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发酵菌感染临床分布和耐药性变迁及治疗对策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何正平,陈建平[1](2021)在《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患者非发酵菌的检出率、分布及药敏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患者非发酵菌的检出率、分布及药敏性。方法以2019年1月—2020年6月该院呼吸科患者4 132份的痰液、支气管刷及肺泡灌洗液中培养出411例非发酵菌标本为对象,分析其临床检出率、分布与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4 132份送检标本中非发酵菌检出率为9.95%,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占比为72.99%,以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其次是不动杆菌属占13.14%,,其他非发酵菌占7.79%,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占6.08%。药敏试验中,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粘菌素B敏感率96.33%最高,对阿米卡星敏感率高达87.33%;不动杆菌属对多粘菌素B敏感率98.15%最高,对米诺环素敏感率为94.44%,对亚胺培南敏感率达85.19%;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米诺环素敏感率96.00%最高,对阿米卡星和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都是72.00%。结论从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患者培养出的非发酵菌中,以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最为多见,其次是不动杆菌属菌、其他非发酵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且不同菌株对于临床抗菌药物的药敏性不尽相同,临床治疗应结合其对抗菌药物的药敏性予以合理用药。
刘桂琴,蒋翠霞[2](2021)在《2017-2019年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变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变迁,以期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分析平顶山市第五人民医院2017-01-01-2019-12-31收治的3 176例住院患者送检呼吸道黏液、血液、中段尿等各类标本的临床资料,统计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变迁情况。结果 2019年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高于2018和2017年,2017-2019年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9年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低于2018年和2017年,2017-2019年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7-2019年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吡肟耐药性变迁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9年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和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变迁情况高于2018和2017年,对头孢他啶的耐药性低于2018和2017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7-2019年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吡肟的耐药性变迁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9年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性变迁情况高于2017和2018年,对亚胺培南、氨曲南和环丙沙星的耐药性变迁情况低于2017和2018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17-2019年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呈现高度耐药,且耐药性变迁情况逐渐增加,临床上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以降低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
罗巍,邱文,孙爱华,鄢忠强,赵德军[3](2021)在《某医院重症监护室和普通病区非发酵菌检出情况及耐药性比较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和普通病区非发酵菌的检出情况及耐药特点,为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统计分析某综合医院2016年1月—2020年12月ICU和普通病区非发酵菌的菌种构成及耐药性,比较其差异性。结果共分离到非发酵菌1034株,其中ICU 245株,普通病区789株。ICU和普通病区分离的非发酵菌均以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排前4位,后3种病原菌的构成比情况在两个病区存在差异性(P<0.05)。药敏结果显示,除替加环素和氨曲南外,两个病区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存在明显差异,且ICU分离菌株的耐药率均高于普通病区分离菌株(P<0.05);除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吡肟和头孢他啶外,铜绿假单胞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该医院临床分离的非发酵菌以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ICU和普通病区非发酵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应引起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临床药师能够在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过程中发挥专业技术支撑作用。
