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比论文_王道宏,蒋炳炎,申瑞霞,邓益善

导读:本文包含了流动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具,树脂,油层,横截面,特征,塑料,大分子。

流动比论文文献综述

王道宏,蒋炳炎,申瑞霞,邓益善[1](2008)在《注射成型螺旋模具中熔体流动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聚丙烯(PP)和聚乙烯(PE)2种塑料在阿基米德螺旋线与方形螺旋线流动性测试模具中的流动性能进行研究,分析塑料流动比与型腔轮廓特征的关系;引入修正系数β,对流动比校核公式进行修正。研究结果表明:在阿基米德螺旋线模具中,PP在注射压力为150~160MPa时取得最大流动比485,PE在注射压力为160~170MPa时取得最大流动比419;在方形螺旋线模具中,PP在注射压力为100,120和150MPa,PE在注射压力为130和140MPa时流动比及所对应的注射速率出现波动,且流动性好的熔体波动更为严重;PP在阿基米德螺旋线模具中的流动比均值较其在方形螺旋线模具中大6%,而PE大4%;在阿基米德螺旋线模具中流动比均值PP比PE的流动比均值大19%,而在方形螺旋线模具中PP的流动比均值比PE的大15%;流动性好的熔体受模具型腔轮廓特征影响大。因此,实际生产中应充分考虑型腔轮廓特征对熔体流动比的影响,当模具型腔轮廓特征复杂时,宜采用较大的注射压力及注射速率。(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6期)

邓益善[2](2002)在《注射成型模具中熔体流动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国内外在塑料工业、塑料注射成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1)塑料的质量控制指标,如熔融指数等,与其各工艺指标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对应关系,未能有效地指导模具设计、工艺设计及产品设计;(2)塑料流动性的理论研究未能很好地结合生产实际,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如用于注射成型模具流动比(λ)校核的公式i=n,没有考虑模具型腔、浇注系统横截面特征和轮廓特征对塑料流动比的影响等,提出在熔体流动性测试模具的基础上,以PP、PE两种典型的塑料为实验材料、通过试验测试的方法来研究塑料的流动比,掌握塑料流动比与模具型腔横截面特征、轮廓特征的关系,进而有效地指导注射成型模具设计、工艺设计及产品设计。 在遵守一般性的模具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开发了能完全真实地模拟出生产模具的阿基米德螺旋线半圆形截面、阿基米德螺旋线矩形截面、方型渐开线矩形截面熔体流动性测试模具;并在实验测试的基础上首次得到塑料熔体流动比的变化规律;同时建立了熔体在阿基米德螺旋线测试模具中的流动模型;运用C-MOLD模拟软件对试验测试进行辅助分析;在熔体流动比实验测试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模具型腔横截面特征和轮廓特征两种因素,对应地引入了修正系数α和β,得到了修正后的注射成型模具流动比(λ)校核公式。 有关模具型腔的研究也将适用于模具的浇注系统。熔体流动性测试模具、研究方法以及结果可推广于热固性塑料、金属粉末、陶瓷等模塑材料性能的测试以及新产品新材料的开发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2-06-30)

原海涵[3](1985)在《非均质油层系统中的一个渗透率界限——相对流动比》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现场上各种水淹的实际资料来看,同一水动力的非均质油层系统中,渗透率相对较高的部分水洗之后,渗透率相对较低部分的油层却可以原封不动。而且,其渗透率可达达西级,含油饱和度可达80%以上。相对流动比(即同一水动力的非均质油层系统中,小层平均渗透率的最大值与其中不流动部分的小层平均渗透率的最大值相比)的比值在各种油层的生产实例中十分相近。一般的分布范围为3—7,常见的为4—6。实验室结果和生产实践基本相同。简单的注水和压裂对这一比值几乎无影响。注稠化水等措施是改造这种油层的方向,但最终界限目前还不好确定。浊层研究、油田开发和各种油井工程措施应当考虑相对流动比这一因素。(本文来源于《石油勘探与开发》期刊1985年01期)

宋泽普[4](1982)在《热塑性树脂流动比的测试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热塑性树脂的注射成型加工及其制品与模具的设计中,树脂的流动性和制品的尺寸大小与壁厚,是决定制品能否成型的关键因素。对于某一种树脂是否可以成型某一制品,特别是成型大型的薄壁制品,壁多厚方可顺利成型等问题,在实际生产中大多数都靠经验来决定。为使成型可靠,往往取用较(本文来源于《电子工艺技术》期刊1982年11期)

