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甲氧基柔红霉素论文_刘小莲,刘志,朱万寿,邓志萍,黄世俭

导读:本文包含了去甲氧基柔红霉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红霉素,白血病,毒性,血液,血癌,淋巴细胞,氨基。

去甲氧基柔红霉素论文文献综述

刘小莲,刘志,朱万寿,邓志萍,黄世俭[1](2010)在《含去甲氧基柔红霉素化疗方案治疗成人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含去甲氧柔红霉素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成人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15例成人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均给予VICP方案(长春新碱2mg/d,第1,8,15,21天;IDA10mg/d,第1~3天,第15~17天;环磷酰胺600mg/d,第1,15天,第22~28天;泼尼松40~60mg/d,第1~28天)。结果15例患者中,第1疗程获CR12例,CR率80%;PR1例,总有效率86.7%;NR2例。结论含去甲氧柔红霉素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成人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好,不良反应轻。(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0年02期)

李志裕,任晓岚,刘潇,尤启冬[2](2009)在《(+)-9-氨基-4-去甲氧基-9-去氧柔红霉素酮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1,4-萘醌经氢化还原、甲基化、还原、环氧化、还原和氧化反应制得5,8-二甲氧基-2-萘满酮(8),经Strecker反应、甲酯化、拆分、酯缩合、还原、乙酰化反应得到(R)-(-)-2-乙酰基-2-乙酰胺基-5,8-二甲氧基-1,2,3,4-四氢萘(13)。13与邻苯二甲酸酐经傅-克酰化、缩酮化、光化反应和水解反应得到抗肿瘤药氨柔比星中间体(+)-9-氨基-4-去甲氧基-9-去氧柔红霉素酮。(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工业杂志》期刊2009年11期)

刘彦,克晓燕,马军,沈志祥,张晓红[3](2006)在《国产去甲氧基柔红霉素治疗白血病的安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国产去甲氧基柔红霉素(IDA)治疗急性白血病的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方法,15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入国产IDA(试验组)和进口IDA组(对照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采用IDA 8 mg/m2,d1~3;阿糖胞苷100 mg/m2,d1~7;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IDA 8 mg/m2,d1~3;长春新碱2 mg/m2,d1;环磷酰胺750 mg/m2,d1;强的松60 mg/m2,d1~14,1~2个疗程。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出现Ⅲ-Ⅳ级骨髓抑制的发生率分别为74.0%和73.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3)。试验组相关死亡率为3.9%(3/77),死亡原因为脑出血和败血症。试验组和对照组的非血液学毒性发生率依次为恶心或呕吐84.4%和79.5%,感染70.1%和71.8%,口腔炎42.9%和41.0%,脱发33.8%和33.39%,转氨酶升高28.6%和28.2%,心脏毒性16.9%和10.3%,后者主要为轻度心律失常,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因非血液学毒性停止化疗的患者。结论国产IDA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毒性反应主要为血液学毒性,应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密切观察和积极治疗,非血液学毒性可耐受。(本文来源于《中华肿瘤杂志》期刊2006年09期)

刘彦,克晓燕,马军,沈志祥,张晓红[4](2005)在《国产去甲氧基柔红霉素治疗急性白血病的随机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国产去甲氧基柔红霉素(IDA)治疗急性白血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多中心的研究方法,入组患者155例,其中试验组77例,对照组78例。急性髓系(M3型除外)白血病(AML)采用IA方案,急性淋巴白血病(ALL)采用IVCP方案,试验组采用国产IDA,对照组采用善唯达。化疗前、后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等检查。结果有129例可评价疗效,155例可评价不良反应。试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8.1%(50/64)和76.9%(50/65),完全缓解率(CR)分别为68.8%(44/64)和67.7%(44/65);AML的有效率为82.4%(28/34)和71.8%(28/39),CR率为76.5%(26/34)和64.1%(25/39);对ALL的有效率为80.0%(20/25)和81.8%(18/22),CR率分别为68.0%(17/25)和68.2%(15/2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血液学和非血液学毒性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国产IDA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和毒副作用与善唯达相当,是一种能够用于临床的、比较安全有效的药物。(本文来源于《中华肿瘤杂志》期刊2005年12期)

M,Flasshove,P,Meusers,J[5](2001)在《运用去甲氧基柔红霉素(伊达比星)和阿糖胞苷诱导疗法治疗复发性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长期存活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通常采用诱导化疗联合蒽环类抗生素和阿糖胞苷,然后再予以缓解后疗法或巩固疗法。用柔红霉素(DNR)和常规剂量的阿糖胞苷(ara-C,100~200mg/m2)予7天的连续静脉滴注,完全缓解率(CR)在55%~70%之间。加用其他的化疗药,例如硫唑嘌啉或鬼臼叉乙甙,完全缓解率达55%~83%,但是这种叁药联用疗法相对于两种蒽环(本文来源于《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期刊2001年06期)

吴星华,岳宏飞,蒲刚[6](2001)在《伊达比星(4-去甲氧基柔红霉素)的结构研究.~1H-NMR和~(13)C-NMR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伊达比星为新一代蒽环类抗肿瘤药物 ,目前国内已试制成功。我们对该品进行了 1 H-NMR、1 H- 1 H COSY、重水交换、1 3C- NMR、DEPT90°、DEPT135°、HMBC、HMQC和 NOSEY的测试 ,最终确定其构型为 α型 ,并对所有的 1 H和 1 3 C信号进行了归属。(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01年02期)

