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成藏机理论文_丁远健

导读:本文包含了油气成藏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油气,机理,油气藏,塔里木盆地,库车,特征,条件。

油气成藏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丁远健[1](2018)在《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现状与思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石油工业领域发展越来越快,油气成藏机理作为这一领域中重要的研究课题,一直深受地质学家的关注。而随着石油勘探研究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油藏被开采,尤其是以砂岩透镜体为首的油藏被不断发现,同时,国内外等相关学者也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成藏机制。(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8年11期)

宁飞,金之钧,张仲培,云金表,张继标[2](2018)在《塔中北坡走滑断裂成因机理与油气成藏》一文中研究指出塔中北坡发育一系列NE向走滑断裂。为了揭示走滑断裂形成机理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在对走滑断裂几何学样式详细解析的基础上,运用物理模拟方法对塔中北坡NE向走滑断裂的演化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单一应力状态下,由于差异推挤和基底剪切共同作用,走滑断裂在平面和剖面上发育了不同的样式,沿断裂走向具有分段性特征。结合构造背景分析,认为塔中北坡走滑断裂成因机理受控于两种因素,即由于塔中Ⅰ号断裂带存在分段性,在加里东末期—海西早期北东向应力场作用下,使塔中隆起对北坡形成强度差异的推挤作用;其次,塔中北坡NE向基底断裂活动造成基底剪切作用,拖动上覆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在左行力偶下运动。NE向走滑断裂的存在对塔中北坡油气成藏具有一定贡献:一方面走滑断裂会诱导高角度构造裂缝发育,从而沟通了储集空间,另一方面,走滑断裂的活动为塔中北坡多层系立体成藏提供了便利。(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18年01期)

王永诗,王勇,郝雪峰,朱德顺,丁桔红[3](2016)在《深层复杂储集体优质储层形成机理与油气成藏——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岩石物性测试、同位素测试以及试油、试采结果分析等方法,对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深层复杂储集体优质储层形成机理与油气成藏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酸-碱流体交替溶蚀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深层局部储层物性,是深层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深层不同层序沉积物原始组分、流体环境、源-储配置等条件的不同,使优质储层的形成机理存在差异。初始裂陷层序河流-冲积扇红层优质储层发育于碱性环境,且与烃源岩侧向接触,不仅发生大量的长石和碳酸盐岩溶蚀,石英也发生强烈的溶蚀。扩展裂陷层序陡坡扇叁角洲、水下扇砂砾岩优质储层与烃源岩呈指状接触,且通过控盆断层与深部碱性流体沟通,主要表现为长石和碳酸盐岩溶蚀,石英只是局部少量溶蚀。扩展裂陷层序滩坝砂和浊积岩优质储层大部分分布于烃源岩中,主要表现为长石和碳酸盐岩的溶蚀。缓坡断阶带处于流体优势运移通道,与烃源岩对接的红层优质储集有利于成藏。陡坡带扇根遮挡的扇中砂砾岩优质储层有利于油气成藏。处于生烃增压烃源岩中,发生成岩耗水的滩坝砂和浊积岩优质储层有利于成藏。(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16年04期)