曾雪花,黄永青,肖怡,周正锋[4](2020)在《2014—2018年梅州地区非发酵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非发酵菌的临床分布及其对主要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8年梅州地区临床分离的非发酵菌菌种构成、标本来源、科室分布及药敏结果。结果 2014—2018年共分离出非发酵菌9 445株,其检出率前三位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42.8%)、鲍曼不动杆菌(37.0%)、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0.3%);所有非发酵菌分离株以呼吸道标本为主(66.95%),其次为分泌物(17.51%);感染科室分布以ICU科(20.94%)和呼吸科(16.08%)最多。药敏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11种主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除阿米卡星(40%左右)和替加环素(20%左右)外,均高于60%;铜绿假单胞菌对11种主要抗菌药物耐药率除头孢哌酮/舒巴坦(40%左右),其余均低于30%;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4种主要药物的耐药率均较低。结论非发酵菌的检出率较高,多重耐药情况严重,应引起医院监管部门的重视,做好院内感染监控,防止院内感染暴发流行。
冯金鑫[5](2021)在《太原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研究及同源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11年间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培养阳性患者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分析,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并对太原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的外排泵耐药机制及同源性进行研究,探讨Mex AB-Opr M高表达与调控基因mex R,nal C和nal D突变的关系,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及医院感染防控提供思路和理论依据。第一部分2008-2018年血培养阳性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8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临床送检的血培养标本,采用BACTECTMFX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培养,VITEK 2 COMPACT全自动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病原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并利用WHONET 5.6、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应用X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319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3.38%(2025株),革兰阳性菌占36.62%(1170株),检出率排名前5位依次是大肠埃希菌(966株,30.2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37株,16.81%)、肺炎克雷伯菌(324株,10.14%)、铜绿假单胞菌(151株,4.73%)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51株,4.73%)。对病原菌进行年龄分组,粪肠球菌在41-65岁组和>65岁组中的检出率比18-40岁组高,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不同年龄组别中的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及阿米卡星对肠杆菌科病原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敏感率>75%);铜绿假单胞菌对所研究抗生素的敏感率高于鲍曼不动杆菌,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分离率为14.3%;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是78%;屎肠球菌的敏感率低于粪肠球菌,未发现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耐药的阳性球菌。第二部分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研究及基因突变分析方法:收集2018年6月-2019年6月间山西省太原地区三所综合性医院分离的非重复性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32株;肉汤稀释法测菌株对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环丙沙星,阿米卡星,氨曲南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外排泵抑制剂苯丙氨酸-精氨酸-β萘酰胺联合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环丙沙星,阿米卡星,氨曲南进行外排泵的表型筛选试验;以GADPH为参比基因,使用RT-PCR对MexA、MexC、MexE和MexX进行定量分析,根据CT值计算目标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对外排泵MexAB-OprM的调控基因mexR,nalC和nalD进行扩增测序。结果:1.32株PA对环丙沙星完全耐药(100%),对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64.5%),对头孢他啶,氨曲南,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均超过了90%。2.通过比较加入和不加外排泵抑制剂PAβN两种处理条件测得的MIC值,耐环丙沙星,头孢他啶,氨曲南,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的PA外排泵表型筛选阳性率分别是是96.8%,44.8%,41.4%,41.4%,40%,10%。3.临床分离的32株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膜融合蛋白MexA,MexC,MexE和MexX的相对高表达率分别是34.4%,3.0%,18.8%和32.3%。4.