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地层学论文_张瑞尧

导读:本文包含了磁性地层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磁性,地层学,地层,海原,盆地,青藏高原,盐池。

磁性地层学论文文献综述

张瑞尧[1](2019)在《贵州盘县地区磁性地层学研究以及建立早叁迭世标准磁极性序列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叁迭系分布非常广泛,海、陆相地层同时发育,既有典型的南海北陆空间差异,又有上陆下海的时间转变。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叁迭系具有显着的地方性,且较为复杂,特别是中国南方地区在这一时期的沉积地层表现出明显的二分性,即先接受海相沉积后接受陆相沉积,此外,中国叁迭纪沉积地层还记录了复杂且丰富的地质演化历史。因此,研究中国叁迭纪地层对于厘清其地层时空框架,进而对认识其期间发生的地质演变历史具有重大意义。前人对中国叁迭纪地层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目前并未建立较为完整统一的地层时空框架。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对贵州盘县地区钻孔RYZ13连续钻井岩芯进行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并获得了该地区的地层年龄限制,这为建立早叁迭世标准磁极性序列、建立中国叁迭纪地层的时空框架、揭示中国叁迭纪地质演变过程提供了磁性地层依据。本文从钻孔RYZ13连续钻井岩芯中共获取可用于研究的样品716块(包括永宁镇组和飞仙关组),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从岩石磁学的结果可以看出:样品原始沉积组构并未遭受破坏;第一类样品载磁矿物以磁铁矿为主,第二类样品载磁矿物以赤铁矿为主。获得的古地磁数据正极性平均磁倾角Is=38.18°,负极性平均磁倾角Is=-48.73°,且正、负极性平均磁倾角绝对值差在0°-20°之间,因此,该数据通过了McFadden(1990)倒转检验。通过实验所测可靠数据以及地层资料,本文分别建立了钻孔RYZ13的岩性序列、磁倾角序列、磁极性序列,并结合该地区该地层的实际情况与国际标准磁极性序列进行了对比,对该钻孔岩芯地层的年龄界限进行了限制,并得出以下结论:飞仙关组底界年龄为252.16Ma,永宁镇组与飞仙关组界限处年龄为250Ma,永宁镇组顶界年龄为247.06Ma;永宁镇组的沉积速率可达181m/Ma,飞仙关组的沉积速率可达221m/Ma,同时这一研究结果对中国叁迭纪印度阶(Induan)底界年龄、奥伦尼克阶(Olenekian)底界年龄和安尼阶(Anisian)底界年龄的确定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刘实航[2](2019)在《吕梁山西麓柳林地区晚中新世-上新世磁性地层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地区保存着连续完整的新近纪风成红粘土沉积序列,其蕴含着丰富的古气候与古环境信息,是了解亚洲内陆干旱化形成与发展和东亚季风发展演化的重要载体。吕梁山位于黄土高原东侧,其西麓红粘土堆积序列中底部普遍存在砂砾石层和化石层等水成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很好地指示出中新世-上新世内吕梁山隆升以及山前盆地演化阶段,红粘土上部未受到外部因素干扰的沉积序列则记录了黄土高原东部地区粉尘堆积变化、生态环境特征以及气候变化事件。本文通过对吕梁山西麓地区柳林县复兴村红粘土剖面开展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获得了复兴剖面新的磁性地层学结果。在此基础上整合之前学者的研究资料,对于中新世-上新世内吕梁山构造变化、柳林地区古环境演变有了新的认识,并对黄土高原六盘山东西部地区红粘土堆积起始时间差异原因进行探讨。初步结果如下:1.系统岩石磁学结果表明,复兴红粘土剖面的磁性矿物主要为准单畴(PSD)磁铁矿和磁赤铁矿,且含有一定的赤铁矿;2.通过磁性地层学研究,确定了柳林复兴红粘土剖面记录了晚中新世和上新世C2An.2n-C3Bn的极性带序列,年代跨度约为7.2-3.1 Ma。剖面涵盖了保德组(约7.2-5.33 Ma)和静乐组(5.33-3.1 Ma)两个地层单元。通过磁性地层年代控制点,得出底部两层化石层年龄分别为6.4-6.3Ma和5.8-5.7Ma,这与周边地区红粘土剖面中哺乳动物化石层的年代较为吻合,同样也确保了本文古地磁年代的准确性;3.复兴剖面红粘土沉积序列中存在叁层砾石层,分别为前人研究过的复兴剖面约37 m处较厚的砾石层,51.6 m处较厚的砾石层,以及17.6 m处存在间断的砾石层。其年代分别约为6.25-6.2 Ma、5.75-5.5 Ma和3.9 Ma。叁层砾石层主要由灰岩和砂岩组成磨圆度较好。通过研究分析我们认为底部6.25-6.2 Ma和5.75-5.5 Ma两层砾石层指示了在该时期吕梁山发生了两次快速隆升事件。最上部3.9 Ma砾石层更多代表了吕梁山在此期间受到强烈风化剥蚀作用,当然也不排除构造因素的影响;4.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地质资料整理,在黄土高原六盘山以东地区红粘土剖面底界年龄普遍集中在8.1 Ma左右,而黄土高原六盘山以西地区红粘土底界年龄为25-22Ma。而在更西部的亚洲内陆,例如阿尔金地区、准噶尔盆地和蒙古国西南部等地区,则保存有始新世和渐新世的风尘红粘土沉积。通过整理前人研究结果以及文章的研究结果,本文认为造成黄土高原东西沉积起始差异的原因主要有:1)在渐新世-早中新世青藏高原隆升使中国西部出现大范围干旱化区,这为西部风成红粘土堆积提供了物源;2)青藏高原使西风带产生狭管效应致使粉尘穿过青藏高原地区峡谷进入宽阔区域后动能减弱迅速沉积;3)青藏高原北部隆升(15-5 Ma)加强了西伯利亚高压使其不断壮大最终穿过西风以及地形阻隔在黄土高原东部沉积;4)西北地区干旱化更加剧烈造成干旱化面积扩大,六盘山隆升、鄂尔多斯夷平面消失,东部沉降为粉尘堆积提供了良好的沉积环境。(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期刊2019-06-01)

