8 分散体的防紫外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纤维素/酪蛋白分散体的形成及结构分析
        2.3.2 纤维素/酪蛋白分散体的稳定性
        2.3.3 纤维素/酪蛋白分散体的粒子大小
        2.3.4 纤维素/酪蛋白分散体核磁共振氢谱(1H-NMR)测试
        2.3.5 纤维素/酪蛋白分散体分子量测试
        2.3.6 纤维素/酪蛋白分散体的防紫外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性分散体的成膜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化学试剂及仪器设备
        3.2.2 纤维素/酪蛋白分散体膜的制备
        3.2.3 薄膜的回潮率与含水率测定
        3.2.4 分散体的红外光谱测定
        3.2.5 薄膜的X-射线衍射测定
        3.2.6 薄膜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
        3.2.7 薄膜的微观形貌观察
        3.2.8 薄膜的热重分析
        3.2.9 薄膜的差示扫描量热仪分析
        3.2.10 薄膜的水分接触角测试
        3.2.11 薄膜的防紫外性能测试
        3.2.12 薄膜的力学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回潮率与含水率测定
        3.3.2 分散体薄膜的红外光谱测定(FT-IR)
        3.3.3 薄膜的X-射线衍射测定(XRD)
        3.3.4 薄膜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PS)
        3.3.5 薄膜的微观形貌观察(SEM)
        3.3.6 薄膜的热重分析(TG/DTG)
        3.3.7 薄膜的差示扫描量热仪分析(DSC)
        3.3.8 薄膜的水分接触角测试
        3.3.9 薄膜的防紫外性能测试
        3.3.10 薄膜的力学性能测试
    3.4 小结
第4章 水性分散体整理棉织物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化学试剂及仪器设备
        4.2.2 纤维素/酪蛋白分散体整理棉织物
        4.2.3 织物回潮率与含水率测定
        4.2.4 织物白度测试
        4.2.5 织物顶破强力测试
        4.2.6 织物拉伸强力测试
        4.2.7 织物透气性测试
        4.2.8 织物增重率测定
        4.2.9 织物的红外光谱测定
        4.2.10 织物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
        4.2.11 织物的微观形貌观察
        4.2.12 织物的热重分析
        4.2.13 织物的差示扫描量热仪分析
        4.2.14 织物的水分接触角测试
        4.2.15 织物的防紫外性能测试
        4.2.16 织物耐水洗性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织物回潮率与含水率测定
        4.3.2 织物白度测试
        4.3.3 棉织物顶破测试
        4.3.4 织物拉伸强力测试
        4.3.5 织物透气性测试
        4.3.6 织物增重率测定
        4.3.7 织物的红外光谱测定
        4.3.8 织物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
        4.3.9 织物的微观形貌观察
        4.3.10 织物的热重分析
        4.3.11 织物的差示扫描量热仪分析(DSC)
        4.3.12 织物的水分接触角测试
        4.3.13 织物的防紫外性能测试
        4.3.14 织物耐水洗性测试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防紫外纤维及织物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紫外线防护机理及屏蔽剂种类
2 防紫外纺织品性能检测方法及指标
3 紫外防护效果的改善途径
4 防紫外纤维研究进展
5 防紫外织物研究进展
6 结论

(5)磁控溅射沉积法在纺织布料上制备金属色和结构色纳米薄膜以及相关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颜色与结构色
        1.2.1 光波与颜色
        1.2.2 色素色与结构色
        1.2.3 结构色生色机理
        1.2.4 颜色(色彩)的测量与表征
    1.3 国内外结构色纺织品的研究现状
        1.3.1 溅射薄膜干涉结构色的研究情况
        1.3.2 光子晶体结构色的研究
        1.3.3 压印光刻等微纳米结构制备结构色的研究
    1.4 本章小结
    1.5 课题研究内容
    1.6 课题技术路线和章节结构
第二章 磁控溅射的工艺优化及设备改造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实验材料
        2.2.2 单因素系列实验
        2.2.3 正交系列实验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溅射工艺对薄膜速率的影响
        2.3.2 溅射工艺对薄膜表面形貌的影响
        2.3.3 镀膜后样品的物性
    2.4 设备改造
        2.4.1 样品夹持器改造
        2.4.2 标准光源拍照灯箱改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P无纺布基Cu/CuO薄膜的制备及特性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实验材料与薄膜制备
