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地图论文-禹文东,周超

意象地图论文-禹文东,周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意象地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扬州园林,寺庙园林,空间认知,意象元素

意象地图论文文献综述

禹文东,周超[1](2019)在《基于认知地图的大明寺空间意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空间认知实验,采用经典的认知地图法,通过对26名风景园林专业本科生的大明寺手绘认知地图的整理,以及153名游客的问卷分析,从认知结构、空间意象元素和空间意象评价叁个方面探讨了扬州大明寺的空间意象特征,并对大明寺的保护和建设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9年12期)

胡琳琳,罗娜,任占兵[2](2019)在《基于感知地图的青少年体力活动意象空间研究——以天河中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意象空间(Image Space)是周围环境对人的影响而在大脑中产生的"主观环境"空间,主要通过想象和回忆呈现出来。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对其形成独特的印象。1959年,Lynch最早开始着手意象空间方面的研究,并撰写的《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是城市意象研究的里程碑,作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意象空间调查与研究方法,并认为人对意象空间的认知模型具有5类构成要素,即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并指出,居民以路径主导型和空间主导型两种方式来构造其对城市的意象地图。近年来已经有学者开始初步探索,比如,基于感知地图的方法对北京城中村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的研究等。相比较而言,我国基于感知地图的青少年体力活动意象空间研究较为薄弱,与国外差距较大。同时,无论是青少年户外体力活动的意象空间结构及要素,还是城市空间结构及研究对象属性等因素对感知地图的影响,迄今为止尚没有一致的结论。本研究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儿童青少年的视角,着眼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和现实需要,以他们的权利为基础,以尊重他们的天性为认知的原点,为青少年创造释放天性的美好家园为目的,通过感知地图的方法选择广州青少年作为被试,拟提取城市青少年户外体力活动感知地图中的环境要素,试图了解青少年户外体力活动的现实意象空间结构及理想空间,试图给城市青少年提供更广阔的户外体力活动空间提供一定的启发。研究成果对特大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基于儿童经验构建适合儿童青少年的户外体力活动空间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通过感知地图的方法进行探究,选取了广州市天河区天河中学(13-16)岁的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以青少年的感知为第一位,对学生生活环境内部的意象空间类型、构成要素等进行分析探讨,在感知地图上绘制的内容范围是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每人两张A4白纸,一张上面绘制现实中的户外活动空间,另一张上面绘画学生理想中的户外活动空间。在他们绘制期间,可以引导他们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事物和内心的真实感受,并在图画中进行标记。最后向他们询问在家或学校的周围有哪些影响他们进行户外体力活动的有利或不利因素。研究结果:意象空间构成要素统计,女生的感知中道路(37.5%)>标志物(23.8%)>区域(21.2%)>边界为(12.5%)>节点(5%);在男生的感知上道路(43.2%)>区域(28.8.%)>标志物(12.9%)>节点(10.6%)>边界(4.5%),车道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如兴盛路、猎德大道等,这些道路更多属于机动车通勤。在感知地图中除了家和学校之外,出现最多的区域是公园。青少年对车站认知程度比较高,成为青少年户外意象空间中的一种标识;青少年空间认知的基本类型表现为路径主导型和空间主导型两类,男生绘制出空间主导型感知地图的数量要多于女生;城市青少年理想空间环境特征表现为干净的水、绿色的植被、安全的交通和充足的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在青少年理想户外活动空间地图上,他们画出了一些运动设施如,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室等。研究结论:青少年户外体力活动地意象空间要素与林奇的观点基本吻合,影响青少年意象空间的主要要素是道路、区域和标志物,感知空间的构成要素在性别方面具有差异性,女性青少年更多体现在标志物,男性青少年更多体现在区域;青少年对空间感知地图表现为路径主导型,空间主导型两类。感知类型以空间主导型为主,网状结构为青少年的户外体力活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且男性青少年的体力活动水平要高于女性青少年;建成环境对青少年的户外体力活动具有深刻影响,研究发现干净的水、绿色的植被、安全的交通和充足的体育设施是影响青少年进行户外体力活动的重要因素。上下学通勤距离、居住区和学校周边绿化、交叉路口密度、开敞空间分布、户外运动场地和设施等建成环境因素对儿童青少年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具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张渔樵[3](2019)在《基于认知地图的城市商业街区意象调查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成都远洋太古里是一个在近年兴起的商业化创意街区的成功案例,是一种新生的体验式的商业购物中心。文章在认可其形式创新的同时,利用地图认知的方法分析人们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对它的城市意象,得出远洋太古里的城市意象结果,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为城市商业街区的研究提供一种路径。(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期刊2019年01期)

