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曾植论文-沈曾植

沈曾植论文-沈曾植

导读:本文包含了沈曾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沈曾植

沈曾植论文文献综述

沈曾植[1](2019)在《沈曾植草书扇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书法》期刊2019年10期)

成联方[2](2019)在《卫恒“古今杂形”对沈曾植书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沈曾植遗留下来的书学文献与书法作品来看,卫恒的中原书风以及"古今杂形"观对沈曾植的书法创作与书法思想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古今杂形"是沈曾植"杂体书"观念形成的字学基础;"古今杂形"为沈曾植书法思想中的代表性思想—"南北会通"观提供了历史依据;"古今杂形"对沈曾植书风的多变性,尤其晚年的生拙与不稳的风格追求提供了美学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9年16期)

赵俊智[3](2019)在《沈曾植史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沈曾植是晚清民国时期研究边疆舆地之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识渊博,见识雄伟,是清末民初的着名学者。深厚的家学,早年跟随多位老师学习及游学的经历,让沈曾植在音韵、训诂、考证等方面有扎实的基础和良好的训练,使得他能够在后来的治学道路上越走越宽。同光时期,边疆问题愈加凸显,边疆舆地之学再次成为一时之显学,受当时学术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沈曾植开始研究边疆舆地之学,成为晚清边疆舆地研究的代表性人物。《蒙古源流笺证》和《元秘史补注》是沈曾植研究边疆舆地学的主要着作。这两部着作分别对《蒙古源流》和《元朝秘史》中所记载的蒙古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深入的考证、梳理。主要包括对蒙古世系人名、历史事件、地理等方面的考证,其考证精审,引用材料内容详实。特别是在考证地理时,在传统文献相互引证的基础上,运用了许多舆地图、域外材料,使得考证更加准确,定位更加明晰。另外,沈曾植于光绪十六年(1890)至光绪二十叁年(1897)任光绪朝会典馆画图处总纂,掌管画图处的相关事宜。《会典舆图》的绘制是画图处最为重要的内容,在沈曾植等人的推动下,运用了诸多西方绘图之法,使所绘制的地图内容准确,为清朝在解决边疆问题时提供地图依据。沈曾植与光绪《会典舆图》的纂修,体现了晚清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之互动关系,它们在面对共同的边疆问题时,所做出对舆图进行详细准确绘制的反应,反映了当时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思想的趋同,都主张经世致用,解决现实所面临的问题。总的来说,沈曾植受嘉道以来经世之风的影响,其史学学术体现出强烈的经世致用的思想。传统的伦理、道德、文化以及经典的考据是其表达政治见解,研究学术的依据,是经世致用思想和治学的基础。同时在他的经世思想中也能感受到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比如运用西方先进的地理知识,西方文献资料,支持维新变法等等,但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传统的秩序、价值所做的努力与尝试。(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盛启泽[4](2019)在《沈曾植“化碑为帖”的形成与应用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沈曾植一生读书不辍,学养的积累在他的书法创作中起到了独特而又重要的作用。在清末帖学式微,碑学的兴起,沈氏以精湛的学养,对新旧事物的客观认识,沈曾植并没有一味倒向碑学,而是探索了一条碑帖结合,化碑为帖的道路。这条道路的形成一方面由于沈曾植早岁的基础,一心用力于钟王欧米及当朝馆阁体,彼时践行了一个纯经典名家的学书路线,碑学出现,以卓见遴选名碑临习补充帖学之短,化碑为帖。本文将沈曾植从清末众多书家单独列出,通过对沈曾植所处的书法时代的探究,考查沈氏书学思想中的“碑帖”含义和沈氏在新材料出土以后对其“化碑为帖”观念的形成与应用,来证明沈曾植的“化碑为帖”的独特性和成功性。从分析沈曾植“化碑为帖”的书学思想的形成与应用,以及在沈氏书风未完全形成之前沈氏对传统书学名家的取舍,对新材料出现的利用,注重成因,挖掘这种“化”背后的原因和证据。通过对沈曾植的书法实践剖析,去粗取精,为自己的书学观的建立以及书法实践能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寻找一个前进方向。(本文来源于《鲁迅美术学院》期刊2019-06-01)

成联方[5](2019)在《沈曾植“南北会通”观的审美谱系——从北碑叁宗、《中岳嵩高灵庙碑》到欧虞褚李》一文中研究指出沈曾植的"南北会通"观既无纯粹碑学的极端,亦无纯粹帖学的保守,所以,在晚清书法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沈曾植的"南北会通"不是简单的北碑与南帖的会通,而是有丰富的、成体系的嬗变路线。沈曾植以北碑叁宗和《中岳嵩高灵庙碑》为"南北融合"的关纽,以初唐欧、虞、褚、李为最后定型,这样,正好涵盖了"南北会通"最重要的四条书风演变线索。沈曾植把这四个谱系分成正宗与别派两类,从《刁惠公墓志》到虞世南、从《张猛龙》到欧阳询是正宗谱系,从《敬史君碑》到褚遂良、从《中岳嵩高灵庙碑》到唐太宗是别派。每个谱系都有自己的审美风格,几乎都涉及到了这一时期的重要书学问题。所以,研究沈曾植的"南北会通"问题,对澄清晚清的诸多书法思想以及晚清的书法创作皆大有裨益,而且还有利于当下的书法实践。(本文来源于《书法》期刊2019年05期)