雷生学[3](2019)在《海原断裂带干盐池拉分盆地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及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约50—60 Ma前,欧亚板块与印度次大陆板块发生碰撞,导致了青藏高原的崛起,成为新生代以来地球上最为醒目的构造事件,对东亚的构造和气候格局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青藏高原的周缘及内部块体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大型走滑断裂带,其长度往往达数百至数千km,深切下地壳乃至岩石圈地幔,且构造活动强烈(强震多发),研究这些大型走滑断裂带的形成演化历史对揭示青藏高原的生成扩展模式、陆内变形机制及强震机理研究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4期)

孙军,杨慧良,何磊,褚宏宪,路月[4](2019)在《渤海海峡BHS01孔沉积物磁性地层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磁性地层学研究是建立渤海地区第四纪沉积序列地层年代框架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通过对渤海海峡地区BHS01孔(孔深121.3 m)进行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BHS01孔岩心记录了布容(Brunhes)正极性时至松山(Matuyama)负极性时底部,包括贾拉米洛(Jaramillo)和奥尔都维(Olduvai)正极性亚时。早、中更新世界线即布容(Brunhes)正极性时/松山(Matuyama)负极性时界限(B/M)深度位于该钻孔的46.4 m处。根据沉积速率,推测钻孔底部121.3 m处的年龄约2.25 Ma。综合沉积物的岩性、磁性及沉积速率变化特征,将BHS01孔沉积物记录的区域沉积过程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阶段:阶段Ⅰ(2.25~1.46 Ma)以河流相沉积为主;阶段Ⅱ(1.46~0.78 Ma)为稳定的湖泊相沉积;阶段Ⅲ(0.78~0 Ma)发育海陆交互相沉积。这一研究为该钻孔提供了可靠的年代标尺,为渤海海峡及邻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对比和沉积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9年02期)

