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菌活性论文_华蕊,吴科榜,管庆丰,张海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杀菌活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活性,噻唑,衍生物,氨基,夜蛾,喇叭口,喹啉。

杀菌活性论文文献综述

华蕊,吴科榜,管庆丰,张海文[1](2019)在《猪源抗菌肽PR-39对畜禽常见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及与抗生素协同杀菌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旨在测定猪源抗菌肽PR-39对常见病原菌的抑菌活性,以及其与常用抗生素的协同杀菌效应。实验结果表明:PR-39对常见畜禽病原菌均有一定的抑菌活性,但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敏感性较差;将PR-39与阿莫西林、土霉素、硫酸链霉素联合使用效果良好。研究结果为PR-39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数据,同时体现出PR-39替代抗生素开发成新型饲料添加剂的巨大潜力。今后可重点研究PR-39的杀菌机制以及联合不同抗生素协同杀菌的相关机理,为抗菌肽在新饲料配方中的使用奠定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饲料工业》期刊2019年22期)

王喆,赵晨宇,蒋圆婷,梁寒峭,马国需[2](2019)在《桂枝挥发油杀菌活性及抑菌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桂枝挥发油体外杀菌活性及抑菌机制。方法:以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为供试菌,采用悬液定量杀菌实验测定桂枝挥发油的杀菌活性,并测定3种供试菌胞外碱性磷酸酶(AKP)、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生长曲线,从而阐述桂枝挥发油的抗菌机制。结果:桂枝挥发油对3种常见致病菌均有显着的抑制或杀灭作用。桂枝挥发油作用后,3种致病菌悬液中AKP、可溶性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含量比对照组显着增加,经桂枝挥发油处理过的3种菌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结论:桂枝挥发油能够通过改变菌体细胞膜通透性,破坏菌体完整结构发挥体外杀菌、抑菌活性。(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马彩霞,焦银春,姚园,唐子龙[3](2019)在《1,2,3-叁取代1,3-咪唑啉的合成及其杀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咪唑类化合物具有广谱生物活性,在农药、医药、化工、材料等领域应用广泛。设计合成了25种1,3-咪唑啉类化合物,产物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IR确证,同时测定了目标化合物的杀菌活性。结果表明,在测试浓度下,大部分呈现中等至良好的活性,其中化合物D-24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抑制率为83.1%。(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中间体》期刊2019年04期)

