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为了便于进行异响测试时将待测试部件固定在振动台上,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异响测试的工装夹具,包括成套使用的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第一组件包括第一底盘和第一组件主体,第一组件主体呈空心长方体结构,第一组件主体的一个侧面上设有第一固定部,第一固定部通过连接部与第一组件主体固定连接,第一固定部的两端各设有一个第一螺孔;第二组件包括第二底盘和第二组件主体,第二组件还包括连接板和辅助固定板,连接板与第二组件主体、辅助固定板的顶端固定连接,连接板与辅助固定板间相互垂直。第一组件主体的顶面上设有第二螺孔。第二组件主体的顶面上设有第五螺孔。第一底盘和第二底盘呈矩形,矩形的四角为折角。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用于异响测试的工装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成套使用的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第一组件包括第一底盘和第一组件主体,第一组件主体呈空心长方体结构,第一组件主体的一个侧面上设有第一固定部,第一固定部通过连接部与第一组件主体固定连接,第一固定部的两端各设有一个第一螺孔;第二组件包括第二底盘和第二组件主体,第二组件还包括连接板和辅助固定板,连接板与第二组件主体、辅助固定板固定连接,连接板与辅助固定板间相互垂直。
设计方案
1.一种用于异响测试的工装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成套使用的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第一组件包括第一底盘和第一组件主体,第一组件主体呈空心长方体结构,第一组件主体的一个侧面上设有第一固定部,第一固定部通过连接部与第一组件主体固定连接,第一固定部的两端各设有一个第一螺孔;第二组件包括第二底盘和第二组件主体,第二组件还包括连接板和辅助固定板,连接板与第二组件主体、辅助固定板固定连接,连接板与辅助固定板间相互垂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异响测试的工装夹具,其特征在于,第一组件主体的顶面上设有第二螺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异响测试的工装夹具,其特征在于,第一底盘上设有用于加固第一组件主体的第一加强部,第一加强部位于第一底盘和第一组件主体之间的部分为一倾斜的平板,第一加强部位于第一组件主体顶面的部分包括三角形的第一加强筋和截面为T型的第一加强体,第一加强筋和第一加强体一体成型。
4.如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用于异响测试的工装夹具,其特征在于,第一组件主体的顶面上还设有垫块,垫块与第一加强体固定连接,垫块上设有第三螺孔和第四螺孔。
5.如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用于异响测试的工装夹具,其特征在于,第一组件主体上,与设有第一固定部相垂直的一个侧面上设有方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异响测试的工装夹具,其特征在于,第二底盘上设有用于加固第二组件主体的第二加强部,第二加强部位于第二底盘和第二组件主体之间的部分为三角形的第二加强筋,第二加强部位于第二底盘和第二组件主体顶面的部分包括三角形的第三加强筋和第二加强体,第二加强体和第二组件主体的顶面间存在角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用于异响测试的工装夹具,其特征在于,辅助固定板的上部为矩形,辅助固定板的下部为梯形,辅助固定板梯形区域中设有第二固定部和第三固定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异响测试的工装夹具,其特征在于,第一底盘和第二底盘呈矩形,矩形的四角为折角。
9.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异响测试的工装夹具,其特征在于,第二组件主体的顶面上设有第五螺孔。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领域属于车辆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异响测试的工装夹具。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提高,家用车已经相当普及,车内成员对车内的舒适性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车辆使用过程中,由于部件损坏等原因会造成设备异响,此时需要将疑似产生异响的部件固定在振动台上进行异响测试,已找出详细的异响原因;在新车型的设计过程中,在设计的迭代过程中,也需要针对工程样件进行异响检测,以逐步优化设计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异响测试的工装夹具,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异响测试的工装夹具,包括成套使用的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第一组件包括第一底盘和第一组件主体,第一组件主体呈空心长方体结构,第一组件主体的一个侧面上设有第一固定部,第一固定部通过连接部与第一组件主体固定连接,第一固定部的两端各设有一个第一螺孔;第二组件包括第二底盘和第二组件主体,第二组件还包括连接板和辅助固定板,连接板与第二组件主体、辅助固定板的顶端固定连接,连接板与辅助固定板间相互垂直。
进一步的,第一组件主体的顶面上设有第二螺孔。
进一步的,第一底盘上设有用于加固第一组件主体的第一加强部,第一加强部位于第一底盘和第一组件主体之间的部分为一倾斜的平板,第一加强部位于第一组件主体顶面的部分包括三角形的第一加强筋和截面为T型的第一加强体,第一加强筋和第一加强体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第一组件主体的顶面上还设有垫块,垫块与加强体固定连接,垫块上设有第三螺孔和第四螺孔。