孟媛媛[5](2019)在《宝鸡凤翔坮塬区黄土磁性地层学及古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黄土研究在第四纪古气候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记录着详细的古气候信息,对于研究古环境变化的意义重大,一直以来是地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序列研究近几十年来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由于黄土剖面区域位置不同,在地层磁极性倒转位置、沉积物来源以及区域气候环境响应等问题上,还存在诸多分歧。因此,在黄土高原地区做进一步深入研究非常必要。开展古环境研究工作的基础,是获取高分辨率的年代标尺。磁性地层学的研究是第四纪长尺度黄土-古土壤序列年代学工作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依托我校承担的国家地质调查局《陕西1:5万草碧镇、两亭、招贤、千阳、凤翔、姚家沟六幅黄土覆盖区填图试点》项目,以在宝鸡凤翔黄土坮塬区开展的黄土钻探所获取的岩芯为研究材料,对钻孔黄土-古土壤地层开展高精度的古地磁研究工作,并结合黄土高原地区典型剖面的古地磁结果,初步得到以下结论:(1)经过本文研究认为黄土段巨厚的正极性带属于重磁化现象,原因主要是岩性较为疏松,岩性描述可见有细砂中砂等存在,经过泥浆浸泡之后磁性矿物的方向发生变化随后随着现代地磁场方向而表现正极性带;(2)长岩芯交变退磁和分离样品热退磁数据相结合,得出宝鸡凤翔钻孔黄土地层高精度的古地磁极性柱,并与国际标准极性柱(Gradstein et al 2012)进行对比,结合典型黄土剖面磁化率数据对比,获得钻孔岩芯磁极性转换事件的具体年龄,在此基础上运用线性内插法建立黄土段2.58 Ma以来地层分辨率为5cm的年代标尺;(3)本钻孔的B/M界限大致位于L8的底部,即46m左右,其对应深海氧同位素MIS20,Jaramillo事件的范围大致位于62-65m左右附近;Olduvai事件的范围大致位于110-115m左右附近,M/G界限位于L33的底部。(4)根据磁化率曲线划分黄土-古土壤层位,并和深海氧同位素进行对比,呈现良好的相关性,2.58~1.7Ma磁化率值整体来看处于低值,预示着气候寒冷干燥,主要受冬季风的控制;1.7~0.8Ma波峰波谷的振幅比较大,变化频率也较高较频繁,可以看出冬夏季风的强度较之前有所增加,变化幅度较大,周期较短。0.8Ma以来,磁化率曲线的变化幅度也比较大,变化强度和变化周期也相对之前较大。(5)本研究为渭河以及千河阶地黄土古环境以及该研究区的新构造运动提供了高分辨率的年代依据。(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08)

赵勇,李瑞杰,魏波,王纯君,孙永华[6](2019)在《北京大兴凸起南部PGZ05钻孔剖面第四纪磁性地层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北京大兴凸起南部PGZ05孔(孔深255 m)全孔岩心进行了磁性地层、岩石地层、AMS14C测年研究,在系统性的古地磁样品采集(440块岩样)、处理和测试基础上,分析认为255 m的岩心记录了布容正向极性时(Brunhes)、贾拉米洛(Jaramillo)极性亚时、奥尔都维(Olduvai)极性亚时和高斯正极性时(Gauss)。在此磁性年代框架上,结合AMS14C测年及岩性特征,对PGZ05钻孔剖面进行第四纪地层划分,确定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的分布深度及年代,将更新统的底界(Q/N)定位于181. 35 m处,亦为一重要岩性(棕红色半固结黏土)界限,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全新统的底界分别定位于75. 60 m、57. 20 m、17. 35 m处。研究成果为大兴凸起南部第四纪地层划分与对比、古地理环境演变及区域地层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地层年代学框架,具有重要地质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9年01期)

裴军令,杨振宇,孙知明,仝亚博,蔡瑜杭[7](2019)在《早期热河生物群时代的磁性地层学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早期热河生物群保存于冀北的中生代地层大北沟组—大店子组,层位时代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对限定热河生物群的演化、鸟类的起源与进化以及被子植物的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的年代框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将为中国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及早白垩系地层划分提供可以进行全球对比的磁性地层学证据。此外,还将为限定华北克拉通破坏提供可靠"深时(Deep-time)"约束。基于1 100余块样品的测试与分析结果,建立了冀北滦平盆地大北沟组—大店子组高精度的磁极性序列。磁性地层对比分析方案表明,大北沟组、大店子组和西瓜园组的磁极性序列对应于标准磁极性柱的M12—M9,属于Valanginian中期至Hauterivian中期。从磁性地层学的综合研究认为早期热河生物群的时代归属于早白垩世的Valanginian期。本文的研究结果不支持中国陆相侏罗—白垩系界线位于大北沟组与大店子组之间的划分方案。(本文来源于《地球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吴百灵,邓成龙,孔艳芬,刘素贞,孙蕗[8](2018)在《陇中盆地北部会宁地区中新世红土剖面的磁性地层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六盘山以东的晚中新世到上新世红粘土堆积、六盘山以西的晚渐新世到中新世风成红土以及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共同构成了我国北方25 Ma以来近于连续的风尘堆积记录。其中相对于东部黄土高原分布较广泛的代表性红粘土剖面,西部黄土高原已开展研究的中新世风尘堆积主要集中于陇中盆地的南部。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寻找该时期的风成剖面并建立其精确年代学框架对于探讨六盘山以西中新世风尘堆积的粉尘源区、搬运动力及古气候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一)——专题1: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专题2: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8-10-21)

