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毒素论文_吉训琦,冯小伟,陈玉雯,孙嵩,陈泽福

导读:本文包含了蟾蜍毒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蟾蜍,毒素,靶向,凋亡,药物,紫杉醇,养犬。

蟾蜍毒素论文文献综述

吉训琦,冯小伟,陈玉雯,孙嵩,陈泽福[1](2016)在《血液灌流对儿童蟾蜍毒素肾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蟾蜍毒素致儿童肾损伤的临床表现以及血液灌流(HP)对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观察记录我院收治的4例蟾蜍中毒患儿0 h、24 h、48 h和72 h生命体征和小儿危重病评分(PICS)、心电图(ECG)、血清肌酐(Cr)水平、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水平、血清半胱氨酸酶抑制剂C(Cys-C)水平、HP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临床转归并进行分析。结果:4例患儿均出现过缓型心律失常,0 h RBP和Cys-C水平升高,均值分别为142.5 mg/L和1.51 mg/L,经2~6 h的HP治疗后,存活患儿24 h RBP和Cys-C降至正常水平,均值分别为90.5 mg/L和0.86 mg/L,48~72 h观察值继续下降。1例患儿年龄幼小、服食蟾蜍量多和病情危重,出现严重心律失常而死亡,其余3例痊愈出院。结论:蟾蜍中毒可引起多脏器严重损害,尽早实施HP对中毒导致的肾损伤有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儿科药学杂志》期刊2016年08期)

管凤洁[2](2016)在《蟾蜍毒素衍生物肿瘤靶向偶联物研究和作用于线粒体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 蟾蜍毒素衍生物肿瘤靶向偶联物研究抗体-药物偶联物(A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s)是一类新型肿瘤靶向治疗药物,由抗体、效应分子和接头叁部分组成。ADC通过将抗体与效应分子的偶联,以抗体为制导系统把效应分子运送到靶部位,提高效应分子的靶向性,增加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减少对其他组织器官的毒副作用。同时,ADC还能很好地应对单抗耐药性的缺点。目前,FDA已经批准2种ADC药物上市,另外,国内外也有几十种ADC处于临床试验阶段。BF211是一种蟾蜍毒素衍生物,在体内外都具有良好的抑瘤效果,但是缺乏肿瘤细胞靶向性导致其毒副作用过大限制了其使用。我们设计将其通过合适的接头与抗体/多肽偶联,增加其靶向性降低其毒副作用。首先,我们选择硫醚键、PEG、二肽及四肽接头与BF211相连并对其抑制肿瘤增殖效果进行评价,选出了能够偶联且不影响BF211活性的二肽接头,并证明增加一个PABC隔离区能够获得更好的剪切效率和使用效果。将BF211与靶向肝癌细胞的靶向肽A54相连得到化合物CXM-03035,酶切实验证明CXM-03035能够在蛋白酶作用下切割释放出BF211并发挥细胞毒作用。我们通过一系列细胞和酶水平实验,证明BF211能够通过合适的方法偶联作为ADC的效应分子,并选出了加了一个PABC隔离区的二肽作为接头与靶向肽/抗体偶联,为接下来的BF211靶向偶联和其他的ADC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借鉴。第二部分 作用于线粒体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研究线粒体是人体最重要的细胞器之一,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还参与细胞信号传导、钙离子储存、细胞分化与生长、细胞自噬、凋亡等生命过程,其参与多种凋亡途径,在细胞凋亡调控中处于中心地位。线粒体作为细胞代谢网络和信号传导网络的调控中心表现出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以线粒体为靶标的药物研究已成为新药研发的热点之一。线粒体膜电位直接衡量线粒体的状态和功能,与正常细胞相比,大部分肿瘤细胞的膜电位偏高。因此将化合物累积在肿瘤细胞中,通过破坏线粒体膜电位从而引发细胞凋亡的发生进而导致细胞死亡的发生是一种新的抑瘤策略。前期研究中,通过基于线粒体膜电位的高通量筛选模型从4000个小分子化合物库中发现了一个苗头化合物LGH00278,其能够在低浓度降低线粒体膜电位。我们对LGH00278进行修饰改造,希望能够得到能够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并具有细胞毒作用的化合物用于抗肿瘤治疗。对LGH00278从两个方面进行改造得到两个系列的化合物,并对其细胞毒作用和降线粒体膜电位效果进行评价,发现它们能够降低线粒体膜电位且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且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挑选其中几个效果较好、有研究价值的化合物进一步研究,发现他们能显着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并引起细胞凋亡的发生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初步验证了我们改造得到的化合物符合当初设计初衷。通过以上工作,我们获得了一系列新的具有研究应用价值的化合物,并为以后作用于线粒体膜电位抗癌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支持。(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从晓明[3](2016)在《肿瘤靶向药物蟾蜍毒素衍生物设计与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靶向治疗是近些年科研工作者研究的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它是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设计治疗药物,定向的杀死肿瘤细胞且对正常细胞无伤害的治疗方法。其中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是一类重要的分子靶向药物,它是将高效细胞毒素通过接头与抗体连接在一起,充分利用前者的活性高,后者的靶向性和选择性强的优点。BF211是一种强心苷类化合物,最初用来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后来发现在低于治疗心脏疾病所需的血药浓度时,具有抗肿瘤的作用。但是BF211对正常细胞或组织毒性太大,限制了其应用。在ADCs的研究中化学连接头起着决定性影响,一方面其要完成“导弹载体”任务,能有效的载入/释放细胞毒素,还要有生物兼容性,不影响“导弹定位系统”----靶向基团的靶向性。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探索合适的化学接头,使BF211与接头连接后,细胞毒性降低但又能有效释放出BF211分子,为BF211这类剧毒性细胞毒素开发为抗体偶联药物(ADCs)的可行性提供实验基础。论文第一章介绍了分子靶向药物和抗体药物偶联物的背景及其发展前景,并对细胞毒素BF211和靶向肽C-A54进行接了介绍,并根据已有的文献报道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基础和设计思路。论文第二章以GFLG四肽接头为基础合成了化合物MC-GFLG-BF211和MC-GFLG-PABC-BF211,这两个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较差,未达预期要求。论文第叁章以Val-Cit二肽接头为基础合成了化合物MC-Val-Cit-PABC-BF211和MC-Val-Cit-BF211,并测试其活性,发现MC-Val-Cit-PABC-BF211活性较好,初步符合我们进一步连接抗体或靶向基团的要求。然后我们选择了具有特异性靶向肝癌组织的十叁肽C-A54与MC-Val-Cit-PABC-BF211连接,合成了化合物A54-C-MC-Val-Cit-PABC-BF211,发现其生物活性相对于MC-Val-Cit-PABC-BF211有了较大提高,能有效释放出BF211分子,所以Val-Cit- PABC能较好的应用到抗体药物偶联物的设计合成中,为以后这类抗体药物偶联物的研究提供了有力依据。后续工作需要对靶向肽靶向性进行进一步的验证。(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04-10)