        3.2.2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薄膜颜色及表面形貌
        3.3.2 薄膜氧化问题
        3.3.3 薄膜组分及结晶情况
        3.3.4 紫外线防护性能及拒水性能
        3.3.5 静电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TiO_2的多层结构薄膜的制备及特性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2 TiO_2与SiO_2复合的多层薄膜的制备
        4.2.3 丙纶无纺布基TiO_2掺杂Nd复合薄膜的制备
        4.2.4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iO_2与SiO_2复合的多层薄膜
        4.3.2 丙纶无纺布基TiO_2掺杂Nd复合薄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ET机织物基Cu/CuO薄膜的制备及特性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实验材料与薄膜制备
        5.2.2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颜色表征及薄膜厚度对颜色的影响
        5.3.2 薄膜表面结构与形貌
        5.3.3 薄膜组分、晶体结构及对颜色的影响
        5.3.4 光学带隙和吸收边
        5.3.5 色牢度、拒水性能、紫外线防护性能和透气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PET织物基CuN和TiN薄膜的制备及特性
    6.1 引言
    6.2 实验
        6.2.1 实验材料与薄膜制备
        6.2.2 测试与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颜色表征、表面形貌及光学特性
        6.3.2 薄膜组分、晶体结构及对颜色的影响
        6.3.3 光学带隙和吸收边
        6.3.4 紫外线防护性能与透气性
        6.3.5 静电性能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课题成果
致谢

(6)纺织材料抗紫外改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纺织材料的紫外性能
2 抗紫外改性纺织材料研究
    2.1 纳米类抗紫外改性材料
        2.1.1 溶胶凝胶法
        2.1.2 水热法制备
        2.1.3 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
    2.2 石墨烯抗紫外改性材料
        2.2.1 层层组装
        2.2.2 石墨烯芳纶复合材料改性
        2.2.3 纤维自还原法
    2.3 有机紫外改性整理剂
        2.3.1 苯并三唑类
        2.3.2 二苯甲酮类
        2.3.3 三嗪类
    2.4 其他紫外改性材料
3 纺织材料抗紫外改性方法
    3.1 本体改性
        3.1.1 纺丝合成改性
        3.1.2 原位生长法
        3.1.3 超临界CO2改性技术
    3.2 表面改性
        3.2.1 涂层整理法
        3.2.2 浸渍/浸轧法
        3.2.3 电子辐射
4 展望

(7)导电间隔纱机织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间隔纱织物
    1.3 .导电材料
        1.3.1 .金属材料
        1.3.2 .碳系材料
        1.3.3 .导电聚合物材料
    1.4 .导电材料与纺织品复合工艺
        1.4.1 .织入法
        1.4.2 .涂覆法
        1.4.3 .聚合法
        1.4.4 .纺丝法
        1.4.5 .其他方法
    1.5 .导电纺织品应用现状
    1.6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双层间隔纱机织物的设计与织造
    2.1 .引言
    2.2 .双层间隔纱机织物的组织结构设计
        2.2.1 .面层组织设计
        2.2.2 .结接组织设计
    2.3 .双层间隔纱机织物上机图和织造方案的确定
        2.3.1 .上机图绘制
        2.3.2 .织造方案
    2.4 .上机织造
        2.4.1 .织造前准备
        2.4.2 .织造过程及注意事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组分导电材料与间隔纱机织物的复合
    3.1 .引言
        3.1.1 .氧化石墨烯的还原工艺
        3.1.2 .吡咯的聚合工艺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织物预处理
        3.2.3 .还原氧化石墨烯/间隔纱机织物的制备
        3.2.4 .多壁碳纳米管/间隔纱机织物的制备
        3.2.5 .聚吡咯/间隔纱机织物的制备
    3.3 .复合间隔纱机织物的表征及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形貌表征
        3.4.2 .XPS分析
        3.4.3 .FTIR分析
        3.4.4 .导电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组分导电材料与间隔纱机织物的复合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还原氧化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间隔纱机织物的制备(共浴)
        4.2.2 .还原氧化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间隔纱机织物的制备(层层组装)