雷生学,冉勇康,李彦宝,徐良鑫,高帅坡[9](2018)在《干盐池拉分盆地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及其对海原断裂左旋开始时间的限定》一文中研究指出1.海原断裂左旋走滑运动的开始时间争论海原断裂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图1),为区域内一条重要的活动左旋走滑断裂,其调节着变形强烈的青藏地块与相对稳定的阿拉善地块和鄂尔多斯地块间的构造运动(Burchfiel et al.,1991)。在上世纪,沿海原断裂带曾发生过两次M>8级的地震,分别为1920年海原~8.5级地震和1927年古浪~8级地震,数十万人的性命被无情夺去。自1920年海原大地震后,地球科学家们对海原断裂带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细致的研究,关于海原断裂的构造演化、几何运动学、古地震研究及海原大(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七)——专题14: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构造过程与高原生长、专题15: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研究进展》期刊2018-10-21)

雷生学[10](2018)在《海原断裂带干盐池拉分盆地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及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50-60Ma前,欧亚板块与印度次大陆板块发生碰撞,导致了青藏高原的崛起,成为新生代以来地球上最为醒目的构造事件,对东亚的构造和气候格局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青藏高原的周缘及内部块体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大型走滑断裂带,其长度往往达数百至数千公里,深切下地壳乃至岩石圈地幔,且构造活动强烈(强震多发),研究这些大型走滑断裂带的形成演化历史对揭示青藏高原的生成扩展模式、陆内变形机制及强震机理研究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海原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为区域内一条重要的活动左旋走滑断裂,其调节着变形强烈的青藏地块与相对稳定的阿拉善地块和鄂尔多斯地块间的构造运动。在上世纪,沿海原断裂带曾发生过两次M>8级的地震,分别为1920年海原8.5级地震和1927年古浪8级地震,数十万人的性命被无情夺去。自1920年海原大地震后,地球科学家们对海原断裂带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细致的研究,关于海原断裂的构造演化、几何运动学、古地震研究及海原大地震考察等取得了大量卓着的成果与认识。现在,研究者普遍认为,自晚新生代以来海原断裂带主要经历了挤压逆冲和左旋走滑两个变形阶段。然而,一个重要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即是海原断裂运动学的转变时间是什么时候?即海原断裂是于什么时间由逆冲运动转变为左旋走滑运动的?拉分盆地与走滑断裂带的形成演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盆地内的沉积记载了边界断裂的运动变形信息,且拉分盆地通常具有沉积速率快、沉降厚度大等特点,因而有可能捕捉到更多的边界断裂信息。大比例尺地质填图结果表明,海原断裂带内含有大大小小多达8个拉分盆地,其中,以干盐池拉分盆地的面积规模为最大;同时,该盆地又处在东亚季风区与西北内陆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地貌上表现为一个完全封闭的内陆盐湖,生态的脆弱性与环境的临界性使得其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十分敏感。