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柱双角钢连接论文-董磊磊,张劲,卢峥

梁柱双角钢连接论文-董磊磊,张劲,卢峥

导读:本文包含了梁柱双角钢连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弱轴连接,非线性有限元,静力分析,变参数分析

梁柱双角钢连接论文文献综述

董磊磊,张劲,卢峥[1](2018)在《弱轴方向梁柱腹板双角钢连接的静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际最新试验数据基础上,利用ANSYS建立叁维有限元模型,通过非线性分析研究弱轴方向腹板双角钢连接的静力性能。研究表明,这种连接形式具有较好的变形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变参数分析确定角钢的厚度、角钢的高度、柱腹板的高度和厚度、梁腹板的高度和螺栓孔到角钢边缘的距离对连接性能有显着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2018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期刊2018-06-20)

金芸芸,刘征[2](2018)在《逆作法中角钢格构柱与首层梁柱连接节点的优化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逆作法中的梁柱连接节点对于角钢格构柱主要有钻孔钢筋连接法、传力钢板法、梁侧加腋法,但以上各种方法均存在相应的不足:钻孔钢筋连接法对竖向支承钢立柱有截面损伤,传力钢板法会降低钢结构的承载力并增加混凝土密实浇筑的难度,梁侧加腋法增加现场施工的难度。文章对原节点提供了一种新型逆作法梁柱连接T型节点,在解决首层结构梁钢筋难以穿越角钢格构柱的基础上,弥补了现有连接节点的不足。该节点已成功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期刊2018年02期)

王鹏[3](2018)在《带加劲肋顶底角钢梁柱连接的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顶底角钢连接在钢结构框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欧洲与美国为了简化构造,在角钢上不设置加劲肋,而我国一般在连接处角钢上设置加劲肋,加劲角钢与无加劲角钢的受力性能相差较大,无论是静力特性、滞回特性与抗震性能,国内外研究较少,因此缺乏该类型连接的试验研究、计算方法与理论,而且目前存在的无加劲肋顶底角钢连接的初始刚度与强度的计算方法普遍偏差较大,同时顶底角钢连接在准静态与冲击荷载下极限承载力与极限位移也亟须分析与评估。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进行了8个不同构造的顶底角钢连接的静力单调加载试验,研究了加劲肋位置、连接的方向等因素对连接受力的影响,并与无加劲型进行了对比;开展了12个角钢T型连接件的静力拉伸试验,分析了高强螺栓预紧力、加劲肋与角钢长度等因素对角钢连接件的抗拉刚度与承载力的影响。(2)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对静力加载试件进行了分析,对多种单元类型、计算方法进行对比,并分析与验证了试验中各连接部件的受力机理。建立了60个角钢T型件模型与30个顶底角钢连接模型,根据参数分析结果,提取了影响连接弯矩-转角特性的重要参数。建立了6个大尺寸顶底角钢连接节点与12个大尺寸角钢T型连接的有限元模型,总结了大尺寸角钢与螺栓的受力规律,提出大尺寸角钢的承载力计算方法与错排螺栓的分布规则。(3)基于试验与参数分析结果,明确了初始转动刚度与抗弯承载力的计算的力臂选取方法,提出了无加劲顶底角钢连接的初始转动刚度、连接承载力计算方法;提出了加劲顶底角钢的初始转动刚度、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并根据连接的受力特性提出了对应的设计方法与建议。(4)对4个不同构造的顶底角钢连接进行了循环加载试验,分析对比了连接破坏的开展模式、极限承载力、耗能能力与延性等重要抗震性能指标。(5)建立了考虑应变率与韧性损伤的有限元模型,分别分析了角钢T型连接件的准静态荷载与冲击荷载下受力性能,得到了连接的几种破坏模式,获得了影响连接准静态受力过程的关键参数,并提出了极限拉力与极限位移的计算公式,对比了冲击荷载与准静态过程下的受力过程,分析了影响冲击荷载下连接受力的叁个关键参数。(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1-19)

