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方式论文_张凯,刘战东,强小嫚,米兆荣,冯荣成

导读:本文包含了灌水方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灌水,方式,土壤,水分,理化,生物量,容重。

灌水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张凯,刘战东,强小嫚,米兆荣,冯荣成[1](2019)在《耕作方式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合理耕层构建的技术途径和技术指标,于2015―2016年在河南新乡实施了深松(ST)、深松+秸秆还田(ST+RS)和常规旋耕(RT)3种耕作方式,在不同耕作方式中根据土壤湿润层有效含水量各设置3种灌水控制下限,高灌水控制下限为60%(H)、中灌水控制下限为50%(M)和低灌水控制下限为40%(L),通过对土壤和作物生长指标及产量的测定,分析各处理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ST和ST+RS处理均能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且以深松+秸秆还田处理效果最佳;与RT相比,ST和ST+RS处理0~40 cm平均土壤容重降低5.0%和6.0%,土壤孔隙度增加6.9%和8.0%,田间持水量增加6.2%和12.8%,饱和含水量增加6.2%和5.7%。耕作方式与灌水处理互作显着增加了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周年0~100 cm土层的储水量。ST和ST+RS处理0~100 cm土层储水量较RT分别增加11.0%和15.8%,高水分、中水分处理较低水分处理分别增加18.1%和11.1%。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影响显着,其中,ST和ST+RS处理周年产量较RT分别平均增加9.2%和15.5%,WUE平均提高11.2%和15.3%;灌水处理同样对冬小麦、夏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影响显着,产量随灌水控制下限的增加而增加,即高水分>中水分>低水分,而WUE则以中水分处理最高。因此在该地区土壤和气候条件下,深松秸秆还田辅以适宜灌水控制下限是较为理想的栽培措施,有利于土壤耕层合理构建,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7期)

