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劳动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价值论,受众,体面,格里,具体劳动,劳动关系,马克思。
劳动论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卞秋华[1](2019)在《吊诡的“劳动”——论张贤亮早期小说中的劳动救赎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张贤亮早期小说创作以《灵与肉》《绿化树》等为代表,在谱写知识分子受难史的过程中,彰显了"劳动"在知识分子体力改造和精神涅盘中的力量。但其小说在对劳动救赎意义的宣扬与膜拜背后,存在对社会主义劳动情结的解构。笔者通过对张贤亮早期小说的细读,论析小说中的劳动是怎样一步步演变为功利与手段,最终失去原先具有的崇高意义与改造力量。(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9年20期)
田思路[2](2019)在《工业4.0时代的从属劳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与工业革命相伴而行。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既具有契约的平等性,又具有契约当事人之间的从属性。基于劳动关系的从属性特征,劳动法在修正民法契约自由等原则的基础上产生,并逐渐形成了独自的体系和内容。从属性理论认识主要有"两分论"和"叁分论"之别。在工业4.0时代,雇主的指挥命令权减弱,劳动时间、劳动场所的约束性下降,远程劳动、外包劳动、委托劳动、共享劳动、多重身份劳动等灵活就业形态不断发展,使传统的从属劳动领域趋于萎缩。从属性基准的体系化和具体化,对劳动关系的判断和法律主体适用具有积极意义。在"自主性受限"以及"混合契约"等情形下,要对从属性的不同阶段和面向进行柔性把握。在民事契约与劳动契约之间,对不具有"人的从属性(组织的从属性)"但具有一定"经济从属性"的就业者提供相关劳动法保护。"从契约回归身份",智能革命使人类正在摆脱从属劳动的束缚,劳动的意义正在发生改变,以从属性为据的劳动法正在面临巨大的挑战与变革。(本文来源于《法学评论》期刊2019年01期)
周洪军[3](2018)在《生产与生活的实质融合:劳动生命政治化的时空基点——论哈特和奈格里的非物质劳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哈特和奈格里依循意大利自治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为表征当今劳动范式的新变化而提出的非物质劳动概念,是一个兼具经济学和社会学双重意义的概念。在智能化、经济学意义上,非物质劳动霸权是生产向生活领域渗透的必然结果,是与帝国机制及价值增值相一致的。随着生产与生活的实质融合,劳动日趋生命政治化,日益生产出颠覆资本逻辑的新主体性,锻造着对抗帝国的新型主体。(本文来源于《党政干部学刊》期刊2018年09期)
蔡润芳[4](2018)在《“积极受众”的价值生产——论传播政治经济学“受众观”与Web2.0“受众劳动论”之争》一文中研究指出"受众劳动何以生产剩余价值"这一问题关乎"受众劳动论"的合理性,近年来引发了学界争论。为理清这一问题,本文梳理了传播政治经济学"受众观",认为被诟病为"经济简化论"、"被动受众"是对斯麦兹传统的误读,传播政治经济学强调"积极受众"的生产性,受众具有主观能动性,是意义的真实制造者。正是基于此种能动的"受众观",Web2.0"受众劳动论"揭示了数字媒介用户被卷入到新的数字经济流通形式中服务于数字生产、消费和市场多个环节的过程;论证了受众劳动生产剩余价值,是生产性劳动;广告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承诺",通过作用于实践意识来完成价值实践。但是,当前的"受众劳动论"把政治经济所代表的压制性权力与劳动个体二元对立,忽视了在资本前置的媒介化社会中,资本、技术、权力与劳动者都要在资本关系中确立自身。(本文来源于《国际新闻界》期刊2018年03期)
孙乐强[5](2017)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革命意义及当代价值——对非物质劳动论与知识价值论的再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古典经济学和黑格尔劳动哲学的双重扬弃,具有重要的革命意义。当代西方学者将非物质劳动理解为价值的来源,试图否认劳动价值论的有效性,实际上,这种做法在根本上混淆了财富创造和价值生产的本质区别。作为一种直接劳动,非物质劳动只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价值的实体依然是去除一切质性规定的抽象劳动。同样,所谓知识价值论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反思的概念,不论是作为使用价值的知识,还是被资本吸纳的知识或资本化的知识生产,知识本身并不创造价值,抽象劳动仍是价值的最终实体和来源。从这个角度而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依然具有不可代替的当代价值。(本文来源于《理论探索》期刊2017年03期)
李雨晴,赵小仕[6](2015)在《走向体面劳动——论家政行业劳动关系的规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以广州地区家政行业的现状与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对从业人员的问卷调查和对行业协会工作人员的访谈,发现目前广州地区的大多数家政工并未与家政公司建立正式劳动关系,只有少数签订了劳动合同,同时存在工资水平较低、社会保险权益缺失、流动性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包括家政工缺少明确的法律定位、不稳定的就业性质、供需双方矛盾、较低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意识、私人封闭的工作环境等。借鉴国际劳工组织《家政工人体面劳动公约》的相关内容,构建家政行业劳动关系,需要政府制定统一的劳动合同,完善从业人员劳动权益,加强家政工技能培训以及发挥家政行业工会的作用,以削弱其非正规就业性,使家政工得到体面的劳动条件。(本文来源于《山东工会论坛》期刊2015年06期)
殷志江[7](2014)在《具体的劳动——论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中的劳动形态及其内在悖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劳动制度在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的构建中至关重要,"乌托邦"的其他制度都依赖于劳动生产制度并由此而产生。莫尔将劳动理解为人类生活必需品的价值来源,宣称只有农业和手工业才是正当的劳动,并设计了一种独特的劳动制度——去除明确职业分工和市场交换的劳动制度。这种制度所代表的劳动观排斥劳动产品的交换价值,只追求劳动产生的使用价值。为了交换而进行的劳动,福柯称之为抽象的劳动。拒绝交换,追求使用价值本身的劳动为具体的劳动。作为价值来源的劳动,这一历史观念本身便是在市场交换中才得以呈现出来的作为交换物的价值尺度。因此,作为价值来源的具体劳动这一概念,本身即为悖论。