临床分离出的32株PA外排泵MexAB-OprM的调控基因mexR,nalC和nalD的突变率分别是15.6%,53.1%和37.5%,同时存在2种调控基因突变率是43.8%,T5号菌株的mexR,nalC和nal基因同时突变。第三部分基质辅助的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对铜绿假单胞菌同源性分型研究方法:复苏临床分离出的32株PA,获取菌株的蛋白质指纹图,将图谱导入MALDI Biotyper软件,全选所有图谱后选择PCA dendrogram,利用PCA聚类分析功能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1.从聚类分析图中可发现,32株菌可分为Ⅰ、Ⅱ2个大族,Ⅰ、Ⅱa和Ⅱb三个亚族,Ⅰ、Ⅱa族中的菌株主要来源于S医院,Ⅱb族中菌株主要来源于F医院和T医院。2.Ⅰ族、Ⅱa族和Ⅱb族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有很大差异,分别是50%,36.4%,91.7%。3.Ⅰ族菌株外排泵膜融合蛋白的高表达均以mex A为主,表达率为50.0%;Ⅱa族菌株外排泵的高表达均以mexA,mexC,mexX为主,均为36.4%;Ⅱb族菌株外排泵高表达以mexA和mexX为主,表达率分别是33.3%和25%。4.Ⅰ族中的S10,T4,T5号菌株mexR基因的364到375位都发生碱基CCGCTCACCCCG的缺失,且在nal C基因的147位存在相同的突变类型,由碱基G突变为碱基A,即天冬氨酸突变为天冬酰胺;Ⅱb族中F4,F8,F12,F13,T1,T3和T9号菌株的nal C基因上有两处相同的突变类型分别是147位由碱基G突变为碱基A,即天冬氨酸突变为天冬酰胺,另一处是由碱基G突变为A,即精氨酸突变为谷氨酸,并且在nalD基因的540位存在相同的突变类型,即由碱基C突变为碱基A,即天冬酰胺突变为谷氨酸。四结论1.医院血流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位居血流感染病原菌第四位,在非发酵菌引起血流感染中排第一位,临床抗感染治疗应根据病原菌分布、耐药特征及年龄,合理选择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感染治疗效果。2.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以产外排泵为主,调控基因mexR,nalC和nalD的碱基突变导致了外排泵MexAB-OprM高表达,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与外排泵的高表达有关。3.来自不同医院的菌株,mexR基因的364到375位都发生碱基缺失,且在nalC基因的147位由碱基G突变为碱基A,提示太原地区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之间有同源情况存在。4.MALDI-TOF MS技术MALDI-TOF MS,操作简单,快捷,可为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提供新的方法。
朱婉[6](2019)在《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及用药评价》文中指出目的: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其中耐碳青霉烯类的鲍曼不动杆菌现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于首次公布的急需新型抗生素的一级“critical”重点病原体清单中。在获得明确的临床微生物学结果前,对于感染患者早期治疗方案的选择通常是依据经验或感染的严重程度,尚无任何早期识别特殊耐药菌感染的理论依据。而由于其耐药性较高,在风险识别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经验用药对于后期临床疗效的影响及避免诱导耐药的产生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本研究在全面探索本地区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危险因素的基础上,预先判断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潜在“感染组”,进一步明确各类抗菌药物暴露对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影响的差异及滞后效应,再采用蒙特卡洛模拟评价不同给药方案治疗鲍曼不动杆感染的合理性,以达到优化初始用药方案、延长现有抗菌药物使用寿命的效果,进而应对越来越严重的耐药问题。研究方法:1、回顾性筛查2013年1月-2015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住院患者。据亚胺培南是否耐药,将满足纳入标准的全部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分为两组,亚胺培南耐药组和亚胺培南非耐药组,并收集全部入组病例的临床资料。2、在构建风险评估模型时,所有资料采用SPSS22.0(SPSS,Inc,Chicago,IL)、SAS 9.4(SAS Institute Inc.,Cary,NC)进行统计学分析。连续性定量变量(年龄)采用t检验分析;分类资料采用频数和频率进行描述,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入院日期将所有纳入患者分为两组:训练集(training set)和测试集(testing set)。在训练集,利用10折交叉验证和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建立风险评分体系,进行ROC曲线分析时,还要综合考虑不同截断值(cut-off值)条件下所对应的诊断效能,包括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Youden’s指数,通过比较获得最优截断点及精确度较高的风险预测模型,再以此为基础在测试集中进行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风险程度的分组,进行风险评分体系的外部验证。3、根据细菌耐药延后于抗菌药物应用的规则,提取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临床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各类送检标本(非重复合格标本)的药敏监测结果。采用WHONET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季度为单位进行汇总,耐药率以百分数形式表示。通过HIS信息系统中的医嘱项(包括长期医嘱及临时医嘱),查询每例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使用的抗菌药物情况(包括药品的名称、规格、剂型、给药方式、用药方法以及用药时间)。4、Cox-Staurt趋势检验用于研究随时间变化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变化趋势。