在干盐池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前人主要开展了区域地质填图和古地震研究方面的工作。但是,干盐池拉分盆地是什么时候形成的?经历了怎样的构造演化?又蕴含着哪些古气候与古环境变化信息?干盐池拉分盆地与海原断裂带存在怎样的演化关系?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海原断裂带展开了研究,重点对断裂带内最大的拉分盆地——干盐池拉分盆地进行了沉积地层分析、古地磁测年、磁化率和粒度分析以及浅层人工地震勘探等工作,取得了如下几方面的认识:(1)深约328m的HY-C8钻孔剖面显示:干盐池盆地在约311.2m处到达基底,基底为前寒武系白云母片岩,沉积地层则以粉砂质粘土、粘土和细粉砂等细粒物质为主。盆地内的地层可以划分为叁段6层,自下而上分别为:残积相的前寒武系白云母片岩基底——扇根相的灰色泥质细粉砂——扇中相的浅砖红色厚层块状粘土质细粉砂——湖相(或盐湖相)的粉砂质粘土与粉砂韵律层。叁段地层分别约于2.76、2.33和1.78Ma开始堆积。整个钻孔剖面的粒度呈现出“向上逐渐变细”的趋势,表现为一个典型的水进源退的“退积型”沉积序列;(2)干盐池拉分盆地内的所有新生地层皆向北倾斜并强烈下陷,表明其确实为一拉分盆地,盆地的沉降中心位于盆地的北侧,介于盆地北边界断裂与中央断层之间,与现今的湖水范围大体一致,最深处可能超过了500多米;(3)干盐池钻孔剖面共分离出13个正极性带和12个负极性带,由于缺乏独立的年龄控制及钻孔下半段的退磁数据比较复杂,我们建立了“年轻”与“年老”两种对比模型。由上覆地层的沉积速率外推,得到“年轻模式”下干盐池盆地的年龄为2.76±0.03Ma,而“年老模式”下的年龄则为5.12±0.04Ma。综合考虑盆地底部地层尚未固结成岩、盆地处于活动的海原断裂带内、与GPTS对比的契合度及相对较高的沉积速率,我们选择“年轻模式”作为最终解释,即认为干盐池拉分盆地的B/M、M/G界线分别位于181.35m和302.55m深度处,而盆地的形成年龄则为2.76±0.03Ma,这表明干盐池盆地早在上新世末期就已经形成,而非前人推测的中更新世时期;(4)受控于最大的次级断层、东海原断裂带规模最大的拉分盆地、厚达500m以上的松散沉积层,再加上盆地北侧最古老的左旋位错证据,干盐池盆地有可能是东海原断裂最先活动的地方。但是,东海原断裂左旋运动的开始时间可能要稍稍“早”于干盐池拉分盆地的形成,二者之间有一段“滞后期”,该滞后期大约为0.2-0.7Myr。干盐池盆地的形成年龄(~2.8Ma)加上此滞后期,得到东海原断裂左旋运动的开始时间大约为3.0-3.5Ma,或者为3.5Ma左右,该年龄应为东海原断裂初始活动的最小年龄约束,比Burchfiel等(1991)认为的~1.8±0.3Ma至少早了近1.7Ma;(5)干盐池盆地自~2.8Ma形成以来,其平均沉积速率出现了两段快速堆积时期:~1.92-1.78Ma和0.77Ma-现在,这有可能是因新生代晚期北半球变冷变干及海原断裂带构造运动的共同影响所致,并且气候变化可能占主导作用,而构造运动可能只是为沉积物提供了容纳空间;(6)磁化率结果显示:大约自220m深度起,磁化率突然急剧增高,并出现多次的高值波动,其有可能是因为当时的湖水面较高且富含有机质,沉积环境变得相对还原而自生生成了硫化铁矿物所致(胶黄铁矿?)。而磁化率曲线多次的高(低)值波动,有可能指示当时的湖面高(低)及气候的湿润(干旱);(7)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左旋走滑运动沿整个海原断裂带的开始时间,呈现出“自西向东”传播的特征,即自西向东逐渐变得年轻化:西段开始得最早,大约于中新世中期(Duvall et al.,2013);中段次之,大约于中新世中晚期(Ding et al.,2004;Gaudemer et al.,1995);而东段最晚,一直到上新世才开始。海原左旋走滑断裂带自中新世以来便以较低的速率在滑动,这可能意味着海原断裂的应力积累与释放都是以相对比较稳定的状态在进行。(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期刊2018-06-01)

