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西方生态伦理思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态,伦理,思想,伦理学,儒家,自然观,道德。
西方生态伦理思想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李春雷[1](2017)在《生态文明的伦理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类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急速加剧,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摆在整个人类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现代社会科技的飞跃式发展,工业化生产带来生产效率的快速提升和人类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这些都给生态问题带来极大威胁。西方生态伦理学是人类社会面对生态问题从伦理学分化出来的重要学科。生态伦理事关人类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生态之间的关系。生态伦理学从诞生开始,历经数种生态伦理思想的范式转变,无论非人类中心论、人类中心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都为人类解决生态问题带来了积极有益的尝试。但随着这些理论不断应用于实践,它们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理性分析各种生态伦理思想的有益尝试和理论困境,将最终找到一条适合全人类全面自由可持续发展,最终将人类社会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社会指明方向。生态文明建设,要树立整个人类社会的生态文明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同发展的价值,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从对西方生态伦理思想发展脉络来分析,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以人为本”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遵循。构建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全面的以人为本的生态建设伦理理论必将成为人类社会长远发展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解放的一条新路。(本文来源于《中共吉林省委党校》期刊2017-05-01)
陆维玲[2](2015)在《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中显性的生态伦理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西方的文学作品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涌现出了"敬畏生命"等朴素生态思想,开始基于生态伦理角度进行思考。二战使得生态伦理思想出现共性,强调"整体性"、"稳定性"和"善"的大地伦理学,开始将文学与主流生态伦理思想进行互动;20世纪60年代在后现代主义影响下形成了多元化的思想,出现了"动物解放论"、"动物权利论"等,兴起了生态伦理运动。(本文来源于《城市学刊》期刊2015年04期)
张桂琴[3](2015)在《中西方生态伦理视角下生态叙事研究的瞩目力作——评刘卫英、王立《欧美生态伦理思想与中国传统生态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人文学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并开始译介国外生态学理论。本世纪初,相对于译介性、介绍性文字,生态研究专着才陆续在外国文学、现当代及宗教学界面世。令人欣喜的是,刘卫英、王立教授近着《欧美生态伦理思想与中国传统生态叙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以独具一格的创新视角,将欧美生态伦理思想融合入中国本土叙事传统,跨学科、跨文化地将西方与东方的生态文化审美进行了交叉性专(本文来源于《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王立平[4](2014)在《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内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的价值意识取向决定着人类的行动。自然内在价值是人类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反思而得出的一种新兴伦理学范畴。自然价值论的宗旨是通过肯定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主张人与自然界之间具有必然的伦理关系,把传统人类道德原则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调整人类不合理的行为活动,缓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约束人对自然的道德行为,改善人们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发展。(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刘春伟[5](2014)在《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的生态伦理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伦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之间的伦理道德行为关系的学科。当生态伦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形式研究到本体追问的范式转换的时候,生态伦理学的研究范围也扩大到了环境科学、哲学、社会学和文学等各个领域。20世纪既是人类技术架构和物质文明进步的重要时期,也是生态环境恶化最剧烈的时代。人类在取得了日新月异的物质文明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环境和人口等问题的多重挑战。如何倡导绿色生态的生活方式来合理利用有限的地球资源,成为人类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正确的生态伦理道德观的树立不仅要依靠生态伦理学读本进行理性灌输和规范,也需要平实并贴近生活的素材来培养。从文学作品出发来探求生态伦理思想是指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中,寻找文学研究价值以外的环境与生态伦理意蕴,从中归纳生态伦理思想发展大致脉络并树立积极的生态伦理观。本论文从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的角度出发,以20世纪的时间顺序为基本线索,在以生态伦理学基本理论为框架的基础上,探求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中生态伦理思想的演变过程。文学作品中的生态伦理意识的表达,具有多维度、广泛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在这些体现生态伦理思想发展路径的文学作品中,部分作品并不是该作品所处时期的主流作品或具有显性的生态伦理思想,但是却成为生态伦理发展链条中有机的一环,成为社会生态伦理意识的多层次多元素体系的架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绪论部分对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加以简单介绍,并概括了国内外生态学、生态伦理学和文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术成就;本部分还包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为了能够合理阐释从文学角度来研究生态伦理学思想的必要性,第二章将20世纪的文学发展史和哲学发展史的向度联系起来,按照时间和流派的顺序,揭示了文学作品演进和变迁中折射的哲学思考和生态伦理意识的逐渐显现过程。本部分强调:文学与生态伦理学间的互动关系并不意味着两者间的价值观和文化形态是可以任意转换的。第叁章为20世纪的文学作品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分析奠定历史基础,简述了20世纪前的文学浪潮,即浪漫主义思潮中涌现的多种形式的具有生态伦理思考意蕴的文学作品对20世纪文学作品生态伦理思想的影响,并对其性质进行归纳。