        4.2.3 .还原氧化石墨烯/间隔纱机织物-聚吡咯的制备(分开涂覆)
        4.2.4 .多壁碳纳米管/间隔纱机织物-聚吡咯的制备(分开涂覆)
        4.2.5 .多壁碳纳米管/聚吡咯/间隔纱机织物的制备(层层组装)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形貌表征
        4.3.2 .XPS分析
        4.3.3 .FTIR分析
        4.3.4 .导电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导电间隔纱机织物的其它性能
    5.1 .防紫外性能
        5.1.1 .测试仪器及方法
        5.1.2 .测试结果
    5.2 .电磁屏蔽性能
        5.2.1 .测试仪器及方法
        5.2.2 .测试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与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8)蛋白质基碳纳米氧化锌的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ZnO纳米粒子的性质
    1.3 ZnO在染料降解方面的应用
        1.3.1 ZnO光催化降解机理
        1.3.2 提高ZnO催化降解活性的方法
    1.4 ZnO在紫外线防护方面的应用
    1.5 ZnO在疏水方面的应用
        1.5.1 Young’s方程
        1.5.2 Wenzel方程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本课题研究内容
    1.8 本课题的创新点
第2章 改性ZnO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
        2.2.1 材料和仪器
        2.2.2 石墨烯改性ZnO粉体制备方法
        2.2.3 蛋白质基ZnO粉体制备方法
        2.2.4 测试与表征
    2.3 GO/ZnO测试与分析
        2.3.1 形貌分析
        2.3.2 活性氧含量分析
        2.3.3 带隙分析
        2.3.4 甲基橙降解活性分析
        2.3.5 循环稳定性分析
    2.4 蛋白质基ZnO测试与分析
        2.4.1 蛋白质基ZnO物理化学特性
        2.4.2 蛋白质基ZnO染料降解活性分析
        2.4.3 光催化机理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蛋白质基ZnO防紫外性能的应用
    3.1 引言
    3.2 试验
        3.2.1 材料和仪器
        3.2.2 试验方法
        3.2.3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棉织物防紫外线整理最佳工艺分析
        3.3.2 形貌分析
        3.3.3 防紫外线性能分析
        3.3.4 耐水洗性能分析
        3.3.5 力学性能分析
        3.3.6 折皱回复性能分析
        3.3.7 透气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蛋白质基ZnO提高织物疏水性能应用
    4.1 引言
    4.2 试验
        4.2.1 材料和仪器
        4.2.2 试验方法
        4.2.3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棉织物疏水整理最佳工艺分析
        4.3.2 形貌分析
        4.3.3 疏水性能分析
        4.3.4 防紫外线性能分析
        4.3.5 耐水洗性能分析
        4.3.6 透气性能分析
        4.3.7 力学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所发表论文
致谢

(9)卤胺抗菌防紫外棉织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病原微生物
        1.1.1 病原微生物引发的各种公共卫生事件
        1.1.2 病原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会引发各种“现代病”
    1.2 抗菌材料
        1.2.1 天然抗菌材料
        1.2.2 无机抗菌剂
        1.2.3 有机抗菌剂
    1.3 卤胺抗菌剂的分类
        1.3.1 环状卤胺抗菌剂
        1.3.2 非环状卤胺前驱体
        1.3.3 环状/非环状复合型卤胺化合物
    1.4 卤胺抗菌剂的应用
        1.4.1 抗菌纺织品
        1.4.2 空气净化
        1.4.3 水处理
        1.4.4 抗菌涂料
        1.4.5 其他方面应用
    1.5 卤胺前驱体与纤维材料的键合方式
        1.5.1 含羟基或羟甲基的卤胺前驱体
        1.5.2 含双键的卤胺前驱体
        1.5.3 硅氧烷卤胺前驱体
        1.5.4 环氧类卤胺前驱体
        1.5.5 均三嗪类卤胺前驱体
    1.6 卤胺抗菌材料应用中存在的紫外稳定性问题
    1.7 提高卤胺抗菌材料紫外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1.7.1 改变卤胺前驱体的结构
        1.7.2 紫外防护剂提高卤胺抗菌材料紫外稳定性
    1.8 课题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8.1 课题研究意义
        1.8.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BPTCD的抗菌防紫外棉织物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卤胺前驱体氨乙基海因(NDMH)的合成