黄德良[2](2019)在《陕北丘陵沟壑区涌泉根灌苹果树调亏灌溉制度与灌水器布置方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陕北丘陵沟壑区6年生苹果树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涌泉根灌条件下苹果树的调亏灌溉试验和灌水器布置方式实验研究。在苹果树各生育进行不同程度的水分调亏灌溉,监测土壤含水率,结合气象数据研究了调亏灌溉对苹果树的耗水规律、生理特性、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制定了丰水年陕北山地苹果树调亏灌溉制度。研究灌水器不同埋深、间距和个数对苹果树生理生长和产理的影响,得出了陕北山地苹果树涌泉根灌灌水器的最佳布置方式。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涌泉根灌灌水技术灌水后,0-90cm土层含水率变化显着,随着调亏程度的加剧,同一土层深度的土壤逐渐减小,土壤水分垂直剖面上呈现出中间高两端低的趋势。0-30cm土层水分蒸发较快,土壤含水较低,40-90cm土层土壤含水率最高,100-140cm土层内土壤含水率低且差异较小。在0-90cm土壤含水率的变异系数与调亏程度呈负相关,而100-140cm土壤含水率的变异系数与调亏程度呈正相关。(2)在苹果树的整个生育期内,参考作物日蒸发蒸腾量波动幅度较大,呈中间高两端低的趋势。ET0分别与日照时数和日平均气温呈显着正相关;与2m处风速和水汽压强呈不显着正相关;与大气压呈负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为二次函数关系。全生育期内调亏灌溉处理的耗水量在420.98-719.64mm,涌泉根灌灌水器布置方式试验各处理的耗水量差异较小,耗水量在586.77~641.42mm。涌泉根灌灌水器布置概方式试验和调亏试验下苹果树耗水量的大小一致且均为:果实膨大期>萌芽展叶期>开花坐果期>果实成熟期。(3)春梢长度、叶面积、百叶重、叶片保水力、叶片含水量、单果重、果实含水量、苹果体积大小均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着色度、有机酸、维生素C及可溶性还原糖含量均与土壤水分含量关系不显着,果实硬度和可溶性固体物质含量随调亏程度的加剧而增大,果实膨大期为果实需水关键期,该时期水分亏缺导致产量显着降低。苹果树叶面积指数呈“S”型曲线增长,产量与全生育期的耗水量呈二次函数关系。调亏灌溉试验中T6处理(萌芽展叶期中度亏缺,果实膨大期轻度调亏)的净效益最高为30.98万元/顷。灌理(萌芽展叶期中度亏缺,果实膨大期轻度调亏)的净效益最高为30.98万元/公顷。灌水器布置方式试验中T9处理(埋深40cm,距主干间距30cm,对称布置两个灌水器)的净效益最高为22.10万元/公顷。(4)陕北丘陵沟壑地区丰水年内涌泉根灌条件下山地苹果树高效节水灌溉制度为:萌芽展叶期中度调亏,灌水1次;开花坐果期充分灌溉,灌水1次;果实膨大期轻度调亏,灌水3次;果实成熟期不进行灌水,灌溉定额为870.39 m3/hm2。涌泉根灌灌水器的最佳布置方式为;灌水器距离地表40 cm距离主树干间距30 cm,东西对称布置两个灌水器。该研究结果可为陕北丘陵沟壑地区苹果树的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王永华,刘焕,辛明华,黄源,王壮壮[3](2019)在《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对砂姜黑土冬小麦水分利用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对砂姜黑土冬小麦水分利用和籽粒产量的影响,明确适宜砂姜黑土区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步提高的耕作与灌水处理组合模式。【方法】于2015—2017年连续2个冬小麦生长季,在豫东南砂姜土区设置旋耕(RT)、深松(SS)2种耕作方式为主处理和拔节期+开花期灌2次水(W2)、拔节期灌1次水(W1)、全生育期不灌水(W0)3种灌水为副处理的二因素裂区试验,深入研究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的主效应及其互作效应对砂姜黑土冬小麦水分利用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耕作与灌水对砂姜黑土麦田耗水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均具有明显的调控效应。SS较RT处理可显着增加土壤贮水消耗,有利于提高自然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与RT相比,两年度SS处理的土壤平均贮水消耗量、降水、灌水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3.69%、7.03%、6.51%;增加灌溉虽可明显增加冬小麦田间耗水量,但过多灌溉致使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两年度W2较W1、W0的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值分别下降18.85%、16.69%。SS处理的籽粒产量显着高于RT处理,且以深松+拔节期灌1水处理组合SSW1的产量最高。相同耕作方式下,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千粒重呈降低趋势,成穗数呈增加趋势;两年度穗粒数变化总体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规律。耕作方式主要通过调控千粒重影响产量,灌水次数则主要通过调控穗粒数和千粒重而影响产量,但灌水过多会抑制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提高。【结论】综合考虑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对冬小麦水分利用和籽粒产量的调控效应,深松+拔节期灌1水处理组合SSW1可作为适宜豫东南砂姜黑土区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步提高的耕作与灌水处理组合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胡兰,翟国亮,邓忠,蔡九茂,张文正[4](2019)在《灌溉方式和灌水下限对温室青茄生长、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明插入式地下滴灌和地表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水下限对温室新乡糙青茄(Solanum melongena L.)的生长、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试验设置2种灌溉方式:插入式地下滴灌(SDI-R)、地表滴灌(DI)。灌水下限设置4个水平:开花坐果期60%θF、成熟采摘期60%θF(F60M60);开花坐果期60%θF、成熟采摘期70%θF(F60M70);开花坐果期70%θF、成熟采摘期60%θF(F70M60);开花坐果期70%θF、成熟采摘期70%θF(F70M70),处理简称为T1(DI,F60M60)、T2(SDI-R,F60M60)、T3(DI,F60M70)、T4(SDI-R,F60M70)、T5(DI,F70M60)、T6(SDI-R,F70M60)、T7(DI,F70M70)、T8(SDI-R,F70M70)。研究了不同处理对温室青茄的株高、根干物质、产量、耗水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SDI-R处理的青茄株高和总根干质量均高于DI处理的;SDI-R处理的总耗水量和各生育阶段的耗水量均小于DI处理的,2种灌水方式中T7处理和T8处理总耗水量最大,分别为338.09 mm和331.25mm,4种灌水下限下,DI处理较SDI-R处理分别高2.06%~16.67%;SDI-R灌水方式中的T4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大,分别为56 046.30 kg/hm~2和20.43 kg/m3,DI条件下T7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为51 546.30kg/hm~2和15.24 kg/m3,T4处理显着高于T7处理(P<0.05)。【结论】插入式地下滴灌相对于地表滴灌能达到增产节水的目的,且插入式地下滴灌开花坐果期和成熟采摘期的灌水下限宜分别设为田间持水率的60%和70%。(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启龙,卢楠,庞喆[5](2018)在《不同灌水方式对温室番茄土壤理化性状与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农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探索有益于温室番茄生长发育的灌溉模式。【方法】2017年5月在陕西省秦岭野外监测中心站开展了畦灌、喷灌和滴灌等3种不同灌溉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番茄生长及产量影响试验。【结果】不同灌溉方式对其土壤理化性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畦灌试验区番茄生长期内0~4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明显低于喷灌和滴灌试验区,且畦灌番茄地土壤含盐量持续下降;土壤体积质量呈现为畦灌>喷灌>滴灌,而孔隙度则反之;滴灌和喷灌的植株生长和产量分别较畦灌有很大提高,且采用滴灌和喷灌栽培的灌水量显着小于畦灌,较畦灌极大的提高了水分生产率。【结论】对于干旱和半干旱区,发展蔬菜农业,应尽量使用滴灌和喷灌系统。(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8年S2期)

