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的水套结构和发动机总成论文和设计-刘海松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领域,提供一种发动机的水套结构和发动机总成,所述发动机缸体的水套结构包括缸体水套,所述缸体水套包括相互连通且依次布置的第一缸体水套、第二缸体水套和第三缸体水套,所述缸体水套形成有沿所述缸体水套的高度方向延伸并断开所述缸体水套的第一断开部和第二断开部,所述第一断开部位于所述第一缸体水套,所述第二断开部位于所述第三缸体水套,其中,所述第二断开部处形成有导通所述第二断开部两侧的水套腔室的导通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动机的水套结构能够有效提高发动机缸体的刚度,减小缸孔的变形量,并在第二断开部处设置导通部,改善了缸体水套断开处的水流速度,能够有效提高断开处的冷却效果。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发动机的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的水套结构包括缸体水套(1),所述缸体水套(1)包括相互连通且依次布置的第一缸体水套(11)、第二缸体水套(12)和第三缸体水套(13),所述缸体水套(1)形成有沿所述缸体水套(1)的高度方向延伸并断开所述缸体水套(1)的第一断开部(17)和第二断开部(18),所述第一断开部(17)位于所述第一缸体水套(11),所述第二断开部(18)位于所述第三缸体水套(13),其中,所述第二断开部(18)处形成有导通所述第二断开部(18)两侧的水套腔室的导通部(181)。

设计方案

1.一种发动机的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的水套结构包括缸体水套(1),所述缸体水套(1)包括相互连通且依次布置的第一缸体水套(11)、第二缸体水套(12)和第三缸体水套(13),所述缸体水套(1)形成有沿所述缸体水套(1)的高度方向延伸并断开所述缸体水套(1)的第一断开部(17)和第二断开部(18),所述第一断开部(17)位于所述第一缸体水套(11),所述第二断开部(18)位于所述第三缸体水套(13),其中,所述第二断开部(18)处形成有导通所述第二断开部(18)两侧的水套腔室的导通部(18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缸体水套(1)的高度方向,所述导通部(181)的尺寸为1mm至4mm;和\/或

沿所述缸体水套(1)的高度方向,所述导通部(181)位于所述第二断开部(18)的上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的水套结构包括冷却液入口(15)和冷却液出口(16),所述冷却液入口(15)设置于所述第一缸体水套(11),所述第一断开部(17)邻近所述冷却液入口(15)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的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水套(1)还包括第四缸体水套(14),所述第一缸体水套(11)、所述第二缸体水套(12)、所述第四缸体水套(14)和所述第三缸体水套(13)沿所述缸体水套(1)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所述冷却液出口(16)布置于所述第四缸体水套(1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的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的水套结构包括对应于所述缸体水套(1)布置的缸盖水套(2),所述缸盖水套(2)包括与所述冷却液入口(15)连通的缸盖入口和与所述冷却液出口(16)连通的缸盖出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的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缸体水套(1)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断开部(17)和所述冷却液出口(16)布置于所述缸体水套(1)的一侧,沿所述缸体水套(1)的长度方向,所述冷却液入口(15)布置于所述第一断开部(17)远离所述冷却液出口(16)的一侧处,所述缸盖出口布置于所述第一断开部(17)靠近所述冷却液出口(16)的一侧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的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盖水套(2)形成有网状冷却管路、与所述缸体水套(1)连接的多个所述缸盖入口和与所述缸体水套(1)连接的多个所述缸盖出口,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缸盖出口布置于所述第一断开部(17)靠近所述冷却液出口(16)的一侧处。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的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的水套结构还包括排气装置冷却部(3),所述排气装置冷却部(3)包括与所述冷却液入口(15)连通的排气装置入口和与所述冷却液出口(16)连通的排气装置出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动机的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装置入口连接于所述缸体水套(1),所述排气装置出口连接于所述缸盖水套(2)。

10.一种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总成设置有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的水套结构。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的水套结构和发动机总成。

背景技术

发动机的缸孔变形将直接影响发动机的性能,可能导致漏气、窜油等现象,导致发动机动力性能下降。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为四缸发动机,其中变形最严重的是位于端部的第一缸和第四缸,较大的变形量直接影响发动机的性能,甚至导致发动机故障,无法正常作业。

因此,希望有一种结构能够克服或者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发动机的水套结构,以提高发动机的刚度且保障水套结构的散热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发动机的水套结构,所述发动机缸体的水套结构包括缸体水套,所述缸体水套包括相互连通且依次布置的第一缸体水套、第二缸体水套和第三缸体水套,所述缸体水套形成有沿所述缸体水套的高度方向延伸并断开所述缸体水套的第一断开部和第二断开部,所述第一断开部位于所述第一缸体水套,所述第二断开部位于所述第三缸体水套,其中,所述第二断开部处形成有导通所述第二断开部两侧的水套腔室的导通部。

