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嘉伦:论绿色发展观的理论创新论文

钟嘉伦:论绿色发展观的理论创新论文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位置,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对绿色发展观的创新思想,既体现了重大的理论创新,又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工作方法。本文从绿色发展观的理念作为切入点,深度挖掘其深刻意义。通过分析绿色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丰富与发展、实现路径来论绿色发展观的理论创新。

关键词:生态 绿色发展 理论创新 民生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著作中,关于 “人与自然”的论述很多,对生态和绿色发展有深刻的启示。绿色发展观是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内在线索,实现了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科学对接。对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深度发掘并进行理论阐读,对于我们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寻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我国经济绿色化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绿色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价值观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首先表现为人来自于自然、依赖于自然。恩格斯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①自然界是人的劳动对象,不仅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又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人与自然界不断进行物质能量转换。其次,人可以通过利用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正如列宁所说,“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自然规律是在我们的认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着并起着作用,使我们成为‘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隶’,一经我们认识了这种不依赖于我们的意志和我们的意识而起作用的(如马克思千百次反复说过的那样)规律,我们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②

宣传引导不到位,没有形成社会共识,各地州、县市层面的经验交流不充足。另外,需要加强对贫困户的教育引导,需要从思想上解决问题,让贫困户主动脱贫。

因此,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上减少对自然的伤害,让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

(二)“两山论”的绿色发展观

习近平用金山银山的比喻,生动形象的阐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绿色发展理念。盲目追求经济,以绿水、青山为代价,不仅是不可持续的,而且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自然是有价值的,坚持自然价值与人类价值的共融共生,守护好绿水青山,也就拥有了金山银山。

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⑤人是通过劳动来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写道:“自然界是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④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地与自然进行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劳动和自然界

综上所述,通过对交通组织进行深入研究,发现施工过程管理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应积极对高速公路沿线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保证改扩建项目可以持续发展。为了保证施工安全,同时也为了保证通畅的交通,必须严格按交通组织确定的施工工序进行施工,保证在高速公路改扩建期间,为行人提供一个安全的出行环境,促进高速公路沿线经济发展。

假设存在一个概率多项式时间的主动敌手B,冒充Bob与Alice进行通信。现假定Alice和Bob选取的与交易相关的随机数分别为tA=φ,tB=φ。给定一个计算型Diffie-Hellman 问题 (gφ,gφ,gφφ),假定敌手 B能成功计算K,由可得gφφ=K ,则困难问题计算型 Diffie-Hellman(CDH),与实际矛盾。

从世界的发展趋势看,西方发达国家基本都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黑色发展路子,例如伦敦的“烟雾”事件和美国的“光化学污染”,这种不可持续的、不充分不协调的。基于我国国情上看,我国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不容被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所击垮,必须通过可持续利用生态价值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定不移的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

采用综合性能指标的高渗透率分布式电源集群划分方法//丁明,刘先放,毕锐,胡迪,叶彬,张晶晶//(15):47

二、理论创新: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一)丰富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内涵

自然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和谐统一的关系。

实现绿色发展需要我们不断的提高生态文明素养,加大力度践行绿色发展观,做行动上的巨人。人们每天都会进行消费,每一个消费活动都会对资源环境和生态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尽最大的努力使我们的消费绿色化。绿色消费该如何做,仅靠一己之力无疑是螳臂当车,绿色发展立在千秋。例如,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物品,延长物品使用时间,避免铺张浪费。对垃圾进行分类,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随手关灯,节约用水,选择节能环保的家居用品等。只要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最基本的日常上去培养提高公民的文明素养,从而形成绿色消费观。

注释:

(二)深化了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内涵

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道路是绿色发展的本质。绿色发展是“绿色富国、绿色惠民”的内在要求,蕴涵着无限生机与活力。

欧美发达国家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和把污染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发展路线,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而不是走欧美的老路,先污染后治理。绿水青山是人民的福祉,坚持绿色发展观,促进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认为,私有制和异化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理论裂缝的主要原因。资本家对工人身体和精神上的奴役,使人与人处于对立、分离、竞争的关系,而导致人与自然物质转化的破裂。资本家通过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生态的破坏。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到“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⑥这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而且最终危害人类。

