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经岩骨入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斜坡,肿瘤,手术,小脑,颞骨,耳蜗,静脉。
经岩骨入路论文文献综述
薛凯[1](2009)在《颞骨及侧方经岩骨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颞骨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测量结构的空间关系;对比研究神经导航辅助Kawase入路与常规Kawase入路对手术过程及手术暴露的影响;对比研究迷路后入路、PLPA入路及经迷路入路对手术暴露的影响。方法(1) 15例尸头标本行血管灌注及显微解剖,测量颞骨的外部径线及内部结构的空间关系。(2)其中6例尸头标本一侧行神经导航辅助Kawase入路,另一侧行常规Kawase入路,对比分析Kawase叁角磨除的面积和后颅窝暴露的范围,手术视野的角度,颈内动脉上方残余骨壁的厚度以研究神经导航系统对手术暴露的影响。(3)另9例尸头标本行迷路后入路、PLPA入路及经迷路入路,测量外半规管水平半规管后端与乙状窦前缘的距离、后颅窝暴露面积、手术视角及残留半规管的侧方投影面积,评价叁种不同手术方式对手术暴露的影响。结果(1)以5条径线对颞骨进行了形态学测量,研究面神经、岩浅大神经、半规管、耳蜗及颈内动脉的空间关系,发现对国人标本,岩浅大神经与内听道呈约70°。(2)应用神经导航系统行Kawase入路,导航系统的精确性为1.18±0.06mm,手术视角增加了3.72°(26.9%),ICA上残留骨质厚度减少约2.23mm,可精确定位岩骨内结构,缩短手术时间约20-30min。导航系统指引下Kawase叁角的磨除面积增加了23.45 mm~2 (11.26% ),后颅窝暴露的面积增加了49.45 mm~2(29.9%),与常规Kawase入路相比,二者有统计学差异。(3)行乳突切除术时,Trautman叁角大小可影响手术操作空间。PLPA入路与迷路后入路相比,半规管后端与乙状窦前缘的距离较迷路后入路增加了4.45 mm (57.8%),后颅窝硬膜的暴露面积增加了157.32 mm~2 (64.3%),手术视角为迷路后入路的329.6%。经迷路入路与PLPA入路相比,上述叁项数据相差不多。行PLPA入路时,半规管侧方投影面积的84.7%被磨除,仅残留15.3%,获得了通向岩斜区的宽广手术通道。结论颞骨是结构与功能最复杂的骨结构,其形态学测量差异较大,对国人标本,内听道与岩浅大神经呈约70°,可较为准确地定位内听道。神经导航系统辅助行Kawase入路,可增加Kawase叁角的磨除面积及后颅窝暴露的面积,可精确定位岩骨内结构,增加手术视角,减少ICA上残留骨质厚度,缩短手术时间。PLPA入路与迷路后入路相比,明显增加了后颅窝硬膜的暴露面积及手术视角。与经迷路入路相比,后颅窝硬膜的暴露面积及手术视角没有明显增加。PLPA入路保留了听力功能,获得了岩斜区的良好显露,是处理岩斜区病变的较为理想的入路。(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09-05-01)
倪明,赵继宗[2](2005)在《颞-枕下-经岩骨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116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介绍采用颞-枕下-经岩骨入路切除岩骨斜坡区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分析116例岩斜区肿瘤患者的手术方法,所有病人均采用颞-枕下-经岩骨入路切除肿瘤,其中采用经迷路后-乙状窦前入路110例,经乙状窦入路2例,经迷路-乙状窦前入路2例,经颧弓-经岩骨入路2例。结果肿瘤全切除75例(64.7%),次全切除33例(28.4%),大部切除8例(6.9%)。手术死亡3例,占手术总数2.6%。结论颞-枕下-经岩骨入路适用于病变位于斜坡中线部位,或肿瘤横跨颞骨岩部内侧,侵及中、后颅凹和累及海绵窦、叁叉神经切迹(Meckel凹陷)肿瘤的切除,该方法在术中对岩骨斜坡区能够获得良好的暴露。(本文来源于《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杨雷霆,黄玮,肖绍文,黄祜鸿,朱贤立[3](2005)在《经岩骨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和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合理选择手术入路和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是神经外科医生手术治疗岩斜区病变的前提。经岩骨入路,或经岩颞下乙状窦前入路是处理岩斜区病变的主要入路之一[16]。我们从2000年2月-2004年2月在10例(20侧)尸头上学习和模拟Al Mefty等[13]描述的经(本文来源于《中华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05年06期)