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筛查感染前72h各类抗菌药物暴露对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易感的影响;并采用传递函数模型进行各类抗菌药物使用量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滞后效应分析。5、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对四种临床常用治疗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在掌握四种药物敏感性基础上,结合各种药物的PK/PD参数进行蒙特卡洛模拟,最终获得各种给药方案的目标概率及累计反应分数。结果:1、本研究共计筛选了746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平均年龄是61.37±17.04(岁),其中男性患者494例(66.2%),女性患者252例(33.8%)。根据鲍曼不动杆菌是否对亚胺培南耐药(来源于临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所有纳入患者被分为两组:亚胺培南耐药组(593例,79.5%)和亚胺培南非耐药组(153例,20.5%)。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在全部36个变量中,共计23个单因素变量与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呈显着相关。2、根据患者的入院日期,将全部入组患者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训练集中共计包括571例患者,测试集中包括175例患者。在训练集中通过10折交叉验证分组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筛选出8个与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是性别(男性),既往ICU住院,入院前肺炎,呼吸衰竭,留置导尿管,留置胃管,72h内使用过抗菌药物以及90天内联合抗菌药物使用,AuROC为0.845(95%CI:0.802-0.889)。采用风险评分体系对746例患者重新进行评分,训练集的571例患者风险评分均数为15.14±4.46。综合衡量准确性和Youden’s指数,将11分设定为是否存在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最佳临界值。同时根据风险评分和诊断效能,将测试集的175例患者(分数范围为0到25)分为三组:低风险组、中度风险组和高风险组。最终使用该评分体系,共计有78.3%的患者被正确分类为有或无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3、746例患者感染前72h的用药种类包括二代头孢、三代头孢、碳青霉烯类、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类和喹诺酮类等,其中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类的DDDs排在首位。各类抗菌药物DDDs对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显示,感染前72h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类、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以及抗阳性球菌类的暴露均是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4、746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三年期间累计DDDs结果显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类使用量最多,依次为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及抗阳性球菌类。Cox-Staurt趋势检验结果显示哌拉西林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呈逐年下降趋势。5、传递函数模型结果显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类DDDs与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曲松、亚胺培南和环丙沙星耐药率之间的互相关系数分别为0.867、0.861、0.580、0.613和0.613,滞后阶数分别为1、1、0、0和0个季度;抗阳性球菌类DDDs与哌拉西林和头孢他啶耐药率之间的互相关系数分别0.823和0.846,滞后阶数分别为1个季度和0个季度。6、蒙特卡洛模拟结果显示:对于亚胺培南4种剂量水平和2种输注时间的组合,当MIC值≤8μg/ml时,除了0.5g q8h的给药方案外,其余都能获得>90%的PTA,2h和0.5h输注条件下PTA几乎无区别,没有一种给药方案可以获得>90%的CFR;对于头孢哌酮/舒巴坦(2:1)的8种给药方案在0.5h输注时间下:当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2:1)的MICs升高至64μg/ml时,两种大剂量给药方案(4.5g q6h和6g q6h)均可以达到90%以上的PTA,而当给药方案从1.5g q8h增加到6g q6h时,CFR仅从26.97%提高到67.34%;对于替加环素的不同给药剂量,当MICs≤1μg/ml时,50mg q12h的给药剂量均能获得有效的PTA,现有最大给药方案100mg q12h的CFR仅能到达66.22%;对于多粘菌素3种给药方案在不同肾功能水平下(CLCr)的组合:不同耐药程度的鲍曼不动杆菌对不同给药方案的PTA变化程度,除与剂量呈正相关外,还与患者的肾功能呈负相关,而只有最大剂量的给药方式(3MU q8h)可以在各种CLCr水平下全部获得较好的CFR(超过86.94%)。结论:本研究基于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通过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把握耐药菌感染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实现预先判断患者出现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可能性;感染前72h碳青霉烯类、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类、喹诺酮类及抗阳性球菌类药物的暴露均是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类药物对哌拉西林和头孢他啶耐药性的影响有1个季度的滞后效应,抗阳性球菌药物对哌拉西林耐药性的影响有1个季度的滞后效应;最后采用蒙特卡洛模拟综合比较了四种常用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合理性,提示应结合地区PK/PD参数进行初始经验用药选择、疗效判断和目标性治疗,在密切观察和合理评估基础上,实现最佳药物暴露水平,并对耐药水平较高的感染患者建议采取联合用药方案,可能对早期经验性抗菌治疗效果和减少诱导耐药的产生非常有价值。