赵丰东[4](2015)在《犬蟾蜍毒素中毒的诊治》一文中研究指出蟾蜍为蟾蜍科动物,剥下蟾蜍之皮晒干为干蜍皮,其耳后腮及皮肤腺所分泌的白色浆液为蟾酥,性辛甘温,有毒,功能解毒散肿,通窍止痛。蟾蜍所含主要成分为华蟾蜍毒素,华蟾蜍素、华蟾蜍次素、甾醇、蟾蜍碱去乙酰基华蟾蜍素等,大多具有生物毒作用。每年入春之后,随着气候的变暖,蟾蜍也频繁地活动于自然界中,这也增加了犬(本文来源于《中国工作犬业》期刊2015年11期)

薛英[5](2014)在《犬蟾蜍毒素中毒的诊治》一文中研究指出蟾蜍为蟾蜍科动物,剥下蟾蜍之皮晒干为干蜍皮,其耳后腮及皮肤腺所分泌的白色浆液为蟾酥,性辛甘温,有毒,功能解毒散肿、通窍止痛。蟾蜍所含主要成分为华蟾蜍毒素,华蟾蜍素、华蟾蜍次素、甾醇、蟾蜍碱去乙酰基华蟾蜍素等,大多具有生物毒作用。每年入春之后,随着气候的变暖,蟾蜍也频繁的活动于自然界中,这也增加了犬与蟾蜍接触,并且吞食蟾蜍导致犬中毒的机会。近年来,丹东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接连收治2只因衔(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文摘》期刊2014年03期)