王鹏,王湛,潘建荣,李松[4](2017)在《带加劲肋顶底角钢梁柱连接节点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带加劲肋顶底角钢梁柱连接节点受弯性能与抗震性能,分别进行了5个不同构造的角钢连接试件的单调加载试验和4种带加劲肋角钢连接试件的循环加载试验。单调加载试验结果表明:节点在负弯矩作用下,仅增设顶角钢加劲肋能够较大幅提高节点初始转动刚度与荷载,破坏模式为加劲肋处焊缝脱开;仅增设底角钢加劲肋对节点初始转动刚度影响较小,但能够增加节点的荷载。采用循环加载试验分别考察了4种不同构造的加劲肋角钢连接节点的破坏机制、滞回曲线、延性、耗能、以及刚度。结果表明:加劲肋顶底角钢连接节点是一种典型的半刚性、部分强度连接,具备良好的转动能力和耗能能力,节点破坏模式为角钢与加劲肋处呈弧状塑性铰断裂,极限弯矩对应的层间位移角均在0.04 rad以上,可满足美国规范FEMA 350不小于0.03 rad的延性设计要求。在加劲肋试件达到层间位移角0.08 rad时,节点还能够承受0.5Mmax以上的弯矩。(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董现,潘建荣,王湛,秦珂[5](2017)在《带节点板角钢连接梁柱节点试验和初始转动刚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带节点板角钢连接梁柱节点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但目前对此类节点的力学性能尚缺乏完备的理论和试验研究。在半刚性钢框架研究中,节点板通常被忽略;在设计中往往将此类节点简化为铰接连接或带肋的腹板角钢连接形式。设计了叁个试件通过试验对其抗弯性能进行研究;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带节点板角钢连接梁柱节点模型。通过试验和有限元分析,提出了带节点板角钢连接梁柱节点的初始转动刚度,为工程设计和应用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7年21期)

宋文龙,林建军[6](2017)在《顶底角钢加强式梁柱弱轴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顶底角钢加强式梁柱弱轴连接的节点形式,并基于ABAQUS有限元分析平台,建立了新型弱轴连接的常规节点及顶底角钢加强型节点两个试件。通过梁端低周循环加载的方式得到其P-Δ滞回曲线及骨架曲线,并通过计算得到位移延性系数、能量耗散系数、等效粘滞阻尼系数等节点参数,将两个试件的受力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顶底角钢加强型节点较常规的梁柱连接节点能有效地使梁端塑性铰外移,避免节点区域以及柱子的破坏,实现了"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构件"的抗震理念,另一方面顶底角钢加强型节点有效地提高了梁柱连接的节点承载能力、位移延性以及耗能性能,说明该种连接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7年07期)

卢林枫,宋文龙,刘子龙[7](2017)在《钢框架梁柱顶底角钢弱轴连接节点的滞回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目前对钢框架梁柱弱轴半刚性连接节点的研究现状,对顶底角钢弱轴连接节点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ABAQUS模拟分析,在与试验对比验证的基础上,将一种新型节点域箱形节点作顶底角钢弱轴连接,设计7个试件,通过计算得到了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弯矩-转角曲线、骨架曲线、耗能系数和初始刚度等节点参数,重点研究了角钢厚度、受拉角钢连接螺栓与角钢趾距离以及角钢肢长等设计参数对该种连接方式的工作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角钢厚度的增加,连接节点的承载能力、初始刚度和滞回性能明显提高,但抗震性能、耗能性能有所下降,随着受拉角钢连接螺栓与角钢趾的距离的增加,连接节点的承载能力、初始刚度和滞回性能均有所下降,但耗能性能有所提高,随着角钢肢长的增大,连接节点的承载能力随之降低,初始刚度和滞回性能变化不大,耗能性能变化也不明显。(本文来源于《钢结构》期刊2017年05期)