肖爽[4](2016)在《惠州25-7地区油气成藏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惠州凹陷是珠一坳陷最富生烃凹陷之一,在浅部新近系地层已发现十多个大油气田。海洋深部勘探更为复杂,长期以来位于惠州凹陷深部的古近系地层未发现大油气藏。惠州25-7地区发现古近系油气藏,其储层物性差,横向变化大;油水分布规律复杂,油、水、干层共存,无统一油水界面,其油气成藏地质特征研究与油气藏成因机理研究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惠州25-7地区古近系油气藏的详细认识,对于打开中国南海古近系深部油气勘探局面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石油地质理论指导下,从油气成藏静态地质特征、油气成藏动态地质特征等方面对惠州25-7地区油气藏成因机理进行剖析,得到一些认识,对惠州25-7地区以及惠州凹陷深部古近系油气藏的研究进行了丰富与完善。1.收集HZ25-7及周边地区基础地质资料,包括单井岩性资料、测井资料、试油资料、烃源岩热解资料、地震资料等,在此基础上,详细剖析了研究区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圈闭和油水分布情况等油气成藏静态地质特征。明确研究区主要存在两套烃源岩,即文昌组与恩平组烃源岩。其中,文昌组烃源岩为主力烃源岩。现今期储集层物性较差,平均孔隙度稍低于12%,平均渗透率小于10mD。文昌组顶部发育一套前叁角洲相为主的区域盖层与下伏砂岩储层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HZ25-7井区文昌组薄层砂泥互层形成多套下储上盖储盖组合。HZ25-7文昌组含油构造是一个发育在大型鼻状凸起上的地层超覆圈闭。惠州25-7油气藏主要含有两个含油目的层位N10与N56,均具有高点汇聚油气,上油下水的分布特征。2.通过分析惠州25-7油气藏油气来源、油气成藏期次、油气运移路径及油气成藏期与储层致密期的匹配关系,明确了惠州25-7油气藏的油气成藏动态特征。N10与N56油层段油气均来自于文昌组烃源岩中,其中N10油层段油气主要来源于HZ25次洼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有少量来自浅湖相烃源岩;N56油层段油气主要来源于文昌组浅湖-半深湖相烃源岩。运用生烃潜力法、储层荧光分析与流体包裹体技术,明确研究区油气成藏期为16Ma,一期排烃至今。明确了“优相”和“低势”这两个有效储层的主控要素。HZ25-7油气藏的油气成藏期与储层致密的演化关系表现为先成藏后储层致密。断裂和连续性砂体是研究区主要油气运移通道,建立不同油层段流体势图,明确油气优势运移方向。3.通过对研究区油气藏静态地质特征与动态地质特征剖析,明确惠州25-7油气藏成因机理惠州25-7油气藏具有成藏期高孔富集、高位封盖、高点汇聚、高压成藏的地质特征,具有先成藏后致密的动态成藏过程,属于致密常规型油气藏。(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6-05-01)

陈中红,查明,蒋有录,曲江秀[5](2015)在《油气成藏机理模拟实验室建设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资源勘查与工程专业学科建设、科研发展和对本科生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建设了油气成藏机理模拟实验室。基于应用型创新实践人才培养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该实验室集教学和科研于一体,定位于本科生专业教学和研究生的实验研究,并以综合研究功能作为目标进行合理规划。通过该实验室的建设与实践,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得到有效提高,资源勘查与工程专业科研团队的科研水平明显提升。(本文来源于《实验技术与管理》期刊2015年11期)

李丕龙,林潼[6](2015)在《被动陆缘盆地油气成藏机理与油气富集、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大西洋两岸被动陆缘盆地油气勘探近年来取得了重大发现,特别是巴西东海岸被动陆缘盆地深水盐下是世界油气储量和产量增长的重要领域。本文通过对不同被动陆缘盆地的研究,认为被动陆缘盆地在发育与演化过程中,时空构造的转换控制了盆地的空间发育特征,从而形成了具有被动陆缘盆地典型的双层沉积构造特征,并进而对盆地的油气富集产生了重要影响。发育了湖相和海相两种类型的高效烃源岩;陆相碎屑岩、湖相碳酸盐岩和火山岩等多种类型的优质储集体以及蒸发盐岩和海相泥岩两套区域分布的高效盖层。同时,被动陆缘盆地优良的生、储、盖组合配置以及高效的油气疏导网络使得被动陆缘盆地成为世界级大油气田发现的主要区域。通过不同盆地的油气藏剖面的进一步解剖,认为被动陆缘盆地的油气富集规律与分布受蒸发盐岩的控制,因此在盆地中形成了厚层盐岩覆盖带裂谷低隆区构造-岩性油气藏富集带、盐刺穿(盐焊)带大陆斜坡岩性油气藏富集带、局限岩盐带盆地边缘地层-岩性油气富集带叁个油气集中发育富集带。(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学会2015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中册)》期刊2015-10-09)