磁性地层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黄土高原地区保存着连续完整的新近纪风成红粘土沉积序列,其蕴含着丰富的古气候与古环境信息,是了解亚洲内陆干旱化形成与发展和东亚季风发展演化的重要载体。吕梁山位于黄土高原东侧,其西麓红粘土堆积序列中底部普遍存在砂砾石层和化石层等水成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很好地指示出中新世-上新世内吕梁山隆升以及山前盆地演化阶段,红粘土上部未受到外部因素干扰的沉积序列则记录了黄土高原东部地区粉尘堆积变化、生态环境特征以及气候变化事件。本文通过对吕梁山西麓地区柳林县复兴村红粘土剖面开展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获得了复兴剖面新的磁性地层学结果。在此基础上整合之前学者的研究资料,对于中新世-上新世内吕梁山构造变化、柳林地区古环境演变有了新的认识,并对黄土高原六盘山东西部地区红粘土堆积起始时间差异原因进行探讨。初步结果如下:1.系统岩石磁学结果表明,复兴红粘土剖面的磁性矿物主要为准单畴(PSD)磁铁矿和磁赤铁矿,且含有一定的赤铁矿;2.通过磁性地层学研究,确定了柳林复兴红粘土剖面记录了晚中新世和上新世C2An.2n-C3Bn的极性带序列,年代跨度约为7.2-3.1 Ma。剖面涵盖了保德组(约7.2-5.33 Ma)和静乐组(5.33-3.1 Ma)两个地层单元。通过磁性地层年代控制点,得出底部两层化石层年龄分别为6.4-6.3Ma和5.8-5.7Ma,这与周边地区红粘土剖面中哺乳动物化石层的年代较为吻合,同样也确保了本文古地磁年代的准确性;3.复兴剖面红粘土沉积序列中存在叁层砾石层,分别为前人研究过的复兴剖面约37 m处较厚的砾石层,51.6 m处较厚的砾石层,以及17.6 m处存在间断的砾石层。其年代分别约为6.25-6.2 Ma、5.75-5.5 Ma和3.9 Ma。叁层砾石层主要由灰岩和砂岩组成磨圆度较好。通过研究分析我们认为底部6.25-6.2 Ma和5.75-5.5 Ma两层砾石层指示了在该时期吕梁山发生了两次快速隆升事件。最上部3.9 Ma砾石层更多代表了吕梁山在此期间受到强烈风化剥蚀作用,当然也不排除构造因素的影响;4.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地质资料整理,在黄土高原六盘山以东地区红粘土剖面底界年龄普遍集中在8.1 Ma左右,而黄土高原六盘山以西地区红粘土底界年龄为25-22Ma。而在更西部的亚洲内陆,例如阿尔金地区、准噶尔盆地和蒙古国西南部等地区,则保存有始新世和渐新世的风尘红粘土沉积。通过整理前人研究结果以及文章的研究结果,本文认为造成黄土高原东西沉积起始差异的原因主要有:1)在渐新世-早中新世青藏高原隆升使中国西部出现大范围干旱化区,这为西部风成红粘土堆积提供了物源;2)青藏高原使西风带产生狭管效应致使粉尘穿过青藏高原地区峡谷进入宽阔区域后动能减弱迅速沉积;3)青藏高原北部隆升(15-5 Ma)加强了西伯利亚高压使其不断壮大最终穿过西风以及地形阻隔在黄土高原东部沉积;4)西北地区干旱化更加剧烈造成干旱化面积扩大,六盘山隆升、鄂尔多斯夷平面消失,东部沉降为粉尘堆积提供了良好的沉积环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磁性地层学论文参考文献

[1].张瑞尧.贵州盘县地区磁性地层学研究以及建立早叁迭世标准磁极性序列的探索[D].西北大学.2019

[2].刘实航.吕梁山西麓柳林地区晚中新世-上新世磁性地层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2019

[3].雷生学.海原断裂带干盐池拉分盆地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及构造意义[J].国际地震动态.2019

[4].孙军,杨慧良,何磊,褚宏宪,路月.渤海海峡BHS01孔沉积物磁性地层学研究[J].现代地质.2019

[5].孟媛媛.宝鸡凤翔坮塬区黄土磁性地层学及古环境意义[D].长安大学.2019

[6].赵勇,李瑞杰,魏波,王纯君,孙永华.北京大兴凸起南部PGZ05钻孔剖面第四纪磁性地层学[J].现代地质.2019

[7].裴军令,杨振宇,孙知明,仝亚博,蔡瑜杭.早期热河生物群时代的磁性地层学约束[J].地球学报.2019

[8].吴百灵,邓成龙,孔艳芬,刘素贞,孙蕗.陇中盆地北部会宁地区中新世红土剖面的磁性地层学研究[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一)——专题1: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专题2: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2018

[9].雷生学,冉勇康,李彦宝,徐良鑫,高帅坡.干盐池拉分盆地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及其对海原断裂左旋开始时间的限定[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七)——专题14: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构造过程与高原生长、专题15: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研究进展.2018

[10].雷生学.海原断裂带干盐池拉分盆地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及构造意义[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8

论文知识图

共和盆地第四纪剖面及磁性地层学...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玄武岩磁性地层学西峰黄土-古土壤序列中松山极性时#~中更新世黄土扩张的磁性地层学一11暖泉剖面磁性地层学(王俊达,...陇西盆地安家山T7、T6级阶地上覆黄...

标签:;  ;  ;  ;  ;  ;  ;  

磁性地层学论文_张瑞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