冯东侠,高恒,周新民,徐卫东[4](2004)在《不同类型乙状窦前经岩骨入路对岩斜区暴露范围的量化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量化对照研究不同类型乙状窦前经岩骨入路对岩斜区的暴露范围,为临床手术的入路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7例(14侧)尸头进行迷路后、经迷路和经耳蜗入路的手术模拟操作,运用神经导航技术对各入路的岩斜区暴露范围进行量化比较。同时对各入路可能导致的神经功能损害进行观察。结果经迷路后入路能保留面听神经功能,但对岩斜区的显露范围较小,明显小于经迷路入路和经耳蜗入路。后两者的显露范围无显着性差异,但均可能引起面神经功能损害和听力丧失。结论经岩骨入路可获得良好的岩斜区显露,但手术创伤大,应谨慎选择。经迷路入路可获得满意的手术显露,但直接损害听力,只适用于术前听力已经丧失的病人。经耳蜗入路手术创伤太大,一般没有必要。对于手术前存在听力的病人,迷路后入路是最佳选择。(本文来源于《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04年04期)
伍洪昊,李美华,万丽丹[5](2004)在《经岩骨入路手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分析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斜区脑膜瘤是指发生在颅底岩骨及斜坡区的脑膜瘤。此部位肿瘤由于其位置深在,与脑干腹侧面Ⅲ~Ⅻ对颅神经、椎-基底动脉等结构毗邻或粘连,肿瘤的全切除、术后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仍然是一个困惑的问题,一直是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难点。本文试图从哲学和临床的角度,探讨岩(本文来源于《医学与哲学》期刊2004年04期)
张岩松,常义,惠国桢,邵君飞,刘宏毅[6](2003)在《颅底侧后方外科解剖与经岩骨入路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充分了解颅底侧后方外科解剖结构 ,探明颅骨表面标志与其下方重要结构的对应关系 ,为安全、合理地运用经岩骨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使用 2 0例颅骨和 17例尸头标本 ,按照手术入路将标本的侧后方颅骨切除 ,暴露横窦、乙状窦、岩上窦、窦硬膜角等结构 ,测量结构间的距离和角度 ,找出它们与颅底表面骨性标志的对应关系。结果 右侧横窦中段和外侧段的平均宽度大于左侧。横窦的走向与颞鳞 /顶乳缝交点和枕外粗隆之间的连线对应 ,乙状窦的走向与颞鳞 /顶乳缝交点和乳突尖的连线对应 ,两线构成的夹角为“窦间角” ,左侧平均为 10 2 0± 17 3度 ,右侧平均为10 0 0± 15 5度。乳突导静脉孔至乙状窦后壁距离左侧 12 0± 2 2mm ,右侧 12 3± 2 5mm。结论 从右侧开颅时必须考虑到左右横窦宽度的差异。可采用新的乙状窦前入路钻孔定位方法 :孔 1位于颞鳞 /顶乳缝交点前上方 ;孔 2位于颞鳞 /顶乳缝交点与枕外粗隆连线下方 ,前缘在乳突体后界 ;孔 3、4位于星点内侧 2~ 3cm ,颞鳞 /顶乳缝交点与枕外粗隆连线两侧 ;孔 5位于颧弓中点的上方。(本文来源于《江苏医药》期刊2003年11期)
孙亮,徐蔚,曹毅,付登礼,方绍龙[7](2002)在《岩斜区神经纤维瘤的颞下经岩骨入路显微手术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岩斜区神经纤维瘤的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 :总结 7例病例的临床表现 ,神经影象学特征 ,显微手术方法和术后治疗 .结果 :全切除 5例 ,次全切除 2例 ,无死亡病例 .除 1例术后遗留动眼神经麻痹外 ,其余病例的颅神经损伤均在半年后基本恢复 .结论 :岩斜区巨大神经纤维瘤采用经颞下岩骨入路全切除率明显高于其它入路 ,掌握颅底解剖知识和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是提高全切除率、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关键(本文来源于《昆明医学院学报》期刊2002年03期)
陈劲草,胡文安,雷霆,李龄[8](2001)在《经岩骨入路行桥脑小脑角区肿瘤切除术中Labbe静脉的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Labbe静脉的解剖变异与术中保护。方法 总结近叁年来采用扩大的经岩骨联合入路时,20例患者Labbe静脉的走向分布,术中处理经验。结果 将Labbe静脉分为四种类型。Ⅰ型:从大脑外侧裂方向发出,斜向后与大脑下静脉吻合形成Labbe静脉,汇入横窦,共11例。Ⅱ型:Labbe静脉分布、走向同Ⅰ型,但进入小脑幕硬膜间的静脉湖后汇入横窦,共2例。Ⅲ型:在颞后部多个静脉引流分别单独汇入静脉窦,共5例。Ⅳ型:起于外侧裂后方与大脑下静脉吻合而成,静脉管径细小、发育不良,经枕后汇入横窦,共2例。5例患者Labbe静脉术中损伤,术后CT检查,2例发生颞叶脑内血肿及梗塞。结论 Labbe静脉解剖变异较大,应据分型采用不同的处理保护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01年03期)