熊莉[7](2019)在《南昌市某呼吸专科医院下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江西省胸科医院(呼吸专科医院)20132017年下呼吸道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主要抗菌药物的耐药特点及变化趋势、多重耐药及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江西省胸科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住院患者下呼吸道分离的1110株铜绿假单胞菌(剔除同一患者在同一住院期间获得的同一部位药敏试验结果相同的菌株),分析铜绿假单胞菌对主要抗菌药物的耐药特点及变化趋势,多重耐药及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情况及特征;通过系统抽样选取370份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病历,收集基本信息后对多重耐药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49)<0.05为有差异统计学意义。结果:共分离铜绿假单胞菌1110株,以痰液标本为主,占95.14%,其次为刷检物1.98%、胸水1.62%及肺泡灌洗液1.26%。1110株标本主要来自于呼吸科,占45.14%,其次为心内科13.69%、结核科12.88%、胸外科9.82%、重症监护病房7.39%、神经内科5.67%、肿瘤科5.41%。1.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性最好的是头孢哌酮/舒巴坦,其次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耐药率最高的为左氧氟沙星,其次为替卡西林/棒酸、环丙沙星、氨曲南,耐药率均超过了30%。在对12种常用抗菌药物耐药进行趋势卡方检验发现,左氧氟沙星、替卡西林/棒酸、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与年度存在线性趋势((49)<0.05),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氨曲南、氧哌嗪青霉素、头孢吡肟与年度未见趋势((49)>0.05)。2.20132017年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率为38.02%,各个年度的多重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634,(49)=0.157)。3.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与病人性别、病程、入住该院次数及住院日数、支气管扩张、先天性肺发育不全、支气管哮喘、肿瘤、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糖尿病、是否感染过结核菌、是否有营养不良、呼吸系统手术史、是否有气管插管的使用均无相关((49)>0.05),与年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吸烟史、入院前抗菌药物使用相关((49)<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否患COPD、入院前是否使用抗菌药物与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之间存在关联。结论:1.20132017年该院住院患者下呼吸道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除2015年外逐年增加,主要来自呼吸科;2.该院多重耐药及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检出率较高;3.年龄大于60岁、COPD患者、入院前使用抗菌药物是多重耐药菌株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廖一群,江丽霞,凌宝殿,刘德东,黄俊云,钟田雨[8](2019)在《2015~2017年非发酵菌临床分布特点和耐药性变迁》文中认为目的了解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和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临床分离的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 COMPACT进行细菌鉴定和体外药敏试验,K-B纸片扩散法作补充,并按2015年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判读药敏试验结果。结果共检出非发酵菌4 029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居首位1 719株,其次是铜绿假单胞菌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分别1 471株和501株。分离的非发酵菌主要来自呼吸道,占72.6%,其次为血液(7.7%)、尿液(7.7%)和伤口分泌物(6.6%)。科室分布主要为重症监护室(39.7%),其次为神经外科(17.2%)和呼吸内科(10.1%)。药敏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药物呈高度耐药性,尤其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维持在75%~81%的高水平,多重耐药和泛耐药情况严重;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的抗菌药物敏感性较好,但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15年的22.3%上升到2017年的39.8%。结论非发酵菌的检出率较高,多重耐药情况严重,应引起临床和感染管理科的重视,做好院内感染监控,防止院内感染暴发流行。
寇春花[9](2018)在《527株非发酵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送检的527株非发酵菌进行分析以了解当前我院非发酵菌临床各科室分布特点以及耐药性变迁趋势,为临床感染监控以及非发酵菌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对2009年3月到2016年5月期间我院检验科送检的临床感染标本进行病原菌的培养、分离和鉴定,以分析非发酵菌在各种送检标本、各科室的分布特点以及8年来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变迁。结果本次试验共检出527株非发酵菌,居前三位的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32.64%)、铜绿假单胞菌(28.84%)、以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5.56%);样本来源所在科室排名前三的分别为重症监护室(48.96%)、呼吸科(18.60%)以及神经内科(9.11%),样本来源标本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呼吸道分泌物(79.83%)、体液(8.98%)、尿液(4.74%);上述居前三位的非发酵菌的临床耐药性在2009年-2012年期间持续上升,且呈现出多重耐药性的趋势,自2013年-2014年开始下降。结论作为医院感染中最主要的致病菌,非发酵菌的临床标本检出率较高,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也较高,且呈现出多重耐药现象,医院应加强对非发酵菌的临床监控,抗菌药物的使用应根据临床药敏试验进行综合考虑,防治医院感染的大范围爆发。