        2.3.2 接枝BPTCD的棉织物的制备
        2.3.3 抗菌织物的制备和氯含量测试
        2.3.4 氨乙基海因的~1H-NMR表征
        2.3.5 织物的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表征
        2.3.6 织物抗菌性能测试
        2.3.7 织物紫外防护性能和活性氯紫外稳定性测试
        2.3.8 织物活性氯水洗稳定性测试
        2.3.9 织物活性氯储存稳定性测试
        2.3.10 织物断裂强力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氨乙基海因的结构分析
        2.4.2 织物红外光谱表征和扫描电镜分析
        2.4.3 BPTCD接枝棉织物的工艺探讨
        2.4.4 织物抗菌性能分析
        2.4.5 织物紫外防护性能和活性氯耐紫外稳定性分析
        2.4.6 织物活性氯耐水洗稳定性分析
        2.4.7 织物活性氯耐储存稳定性分析
        2.4.8 织物断裂强力分析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紫外光照射引发接枝制备抗菌防紫外棉织物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3-烯丙基-5,5-二甲基海因(ADMH)的合成
        3.3.2 BPTCD整理棉织物的制备
        3.3.3 紫外光照射引发接枝制备卤胺抗菌棉织物
        3.3.4 ADMH的~1H-NMR表征
        3.3.5 织物红外光谱表征和扫描电镜表征
        3.3.6 织物抗菌性能测试
        3.3.7 织物紫外防护性能和活性耐紫外稳定性测试
        3.3.8 织物活性氯水洗稳定性测试
        3.3.9 织物活性氯储存稳定性测试
        3.3.10 织物断裂强力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3-烯丙基-5,5-二甲基海因的结构分析
        3.4.2 织物红外光谱表征和扫描电镜分析
        3.4.3 紫外照射引发接枝工艺探讨
        3.4.4 织物抗菌性能分析
        3.4.5 织物紫外防护性能和活性氯紫外稳定性分析
        3.4.6 织物活性氯水洗稳定性分析
        3.4.7 织物活性氯储存稳定性分析
        3.4.8 织物断裂强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电子束辐射制备抗菌防紫外棉织物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抗菌防紫外棉织物的制备及活性氯含量的滴定
        4.3.2 织物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表征
        4.3.3 织物抗菌性能测试
        4.3.4 织物紫外防护性能和活性氯紫外稳定性测试
        4.3.5 织物活性氯耐水洗稳定性测试
        4.3.6 织物活性氯耐储存稳定性测试
        4.3.7 织物断裂强力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织物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分析
        4.4.2 电子束辐射工艺探讨
        4.4.3 织物抗菌性能分析
        4.4.4 织物紫外防护性能和活性氯紫外稳定性分析
        4.4.5 织物活性氯水洗稳定性分析
        4.4.6 织物活性氯储存稳定性分析
        4.4.7 织物强力测试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硫醇-烯点击反应制备抗菌防紫外棉织物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和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纳米ZnO溶胶制备及棉织物的预处理
        5.3.2 巯基改性棉织物的制备
        5.3.3 基于点击反应的抗菌棉织物的制备
        5.3.4 纳米溶胶的表征
        5.3.5 织物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表征
        5.3.6 织物X射线衍射(XRD)测试
        5.3.7 织物抗菌性能测试
        5.3.8 织物紫外防护性能和活性氯紫外稳定性测试
        5.3.9 织物活性氯水洗稳定性测试
        5.3.10 织物活性氯储存稳定性测试
        5.3.11 织物断裂强力测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纳米ZnO溶胶的表征
        5.4.2 织物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分析
        5.4.3 织物XRD分析
        5.4.4 织物抗菌性能分析
        5.4.5 织物紫外防护性能和活性氯紫外稳定性分析
        5.4.6 织物活性氯水洗稳定性分析
        5.4.7 织物活性氯储存稳定性分析
        5.4.8 织物断裂强力分析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等离子体引发接枝制备抗菌防紫外棉织物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和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负载氯化银纳米颗粒的棉织物的制备
        6.3.2 等离子体接枝棉织物的制备
        6.3.3 织物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表征
        6.3.4 织物X射线衍射(XRD)测试