(三)拓展了循环经济发展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集中体现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提出循环利用资源及清洁生产等思想。“我们所说的生产排泄物,是指工业和农业的废料;消费排泄物则部分地指人的自然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排泄物,部分地指消费品消费以后残留下来的东西。”⑦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大量的生产废弃物,造成了严重的生活污染。

制度为绿色发展发展提供保障,通过完善绿色制度体系来落实绿色发展的实施。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发表讲话,并主持审定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极力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李丽是北京一所普通大学的学生,专业一般,可是让李丽的所有同学甚至连老师都没有想到的是,李丽在大四的下学期就找到了一份无论是发展空间还是待遇都相当好的工作,而且拿到了北京户口,听老师说她的就业状况是近几年来毕业同学中最好的。

三、绿色发展观的实现路径

(一)提升公民生态文明素养,大力倡导绿色消费

最后就是培养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技能型农业人才,这些人才能够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面临的绝大多数农业专业性问题,帮助农民解决技术上的困境,使农民能够在生产过程中提高效率。

(二)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建立绿色创新体系

马克思发现废料循环再利用不但生成新的生产要素,而且减少工业污染,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循环过程,污染物再回到生产过程中,采用新方法节省工业的废料。科技的进步为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节约资源并生产出新产品,加快循环经济进程,从而极大限度的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也减少对工人的危害。

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建立绿色创新体系重点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重点:第一,完善绿色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引入弹性的奖惩措施,对做得好的领导干部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其责任。第二,产业结构转型,从高污染高能耗转变为高科技高能效的转型,开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绿色机制。第三,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倡导全民保护环境,使之渗透在生产和生活之中,持之以恒的推行生态文明建设。

(三)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创新绿色发展技术

生态问题日益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从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巴黎协定》,我们一直在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强调中国与其他国家在进行的交流与合作的强烈意愿。他指出: “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中,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⑧我国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新能源技术,积极开展环境外交,参与碳排放配额和碳定价的国际博弈,争取发展中国家在绿色发展格局中应有的权益。同时勇于承担共同应对环境问题的责任,积极推动绿色发展的全球化进程。

四、结语

绿色发展观是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重新型经济发展理念,其核心意涵是缓解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承载力之间的矛盾、直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不仅要求科学发展,更关注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对“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的分析、对“物质变换”的解构以及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阐释,对于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更具时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人类社会最基础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从自然界汲取养分。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利用自然,支配自然。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主动性与被动性的辩证统一。作为一个有目的、理性的人,我们可以通过与自然的各种物质转化过程来满足需求。但是,物质转化过程的实现应基于对自然固有规定的认识和对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和使命的理解。

第四,1988年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后,戈尔巴乔夫对苏联政治形势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处于失控状态,被牵着鼻子走,不得不把主要精力花在处理不断出现的社会政治问题上。仅1988年一年,就开了八次中央全会、两次人民代表大会、两次最高苏维埃会议。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可能集中精力来抓经济和经济改革问题。另外,在批判旧的政治体制时,又过多地纠缠历史旧账,强调不留历史“空白点”,引发出一场又一场的大争论,在争论中又缺乏正确引导,导致对历史否定过头、人们思想混乱、党的威信急剧下降,最终苏共垮台,使改革失去了坚强的政治领导核心。对出现的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尖锐性又估计不足。这些情况,对苏联解体都起了作用。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0.

②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2.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8.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88.

⑥同上,第998页.

1961年生于浙江金华。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山水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山水画研修班导师、金华书画院副院长、金华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金华市政协第七届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⑦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18.

⑧习近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86.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社,200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习近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5][德]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耿建新,宋兴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标签:;  ;  ;  ;  ;  ;  ;  ;  ;  ;  ;  ;  ;  ;  

钟嘉伦:论绿色发展观的理论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