范永春,戴薇,李步阳[6](2013)在《蟾蜍毒素微乳的制备及体外透皮吸收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蟾蜍毒素微乳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及体外经皮给药特性。方法:通过溶解度试验和伪叁元相图筛选蟾蜍毒素微乳处方,考察蟾蜍毒素微乳的外观形态、粒径分布、Zeta电位及稳定性,通过透皮扩散仪考察蟾蜍毒素微乳的体外透皮过程。采用RP-HPLC测定蟾蜍毒素含量,色谱条件为ZORBAX SB-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70∶30),流速1.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300 nm,进样量10μL。结果:优选的微乳处方为辛酸癸酸叁甘油酯-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二乙二醇单乙基醚-水(10.47%∶33.69%∶11.23%∶44.61%),载药量(1.36±0.12)%。制得的蟾蜍毒素微乳外观圆整,平均粒径(31.33±5.362)nm,多分散指数(0.103±0.025),Zeta电位-(30.85±3.25)mV。蟾蜍毒素微乳12 h的累积渗透量1 339.32μg·cm-2,皮肤滞留量1 895.36μg,分别是蟾蜍毒素水溶液的3.96,4.89倍。结论:蟾蜍毒素微乳稳定性较好,可显着促进蟾蜍毒素的透皮吸收。(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3年21期)

刘阳阳[7](2012)在《蟾蜍毒素诱导结肠腺癌细胞HT-29凋亡过程中对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仍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估计2008年全球新发病例120万,而同年死亡60.8万,仍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1];四分之一的结直肠癌新病例为IV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接受根治性治疗的早期患者,有叁分之一的病例会出现疾病转移复发而成为晚期,即在所有结直肠癌中大约有一半的病人最终属于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Cancer mCRC)[2]。治疗手段主要以手术放化疗及靶向治疗为主但疗效不佳,研发高效低毒的新药成为当前研究的热门。蟾蜍毒素(bufalin)是中药蟾酥的毒性配基之一,国内外的研究证实蟾蜍毒素可抑制白血病细胞和胃癌、卵巢癌及肺癌等实体瘤细胞增殖和或诱导凋亡[3-6]。但关于蟾蜍毒素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与livin、Bcl-2、Bax及Caspase-3相关的基础研究尚未见报道。应用不同浓度蟾蜍毒素作用结肠腺癌细胞HT-29,探讨蟾蜍毒素诱导结肠癌细胞株HT-29凋亡及其凋亡过程中livin、Bax、Bcl-2以及Caspase-3蛋白的变化,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 MTT检测蟾蜍毒素对结肠腺癌细胞HT-29增殖抑制;(2)瑞氏-吉姆萨染色观察蟾蜍毒素诱导结肠腺癌细胞HT-29凋亡形态学变化;(3)流式细胞术分析蟾蜍毒素诱导结肠腺癌细胞HT-29凋亡;(4) Western-bolt检测livin、Bcl-2、Bax及Capase-3蛋白的表达;(5)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为3次独立实验结果,以x±s表示,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1)蟾蜍毒素抑制HT-29细胞增殖,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24h、48h、72h的IC50分别为90.29nmol/L、50.1nmol/L及19.9nmol/L。(2)蟾蜍毒素诱导HT-29细胞凋亡,形态学观察到典型的凋亡小体。(3)流式细胞仪检测到明显sub-G1(亚二倍体凋亡),sub-G1百分比由对照组的(0.54±0.31)%增至(3.68±1.63)%、(18.31±1.82)%及(22.41±3.81)%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 Western-bolt检测Bcl-2表达分别下调至对照组的(88.51±7.71)%、(62.53±6.51)%、(45.70±5.18)%。Bax蛋白表达分别上调至对照组的1.50倍、1.74倍、2.05倍。各组数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livin蛋白表达水平下调到对照组的(81.31±1.12)%、(52.42±3.28)%和(29.10±5.62)%各组数据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0nmol/L蟾蜍毒素作用结肠癌细胞株HT-29未能检测到活化Caspase-3蛋白表达,而40nmol/L及80nmol/L组可检测到17KD的活性亚基。结论1、蟾蜍毒素可抑制结肠腺癌细胞HT-29增殖,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2、蟾蜍毒素诱导结肠癌细胞HT-29凋亡。3、蟾蜍毒素诱导结肠癌细胞HT-29细胞凋亡过程中可明显上调Bcl-2/Bax比值、下调livin蛋白表达及增强Caspase-3蛋白活化。4、上调Bcl-2/Bax比值、下调livin蛋白表达并增强Caspase-3蛋白活化,可能为蟾蜍毒素诱导结肠癌细胞HT-29细胞凋亡的途径。(本文来源于《辽宁医学院》期刊2012-03-01)