郑群,王勇庆,谭煜婷,马千里,闫文娟[4](2019)在《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对草地贪夜蛾的生物活性及田间防效》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不同浓度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对草地贪夜蛾的生物活性,明确60 g/L乙基多杀菌素对入侵生物草地贪夜蛾的田间最佳使用稀释倍数、防治效果及安全性。室内活性测定采用浸叶法,并采用喷雾和喇叭口点施两种施药方式进行田间试验确定其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00 mg/L乙基多杀菌素药液浸叶处理叶片后24 h和48 h,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78.33%和97.67%。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 1 000、1 500、2 000倍液喷雾处理后3 d,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分别为95.74%、87.05%和80.78%,处理后7 d为98.58%、90.38%、85.14%;60g/L乙基多杀菌素SC 1 000、1 500、2 000倍液喇叭口点施处理后1 d,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分别为93.22%、91.19%和80.73%,处理后7 d为99.28%、97.03%、92.73%。乙基多杀菌素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具有较好的毒杀活性,田间试验中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点施处理效果最佳,且具有速效性,建议使用浓度为1 000~1 200倍液,在低龄幼虫发生盛期用药防治,每亩地兑水45 kg在下午或傍晚施药。(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王绍波[5](2019)在《肉桂酸砜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杀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肉桂酸是苯丙氨酸脱去氨基后的代谢产物,由于其结构简单、原料易得、毒性低且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已成为农药领域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砜类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活性物质,在新型高效农药创制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本课题组前期发现含1,3,4-恶二唑的砜类衍生物显示出很好的抗菌活性,因此,在此基础上引入具有抗菌活性的肉桂酸结构单元进行活性拼接,合成一系列新型肉桂酸砜类衍生物,并对其进行杀菌活性研究。结论如下:1、以取代肉桂酸作为起始原料,通过酰肼化、环化、醚化和氧化设计合成31个新型的肉桂酸砜类衍生物,其结构表征通过~1H NMR、~(13)C NMR、HRMS等确定。2、采用浑浊度法,对肉桂酸砜类衍生物进行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离体杀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31个肉桂酸砜类对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均具有比噻菌铜和叶枯唑优异的抗菌活性。其中,化合物5r和5t显示出最佳的抗菌活性,对水稻白叶枯病菌EC_(50)值分别为0.58和0.44μg/mL,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杀菌活性,化合物5r和5t的EC_(50)值分别为0.34和0.20μg/mL。3、化合物5t对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抗菌活性最佳,进一步测定5t的活体盆栽实验,活体盆栽试验表明,目标化合物5t对水稻白叶枯病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保护和治疗活性均优于对照药剂叶枯唑和噻菌铜。4、以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及其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生物活性为基础,构建了CoMFA和CoMSIA模型,其结果为合理设计含有肉桂酸砜类衍生物提供了进一步有价值的线索。(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丁成荣,殷许,潘亚运,张国富,魏军[6](2019)在《含哌啶噻唑结构的乙酰氨基衍生物的合成及杀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寻找高效的杀菌活性物质,以哌啶噻唑结构为母体,甘氨酸为连接基团,通过重氮化、氯化、成环和缩合等步骤合成了14个含哌啶噻唑结构的乙酰氨基衍生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碳谱(13C NMR)及高分辨质谱(HRMS)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确证。初步杀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甘氨酸作为连接基团对化合物杀菌活性的提高具有积极影响,其中,化合物7a、7c和7g在25 mg/L剂量下对黄瓜灰霉病菌的抑制率为68.7%、71.6%和67.2%,化合物7a、7g和7i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50.8%、61.9%和55.8%。(本文来源于《农药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杜彦林[7](2019)在《5-氨基噻唑-2-甲酰芳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杀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氨基噻唑类化合物是一类含硫氮原子的五元杂环化合物,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高效和低毒等特点,受到研发者的广泛关注,已有许多商品化的农药和医药品种问世;而与其结构相似的5-氨基噻唑类化合物,因其结构特殊,构建方法复杂,暂无通用合成方法,其生物生理活性研究相对滞后,迄今为止,尚无上市的农药和医药品种。为了寻找高效、绿色的新型5-氨基噻唑类杀菌剂,课题组前期以拌种灵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了30多个5-氨基噻唑衍生物,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大多目标化合物的杀菌活性高于对照样拌种灵,具有进一步展开构效关系研究的必要。本论文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将部分高活性5-氨基噻唑环核类化合物的4号位甲基替换为叁氟甲基,设计并合成了23个新型的5-氨基噻唑酰胺类化合物,期望通过进一步的结构修饰和构效关系研究,发现高活性的新型农药先导化合物。论文以75%的叁氟乙醛水合物、叁甲基氰硅烷(TMSCN)和甲醇-氨溶液为原料,通过Strecker反应,室温合成2-氨基-3,3,3-叁氟甲基丙腈(中间体1);以取代苯胺和氯乙酰氯为原料,合成N-苯基-2-氯乙酰胺(中间体2),该中间体再与硫粉等反应合成1-乙基-2-芳基-1.1-二硫代草酰胺(中间体3);以叁乙胺为催化剂,中间体1和中间体3环合合成目标化合物4a-w;探讨了反应温度、时间和溶剂等因素对中间体1、中间体3以及目标化合物4a-w产率的影响。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均经NMR、IR及ESI-MS确证。初步离体杀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浓度为50μg/mL,所有目标化合物对六种菌种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7个化合物(4a、4c、4g、4h、4k、4l和4u)的抑菌活性均优于阳性对照拌种灵;其中,化合物4u对黄瓜枯萎、小麦纹枯、西瓜炭疽、水稻恶苗和番茄早疫病菌的杀菌活性均是对照样的4倍以上,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杀菌活性是对照样拌种灵的2倍以上。(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丁成荣,潘亚运,殷许,谭成侠,王学东[8](2019)在《氟噻唑吡乙酮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杀菌活性(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具有生物活性的先导化合物,以氟噻唑吡乙酮为模板,设计并合成了16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氟噻唑吡乙酮类衍生物,初步研究了在噻唑环上与硫相邻碳(5号碳)上取代基的变化对抑菌活性的影响.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确证,测试表明:在100μg/m L的浓度下目标化合物普遍具有杀菌活性,其中1-(4-(4-环丙基-5-(2-氟苯基)噻唑-2-基)哌啶-1-基)-2-(5-甲基-3-叁氟甲基-1H-吡唑-1-基)乙-1-酮(9o)对小麦赤霉病的抑制率为60%; 6个化合物对苹果褐斑病的抑制率为70%;4个化合物对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抑制率为50%;2-(5-甲基-3-叁氟甲基-1H-吡唑-1-基)-1-(4-(4-甲基-5-(间甲基苯基)噻唑-2-基)哌啶-1-基)乙-1-酮(9h)对黄瓜灰霉病的抑制率为75%.并且在100μg/m L浓度下目标化合物对苹果褐斑病、黄瓜灰霉病抑制效果.要高于对照药品嘧菌酯在50μg/m L时的抑菌活性.(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9年07期)

