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脲变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豆蛋白,脲,塑料,变性
脲变性论文文献综述
邹文中,温其标,杨晓泉[1](2013)在《脲变性大豆蛋白塑料的性能和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脲作为变性剂添加到大豆蛋白中,制备了脲变性大豆蛋白塑料,并研究了该变性大豆蛋白塑料的力学性能、动态力学性能、吸水性能、热稳定性以及微观结构和形貌。结果表明:当脲含量为27.0%时,该变性大豆蛋白塑料具有最大的断裂伸长率和断裂能,其玻璃化转变温度比非变性大豆蛋白塑料低98.3℃;随着脲含量的增加,材料的2 h吸水率和24 h吸水率均有所降低,其耐水性明显得到改善;当脲含量为9.0%时,同非变性大豆蛋白塑料相比,变性大豆蛋白塑料的热稳定性下降,而且其热失重曲线中最大失重速率所对应的温度高于脲的分解温度;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结果表明,由于大豆蛋白与脲之间的氢键作用,使大豆蛋白之间的氢键被破坏,进而改善了大豆蛋白塑料的韧性。(本文来源于《塑料科技》期刊2013年10期)
王斌[2](2012)在《C-反应蛋白在脲变性过程中的折迭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经典的急性期反应蛋白,存在至少两种异构体:五聚体(pCRP,nCRP)和单体(mCRP)。两种异构体之间的变构转换构成了CRP功能多效性的结构基础。我们以时间梯度脲变性CRP,监测CRP解折迭的动态过程,发现了CRP的两种折迭中间体(CRPi和mCRPi)。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细化了CRP解折迭的过程。其中,CRPi丧失了五聚体组装形式但仍表达1D6抗原性,成为一种新的、独特的CRP异构体。CRP折迭中间体的发现及CRP折迭过程的描述为CRP不同异构体之间的转换调节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解释CRP多面性开辟了新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另外,我们通过比对CRP及同是五聚物家族的SAP的一级序列并对其做了多种属保守性分析,同时通过mCRP单体及其突变体的同源建模比对分析,找出了可能影响CRP五聚体折迭组装的重要元件:Ca结合loop(136-150)、二硫键、Ser45Thr46、 LNWRA(185-189)、strand G(80-85)及CRP信号肽。我们还通过比对CRP、SAP和同是急性期反应蛋白的SAA中的转录调控元件并对其作了多种属保守性分析,找出了调控CRP急性期表达的关键转录元件:p50*p50、C/EBP及CREBH。CRP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为CRP五聚体的折迭组装研究及其急性期表达调控提供了实验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2-04-01)
陈清法,张潭,罗海燕,王世祥[3](2010)在《脲变性牛碳酸酐酶B的稀释复性过程及其集聚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高效凝胶排阻色谱以及激光光散射光谱研究了脲变性牛碳酸酐酶B的稀释复性过程及其集聚作用。在脲变性牛碳酸酐酶B的稀释复性过程中,当最终复性液中脲浓度大于2.0mol/L时,牛碳酸酐酶B在复性液中以单分子和二分子集聚体形式存在;当最终复性液中脲浓度小于2.0mol/L大于1.0mol/L时,牛碳酸酐酶B在复性液中以单分子、二分子集聚体和少量多分子集聚体形式存在;而当最终复性液中脲浓度小于等于1.0mol/L时,脲变性牛碳酸酐酶B复性时会形成均匀透明的上清和不透明的沉淀,牛碳酸酐酶B在上清和沉淀中达到动态解离平衡,且在两相中都以单分子、二分子集聚体和少量多分子集聚体形式存在。溶液中二分子和多分子牛碳酸酐酶B集聚体是通过牛碳酸酐酶B分子之间的疏水和静电相互作用力而形成的,当溶液中这些成分达到一定浓度并且溶液中脲的浓度小于某一个值时,它们之间会通过非共价形式形成沉淀。(本文来源于《分析科学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尹翠玉,张宇峰,沈新元[4](2009)在《大豆蛋白的脲变性及结构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溶液流变行为、可见紫外吸光度的测定、感观评价和热台偏光显微镜观察,研究了脲变性大豆蛋白溶液的结构形态。结果表明,用较高浓度的脲(4~10 mol/L)处理大豆蛋白时,随脲浓度增大,溶液黏度和储能模量G′增加,吸光度减小,透明度明显增加,说明变性程度增大。在脲浓度为4~6 mol/L时变化最明显。但是,脲变性并不能使所有蛋白质球状结构彻底破坏,肽链不能完全变为伸展的构象。(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09年08期)