付笛峰,张林英[4](2019)在《地理教育和意象研究视角下认知地图研究进展与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知地图能力是中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同时也是地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着重梳理了国内外地理教育以及地理科学领域的认知地图研究成果,包括认知地图的概念、构建策略、评价体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问卷编制原则等内容,总结当前教育类认知地图研究的成果及趋势;同时结合地理科学领域的认知地图研究方法,重点整理认知意象研究方法。在地理教育领域,未来应更关注实证研究,应将传统的研究方法与地理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以期综合全面的分析中学生认知地图的构建过程。(本文来源于《地理教学》期刊2019年01期)

孟奕爽,邓森文,李艳芳[5](2018)在《基于认知地图的岳麓山景区旅游意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地意象研究对于目的地管理者认识当地的优势和劣势,进而更好地管理目的地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比较新颖且切实可行的认知地图法在旅游意象研究领域的应用还少见,特别是针对特定景区的研究相对匮乏。以岳麓山风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认知地图法来研究其旅游意象。首先,在对国内关于旅游意象与认知地图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概括和总结了认知地图与旅游意象研究的现状。其次,综合运用认知地图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收集到的87份有效认知地图进行分类与分析。再次,借助凯文·林奇提出的城市意象构成五要素对岳麓山景区的旅游意象状况进行探讨,以此通过旅游意象点→旅游意象线→旅游意象面→旅游意象图4个基本步骤构建岳麓山旅游意象图。最后,将分析结果与实际地图、景区规划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来源于《地域研究与开发》期刊2018年05期)

张文武[6](2018)在《基于认知地图的校园意象研究——以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拟采用问卷与认知地图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在校学生对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校园环境的整体感知。(本文来源于《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期刊2018年25期)

张浩[7](2018)在《基于空间句法与认知地图的高校校园意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校园意象探究对高校校园环境建设及提升有一定的意义。以认知地图和空间句法理论研究方法为基础,结合问卷调查、访谈调研、绘制校园认知地图以及空间句法理论模拟来探讨安徽工程大学校园意象,得出校园意象主要集中在校园西区南北向中轴线上,校园具有明显的网络状校园空间意象;校园活动以及自然水体环境氛围是重要的校园非物质意象;校园建筑历史感较弱,人文氛围有待提升;部分户外活动空间使用率较低,相关设施破损严重。总体来说,安徽工程大学校园意象元素特质性有待加强,后期需要进一步提升校园环境品质。(本文来源于《安阳工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郭文婷[8](2017)在《基于旅游意象的手绘旅游地图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旅游这一方式来纾解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在旅游中寻求乐趣,开阔视野。随着旅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周边产品逐渐兴起,其中就包括手绘旅游地图。一、手绘旅游地图概述(一)手绘旅游地图的兴起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电子地图以其更为智能化的优势正在逐渐替代传统的纸质地图,电子地图将地图立体化、动态化,令用户清晰地、直观地了解所在地区的各方面信息,相比纸质的地图,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地图的功能性。即便如此,手绘旅(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7年21期)

卢瑞,贾奋励,田江鹏,宋国民[9](2016)在《意象图式在地图符号结构生成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图符号结构是指生成地图符号的各符素间的组合关系,它具有图形结构和意义上的双重含义。为了解决地图符号结构的理论依据问题,本文引入了意象图式的概念,提出了基于意象图式的地图符号结构生成理论。对地理实体的认知机理进行分析,说明了意象图式在形成地理实体概念和生成地图符号所起到的基础作用;对地图符号表征地理实体所选用的意象图式类型进行归纳,可得到7种最基本的意象图式类型;对图形间拓扑关系和意象图式的关系总结,得出了每种意象图式的图形结构表达与参数化描述。最后,通过符素组合实验和符号认知实验,验证了基于意象图式来生成地图符号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本文来源于《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鲍国潮[10](2016)在《故事与意象:小学古诗文教学的“文化地图”》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学古诗教学需要有一种"文化地图",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对小学阶段学习古诗文的要求、特点有"自知之明",即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内在联系以及发展趋向,从而使古诗文教学形成意义模块,与儿童的文化认知能力发展产生内在的契合,令古诗文教学获得文化传承的最佳路径。一、故事与意象:一种合宜的教学思路小学古诗文教学,要尊重两个逻辑:一是要尊重古诗文的内在逻辑,使古诗文得以以一种粘连的方式呈现在孩子面前;二是(本文来源于《小学语文教学》期刊2016年03期)