张荣虎,杨海军,邹伟宏,张惠良,陈戈[7](2015)在《库车前陆区白垩系深层-超深层油气成藏机理与大油气田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基本石油地质条件优越,构造活动与成藏事件匹配良好,是发育大型油气田的天然场所。多年的勘探实践证实,库车坳陷中北部发育中下侏罗统和中上叁迭统两套烃源岩,以生气为主。烃源岩为暗色泥岩、碳质泥岩及煤层,累积厚度200~500m,"TOC"为2~5%,为Ⅲ_1-Ⅲ_2型,R_0为0.6~2.5%,在成熟和高成熟阶段均以生气为主,生烃强度一般为150-600×10~8m~3/km~2(图1、图2)。中新生界自上而下发育叁套储盖组合,分布稳定。第一套为上第叁系吉迪克组膏泥岩与下伏砂泥岩互层组成的储盖组合。膏泥岩盖层厚度为100-300m,砂岩单层厚度5~20m,主要分布在坳陷东部及南部;第二套为下第叁系苏维依组膏盐岩与下伏第叁系底砂岩及白垩系砂岩组成的储盖组合,膏盐岩盖层厚200~300m,砂岩单层厚10~30m,主要分布在库车坳陷的中部、西部及南部区,是塔里木盆地最好的储盖组合之一;第叁套为侏罗系及叁迭系煤系泥岩与下伏砂岩组成的储盖组合,煤系泥岩盖层厚100~300m,砂岩单层厚20~40m,主要分布在库车坳陷的东部及北部区。库车坳陷自北向南共发育五排构造带,发育构造、岩性等圈闭。圈闭主要形成于中新世-更新世;油气藏主要形成于25~2Ma,圈闭形成期与油气运聚期基本一致。坳陷内断层多在深层逆冲推覆形成背斜圈闭,是沟通烃源岩与圈闭的重要通道,圈闭的形成与油气运聚有着良好的时空配置关系。近5年研究认为库车前陆区发育2个特大型油气区:(1)库车前陆冲断带大油气田形成关键因素为,巨厚(480~1040米)烃源岩高-过成熟(Ro>1.6)堆垛式迭置供烃;断裂、缝网体系为天然气垂向运移的高速通道;源储间距大(约3000m),气藏为超高压(压力系数>1.7);膏岩盐顶蓬之下为相对低应力、源储压差(70MPa),形成超压封存箱,油气以抽吸式持续强充注,形成盐下高丰度超高压大气藏;顶蓬之下盐岩流动、加厚,形成"密闭罩",对复杂冲断带油气的保存起到关键作用,其下形成超压区;克深超压区控制了克深大气田的分布,克深-秋里塔格具有连片规模含气的潜力和趋势(图3)。(2)南斜坡区大油气田形成的关键因素为,白垩系舒善河组沉积厚30~1300m,舒善河组一段、叁段单层3m以上砂岩厚度累计可达10~50m,舒善河组一段、叁段储层总体发育,孔隙度10~18%、渗透率1~500mD;白垩系舒善河组沿古隆起周缘发育辫状(扇)叁角洲前缘细-粉砂岩岩相及滨浅湖砂坝粉砂岩岩相;成藏分析表明英买力-东河塘地区古隆起周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滨浅湖砂坝最有利区带,面积可达1.3万km~2,英买1-英买2井区滨浅湖砂坝上倾尖灭区是岩性圈闭最有利方向,面积可达2900km~2,具有3亿吨的油气资源规模(图4)。(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含油气系统与油气藏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5-04-27)

洪荆晶[8](2015)在《浅谈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机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油气藏的形成是在各种成藏条件的匹配下,油气从生成到油气的运移、聚集等过程的综合反映。本文从油气的成藏条件、成藏机理和油气资源的分布规律出发,阐述了地壳中油气藏的形成所需要的条件,并总结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进展,结合油气资源的分布规律,为下一步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相应的理论上和技术上的支持。(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5年02期)

曾溅辉,杨智峰,冯枭,乔俊程,张忠义[9](2014)在《致密储层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现状及其关键科学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致密油气是世界上近20年来勘探、开发和研究的热点。在大量文献资料调研的基础上,首先总结了前人对致密储层特征及成因、致密储层油气形成和分布特征以及致密储层油气运移和聚集机理等方面的研究现状;然后分析了目前国内外有关致密储层油气成藏研究的主要特点;最后提出微米—纳米级孔喉网络系统油气充注、运移和聚集机理是致密储层油气成藏机理的核心科学问题,具体体现为油气由烃源岩向致密储层的充注机理、致密储层微米—纳米级孔喉网络系统油气运移的渗流机理以及致密储层微米—纳米级孔喉网络系统油气的赋存和聚集(滞留)机理3个具体的关键科学问题,而这将是致密储层油气成藏机理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14年06期)

