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湘江滨水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景观评价,景观优化,滨水区,湘江
湘江滨水区论文文献综述
秦书茜[1](2015)在《长沙市湘江滨水区景观评价与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城市中独具吸引力的环境载体和极具活力的社会经济载体,城市滨水区逐渐成为全世界不同领域研究的热点。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建设为城市社会经济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为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和形象带来了挑战。本文针对长沙市湘江滨水区这一特定场所,从景观的概念出发,通过理论分析与个案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宏观分析与微观规划等方法对长沙市湘江滨水区进行了景观评价与优化两方面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在对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提出系统论、人本主义理论、城市形态设计准则、景观生态学理论和使用后评估理论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基础。(2)在分析长沙市湘江滨水区发展历程和景观要素概况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提出湘江滨水区景观评价系统是由水系及绿地系统、土地利用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叁大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的巨系统。(3)选取河道安全、水质健康、岸线形态、绿地数量、绿地布局、植被类型、功能布局、设施配置、交通可达、城市轮廓、建筑空间、亲水设计、夜间照明、文化感知、文脉延续、地方特色、沿岸活动、空间归属18项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建立评价模型并对长沙湘江滨水区进行了整体评价和分区段评价。(4)根据每个区段的景观综合评价得分和18个单项指标得分,得出综合得分与各个单项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和18个单项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5)将各个区段单项指标评价结果与景观客体要素相对应,提出水体环境、绿地环境、用地及设施、建筑空间环境、亲水设计等要素的优化思路。研究发现,从目标层来看,长沙湘江滨水区景观总体评价得分一般;从准则层来看,土地利用得分大于水系及绿地得分并大于社会文化得分;从单项指标来看,绝大部分指标得分较高的区段都位于城市中心区,具有明显的向心性。(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秦艳春[2](2014)在《长株潭城市群湘江滨水区协调开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滨水区为拥挤的城市提供了亲水环境和公共绿地,从而成为一座城市最为特殊的环境地段和最富活力的公共开放空间。湘江北去,流经整个长株潭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的协调发展离不开长株潭湘江滨水区的协调开发。文章在对国内外滨水区建设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总结的基础上,从城市群的角度研究长株潭湘江滨水区的协调开发问题。首先,本文以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滨水区开发理论、河流健康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在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及湘江流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水体对城市的影响范围、地形因素、城市道路系统、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完整性,对长株潭湘江滨水区进行范围界定,确定研究的具体范围。其次,总结前人滨水区研究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提出滨水区协调开发的总体目标、内涵及其影响因素。滨水区协调开发应该涵括滨水区地区之间开发协调、滨水区“江、洲、城”协调、滨水区人与水协调、滨水区开发现状与开发模式协调。最后,对长株潭湘江滨水区的六大协调影响要素——用地功能、生态要素、景观空间、历史文脉、交通要素、安全要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长株潭湘江滨水区的协调开发进行整体评价。在整体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长株潭湘江滨水区协调开发的政策建议。包括合理规划控制,促进滨水区与城市群的协调;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滨水区地区间协调;协同治理生态环境,促进滨水区生态协调;景观形态一体化,促进滨水区景观协调;公私协作、多元投资,促进开发模式的协调。(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苏倍庆[3](2013)在《基于公共交通导向发展的城市设计——以长沙湘江滨水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设计做为解决城市问题的非法定规划,在落实到空间的组织与设计前,需要优先明确公共政策的目标。城市滨水区做为特定空间地段,因逆工业化过程促使用地性质转变,如何促进水岸活力的再生成为当前发展的课题。长沙市湘江两岸在近年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导的城市更新建设下,忽视了滨水区生活型态与环境塑造等公共价值。于是基于两型社会建设背景,城市规划典范的转移,运用理性增长理念引导滨水区开发朝公共交通导向模式(TOD),在滨水区城市设计编制中提出相应控制手段。本文根据2013年编制完成的的长沙湘江滨水区城市设计,论述运用TOD模式对城市设计导则编制的影响,并提出近期可行的旗舰计划,对于我国城市滨水区的更新建设,与城市建成区落实TOD理念具有示范性意义。(本文来源于《城市发展研究》期刊2013年11期)