进一步的,第一组件主体与设有第一固定部相垂直的一个侧面上设有方孔。
进一步的,第二底盘上设有用于加固第二组件主体的第二加强部,第二加强部位于第二底盘和第二组件主体之间的部分为三角形的第二加强筋,第二加强部位于第二底盘和第二组件主体顶面的部分包括三角形的第三加强筋和第二加强体,第二加强体和第二组件主体顶面间存在角度。
进一步的,辅助固定板的上部为矩形,辅助固定板的下部为梯形,辅助固定板梯形区域中设有第二固定部和第三固定部。
进一步的,第一底盘和第二底盘呈矩形,矩形的四角为折角。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底盘的一侧设有两个第一椭圆孔,两个第一椭圆孔同轴,其中一个第一椭圆孔靠近第一加强部,所述第二底盘的一侧设有两个第二椭圆孔,两个第二椭圆孔同轴,其中一个第二椭圆孔靠近第二加强部。
进一步的,第二组件主体的顶面上设有第五螺孔。
进一步的,所述工装组件用于测试车辆中的转向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工装组件的整体结构保证了工装组件的刚度,同时可以避免振动台产生的激励引起工装夹具共振,影响测试结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组件俯视图;
图2是第一组件侧视图;
图3是第二组件正视图;
图4是第二组件侧视图;
图5是安装有转向组件的工装夹具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第一组件-1,第一固定部-101,加强筋-102,第一螺孔-103,连接部-104,第二螺孔-105,垫块-106,第一加强部-107,开孔-108,第一底盘-109,第一椭圆孔-110,第三螺孔-111,第四螺孔-112,第二组件-2,第二加强部-201,斜面-202,连接板-203,辅助固定板-204,第二固定部-205,第三固定部-206,第五螺孔-207,第二底盘-208,第二椭圆孔-209,转向组件-3,振动台-4。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用于异响测试的工装组件,包括成套使用的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2,第一组件1包括第一底盘109和第一组件主体,第一组件1主体呈空心长方体结构,第一组件1主体的一个侧面上设有第一固定部101,第一固定部101通过连接部104与第一组件1主体固定连接,第一固定部101的两端各设有一个第一螺孔103,连接部104与第一组件1的主体间设有加强筋102。第一组件1主体的顶面上设有第二螺孔105。第一底盘109上设有用于加固第一组件1主体的第一加强部107,第一加强部107位于第一底盘109和第一组件1主体之间的部分为一倾斜的平板,第一加强部107位于第一组件1主体顶面的部分包括三角形的第一加强筋和截面为T型的第一加强体,第一加强筋和第一加强体一体成型。第一组件1主体的顶面上还设有垫块106,垫块106与第一加强体固定连接,垫块106上设有第三螺孔111和第四螺孔112。第一组件1主体与设有第一固定部相垂直的一个侧面上设有方孔108。
第二组件2包括第二底盘208和第二组件2主体,第二组件2还包括连接板203和辅助固定板204,连接板203与第二组件2主体、辅助固定板204的顶端固定连接,连接板203与辅助固定板204间相互垂直。第二底盘208上设有用于加固第二组件2主体的第二加强部201,第二加强部201位于第二底盘208和第二组件2主体之间的部分为三角形的第二加强筋,第二加强部位于第二底盘208和第二组件2主体顶面的部分包括三角形的第三加强筋和第二加强体,第二加强体和第二组件2主体顶面间存在角度。辅助固定板204的上部为矩形,辅助固定板204的下部为梯形,辅助固定板梯形区域中设有第二固定部205和第三固定部206。第二组件2主体的顶面上设有第五螺孔207。
第一底盘109和第二底盘208呈矩形,矩形的四角为折角。第一底盘109的一侧设有两个第一椭圆孔110,两个第一椭圆孔110同轴,其中一个第一椭圆孔110靠近第一加强部107,第二底盘208的一侧设有两个第二椭圆孔209,两个第二椭圆孔209同轴,其中一个第二椭圆孔209靠近第二加强部201。
测试时,将转向组件3通过第一固定部101,第二固定部205,第三固定部206,第二螺孔105,第三螺孔111,第四螺孔112,第五螺孔207固定在工装夹具上,然后将工装夹具固定在振动台4上,在振动台4产生激励,带动工装夹具和转向组件3振动后,可通过人工观察或者使用测试设备(例如声级计)查找转向组件4产生异响的原因。由于工装夹具第一组件1主体设有第一加强部107,第二组件2主体设有第二加强部201,测试时可以避免工装夹具因振动台4产生的激励发生共振,影响测试结果。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解释,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具体实施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21452.6
申请日:2019-01-0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296324U
授权时间:20190823
主分类号:G01M 17/007
专利分类号:G01M17/007;G01M7/02
范畴分类:38B;
申请人:中汽研(常州)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中汽研(常州)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13000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雅路18号227室
发明人:陈达亮;顾灿松;杨明辉;夏仕朝;刘玉龙;刘佳;苏新;于亚顺;白杨翼;王福军;王玉宁;武俊杰
第一发明人:陈达亮
当前权利人:中汽研(常州)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代理人:王耀云
代理机构:12211
代理机构编号:天津滨海科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