梁鹏,申丽霞,王银花,陈建琦,刘泽宇[6](2018)在《基于微润灌不同灌水方式对大棚辣椒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微润灌溉的前提下,为了探究不同灌水方式对大棚辣椒生长发育的影响,本试验在双管布设前提下,设置交替灌溉(A处理)、间歇性灌溉(B处理)、持续灌溉(C处理)和普通灌溉(D处理) 4个不同处理,每个处理重复试验3次,分析辣椒的生长状况以及灌溉水分利用率。研究表明:微润灌溉处理组的植株生长情况和产量均高于普通灌溉组,其中灌溉水分生产率分别为普通灌溉组的2.13倍、3.08倍和2.97倍;间歇性灌溉的灌溉水分生产率最高。(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8年12期)

漆栋良,胡田田,宋雪[7](2018)在《适宜灌水施氮方式提高制种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通过不同灌水施氮方式调控干旱区作物收获指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制种玉米"金西北22号"为供试材料,进行了为期2 a的田间试验。试验采用灌水方式(交替灌水、固定灌水、均匀灌水)与施氮方式(交替施氮、固定施氮、均匀施氮)完全随机组合设计,测定生育期内作物耗水量(evapotranspiration,ET)和成熟期植株的生物量、籽粒产量及其构成(穗长、穗粗、行粒数和千粒质量等)和作物吸氮量,折算收获指数(harvest index,HI)、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和氮利用效率(nitrogen use efficiency,NUE)。结果表明,灌水施氮方式只对行粒数有显着影响。ET只受灌水方式影响,交替灌水较其他灌水方式显着减小ET。WUE表现为:灌水方式相同时,交替施氮和均匀施氮大于固定施氮;施氮方式相同时,交替灌水>均匀灌水>固定灌水。玉米的吸氮量、HI和NUE与WUE表现出相似的规律。2013年交替灌水均匀施氮下制种玉米的HI、WUE和NUE最大,较均匀灌水均匀施氮分别增加5.46%、11.41%和19.73%。交替灌水交替施氮(水氮同区)的表现与交替灌水均匀施氮相似。2014年的结果与2013年一致。综上,交替隔沟灌溉均匀施氮和交替隔沟灌溉交替施氮(水氮同区)有利于提高制种玉米的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21期)