龚坚,王有刚,黄武,吴智远,王明海[9](2001)在《幕上下联合经岩骨入路切除巨大岩斜区肿瘤》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斜区病变由于其深在的解剖位置及周围复杂的神经血管结构,手术难度大,肿瘤全切率低,术后并发症多。我院自1997年6月~1999年12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经幕上下联合乙状窦前岩骨入路切除巨大岩斜区肿瘤11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一般(本文来源于《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01年02期)
龚坚,王有刚,黄武,吴智远,王明海[10](2001)在《幕上下联合经岩骨入路切除巨大岩斜区肿瘤》一文中研究指出11例岩斜区巨大肿瘤中 ,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 9例 ,近全切除 2例。无手术死亡。认为岩斜区肿瘤和向脑干腹侧生长的CPA区巨大肿瘤采用幕上下联合经乙状窦前岩骨入路可全切肿瘤 ,缩短到斜坡的距离 ,直接视角扩大 ,较早阻断肿瘤的供血 ,减少对小脑和颞叶的牵拉 ,保留血管和神经等重要结构。(本文来源于《苏州医学院学报》期刊2001年01期)
经岩骨入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介绍采用颞-枕下-经岩骨入路切除岩骨斜坡区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分析116例岩斜区肿瘤患者的手术方法,所有病人均采用颞-枕下-经岩骨入路切除肿瘤,其中采用经迷路后-乙状窦前入路110例,经乙状窦入路2例,经迷路-乙状窦前入路2例,经颧弓-经岩骨入路2例。结果肿瘤全切除75例(64.7%),次全切除33例(28.4%),大部切除8例(6.9%)。手术死亡3例,占手术总数2.6%。结论颞-枕下-经岩骨入路适用于病变位于斜坡中线部位,或肿瘤横跨颞骨岩部内侧,侵及中、后颅凹和累及海绵窦、叁叉神经切迹(Meckel凹陷)肿瘤的切除,该方法在术中对岩骨斜坡区能够获得良好的暴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经岩骨入路论文参考文献
[1].薛凯.颞骨及侧方经岩骨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9
[2].倪明,赵继宗.颞-枕下-经岩骨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116例报告[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5
[3].杨雷霆,黄玮,肖绍文,黄祜鸿,朱贤立.经岩骨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和临床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5
[4].冯东侠,高恒,周新民,徐卫东.不同类型乙状窦前经岩骨入路对岩斜区暴露范围的量化比较研究[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4
[5].伍洪昊,李美华,万丽丹.经岩骨入路手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分析探讨[J].医学与哲学.2004
[6].张岩松,常义,惠国桢,邵君飞,刘宏毅.颅底侧后方外科解剖与经岩骨入路的相关性研究[J].江苏医药.2003
[7].孙亮,徐蔚,曹毅,付登礼,方绍龙.岩斜区神经纤维瘤的颞下经岩骨入路显微手术治疗[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2
[8].陈劲草,胡文安,雷霆,李龄.经岩骨入路行桥脑小脑角区肿瘤切除术中Labbe静脉的处理[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1
[9].龚坚,王有刚,黄武,吴智远,王明海.幕上下联合经岩骨入路切除巨大岩斜区肿瘤[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1
[10].龚坚,王有刚,黄武,吴智远,王明海.幕上下联合经岩骨入路切除巨大岩斜区肿瘤[J].苏州医学院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