(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杨小冬[8](2014)在《马克思正义演绎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恩格斯高度评价正义是衡量人类一切行为的标准。马克思理论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对劳动和人的关注,虽然马克思没有直接论述正义,但是在马克思建立的科学劳动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蕴含了丰富的正义思想。本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从劳动论的视角,演绎马克思正义思想,以期揭示马克思正义思想的理论基石。正义是抽象与具体、主观与客观、相对与绝对、普遍与特殊、变与不变、历时与共时的辩证统一,是从低级向高级、不甚理想状态到更理想状态的阶梯式发展。正义伴随社会矛盾产生,是非对抗性社会矛盾发展的稳定状态。劳动的产生和发展,决定着正义的产生和发展,并且,劳动生产力与劳动组织形式的内在矛盾,推动着正义向前发展,正义的发展史说到底是劳动的发展史。就正义和劳动与人的内在必然关系而言,正义是合乎现实的人的发展规律的,向真正占有类本质的劳动过程的规定性。全文分为叁部分共六章,第一部分是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介绍有关马克思正义思想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和研究意义等,第二章厘定马克思的正义概念和劳动范畴,探析劳动论视域下的马克思正义内涵,揭示正义的基本特性,以矛盾分析法为基本方法,探索正义的历史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第二部分包括第叁章、第四章和第五章,论证马克思的正义演绎进程。第叁章揭示劳动的产生是正义的逻辑起点;第四章具体分析正义的逻辑展开,即是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和劳动的发展,其具体表现为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劳动组织形式或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五章分析正义的逻辑终点是自由自主劳动的实现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叁部分是第六章,介绍本文研究成果对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和马克思正义论研究者的回应,以及对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本文的创新点和创造性成果主要有叁点体现:其一,综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对正义内在矛盾作了科学剖析,独创并论证了正义的演绎进程;其二,在正义和劳动与人的内在关系中,揭示了正义的科学内涵和正义的发展规律,剖析了劳动、人和正义历史发展的不同形态和正义在不同生产方式下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正义的自由平等理念和人的发展内容,并揭示了正义和劳动、社会的辩证关系;其叁,共产主义正义不是正义发展的终极目标,而是真正人正义史的开端。(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4-01-01)
颜峰,胡文根[9](2013)在《论男女平等——以马克思生产劳动论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社会文明是由男人与女人共同建构和推动的,而对父权制框架下的男女平等问题的追问与探讨却鲜明反映出男女不平等的赤裸现实。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劳动论的视角,今天,男女平等还远未成为这个社会的真实。但人类生存与想象空间的拓展及男女平等制度建设等方法,为男女平等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际佐证。(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13年10期)
邓世平[10](2013)在《从“尊重劳动”到“实现体面劳动”——论党的“尊重劳动”方针及其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尊重劳动"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党的优良作风的重要内容。从党的十六大将"尊重劳动"确立为党和国家重大方针到党的十八大,"尊重劳动"的方针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劳动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与工业革命相伴而行。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既具有契约的平等性,又具有契约当事人之间的从属性。基于劳动关系的从属性特征,劳动法在修正民法契约自由等原则的基础上产生,并逐渐形成了独自的体系和内容。从属性理论认识主要有"两分论"和"叁分论"之别。在工业4.0时代,雇主的指挥命令权减弱,劳动时间、劳动场所的约束性下降,远程劳动、外包劳动、委托劳动、共享劳动、多重身份劳动等灵活就业形态不断发展,使传统的从属劳动领域趋于萎缩。从属性基准的体系化和具体化,对劳动关系的判断和法律主体适用具有积极意义。在"自主性受限"以及"混合契约"等情形下,要对从属性的不同阶段和面向进行柔性把握。在民事契约与劳动契约之间,对不具有"人的从属性(组织的从属性)"但具有一定"经济从属性"的就业者提供相关劳动法保护。"从契约回归身份",智能革命使人类正在摆脱从属劳动的束缚,劳动的意义正在发生改变,以从属性为据的劳动法正在面临巨大的挑战与变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劳动论论文参考文献
[1].卞秋华.吊诡的“劳动”——论张贤亮早期小说中的劳动救赎意识[J].文教资料.2019
[2].田思路.工业4.0时代的从属劳动论[J].法学评论.2019
[3].周洪军.生产与生活的实质融合:劳动生命政治化的时空基点——论哈特和奈格里的非物质劳动论[J].党政干部学刊.2018
[4].蔡润芳.“积极受众”的价值生产——论传播政治经济学“受众观”与Web2.0“受众劳动论”之争[J].国际新闻界.2018
[5].孙乐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革命意义及当代价值——对非物质劳动论与知识价值论的再思考[J].理论探索.2017
[6].李雨晴,赵小仕.走向体面劳动——论家政行业劳动关系的规范[J].山东工会论坛.2015
[7].殷志江.具体的劳动——论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中的劳动形态及其内在悖论[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8].杨小冬.马克思正义演绎思想研究[D].东华大学.2014
[9].颜峰,胡文根.论男女平等——以马克思生产劳动论为视角[J].贵州社会科学.2013
[10].邓世平.从“尊重劳动”到“实现体面劳动”——论党的“尊重劳动”方针及其发展[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