尹翠玉,张宇峰,沈新元[5](2009)在《脲变性大豆蛋白的流变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可编程控制式旋转粘度计(Brookfield RVDV-II+/SSA-SCL27),系统、定量的研究了10wt%的分离大豆蛋白溶液经2~10mol.L-1尿素变性处理后流变学特性,为大豆蛋白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变性前大豆蛋白水溶液呈Bingham型特征,脲变性的大豆蛋白溶液属于典型的假塑性流体;脲变性大豆蛋白溶液的表观粘度随剪切速率和温度的增大而减小、随脲浓度增大而增加;在脲浓度4~6mol.L-1时浓度变化最明显;变性后溶液的非牛顿指数虽然增大,20℃时从0.17增加至0.3~0.4,但仍较小,所以,溶液的流动稳定性差。(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09年03期)
刘振岭,柯从玉,耿信笃[6](2008)在《脲变性α-糜蛋白酶的高效液相色谱复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变性蛋白质在高效疏水作用色谱(HPHIC)固定相表面上的保留行为及活性回收率。方法用脲将标准蛋白质α-糜蛋白酶(α-Chy)变性,然后以硫酸铵为流动相,用HPHIC固定相(TSK)对脲变性α-Chy进行复性,并测定复性α-Chy的Z值、质量及活性回收率。结果Z值随脲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变性剂浓度在1.0~3.0mol·L-1范围内时,HPHIC对变性α-Chy有较高的活性回收率。结论HPHIC是变性蛋白复性的有效工具,蛋白质与固定相之间的疏水作用是蛋白折迭的主要驱动力。(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边六交,梁长利,杨晓燕,刘莉[7](2007)在《非还原脲变性蛋白溶菌酶稀释复性过程中集聚现象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阴极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高效凝胶排阻色谱法,研究了非还原脲变性蛋白溶菌酶在稀释复性过程中的集聚现象.实验发现,在整个稀释复性过程中,没有蛋白溶菌酶集聚体沉淀产生.当最终复性液中蛋白溶菌酶浓度小于4.0mg/mL时,复性过程中不会形成蛋白溶菌酶分子集聚体;当最终复性液中蛋白溶菌酶浓度介于4.0~8.0mg/mL时,复性过程中会形成由非共价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蛋白溶菌酶二分子和叁分子集聚体;而当最终复性液中蛋白溶菌酶浓度大于8.0mg/mL时,复性过程中除了会形成二分子和叁分子蛋白溶菌酶集聚体外,还会形成四分子蛋白溶菌酶集聚体.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对非还原脲变性蛋白溶菌酶的稀释复性过程进行了描述.(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07年24期)
刘爱玲,耿信鹏,解西京,王磊,戴丽[8](2007)在《脲变性溶菌酶在适度疏水表面上的吸附及其吸附态热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大分子是近年来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和难点之一,而对蛋白质变性的研究有助于深刻揭示生命现象的机理。本文对在25℃,硫酸铵浓度为2.1 mol/L,经脲变性的溶菌酶(Lys)在适度疏水色谱填料 PEG-600表面上的吸附行为,得到了蛋白浓度为0.4、0.7、1.0mg/ml 随脲浓度变化(0~4.0mol/L)(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07-01)
梁长利,边六交[9](2006)在《用蛋白电泳和高效凝胶排阻色谱法分析还原脲变性蛋白溶菌酶稀释复性过程的集聚体》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蛋白电泳和高效凝胶排阻层析法分析了还原脲变性蛋白溶菌酶稀释复性过程中的集聚体。当用复性液稀释复性还原脲变性蛋白溶菌酶时,会迅速产生可观量的沉淀。沉淀和上清液的不连续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高效凝胶排阻层析分析结果表明,还原脲变性蛋白溶菌酶在稀释复性过程中除了能够复性成天然态蛋白溶菌酶分子外,还会形成可溶的蛋白溶菌酶分子二聚体和叁聚体,二聚体和叁聚体主要是靠分子间二硫键的错配连接而成的;可溶的蛋白溶菌酶分子二聚体之间通过非共价键相互作用而形成集聚体沉淀,而可溶的叁聚体溶菌酶分子则仍处于复性液上清液中。(本文来源于《分析科学学报》期刊2006年06期)