朱浩云[6](2019)在《“中国大儒”沈曾植的书艺及行情》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清末民初时期,有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中国大儒",他的书法创作融合碑帖、南北一家,力破门户町畦,超越时流,尤其是他的章草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极大,他就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沈增植,与曾熙、李瑞清、吴昌硕并称"民初四家"。委曲得宜奇峭博丽沈曾植(1850—1922)是清末民初着名的学者、书画家、收藏家,同广体的重要诗人。字子培,号撰斋,别署乙庵等,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其祖父沈维鐈,进士出(本文来源于《东方收藏》期刊2019年05期)

王昊宁[7](2019)在《论“二爨”对民国书法家的影响——以沈曾植、康有为、经亨颐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军阀割据,内战不止,日本军国的侵华战争等等,使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段社会转型期里,政治、文化、经济各个领域也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近代的社会思潮广泛传播,新美术、新戏剧、新音乐、新文学等多种新的艺术不断诞生。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书法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民国时期的书法虽然继承了清末的碑学,(1)但是有了新的发展,南北皆收,碑帖并重,可以说是颇为自由发展的一种状况。(本文来源于《书法赏评》期刊2019年01期)

徐国荣[8](2019)在《沈曾植“元嘉关”诗论中的现实文化关怀》一文中研究指出沈曾植诗学"叁关说",将"元嘉关"当作最后一关与最高境界,在理论上对清末宋诗派诗学作了正本清源式的梳理,强调了诗歌中的学问底蕴。此论表面上是在谈论诗歌学术史,但字里行间却每每表现出对于现实的文化关怀。他先是讨论"元嘉关"之通法,从王羲之等人的《兰亭诗》说起,强调"元嘉关"技术层面上的"禅玄互证",接着又用己作示之,以"川上之叹"与"兰亭之慨"暗示时间流逝的紧迫感,最后露出本意,欲"因诗见道",而荡开一笔的所谓"廊庙徽言"与"师贞深语"云云,正好佐证了他此论中对于现实文化关怀的良苦用心。其中所使用的材料,无论是诗歌史,还是己作及引用典故,在在显示此意,然其表述幽微,需抉之而出。(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邹典飞[9](2018)在《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沈曾植》一文中研究指出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别号小长芦主人、寐翁、睡翁等,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总理衙门章京、安徽提学使、安徽布政使等职。辛亥革命后,成为遗老,隐居上海。着有《蒙古源流笺证》《元秘史笺注》《寐叟乙卯稿》《海日楼文集》《菌阁琐谈》《海日楼题跋》《皇元圣武亲征录校着》《岛夷志略广证》《女直考略》《海日楼札丛》等。(本文来源于《艺术品》期刊2018年11期)

文津[10](2018)在《论沈曾植“通古今以为变”的书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沈曾植(1851—1922),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别号甚多,如乙僧、释持、寐翁、睡翁、守平居士、谷隐居士、逊斋、逊翁、巽斋、李乡农等等。生于北京,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授刑部主事,历任刑部员外郎、郎中、总理衙门章京、安徽提学使、署部政使、护理巡抚等职。甲午战争后,支持维新变法,并赴日本考查学务。1898年,在武汉两湖书院担任主讲。1910年因得罪权贵以病为由辞去官职寓居上海。辛亥革命以后反对共和制,为清帝复位而努力,在张勋复辟时,受礼(本文来源于《中国书画》期刊2018年11期)

沈曾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沈曾植遗留下来的书学文献与书法作品来看,卫恒的中原书风以及"古今杂形"观对沈曾植的书法创作与书法思想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古今杂形"是沈曾植"杂体书"观念形成的字学基础;"古今杂形"为沈曾植书法思想中的代表性思想—"南北会通"观提供了历史依据;"古今杂形"对沈曾植书风的多变性,尤其晚年的生拙与不稳的风格追求提供了美学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沈曾植论文参考文献

[1].沈曾植.沈曾植草书扇面[J].书法.2019

[2].成联方.卫恒“古今杂形”对沈曾植书法的影响[J].中国书法.2019

[3].赵俊智.沈曾植史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4].盛启泽.沈曾植“化碑为帖”的形成与应用探析[D].鲁迅美术学院.2019

[5].成联方.沈曾植“南北会通”观的审美谱系——从北碑叁宗、《中岳嵩高灵庙碑》到欧虞褚李[J].书法.2019

[6].朱浩云.“中国大儒”沈曾植的书艺及行情[J].东方收藏.2019

[7].王昊宁.论“二爨”对民国书法家的影响——以沈曾植、康有为、经亨颐为例[J].书法赏评.2019

[8].徐国荣.沈曾植“元嘉关”诗论中的现实文化关怀[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9].邹典飞.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沈曾植[J].艺术品.2018

[10].文津.论沈曾植“通古今以为变”的书学观[J].中国书画.2018

标签:;  

沈曾植论文-沈曾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