董现,潘建荣,王湛,秦珂[8](2017)在《带节点板角钢连接梁柱节点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带节点板角钢连接梁柱节点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但目前对此类节点的力学性能尚缺乏完备的理论和试验研究,在设计中往往将此类节点简化为铰接连接或其他类型的连接形式。通过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对其抗弯性能进行研究。对具有3种构造形式的带节点板角钢连接梁柱节点分别进行静力试验和滞回试验,得到每个试件的弯矩-转角曲线和破坏形态;利用有限元分析带节点板角钢连接梁柱节点在力学性能上与其他节点形式的不同。(本文来源于《钢结构》期刊2017年07期)

卢林枫,宋文龙,王璐璐[9](2017)在《钢框架梁柱顶底角钢弱轴连接的节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钢框架梁柱在弱轴方向上半刚性连接的研究匮乏,应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半刚性节点进行了研究,并基于一种新型节点域箱形加强式工字形柱弱轴连接的研究成果,在该种节点上进行顶底角钢连接研究。应用ABAQUS软件对模型进行非线性有限元模拟分析,首先将试件进行单调加载分析,并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对比发现总体上吻合较好,从而验证了有限元的有效性。再通过有限元程序ABAQUS将梁柱采用新型节点域箱形加强式节点作顶底角钢连接,并与其他几种连接节点形式对比,通过计算得出各种节点的梁柱连接荷载-位移曲线、初始刚度、极限弯矩以及角钢的极限弯矩等。研究发现新型节点域箱形加强式节点连接的极限弯矩是传统弱轴连接形式的1.2倍,是第一类T形板件弱轴连接形式的1.12倍,是第二类T形板件弱轴连接形式的1.08倍,表明其具有更好的抗弯性能,另外其初始刚度是传统弱轴连接形式的1.35倍,受拉角钢的极限弯矩是传统弱轴连接形式的1.32倍。(本文来源于《钢结构》期刊2017年04期)

李松,王湛[10](2017)在《带加劲肋顶底角钢连接梁柱节点的有限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影响钢框架带加劲肋顶底角钢连接梁柱节点的静力性能的因素,采用ABAQUS,对节点进行大量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探讨了角钢厚度、加劲肋厚度及其形状尺寸、角钢规格以及高强螺栓预紧力对节点性能的影响,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7年07期)

梁柱双角钢连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逆作法中的梁柱连接节点对于角钢格构柱主要有钻孔钢筋连接法、传力钢板法、梁侧加腋法,但以上各种方法均存在相应的不足:钻孔钢筋连接法对竖向支承钢立柱有截面损伤,传力钢板法会降低钢结构的承载力并增加混凝土密实浇筑的难度,梁侧加腋法增加现场施工的难度。文章对原节点提供了一种新型逆作法梁柱连接T型节点,在解决首层结构梁钢筋难以穿越角钢格构柱的基础上,弥补了现有连接节点的不足。该节点已成功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梁柱双角钢连接论文参考文献

[1].董磊磊,张劲,卢峥.弱轴方向梁柱腹板双角钢连接的静力分析[C].《工业建筑》2018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2018

[2].金芸芸,刘征.逆作法中角钢格构柱与首层梁柱连接节点的优化创新[J].安徽建筑.2018

[3].王鹏.带加劲肋顶底角钢梁柱连接的力学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4].王鹏,王湛,潘建荣,李松.带加劲肋顶底角钢梁柱连接节点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7

[5].董现,潘建荣,王湛,秦珂.带节点板角钢连接梁柱节点试验和初始转动刚度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

[6].宋文龙,林建军.顶底角钢加强式梁柱弱轴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分析[J].建筑科学.2017

[7].卢林枫,宋文龙,刘子龙.钢框架梁柱顶底角钢弱轴连接节点的滞回性能分析[J].钢结构.2017

[8].董现,潘建荣,王湛,秦珂.带节点板角钢连接梁柱节点试验研究[J].钢结构.2017

[9].卢林枫,宋文龙,王璐璐.钢框架梁柱顶底角钢弱轴连接的节点研究[J].钢结构.2017

[10].李松,王湛.带加劲肋顶底角钢连接梁柱节点的有限元研究[J].山西建筑.2017

标签:;  ;  ;  ;  

梁柱双角钢连接论文-董磊磊,张劲,卢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