进一步的,沿所述缸体水套的高度方向,所述导通部的尺寸为1mm至4mm;和\/或沿所述缸体水套的高度方向,所述导通部位于所述第二断开部的上端。

进一步的,所述发动机的水套结构包括冷却液入口和冷却液出口,所述冷却液入口设置于所述第一缸体水套,所述第一断开部邻近所述冷却液入口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缸体水套还包括第四缸体水套,所述第一缸体水套、所述第二缸体水套、所述第四缸体水套和所述第三缸体水套沿所述缸体水套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所述冷却液出口布置于所述第四缸体水套。

进一步的,所述发动机的水套结构包括对应于所述缸体水套布置的缸盖水套,所述缸盖水套包括与所述冷却液入口连通的缸盖入口和与所述冷却液出口连通的缸盖出口。

进一步的,沿所述缸体水套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断开部和所述冷却液出口布置于所述缸体水套的一侧,沿所述缸体水套的长度方向,所述冷却液入口布置于所述第一断开部远离所述冷却液出口的一侧处,所述缸盖出口布置于所述第一断开部靠近所述冷却液出口的一侧处。

进一步的,所述缸盖水套形成有网状冷却管路、与所述缸体水套连接的多个所述缸盖入口和与所述缸体水套连接的多个所述缸盖出口,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缸盖出口布置于所述第一断开部靠近所述冷却液出口的一侧处。

进一步的,所述发动机的水套结构还包括排气装置冷却部,所述排气装置冷却部包括与所述冷却液入口连通的排气装置入口和与所述冷却液出口连通的排气装置出口。

进一步的,所述排气装置入口连接于所述缸体水套,所述排气装置出口连接于所述缸盖水套。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动机的水套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动机的水套结构的缸体水套上设置有第一断开部和第二断开部,能够有效提高发动机缸体的刚度,减小缸孔的变形量,尤其是提高容易变形的第一缸体水套和第三缸体水套所对应的缸孔的刚度,提高发动机的性能,但是,第一断开部和第二断开部假如将缸体水套完全断开容易在水套腔室内形成死水区,影响断开处冷却效果,引起发动机爆震等问题,因此,在第二断开部处设置导通部能够在保证缸体水套的刚度的同时减少了第二断开部处的死水区,改善了缸体水套断开处的水流速度,能够有效提高断开处的冷却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发动机总成,以提高发动机总成的刚度,且保障发动机总成的散热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发动机总成,所述发动机总成设置有根据上文所述的发动机的水套结构。

所述发动机总成与上述发动机的水套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的发动机的水套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发动机的水套结构的正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发动机的水套结构的俯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发动机的水套结构的左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的发动机的水套结构的右视图;

图6为图1所示的发动机的水套结构的缸体水套的俯视图;

图7为图6所示的缸体水套右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缸体水套,11-第一缸体水套,12-第二缸体水套,13-第三缸体水套,14-第四缸体水套,15-冷却液入口,16-冷却液出口,17-第一断开部,18-第二断开部,181-导通部,2-缸盖水套,3-排气装置冷却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所提到的缸体水套1的长度方向是指图2中所示的X方向,缸体水套1的高度方向是指图2中所示的Y方向,缸体水套1的宽度方向是指图3中所示的Z方向。这些方位词仅是为清楚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而使用的词语,无论发动机的水套结构在生产、运输过程中因部件所处的位置状态所人为认定的方位如何,但是只要其相应的改进结构与本实用新型的一致,就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发动机的水套结构,参见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述发动机缸体的水套结构包括缸体水套1,缸体水套1包括相互连通且依次布置的第一缸体水套11、第二缸体水套12和第三缸体水套13,缸体水套1形成有沿缸体水套1的高度方向延伸并断开缸体水套1的第一断开部17和第二断开部18,第一断开部17位于第一缸体水套11,第二断开部18位于第三缸体水套13,其中,第二断开部18处形成有导通第二断开部18两侧的水套腔室的导通部181。

上述发动机的水套结构的缸体水套1上设置有第一断开部17和第二断开部18,能够有效提高发动机缸体的刚度,减小缸孔的变形量,尤其是提高容易变形的第一缸体水套11和第三缸体水套13所对应的缸孔的刚度,提高发动机的性能,但是,第一断开部17和第二断开部18假如将缸体水套1完全断开容易在水套腔室内形成死水区,影响断开处冷却效果,引起发动机爆震等问题,因此,在第二断开部18处设置导通部181能够在保证缸体水套1的刚度的同时减少了第二断开部18处的死水区,改善了缸体水套1断开处的水流速度,能够有效提高断开处的冷却效果。