刘军[10](2013)在《查干凹陷苏红图组二段油气成藏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分析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地质、地球化学以及地球物理等资料,以油气成藏理论为指导,对查干凹陷苏红图组二段油气藏的油气成藏条件、烃源岩与原油地化特征及油源对比、输导体系及油气运移,油气成藏时间及期次、成藏模式、主控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表明:查干凹陷主要发育苏红图组一段、巴音戈壁组二段以及巴音戈壁组一段叁套烃源岩,整体上,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属过渡型,有机质成熟度较高;通过对烃源岩、原油地化特征及油源对比分析,明确了烃源岩沉积时处于还原—弱还原沉积环境,苏红图组二段油气主要来自其下伏的苏红图组一段与巴音戈壁组二段烃源岩;对输导体系及油气运移的研究认为,查干凹陷苏红图组二段油气成藏主要发生垂向运移和侧向运移两种运移方式,其中垂向运移以断层为主要通道,侧向运移以连通砂体和不整合面为主要运移通道;利用BasinMod软件对单井埋藏史和生烃史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苏红图组沉积末期、银根组沉积时期是研究区最主要的生排烃时期,其中巴音戈壁组二段烃源岩的生排烃量最大,对研究区油气成藏最为重要,结合盐水包裹体分析,苏红图组二段油气成藏主要发生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发生在苏红图组沉积末期至银根组沉积中期,该期油气充注规模大,是最主要的油气充注期,第二期充注发生在乌兰苏海组沉积时期,主要为苏红图组一段烃源岩供油;综合分析建立了查干凹陷苏红图组二段下生上储式的成藏模式,认为苏红图组二段油气藏的形成主要受有效烃源岩、输导体系、构造以及封盖保存条件等因素的控制。(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3-05-01)

油气成藏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塔中北坡发育一系列NE向走滑断裂。为了揭示走滑断裂形成机理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在对走滑断裂几何学样式详细解析的基础上,运用物理模拟方法对塔中北坡NE向走滑断裂的演化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单一应力状态下,由于差异推挤和基底剪切共同作用,走滑断裂在平面和剖面上发育了不同的样式,沿断裂走向具有分段性特征。结合构造背景分析,认为塔中北坡走滑断裂成因机理受控于两种因素,即由于塔中Ⅰ号断裂带存在分段性,在加里东末期—海西早期北东向应力场作用下,使塔中隆起对北坡形成强度差异的推挤作用;其次,塔中北坡NE向基底断裂活动造成基底剪切作用,拖动上覆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在左行力偶下运动。NE向走滑断裂的存在对塔中北坡油气成藏具有一定贡献:一方面走滑断裂会诱导高角度构造裂缝发育,从而沟通了储集空间,另一方面,走滑断裂的活动为塔中北坡多层系立体成藏提供了便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油气成藏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丁远健.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现状与思路分析[J].石化技术.2018

[2].宁飞,金之钧,张仲培,云金表,张继标.塔中北坡走滑断裂成因机理与油气成藏[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8

[3].王永诗,王勇,郝雪峰,朱德顺,丁桔红.深层复杂储集体优质储层形成机理与油气成藏——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6

[4].肖爽.惠州25-7地区油气成藏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

[5].陈中红,查明,蒋有录,曲江秀.油气成藏机理模拟实验室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

[6].李丕龙,林潼.被动陆缘盆地油气成藏机理与油气富集、分布规律研究[C].中国地质学会2015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中册).2015

[7].张荣虎,杨海军,邹伟宏,张惠良,陈戈.库车前陆区白垩系深层-超深层油气成藏机理与大油气田分布[C].第八届中国含油气系统与油气藏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15

[8].洪荆晶.浅谈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机理研究进展[J].石化技术.2015

[9].曾溅辉,杨智峰,冯枭,乔俊程,张忠义.致密储层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现状及其关键科学问题[J].地球科学进展.2014

[10].刘军.查干凹陷苏红图组二段油气成藏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

论文知识图

),因此油气通过向上排烃可直接进入...理想盆地中油气成藏机理序列的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气成藏机理一8孤西南馆陶组油气成藏机理图(...5 马北地区油气成藏机理与模式( ...丁山t井妞旦系部分沥青样品的饱和烃色...

标签:;  ;  ;  ;  ;  ;  ;  

油气成藏机理论文_丁远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