        6.3.5 织物抗菌性能测试
        6.3.6 织物紫外防护性能测试和活性紫外稳定性测试
        6.3.7 织物活性氯水洗稳定性测试
        6.3.8 织物活性氯储存稳定性测试
        6.3.9 织物断裂强力测试
    6.4 结果与讨论
        6.4.1 织物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分析
        6.4.2 织物XRD谱图分析
        6.4.3 等离子体处理接枝ADMH的工艺探讨
        6.4.4 织物抗菌性能分析
        6.4.5 织物紫外防护性能评价和紫外稳定性测试
        6.4.6 织物活性氯水洗稳定性分析
        6.4.7 织物活性氯储存稳定性分析
        6.4.8 织物断裂强力分析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7.3 主要创新点
致谢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的成果

(10)石墨烯阻燃多功能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石墨烯及衍生物概述
        1.2.1 石墨烯简介
        1.2.2 氧化石墨烯简介
        1.2.3 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1.2.3.1 石墨烯纤维
        1.2.3.2 石墨烯功能纺织品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意义
第二章 氧化石墨烯阻燃涤棉织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与表征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2.2.3 氧化石墨烯表征
        2.2.4 结果与讨论
    2.3 氧化石墨烯阻燃涤棉织物的制备与表征
        2.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3.2 氧化石墨烯阻燃涤棉织物的制备
        2.3.3 测试与表征
        2.3.4 结果与讨论
        2.3.4.1 改性前后涤棉织物的微观形态
        2.3.4.2 阻燃性能
        2.3.3.3 热重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石墨烯导电阻燃涤棉织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石墨烯导电阻燃涤棉织物的制备与表征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导电阻燃涤棉织物的制备
        3.2.3 测试与表征
        3.2.4 结果与讨论
        3.2.4.1 傅里叶红外光谱与拉曼光谱
        3.2.4.2 不同织物的正面微观形貌
        3.2.4.3 表面电阻
        3.2.4.4 阻燃性能
        3.2.4.5 热性能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石墨烯单面导热织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单面导热织物的制备与表征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单面导热织物的制备
        4.2.3 测试与表征
        4.2.4 结果与讨论
        4.2.4.1 不同织物的正面微观形貌
        4.2.4.2 热性能
        4.2.4.3 导热性能
        4.2.4.4 机械性能
        4.2.4.5 防紫外性能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防紫外辐射织物防护机理的探讨与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抗紫外、阻燃及疏水棉织物制备及性能研究[D]. 尹焱坤.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1)
  • [2]硼氮掺杂碳量子点的合成及其在防紫外线棉织物中的应用[D]. 成世杰.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1)
  • [3]纤维素/酪蛋白分散体的制备及其在防紫外织物中的应用[D]. 刘明远. 西安工程大学, 2021
  • [4]防紫外纤维及织物研究进展[J]. 肖顶. 山东化工, 2021(10)
  • [5]磁控溅射沉积法在纺织布料上制备金属色和结构色纳米薄膜以及相关特性的研究[D]. 黄美林. 广东工业大学, 2021(08)
  • [6]纺织材料抗紫外改性的研究进展[J]. 刘姝瑞,张明宇,谭艳君,李勇强.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 2021(02)
  • [7]导电间隔纱机织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张曼宁.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8)
  • [8]蛋白质基碳纳米氧化锌的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D]. 左鑫.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9]卤胺抗菌防紫外棉织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马志鹏. 江南大学, 2020(01)
  • [10]石墨烯阻燃多功能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赵银桃. 青岛大学, 2020(01)

标签:;  ;  ;  ;  

抗紫外线织物防护机理的探讨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