朱志图,王锴,李恩泽,刘阳阳,哈敏文[8](2011)在《蟾蜍毒素联合紫杉醇抑制人胃癌MGC803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蟾蜍毒素联合紫杉醇抑制人胃癌MGC803细胞增殖及诱导凋亡的作用。方法应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蟾蜍毒素及紫杉醇单药及联合对胃癌细胞MGC803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和周期阻滞;Western blot法检测C-FLIPL、Caspase-8蛋白的表达。结果 (1)蟾蜍毒素及紫杉醇单药均抑制MGC803细胞增殖,呈剂量-时间依赖效应,且联合用药的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高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48及72 h联合指数(CI)分别为0.77、0.86、0.72;(2)40 nmol/L蟾蜍毒素、25 ng/ml紫杉醇单药及联合作用细胞24 h,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分别为14.13%、19.74%及53.30%,联合组与单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蟾蜍毒素、紫杉醇单药组及联合组作用细胞24 h后,C-FLIPL蛋白表达依次下降至对照组的78.38%、64.71%、46.73%,Caspase-8蛋白表达上调至对照组的150.25%,156.86%,180.58%。结论蟾蜍毒素协同紫杉醇诱导胃癌MGC803细胞凋亡,且可能与下调C-FLIP、上调Caspase-8蛋白有关。(本文来源于《肿瘤防治研究》期刊2011年11期)

刘阳阳,郁云龙,王锴,李恩泽,徐明昊[9](2012)在《蟾蜍毒素诱导结肠腺癌细胞HT-29凋亡中对相关蛋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蟾蜍毒素诱导结肠癌细胞株HT-29凋亡及其机制。方法 MTT检测蟾蜍毒素对结肠腺癌细胞HT-29增殖抑制;瑞氏-吉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Western-Blot检测livin、Bcl-2、Bax及Ca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蟾蜍毒素抑制HT-29细胞增殖,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蟾蜍毒素诱导HT-29细胞凋亡,形态学观察到典型的凋亡小体;流式细胞仪检测到明显亚二倍体凋亡峰;蟾蜍毒素诱导细胞凋亡过程中下调livin、Bcl-2蛋白表达,上调Bax蛋白表达,并活化Caspase-3蛋白。结论蟾蜍毒素诱导HT-29细胞凋亡可能与下调livin、Bcl-2蛋白、上调Bax蛋白表达并活化Caspase-3有关。(本文来源于《军医进修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刘益均,马蓉[10](2011)在《急性蟾蜍毒素中毒5例的院前急救》一文中研究指出蟾蜍又名癞蛤蟆,其耳下腺及皮肤腺分泌物经炮制加工后,具有解毒、止痛、开窍、提神、强心、抗炎、利尿等作用,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之一。但其毒性大,一般药用内服量为3~5mg,最大不能超30 mg,过量可引起中毒,病情凶险。我院急救中心2007年6月—2009年10月在急救车内抢救急性蟾蜍毒素中毒患者5例,现将救治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3例,女2例;年龄15~52岁,中位年龄38岁。既往均无特殊疾患史。其中初中学生1例。发(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1年31期)