巴红娟,赵洪,李小兰[7](2000)在《4-去甲氧基柔红霉素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20例》一文中研究指出4-去甲氧基柔红霉素(IDA)系新一代蒽环类抗白血病药,自1995年以来笔者采用IDA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AL)20例,疗效较好。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例AL患者均为本院住院和门诊病人,男12例,女8例,年龄18~50岁,中位年龄34岁;(本文来源于《包头医学院学报》期刊2000年04期)

张涛,许敏华,祁明芳[8](1999)在《4-去甲氧基柔红霉素治疗急性白血病9例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观察以4 - 去甲氧基柔红霉素( I D A) 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方法:采用 I A 和 I E 方案治疗9 例急性白血病( 初治4 例,复发或难治5 例) ,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 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7 例,观察血像、骨髓像、肝肾功能、心肌酶等项目。结果:5 例患者( 初治3 例,复发或难治2 例) 一疗程达完全缓解,有效率为555 % ,8 例出现较严重的骨髓抑制,白细胞最低值平均为(145 ±167) ×109/ L,中性粒细胞< 0 .5 ×109/ L 者占8567 % ,持续5 ~43 d ,血小板最低值平均为(4007 ±2298) ×109/ L,6 例出现感染,5 例体温> 385 ℃,持续3 ~23 d 。结论:4 - 去甲氧基柔红霉素治疗急性白血病有效率555 % ,除骨髓抑制外,其他毒副反应轻微,在骨髓抑制期,应注意预防感染和加强支持疗法(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期刊1999年04期)

李群华[9](1998)在《用全反式维甲酸加去甲氧基柔红霉素(AIDA)治疗PML/RARa阳性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得分子学的缓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993年7月至1996年2月,274例新诊断的APL患者被登记加入GIMEMA-AIEOP多中心协作组,对AIDA方案进行了研究。诊断按FAB分类,包括AML中的M3和M3变异型(M3V)。所有病例均经染色体核型或PML/RAR-a的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的检查,证实有t(15;17)损害及细胞遗传学证据。AIDA方案包括口服ATRA45mg/m~2·d至(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期刊1998年05期)

付美兰,鲜木斯,程定珍[10](1996)在《去甲氧基柔红霉素治疗成人急性白血病8例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外自8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报道用去甲氧基柔红霉素(Idarubicin,IDA)治疗急非淋、急淋白血病,有很高的缓解率。我们从1993年5月至1994年10月,应用IDA组成的IA方案、VICP方案治疗急性白血病,资料可供评价的共8例,现总结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 8例病人均系我科住院病人,皆经临床、血象、骨髓象、细胞化学染色等检查确诊。诊断依据全国白血病会议制定和修正的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与分型标准。年龄14~43岁,中位数29.6岁。其中男性7(本文来源于《新疆医学》期刊1996年03期)

去甲氧基柔红霉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4-萘醌经氢化还原、甲基化、还原、环氧化、还原和氧化反应制得5,8-二甲氧基-2-萘满酮(8),经Strecker反应、甲酯化、拆分、酯缩合、还原、乙酰化反应得到(R)-(-)-2-乙酰基-2-乙酰胺基-5,8-二甲氧基-1,2,3,4-四氢萘(13)。13与邻苯二甲酸酐经傅-克酰化、缩酮化、光化反应和水解反应得到抗肿瘤药氨柔比星中间体(+)-9-氨基-4-去甲氧基-9-去氧柔红霉素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去甲氧基柔红霉素论文参考文献

[1].刘小莲,刘志,朱万寿,邓志萍,黄世俭.含去甲氧基柔红霉素化疗方案治疗成人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0

[2].李志裕,任晓岚,刘潇,尤启冬.(+)-9-氨基-4-去甲氧基-9-去氧柔红霉素酮的合成[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9

[3].刘彦,克晓燕,马军,沈志祥,张晓红.国产去甲氧基柔红霉素治疗白血病的安全性[J].中华肿瘤杂志.2006

[4].刘彦,克晓燕,马军,沈志祥,张晓红.国产去甲氧基柔红霉素治疗急性白血病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2005

[5].M,Flasshove,P,Meusers,J.运用去甲氧基柔红霉素(伊达比星)和阿糖胞苷诱导疗法治疗复发性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长期存活观察[J].TheChinese-German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2001

[6].吴星华,岳宏飞,蒲刚.伊达比星(4-去甲氧基柔红霉素)的结构研究.~1H-NMR和~(13)C-NMR的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1

[7].巴红娟,赵洪,李小兰.4-去甲氧基柔红霉素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20例[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0

[8].张涛,许敏华,祁明芳.4-去甲氧基柔红霉素治疗急性白血病9例临床分析[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1999

[9].李群华.用全反式维甲酸加去甲氧基柔红霉素(AIDA)治疗PML/RARa阳性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得分子学的缓解[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8

[10].付美兰,鲜木斯,程定珍.去甲氧基柔红霉素治疗成人急性白血病8例临床观察[J].新疆医学.1996

论文知识图

去甲氧基柔红霉素(Idabicin)的结...去甲氧基柔红霉素的紫外-可见光谱...去甲氧基柔红霉素的logA-AHBAB-A...去甲氧基柔红霉素(Idabicin)的...去甲氧基柔红霉素的紫外-可见光...去甲氧基柔红霉素的logA-AHBAB...

标签:;  ;  ;  ;  ;  ;  ;  

去甲氧基柔红霉素论文_刘小莲,刘志,朱万寿,邓志萍,黄世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