郭娟,李永杰,梁宁生[9](2019)在《人ⅡA型磷脂酶A_2N端15肽及其衍生肽的杀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人ⅡA型磷脂酶A2(PLA2) N端15肽及其衍生肽的杀菌活性。方法以人ⅡA型PLA2一级结构N末端的15个氨基酸残基为模板,分别合成结构不同的多肽,包括PLA2-N15、PLA2-H6R、PLA2-H6R-T12R、PLA2-H6R-T12V、PLA2-N4R-H6R、PLA2-N4R-H6R-T13R、PLA2-N1A-H6R-T12L。采用琼脂铺板计数法,记录并计算不同浓度(8、40、200、1 000μg/ml)的多肽对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的杀菌率。结果多肽浓度为200μg/ml和1 000μg/ml时,6种衍生肽对革兰阳性菌的杀菌率均高于PLA2-N15(均P <0. 05);任一浓度下PLA2-H6R-T12V与PLA2-N1A-H6R-T12L对革兰阳性菌的杀菌率均高于其他4种衍生肽(均P <0. 05)。多肽浓度为200μg/ml和1 000μg/ml时,除PLA2-H6R外,其他5种衍生肽对革兰阴性菌的杀菌率均高于PLA2-N15(均P <0. 05),且PLA2-H6R-T12V与PLA2-N1A-H6R-T12L对革兰阴性菌的杀菌率均高于其他4种衍生肽(均P <0. 05)。结论人ⅡA型PLA2N端衍生肽的杀菌活性与疏水性氨基酸比例和位置密切相关,将衍生肽第12位氨基酸替换为疏水性氨基酸时杀菌活性最强,在多肽分子结构中的某些位置增加碱性氨基酸亦有助于增强其杀菌活性。(本文来源于《广西医学》期刊2019年06期)

李阳,徐琦琦,包国喜,邹洪涛[10](2019)在《氮杂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农业杀菌活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氮杂环类化合物由于其分子结构的多样性、生物活性的广泛性,加之其高效低毒、对环境友好等优点,已成为新农药创制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这其中嘧啶、吲哚、喹啉以及杂环酰胺类化合物是几类重要的含氮杂环化合物,并已成为开发新的杂环化合物农药常用的官能团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总结了近几年来嘧啶、吲哚、喹啉和内酰胺类等氮杂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杀菌活性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化学与黏合》期刊2019年02期)

杀菌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桂枝挥发油体外杀菌活性及抑菌机制。方法:以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为供试菌,采用悬液定量杀菌实验测定桂枝挥发油的杀菌活性,并测定3种供试菌胞外碱性磷酸酶(AKP)、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生长曲线,从而阐述桂枝挥发油的抗菌机制。结果:桂枝挥发油对3种常见致病菌均有显着的抑制或杀灭作用。桂枝挥发油作用后,3种致病菌悬液中AKP、可溶性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含量比对照组显着增加,经桂枝挥发油处理过的3种菌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结论:桂枝挥发油能够通过改变菌体细胞膜通透性,破坏菌体完整结构发挥体外杀菌、抑菌活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杀菌活性论文参考文献

[1].华蕊,吴科榜,管庆丰,张海文.猪源抗菌肽PR-39对畜禽常见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及与抗生素协同杀菌效应研究[J].饲料工业.2019

[2].王喆,赵晨宇,蒋圆婷,梁寒峭,马国需.桂枝挥发油杀菌活性及抑菌机制研究[J].食品科技.2019

[3].马彩霞,焦银春,姚园,唐子龙.1,2,3-叁取代1,3-咪唑啉的合成及其杀菌活性[J].精细化工中间体.2019

[4].郑群,王勇庆,谭煜婷,马千里,闫文娟.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对草地贪夜蛾的生物活性及田间防效[J].环境昆虫学报.2019

[5].王绍波.肉桂酸砜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杀菌活性研究[D].贵州大学.2019

[6].丁成荣,殷许,潘亚运,张国富,魏军.含哌啶噻唑结构的乙酰氨基衍生物的合成及杀菌活性[J].农药学学报.2019

[7].杜彦林.5-氨基噻唑-2-甲酰芳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杀菌活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8].丁成荣,潘亚运,殷许,谭成侠,王学东.氟噻唑吡乙酮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杀菌活性(英文)[J].有机化学.2019

[9].郭娟,李永杰,梁宁生.人ⅡA型磷脂酶A_2N端15肽及其衍生肽的杀菌活性[J].广西医学.2019

[10].李阳,徐琦琦,包国喜,邹洪涛.氮杂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农业杀菌活性的研究进展[J].化学与黏合.2019

论文知识图

电镜观察MBL2野生型和突变型杀菌野生型和突变型重组蛋白的杀靶向性抗菌肽的模型南昌霉素化学结构温度对PA-12和1227杀菌活性的影...重组YLC4蛋白对革兰氏阳性菌Micorocc...

标签:;  ;  ;  ;  ;  ;  ;  

杀菌活性论文_华蕊,吴科榜,管庆丰,张海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