陈勇[4](2012)在《25公里江岸线湘江滨水区蓄势待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湘江,再一次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昨日,本报独家发布的《长沙湘江滨水区城市设计》阶段性成果中,湘江作为城市主轴的城市价值进一步显露。根据规划,未来湘江的城市公共功能与休闲服务功能将日益强化。 这对于成长中的滨江区域来说,无疑释放出了更加积极的(本文来源于《长沙晚报》期刊2012-08-24)
章盛莉[5](2012)在《高标准规划好湘江滨水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章盛莉)“沿江建设,跨江发展”是长沙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作为塑造城市品牌的主轴,湘江滨水区将有哪些亮点值得期待?从昨日召开的长沙市城乡规划工作汇报及表彰大会上获悉,长沙今年将高标准完成湘江滨水区城市设计,“绿道”交通网、水上客运旅游等课(本文来源于《长沙晚报》期刊2012-01-13)
陈勇[6](2011)在《河流,是自然写在大地上的诗歌》一文中研究指出主持人: 杨建觉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论坛嘉宾: 王慧芳 长沙市规划局总工程师 易卫平 长沙市规划局副总工程师 邹兵 深圳市城市规划发展研究中心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深圳市城(本文来源于《长沙晚报》期刊2011-03-18)
朱佩娟,马林志[7](2010)在《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长沙湘江滨水区景观资源评价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的转型,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滨水区开发已成为我国城市开发建设的热点。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对于合理、充分利用城市滨水区景观资源,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滨水区开发有着重要意义。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角度,在湘江滨水区景观资源调查、景观资源分类的基础上,运用灰色聚类法对湘江滨水区景观资源进行定量评价,提出景观资源优化思路,探讨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途径。认为现代城市大规模滨水区更新改造和开发大背景下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应尊重城市地域性特点、文化内涵和风土人情,并与传统的滨水活动有机结合,保护和突出城市历史格局和风貌特色。(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0年01期)
廖珂[8](2008)在《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价值,在日益高涨的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下,城市滨水区的独特地位正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自然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带,河流的微气候调节、水体的净化能力、绿色植物群落都给城市带来无尽的好处。由于城市的扩张、人类对自然的严重干涉,破坏了滨河生态系统的生态调节功能,导致城市与河流的对立,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本文力求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思想,通过景观生态学途径、城市生态学途径以及恢复生态学途径研究恢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方法,使城市的发展建立在河流的自然过程的基础之上,以达到良性循环,使城市环境与河流实现可持续发展。论文从研究背景入手,在参考国内外有关滨水区开发与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城市滨水区景观的主要类型、构成要素,归纳总结滨水区景观生态特征,及在城市中的作用,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阐述景观生态优化的原则,总结分析了景观生态优化的叁大途径,景观生态学途径,城市生态学途径和恢复生态学途径。论文以长沙市湘江滨水区为例,详细地分析了湘江滨水区景观生态环境特征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提出布置合理的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和城市连成一体的景观优化、基于断面及平面的景观生态优化等生态优化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08-06-01)