余杨,许文其,宋时雨,杨昊霖,张毅杰[8](2018)在《红壤粒径肥料浓度和灌溉方式对不同灌水器堵塞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水肥一体化灌溉过程中造成灌水器堵塞的影响因素,采用3个肥料浓度、3个红壤粒径段和2种灌溉方式,进行3种灌水器的堵塞试验,测定有效灌水次数。结果表明:1)红壤粒径越大越易造成流量可调灌水器堵塞。存在造成内镶贴片式滴灌带堵塞的敏感粒径段,范围0.0385~0.074 mm的红壤粒径容易造成灌水器堵塞;2)肥料浓度≤0.6 g/L时,肥料浓度加速灌水器堵塞显着。肥料浓度>0.6 g/L,肥料浓度加速灌水器堵塞的效果较小;3)8孔流量可调灌水器在根区渗灌条件下更容易发生堵塞;而灌溉方式对于2孔流量可调灌水器和内镶贴片式滴灌带堵塞的影响差异不明显。4)浑水施肥条件下,内镶贴片式滴灌带的抗堵塞性能最好,其次是2孔流量可调灌水器,8孔流量可调灌水器的抗堵塞性能最差。该文为水肥一体化技术在云南红壤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5期)

席天元,许爱玲,卫晓东,刘青云,李永山[9](2018)在《玉米带耕沟播不同灌水方式对水分利用效果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评价玉米带耕沟播模式下不同沟灌形式对水分利用效果和产量构成的影响。采用玉米带耕沟播的窄行沟灌(T2)、宽行沟灌(T3)、宽窄行共灌(T4)3种模式与生产常规大水漫灌(T1)模式进行了大田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与大水漫灌相比,带耕沟播3个灌水方式增加了玉米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提高了玉米百粒重,玉米产量提高了6.23%、7.08%和8.62%;T2,T3和T4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33.22%、78.67%和23.08%;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12.69%、42.35%和11.81%;灌水周期天数缩短了62.55%、53.69%和27.15%。因此带耕沟播窄行沟灌是一种高效节水灌水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8年22期)