为了避免导通部181尺寸过大,影响缸体水套1的刚度,参见图6和图7,沿缸体水套1的高度方向,导通部181的尺寸为1mm至4mm,既能够保障冷却流体的循环需求,减少死水区,又能够保缸孔具有足够的刚度。在图示优选实施方式中,导通部181的尺寸为2mm。

导通部181的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选择,例如,沿缸体水套的高度方向,位于缸体水套1的下端、中部等。优选地,沿缸体水套1的高度方向,导通部181位于第二断开部18的上端,既能够保障缸体水套1的刚度,又可以有效减小死水区,且便于缸体水套的制造成型。

优选地,参见图2和图6,所述发动机的水套结构包括冷却液入口15和冷却液出口16,冷却液入口15设置于第一缸体水套11,第一断开部17邻近冷却液入口15布置,以避免在冷却液入口15和第一断开部17之间形成死水区,提高缸体水套1的第一断开部17附近的水流速度,提高缸体水套1的冷却效果。

缸体水套1的水套数量可根据实际的发动机的缸体水量进行相应的布置,将第一断开部和第二断开部优选设置在容易发生变形的两端处的水套即可。优选地,再次参见图1,缸体水套1还包括第四缸体水套14,第一缸体水套11、第二缸体水套12、第四缸体水套14和第三缸体水套13沿缸体水套1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冷却液出口16布置于第四缸体水套14,通过对第一断开部17、第二断开部18和缸体水套1的冷却液的流动方式建模分析,将冷却液出口16布置于第一缸体水套14能够使得冷却液较为均衡的分布在缸体水套1,改善冷却效果,提高发动机的性能。

优选地,所述发动机的水套结构包括对应于缸体水套1布置的缸盖水套2,缸盖水套2包括与冷却液入口15连通的缸盖入口和与冷却液出口16连通的缸盖出口,以利用一套冷却系统同时对发动机缸盖进行冷却。

优选地,参见图1、图3和图6,沿缸体水套1的宽度方向,第一断开部17和冷却液出口16布置于缸体水套1的一侧,沿缸体水套1的长度方向,冷却液入口15布置于第一断开部17远离冷却液出口16的一侧处,缸盖出口布置于第一断开部17靠近冷却液出口16的一侧处,冷却液沿图1中的黑色箭头所示的方向的在水套内循环,使得发动机的各个缸孔均能够得到充分冷却,且缸盖出口布置于第一断开部17靠近冷却液出口16的一侧,使得缸盖水套2流出的冷却液流入到第一断开部17靠近冷却液出口16的一侧,避免或减少在第一段断开部17处形成死水区,提高第一断开部17处的散热能力。

优选地,参见图3,缸盖水套2形成有网状冷却管路、与缸体水套1连接的多个所述缸盖入口和与缸体水套1连接的多个所述缸盖出口,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缸盖出口布置于第一断开部17靠近冷却液出口16的一侧处,网状冷却管路和多个缸盖入口和缸盖出口同时使用,可有效提高缸盖水套2的冷却效果,有助于冷却液的快速循环流动,进一步提高水套结构的散热能力。

进一步的,所述发动机的水套结构还包括排气装置冷却部3,排气装置冷却部3包括与冷却液入口15连通的排气装置入口和与冷却液出口16连通的排气装置出口,使得水套结构能够同时对发动机的排气装置进行冷却。

排气装置入口和排气装置出口可分别直接连接至冷却液出口15和冷却液出口16,也可通过缸体水套1或缸盖水套2间接连接至冷却液出口15和冷却液出口16,优选地,所述排气装置入口连接于缸体水套1,所述排气装置出口连接于缸盖水套2,冷却液从冷却液入口15流入缸体水套1,然后流过排气装置冷却部3、缸盖水套2和缸体水套1后再流出到冷却液出口17,使得冷却液充分发挥冷却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发动机总成,所述发动机总成设置有根据上文所述的发动机的水套结构,使得发动机总成的刚度得到提高,进而提高发动机总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且保障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冷却,避免发动机散热不良引起爆震等故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发动机的水套结构和发动机总成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96798.2

申请日:2019-01-2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3(河北)

授权编号:CN209569082U

授权时间:20191101

主分类号:F02F 1/14

专利分类号:F02F1/14

范畴分类:28B;

申请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071000 河北省保定市朝阳南大街2266号

发明人:刘海松;冀晓栋;屈伟;王怡玺;江丰;吴可新

第一发明人:刘海松

当前权利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李健;蒋爱花

代理机构:11283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发动机的水套结构和发动机总成论文和设计-刘海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