周晓芳[9](2005)在《长沙湘江滨水区可持续开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景观、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在日益高涨的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下,城市滨水区的独特地位正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长沙是内陆滨水城市,湘江由南往北贯穿市区,“山、水、洲、城”有机融合的湘江滨水区已成为长沙城市近期建设的重点。本文采用多学科融贯综合研究的方法,对长沙湘江滨水区的可持续开发进行系统研究,试图揭示长沙湘江滨水区可持续开发的动力机制、优化模式及调控对策。具体内容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选题意义,回顾了国内外有关城市滨水区开发研究的动态,并就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进行论述。 第二部分提出了滨水区可持续开发的理论基础。包括复合生态系统理论、“边缘效应”理论、“混合功用”理论、“有机更新”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第叁部分界定了滨水区的具体范围。主要包括城市滨水区的概念及特点,长沙湘江滨水区范围界定的依据以及滨水区范围的划分。 第四部分主要对长沙湘江滨水区进行了SWOT分析。包括长沙湘江滨水区可持续开发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第五部分探讨了长沙湘江滨水区可持续开发的总体目标、动力机制及优化模式。认为应将长沙湘江滨水区建设成为成为“山、水、洲、城”有机融合的,体现湖湘文化特色和细腻南方山水特质的,兼有生态安全、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等特征的宜居复合型滨水区域;要构建由自然力、市场力、政府力、社会力与技术力有机耦合的动力机制;在开发中要优先采用混合发展模式和有机更新模式。 第六部分提出了长沙湘江滨水区可持续开发的对策:加强规划控制与引导,作好滨水区规划与设计;构建完善的交通网络系统,增强滨水区的可达性;保护滨水区历史文化遗产,复兴滨水区的传统活动,挖掘新的内涵;采取综合措施,增强滨水区的生态安全;加强滨水区优势资源开发,促进滨水区产业升级;采用公私协作、多元投资的运(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5-03-31)
罗利克[10](2004)在《长沙湘江滨水区及橘子洲规划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沙,湖南省省会,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长沙地处国东部地区高度发达的内陆城市,市区及湘江沿岸因其自然环境和悠久历史而着称尤其因其山、水、洲、城于一体的得天独厚的“风水”而闻名于世。为了打造好湘江两岸的风光,把长沙建设成繁荣、开放、文(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04年01期)
湘江滨水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滨水区为拥挤的城市提供了亲水环境和公共绿地,从而成为一座城市最为特殊的环境地段和最富活力的公共开放空间。湘江北去,流经整个长株潭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的协调发展离不开长株潭湘江滨水区的协调开发。文章在对国内外滨水区建设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总结的基础上,从城市群的角度研究长株潭湘江滨水区的协调开发问题。首先,本文以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滨水区开发理论、河流健康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在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及湘江流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水体对城市的影响范围、地形因素、城市道路系统、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完整性,对长株潭湘江滨水区进行范围界定,确定研究的具体范围。其次,总结前人滨水区研究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提出滨水区协调开发的总体目标、内涵及其影响因素。滨水区协调开发应该涵括滨水区地区之间开发协调、滨水区“江、洲、城”协调、滨水区人与水协调、滨水区开发现状与开发模式协调。最后,对长株潭湘江滨水区的六大协调影响要素——用地功能、生态要素、景观空间、历史文脉、交通要素、安全要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长株潭湘江滨水区的协调开发进行整体评价。在整体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长株潭湘江滨水区协调开发的政策建议。包括合理规划控制,促进滨水区与城市群的协调;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滨水区地区间协调;协同治理生态环境,促进滨水区生态协调;景观形态一体化,促进滨水区景观协调;公私协作、多元投资,促进开发模式的协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湘江滨水区论文参考文献
[1].秦书茜.长沙市湘江滨水区景观评价与优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2].秦艳春.长株潭城市群湘江滨水区协调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苏倍庆.基于公共交通导向发展的城市设计——以长沙湘江滨水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
[4].陈勇.25公里江岸线湘江滨水区蓄势待发[N].长沙晚报.2012
[5].章盛莉.高标准规划好湘江滨水区[N].长沙晚报.2012
[6].陈勇.河流,是自然写在大地上的诗歌[N].长沙晚报.2011
[7].朱佩娟,马林志.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长沙湘江滨水区景观资源评价与优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
[8].廖珂.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
[9].周晓芳.长沙湘江滨水区可持续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
[10].罗利克.长沙湘江滨水区及橘子洲规划概念[J].中外建筑.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