胡廷飞,王辉,胡传旺,卢佳宇,朱晋斌[10](2018)在《灌溉水质和灌水方式对红壤斥水性及其理化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蒸馏水为对照,选取再生水和稀释2,4,6倍再生水等4种低质水,采用连续灌溉和再生水-蒸馏水交替灌溉等2种灌溉方式对红壤进行1 a的处理,以此探明灌溉水质和灌水方式对酸性土壤斥水性、pH、盐分及有机质质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灌溉方式下红壤均产生亚临界斥水性,连续灌溉下红壤接触角比交替灌溉平均增加了23.1°;2种灌溉方式均使红壤酸性增强,盐分和有机质质量比增加,其中连续灌溉下的增长率大于交替灌溉下增长率;连续灌溉下红壤斥水性、pH、盐分和有机质质量比随灌溉水质的变化均可用二次函数来描述,决定系数均在0.9以上;交替灌溉下,红壤斥水性和盐分与灌溉水质的关系可用二次函数来表示,决定系数均在0.9以上,而土壤pH和有机质质量比与灌溉水质相关性不明显;2种灌溉方式下,红壤斥水性与pH呈负相关,与盐分质量比呈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质量比在连续灌溉下表现为正相关,而交替灌溉下则相反.采用再生水-蒸馏水交替灌溉方式能抑制土壤斥水性的产生.(本文来源于《排灌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灌水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陕北丘陵沟壑区6年生苹果树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涌泉根灌条件下苹果树的调亏灌溉试验和灌水器布置方式实验研究。在苹果树各生育进行不同程度的水分调亏灌溉,监测土壤含水率,结合气象数据研究了调亏灌溉对苹果树的耗水规律、生理特性、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制定了丰水年陕北山地苹果树调亏灌溉制度。研究灌水器不同埋深、间距和个数对苹果树生理生长和产理的影响,得出了陕北山地苹果树涌泉根灌灌水器的最佳布置方式。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涌泉根灌灌水技术灌水后,0-90cm土层含水率变化显着,随着调亏程度的加剧,同一土层深度的土壤逐渐减小,土壤水分垂直剖面上呈现出中间高两端低的趋势。0-30cm土层水分蒸发较快,土壤含水较低,40-90cm土层土壤含水率最高,100-140cm土层内土壤含水率低且差异较小。在0-90cm土壤含水率的变异系数与调亏程度呈负相关,而100-140cm土壤含水率的变异系数与调亏程度呈正相关。(2)在苹果树的整个生育期内,参考作物日蒸发蒸腾量波动幅度较大,呈中间高两端低的趋势。ET0分别与日照时数和日平均气温呈显着正相关;与2m处风速和水汽压强呈不显着正相关;与大气压呈负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为二次函数关系。全生育期内调亏灌溉处理的耗水量在420.98-719.64mm,涌泉根灌灌水器布置方式试验各处理的耗水量差异较小,耗水量在586.77~641.42mm。涌泉根灌灌水器布置概方式试验和调亏试验下苹果树耗水量的大小一致且均为:果实膨大期>萌芽展叶期>开花坐果期>果实成熟期。(3)春梢长度、叶面积、百叶重、叶片保水力、叶片含水量、单果重、果实含水量、苹果体积大小均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着色度、有机酸、维生素C及可溶性还原糖含量均与土壤水分含量关系不显着,果实硬度和可溶性固体物质含量随调亏程度的加剧而增大,果实膨大期为果实需水关键期,该时期水分亏缺导致产量显着降低。苹果树叶面积指数呈“S”型曲线增长,产量与全生育期的耗水量呈二次函数关系。调亏灌溉试验中T6处理(萌芽展叶期中度亏缺,果实膨大期轻度调亏)的净效益最高为30.98万元/顷。灌理(萌芽展叶期中度亏缺,果实膨大期轻度调亏)的净效益最高为30.98万元/公顷。灌水器布置方式试验中T9处理(埋深40cm,距主干间距30cm,对称布置两个灌水器)的净效益最高为22.10万元/公顷。(4)陕北丘陵沟壑地区丰水年内涌泉根灌条件下山地苹果树高效节水灌溉制度为:萌芽展叶期中度调亏,灌水1次;开花坐果期充分灌溉,灌水1次;果实膨大期轻度调亏,灌水3次;果实成熟期不进行灌水,灌溉定额为870.39 m3/hm2。涌泉根灌灌水器的最佳布置方式为;灌水器距离地表40 cm距离主树干间距30 cm,东西对称布置两个灌水器。该研究结果可为陕北丘陵沟壑地区苹果树的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灌水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1].张凯,刘战东,强小嫚,米兆荣,冯荣成.耕作方式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9

[2].黄德良.陕北丘陵沟壑区涌泉根灌苹果树调亏灌溉制度与灌水器布置方式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3].王永华,刘焕,辛明华,黄源,王壮壮.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对砂姜黑土冬小麦水分利用及籽粒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9

[4].胡兰,翟国亮,邓忠,蔡九茂,张文正.灌溉方式和灌水下限对温室青茄生长、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9

[5].王启龙,卢楠,庞喆.不同灌水方式对温室番茄土壤理化性状与产量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8

[6].梁鹏,申丽霞,王银花,陈建琦,刘泽宇.基于微润灌不同灌水方式对大棚辣椒生长的影响[J].节水灌溉.2018

[7].漆栋良,胡田田,宋雪.适宜灌水施氮方式提高制种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J].农业工程学报.2018

[8].余杨,许文其,宋时雨,杨昊霖,张毅杰.红壤粒径肥料浓度和灌溉方式对不同灌水器堵塞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8

[9].席天元,许爱玲,卫晓东,刘青云,李永山.玉米带耕沟播不同灌水方式对水分利用效果及产量构成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8

[10].胡廷飞,王辉,胡传旺,卢佳宇,朱晋斌.灌溉水质和灌水方式对红壤斥水性及其理化性质的影响[J].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河套灌区现状图测产和考种Fig.7Productionandtestspec...厚层裸露灰岩地区岩溶水的形成条件示...底板集中灌水边墩集中灌水6 不同灌水方式下水稻剑叶游离氨...

标签:;  ;  ;  ;  ;  ;  ;  

灌水方式论文_张凯,刘战东,强小嫚,米兆荣,冯荣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