曾宪林[5](1982)在《注射模设计中的流动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设计塑料注射模的时候,我们必需对塑件加以研究。比如塑件所采用的塑料、塑件几何形状和尺寸、分型面的选择、使用的设备、填充条件以及可能产生的缺陷等等,都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其中首先考虑塑料能否充满型腔即塑件是否能够成型的问题。而能否充满型腔是和流动比有着密切关系的。通常设计者在考虑浇注系统时,要求缩短主绕道及分浇道的长度或者增大塑件厚度,就是为了提高塑料对模具型腔的填充性。(本文来源于《模具通讯》期刊1982年06期)

周欣[6](1979)在《用流动比鉴别生产单丝的低压聚乙烯树脂》一文中研究指出低压聚乙烯树脂是不同分子量的同系物的混合物。通常用熔融指数来表示低压聚乙烯树脂分子量的大小,但其所反映的是树脂的平均分子量,而高聚物的分子又具有多分散性,即分子量相近的树脂由于分子量分布不同,在进行加工时所表现出的塑化特点及制成成品的性能上有显着差别。因此在塑料加工中选择树脂时既要看其熔融指数,又要(本文来源于《塑料科技》期刊1979年04期)

[7](1975)在《从流动比测定高密度聚乙烯的分子量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从流动比测定高密度聚乙烯分子量分布的流变学原理和方法。结合我国情况,采用一部国产熔融指数测定仪,作几次测定,算出流动比,就能对分子量分布有一概括了解。(本文来源于《塑料科技》期刊1975年01期)

流动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国内外在塑料工业、塑料注射成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1)塑料的质量控制指标,如熔融指数等,与其各工艺指标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对应关系,未能有效地指导模具设计、工艺设计及产品设计;(2)塑料流动性的理论研究未能很好地结合生产实际,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如用于注射成型模具流动比(λ)校核的公式i=n,没有考虑模具型腔、浇注系统横截面特征和轮廓特征对塑料流动比的影响等,提出在熔体流动性测试模具的基础上,以PP、PE两种典型的塑料为实验材料、通过试验测试的方法来研究塑料的流动比,掌握塑料流动比与模具型腔横截面特征、轮廓特征的关系,进而有效地指导注射成型模具设计、工艺设计及产品设计。 在遵守一般性的模具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开发了能完全真实地模拟出生产模具的阿基米德螺旋线半圆形截面、阿基米德螺旋线矩形截面、方型渐开线矩形截面熔体流动性测试模具;并在实验测试的基础上首次得到塑料熔体流动比的变化规律;同时建立了熔体在阿基米德螺旋线测试模具中的流动模型;运用C-MOLD模拟软件对试验测试进行辅助分析;在熔体流动比实验测试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模具型腔横截面特征和轮廓特征两种因素,对应地引入了修正系数α和β,得到了修正后的注射成型模具流动比(λ)校核公式。 有关模具型腔的研究也将适用于模具的浇注系统。熔体流动性测试模具、研究方法以及结果可推广于热固性塑料、金属粉末、陶瓷等模塑材料性能的测试以及新产品新材料的开发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动比论文参考文献

[1].王道宏,蒋炳炎,申瑞霞,邓益善.注射成型螺旋模具中熔体流动比[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2].邓益善.注射成型模具中熔体流动比研究[D].中南大学.2002

[3].原海涵.非均质油层系统中的一个渗透率界限——相对流动比[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5

[4].宋泽普.热塑性树脂流动比的测试及其应用[J].电子工艺技术.1982

[5].曾宪林.注射模设计中的流动比[J].模具通讯.1982

[6].周欣.用流动比鉴别生产单丝的低压聚乙烯树脂[J].塑料科技.1979

[7]..从流动比测定高密度聚乙烯的分子量分布[J].塑料科技.1975

论文知识图

可控进气涡流系统的挡板尺寸驱替过程不同流体状态的相图的实验结果近失速时S3流面相对马赫数分布流道流量随叶轮进口流量变化各流道不稳定系数分布

标签:;  ;  ;  ;  ;  ;  ;  

流动比论文_王道宏,蒋炳炎,申瑞霞,邓益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