论文的第四、第五和第六章是论证的主体部分,将20世纪的西方文学发展历程按照世纪初至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和60年代至90年代的时间节点进行划分,分析并阐明了各个时段文学作品中显性与隐性的生态伦理思想。这种安排是根据生态伦理学在20世纪的发展特征以及20世纪主要社会背景和思潮来划分的,强调的是文学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每个章节以该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框架为出发点,比照同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索文学作品中折射的生态伦理思想与生态伦理学意义上的生态思想的耦合与疏离,从而总结出文学作品中的生态伦理思想的特质,即:20世纪的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生态伦理思想,与生态伦理学的理论体系建构之间出现了“先发性”、“引导性”、“同步性”和“滞后性”等多种不同的耦合关系。第七章为结论部分,总结了论文意义和创新点,从异质性、前瞻性和多发性等角度阐述了本论文的写作意义和创新之处。本论文的目的是在文化多元性的时代背景下,引导读者在解读传统文学原着的过程中,真实领悟自然对人类精神文化的坐标性作用,摒弃人类妄自尊大的想法,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世界,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科技文化等正当与善的统(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4-11-01)
马志政[6](2012)在《生态道德是西方伦理思想演进的逻辑产物——评俞田荣新着《德性·人性·生态:西方道德基点的演进》》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中叶以来,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全人类关注的焦点。作为对工业文明的一个反拨,一种新的文明形式——生态文明正在逐步形成。对生态文明的理解最初是以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提出来的,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进入21世纪之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最重要的基石不是外在的发展模式,而是沉积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底蕴和观念形态。而一种观念的出现不是偶然(本文来源于《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2年09期)
刘海龙[7](2010)在《儒家仁爱思想的生态伦理价值——兼与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家的仁爱思想将对人类的爱推及到对万物的爱,体现出深厚的生态伦理蕴含,具有独特的推理方式与方法论原则。其万物一体的理念体现了关爱万物的博大情怀;其道义论的推理方式生成的是对自然的责任意识;其爱有等差的方法论是生态伦理步入实践的合理路径。这些都为当代生态伦理的建构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本文来源于《孔子研究》期刊2010年06期)
何保林[8](2010)在《论佛教思想对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补充与深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兴起与发展过程中,呈现着一个受东方思想熏陶的历史过程,而发掘并引入东方文明的精神资源,向佛教思想的转向,更是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的趋势。佛教思想深化了西方生态伦理思想;同时,佛教中各种各样的生态实践活动也是西方生态伦理实践的方法论资源之一。由此显现出西方生态伦理思想对佛教思想的吸纳与受容,显现佛教思想对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理论与实践方法论的补充、深化。(本文来源于《湖北社会科学》期刊2010年10期)
洪千里[9](2009)在《殊途同归:道家生态伦理意蕴与西方生态伦理思想异同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家思想以其鲜明的自然主义情怀为西方生态伦理学者们所推崇。然而笔者认为,西方学者所宣扬的自然所具有的权利、价值、尊严,在道家思想看来正是有限之是非判断。道家思想之所以可以挖掘出当代意义上的生态伦理意蕴,更因为与西方生态伦理思想在"回归自然"这一内在精神的上契合。(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期刊2009年03期)
曾建平[10](2006)在《西方有机论自然观与生态伦理思想的契合与相异》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思想史表明,一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从古至今的有机论自然观,其许多原则或者是通向生态伦理的一个主要桥梁,或者是通过现代性的转换成为生态伦理的构成因子。换而言之,有机论自然观具有与生态伦理思想相契合的某些资质。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有机论并不等于生态伦理,持有机论自然观的思想家也会持机械论的或控制自然的人类中心论思想。或许,我们可以把有机论自然观作为通往生态伦理的哲学基础之一。因此,我们既不能苛求在以往的有机论中不包含人类中心主义论调,也不能祈求在它们中找到原发型的生态伦理思想。(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2期)
西方生态伦理思想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西方的文学作品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涌现出了"敬畏生命"等朴素生态思想,开始基于生态伦理角度进行思考。二战使得生态伦理思想出现共性,强调"整体性"、"稳定性"和"善"的大地伦理学,开始将文学与主流生态伦理思想进行互动;20世纪60年代在后现代主义影响下形成了多元化的思想,出现了"动物解放论"、"动物权利论"等,兴起了生态伦理运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方生态伦理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1].李春雷.生态文明的伦理基础[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7
[2].陆维玲.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中显性的生态伦理思想[J].城市学刊.2015
[3].张桂琴.中西方生态伦理视角下生态叙事研究的瞩目力作——评刘卫英、王立《欧美生态伦理思想与中国传统生态叙事》[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4].王立平.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内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5].刘春伟.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的生态伦理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
[6].马志政.生态道德是西方伦理思想演进的逻辑产物——评俞田荣新着《德性·人性·生态:西方道德基点的演进》[J].浙江社会科学.2012
[7].刘海龙.儒家仁爱思想的生态伦理价值——兼与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比较[J].孔子研究.2010
[8].何保林.论佛教思想对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补充与深化[J].湖北社会科学.2010
[9].洪千里.殊途同归:道家生态伦理意蕴与西方生态伦理思想异同初探[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
[10].曾建平.西方有机论自然观与生态伦理思想的契合与相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