意象地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意象空间(Image Space)是周围环境对人的影响而在大脑中产生的"主观环境"空间,主要通过想象和回忆呈现出来。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对其形成独特的印象。1959年,Lynch最早开始着手意象空间方面的研究,并撰写的《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是城市意象研究的里程碑,作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意象空间调查与研究方法,并认为人对意象空间的认知模型具有5类构成要素,即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并指出,居民以路径主导型和空间主导型两种方式来构造其对城市的意象地图。近年来已经有学者开始初步探索,比如,基于感知地图的方法对北京城中村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的研究等。相比较而言,我国基于感知地图的青少年体力活动意象空间研究较为薄弱,与国外差距较大。同时,无论是青少年户外体力活动的意象空间结构及要素,还是城市空间结构及研究对象属性等因素对感知地图的影响,迄今为止尚没有一致的结论。本研究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儿童青少年的视角,着眼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和现实需要,以他们的权利为基础,以尊重他们的天性为认知的原点,为青少年创造释放天性的美好家园为目的,通过感知地图的方法选择广州青少年作为被试,拟提取城市青少年户外体力活动感知地图中的环境要素,试图了解青少年户外体力活动的现实意象空间结构及理想空间,试图给城市青少年提供更广阔的户外体力活动空间提供一定的启发。研究成果对特大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基于儿童经验构建适合儿童青少年的户外体力活动空间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通过感知地图的方法进行探究,选取了广州市天河区天河中学(13-16)岁的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以青少年的感知为第一位,对学生生活环境内部的意象空间类型、构成要素等进行分析探讨,在感知地图上绘制的内容范围是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每人两张A4白纸,一张上面绘制现实中的户外活动空间,另一张上面绘画学生理想中的户外活动空间。在他们绘制期间,可以引导他们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事物和内心的真实感受,并在图画中进行标记。最后向他们询问在家或学校的周围有哪些影响他们进行户外体力活动的有利或不利因素。研究结果:意象空间构成要素统计,女生的感知中道路(37.5%)>标志物(23.8%)>区域(21.2%)>边界为(12.5%)>节点(5%);在男生的感知上道路(43.2%)>区域(28.8.%)>标志物(12.9%)>节点(10.6%)>边界(4.5%),车道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如兴盛路、猎德大道等,这些道路更多属于机动车通勤。在感知地图中除了家和学校之外,出现最多的区域是公园。青少年对车站认知程度比较高,成为青少年户外意象空间中的一种标识;青少年空间认知的基本类型表现为路径主导型和空间主导型两类,男生绘制出空间主导型感知地图的数量要多于女生;城市青少年理想空间环境特征表现为干净的水、绿色的植被、安全的交通和充足的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在青少年理想户外活动空间地图上,他们画出了一些运动设施如,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室等。研究结论:青少年户外体力活动地意象空间要素与林奇的观点基本吻合,影响青少年意象空间的主要要素是道路、区域和标志物,感知空间的构成要素在性别方面具有差异性,女性青少年更多体现在标志物,男性青少年更多体现在区域;青少年对空间感知地图表现为路径主导型,空间主导型两类。感知类型以空间主导型为主,网状结构为青少年的户外体力活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且男性青少年的体力活动水平要高于女性青少年;建成环境对青少年的户外体力活动具有深刻影响,研究发现干净的水、绿色的植被、安全的交通和充足的体育设施是影响青少年进行户外体力活动的重要因素。上下学通勤距离、居住区和学校周边绿化、交叉路口密度、开敞空间分布、户外运动场地和设施等建成环境因素对儿童青少年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具有很大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意象地图论文参考文献

[1].禹文东,周超.基于认知地图的大明寺空间意象研究[J].华中建筑.2019

[2].胡琳琳,罗娜,任占兵.基于感知地图的青少年体力活动意象空间研究——以天河中学为例[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张渔樵.基于认知地图的城市商业街区意象调查与研究[J].四川建筑.2019

[4].付笛峰,张林英.地理教育和意象研究视角下认知地图研究进展与启示[J].地理教学.2019

[5].孟奕爽,邓森文,李艳芳.基于认知地图的岳麓山景区旅游意象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

[6].张文武.基于认知地图的校园意象研究——以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为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

[7].张浩.基于空间句法与认知地图的高校校园意象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8

[8].郭文婷.基于旅游意象的手绘旅游地图设计[J].牡丹.2017

[9].卢瑞,贾奋励,田江鹏,宋国民.意象图式在地图符号结构生成中的应用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6

[10].鲍国潮.故事与意象:小学古诗文教学的“文化地图”[J].小学语文教学.2016

标签:;  ;  ;  ;  

意象地图论文-禹文东,周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