耿芳宋,王秀丽,童家明,刘洪明[10](2000)在《人类胎盘碱性磷酸酶在脲变性时构象与活力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脲对人胎盘碱性磷酸酶构象与活力的影响。方法:用分光法测定不同浓度脲溶液中的紫外差光谱及活力;荧光法测其荧光光谱。结果:低浓度脲(<2.0 mol/L),酶的差光谱在262 nm出现负峰;荧光强度下降,发射峰位蓝移;脲浓度为0.5 mol/L时,酶活力仍维持在原有水平,此后随脲浓度增加,酶活力下降。继续提高脲浓度,差光谱在276 nm出现正峰;荧光强度回升,发射峰位红移;酶活力迅速下降。当脲浓度高达8.0 mol/L时,差光谱在262 nm又出现负峰;荧光强度继续增强,发射峰位还在红移;酶仍有部分活力。结论:酶活力变化慢于其构象变化,但酶活性部位较整个分子而言更易受到脲的扰乱。(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期刊2000年03期)
脲变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经典的急性期反应蛋白,存在至少两种异构体:五聚体(pCRP,nCRP)和单体(mCRP)。两种异构体之间的变构转换构成了CRP功能多效性的结构基础。我们以时间梯度脲变性CRP,监测CRP解折迭的动态过程,发现了CRP的两种折迭中间体(CRPi和mCRPi)。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细化了CRP解折迭的过程。其中,CRPi丧失了五聚体组装形式但仍表达1D6抗原性,成为一种新的、独特的CRP异构体。CRP折迭中间体的发现及CRP折迭过程的描述为CRP不同异构体之间的转换调节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解释CRP多面性开辟了新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另外,我们通过比对CRP及同是五聚物家族的SAP的一级序列并对其做了多种属保守性分析,同时通过mCRP单体及其突变体的同源建模比对分析,找出了可能影响CRP五聚体折迭组装的重要元件:Ca结合loop(136-150)、二硫键、Ser45Thr46、 LNWRA(185-189)、strand G(80-85)及CRP信号肽。我们还通过比对CRP、SAP和同是急性期反应蛋白的SAA中的转录调控元件并对其作了多种属保守性分析,找出了调控CRP急性期表达的关键转录元件:p50*p50、C/EBP及CREBH。CRP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为CRP五聚体的折迭组装研究及其急性期表达调控提供了实验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脲变性论文参考文献
[1].邹文中,温其标,杨晓泉.脲变性大豆蛋白塑料的性能和结构研究[J].塑料科技.2013
[2].王斌.C-反应蛋白在脲变性过程中的折迭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D].兰州大学.2012
[3].陈清法,张潭,罗海燕,王世祥.脲变性牛碳酸酐酶B的稀释复性过程及其集聚作用研究[J].分析科学学报.2010
[4].尹翠玉,张宇峰,沈新元.大豆蛋白的脲变性及结构表征[J].中国油脂.2009
[5].尹翠玉,张宇峰,沈新元.脲变性大豆蛋白的流变学特性研究[J].大豆科学.2009
[6].刘振岭,柯从玉,耿信笃.脲变性α-糜蛋白酶的高效液相色谱复性[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8
[7].边六交,梁长利,杨晓燕,刘莉.非还原脲变性蛋白溶菌酶稀释复性过程中集聚现象的研究[J].化学学报.2007
[8].刘爱玲,耿信鹏,解西京,王磊,戴丽.脲变性溶菌酶在适度疏水表面上的吸附及其吸附态热稳定性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2007
[9].梁长利,边六交.用蛋白电泳和高效凝胶排阻色谱法分析还原脲变性蛋白溶菌酶稀释复性过程的集聚体[J].分析科学学报.2006
[10].耿芳宋,王秀丽,童家明,刘洪明.人类胎盘碱性磷酸酶在脲变性时构象与活力的变化[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