蟾蜍毒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第一部分 蟾蜍毒素衍生物肿瘤靶向偶联物研究抗体-药物偶联物(A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s)是一类新型肿瘤靶向治疗药物,由抗体、效应分子和接头叁部分组成。ADC通过将抗体与效应分子的偶联,以抗体为制导系统把效应分子运送到靶部位,提高效应分子的靶向性,增加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减少对其他组织器官的毒副作用。同时,ADC还能很好地应对单抗耐药性的缺点。目前,FDA已经批准2种ADC药物上市,另外,国内外也有几十种ADC处于临床试验阶段。BF211是一种蟾蜍毒素衍生物,在体内外都具有良好的抑瘤效果,但是缺乏肿瘤细胞靶向性导致其毒副作用过大限制了其使用。我们设计将其通过合适的接头与抗体/多肽偶联,增加其靶向性降低其毒副作用。首先,我们选择硫醚键、PEG、二肽及四肽接头与BF211相连并对其抑制肿瘤增殖效果进行评价,选出了能够偶联且不影响BF211活性的二肽接头,并证明增加一个PABC隔离区能够获得更好的剪切效率和使用效果。将BF211与靶向肝癌细胞的靶向肽A54相连得到化合物CXM-03035,酶切实验证明CXM-03035能够在蛋白酶作用下切割释放出BF211并发挥细胞毒作用。我们通过一系列细胞和酶水平实验,证明BF211能够通过合适的方法偶联作为ADC的效应分子,并选出了加了一个PABC隔离区的二肽作为接头与靶向肽/抗体偶联,为接下来的BF211靶向偶联和其他的ADC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借鉴。第二部分 作用于线粒体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研究线粒体是人体最重要的细胞器之一,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还参与细胞信号传导、钙离子储存、细胞分化与生长、细胞自噬、凋亡等生命过程,其参与多种凋亡途径,在细胞凋亡调控中处于中心地位。线粒体作为细胞代谢网络和信号传导网络的调控中心表现出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以线粒体为靶标的药物研究已成为新药研发的热点之一。线粒体膜电位直接衡量线粒体的状态和功能,与正常细胞相比,大部分肿瘤细胞的膜电位偏高。因此将化合物累积在肿瘤细胞中,通过破坏线粒体膜电位从而引发细胞凋亡的发生进而导致细胞死亡的发生是一种新的抑瘤策略。前期研究中,通过基于线粒体膜电位的高通量筛选模型从4000个小分子化合物库中发现了一个苗头化合物LGH00278,其能够在低浓度降低线粒体膜电位。我们对LGH00278进行修饰改造,希望能够得到能够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并具有细胞毒作用的化合物用于抗肿瘤治疗。对LGH00278从两个方面进行改造得到两个系列的化合物,并对其细胞毒作用和降线粒体膜电位效果进行评价,发现它们能够降低线粒体膜电位且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且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挑选其中几个效果较好、有研究价值的化合物进一步研究,发现他们能显着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并引起细胞凋亡的发生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初步验证了我们改造得到的化合物符合当初设计初衷。通过以上工作,我们获得了一系列新的具有研究应用价值的化合物,并为以后作用于线粒体膜电位抗癌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蟾蜍毒素论文参考文献

[1].吉训琦,冯小伟,陈玉雯,孙嵩,陈泽福.血液灌流对儿童蟾蜍毒素肾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2016

[2].管凤洁.蟾蜍毒素衍生物肿瘤靶向偶联物研究和作用于线粒体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3].从晓明.肿瘤靶向药物蟾蜍毒素衍生物设计与合成[D].华东师范大学.2016

[4].赵丰东.犬蟾蜍毒素中毒的诊治[J].中国工作犬业.2015

[5].薛英.犬蟾蜍毒素中毒的诊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4

[6].范永春,戴薇,李步阳.蟾蜍毒素微乳的制备及体外透皮吸收考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

[7].刘阳阳.蟾蜍毒素诱导结肠腺癌细胞HT-29凋亡过程中对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D].辽宁医学院.2012

[8].朱志图,王锴,李恩泽,刘阳阳,哈敏文.蟾蜍毒素联合紫杉醇抑制人胃癌MGC803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J].肿瘤防治研究.2011

[9].刘阳阳,郁云龙,王锴,李恩泽,徐明昊.蟾蜍毒素诱导结肠腺癌细胞HT-29凋亡中对相关蛋白的影响[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2

[10].刘益均,马蓉.急性蟾蜍毒素中毒5例的院前急救[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

论文知识图

2 蟾蜍毒素作用MGC803细胞形态学...蟾蜍毒素分子式 实验与结果3 流式细胞术检测蟾蜍干蟾-图966-3 花背蟾蜍(原动物)图蟾蜍他灵分子式蓝色染料纯化的心脏毒素对离体蟾蜍心的...

标签:;  ;  ;  ;  ;  ;  ;  

蟾蜍毒素论文_吉训琦,冯小伟,陈玉雯,孙嵩,陈泽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