周翔天,高丽萍,夏粤华,梅清,刘艳艳,叶英,李家斌[10](2014)在《2008—2012年安徽省3154株非发酵菌分布特点及耐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安徽地区医院感染非发酵革兰阴性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状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抽取安徽省40家参加医院2008年至2012年,每年9月份临床分离的非发酵革兰阴性菌,采用国际标准琼脂糖平皿二倍稀释法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用最低抑菌浓度(MIC值)表示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并按2012年美国临床和实验标准化研究所(CSLI)指导原则的标准计算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使用WHONET5.6分析软件分析数据。结果共检测安徽省内3154株非发酵菌,占临床分离总数的27%。其中,占首位的是铜绿假单胞菌,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分别占50.1%、36.8%和6.7%。非发酵菌感染部按检出率高低依次为:下呼吸道、伤口创面、泌尿生殖道、胸腹腔,上述4种标本占整个临床分离株的89.2%。病区分布主要为呼吸内科(48.7%),其次为重症监护室(20.2%)、烧伤科和神经内科分别占19.8%和14.3%。药敏结果显示,安徽地区非发酵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逐年升高,对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药物呈现高度耐药,并且多重耐药和泛耐药情况严重。结论近5年来,安徽地区非发酵菌的分离率较高,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应重视非发酵菌的感染情况并做好对其的耐药性监测。
二、非发酵菌感染临床分布和耐药性变迁及治疗对策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发酵菌感染临床分布和耐药性变迁及治疗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患者非发酵菌的检出率、分布及药敏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非发酵菌检出率 |
2.2 非发酵菌菌株分布 |
2.3 非发酵菌药敏性 |
3 讨论 |
(2)2017-2019年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变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标本来源 |
1.2 检测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检出情况 |
2.2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变迁 |
2.3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变迁情况 |
3 讨论 |
(3)某医院重症监护室和普通病区非发酵菌检出情况及耐药性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菌株来源 |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1.3 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 |
1.4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非发酵菌检出情况 |
2.2 主要非发酵菌耐药情况比较 |
2.2.1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比较 |
2.2.2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比较 |
2.2.3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性比较 |
2.2.4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耐药性比较 |
3 讨论 |
(4)2014—2018年梅州地区非发酵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菌株来源 |
1.2 仪器和试剂 |
1.3 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 |
1.4 数据统计 |
2 结果 |
2.1 NFGNB的菌株分布 |
2.2 NFGNB分离的临床标本类型和科室分布 |
2.3 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情况 |
3 讨论 |
(5)太原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研究及同源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2008-2018年血培养阳性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菌株来源 |
1.2 标本采集与培养方法 |
1.3 菌株鉴定与药敏试验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病原菌的检出情况 |
2.2 病原菌科室分布 |
2.3 病原菌在不同年龄组患者中的分布 |
2.4 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研究及基因突变分析 |
1 材料 |
1.1 菌株来源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方法 |
2.1 菌株收集与鉴定 |
2.2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2.3 主动外排泵的表型筛选试验 |
2.4 膜融合蛋白基因mexA,mexC,mexE,mexX的mRNA表达水平测定 |
2.5 PCR扩增调控基因及测序 |
3 结果 |
3.1 菌株临床信息 |
3.2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
3.3 主动外排泵的表型筛选 |
3.4 膜融合蛋白基因mexA、mexC、mexE和mexX表达水平 |
3.5 mexR,nalC和nalD基因的测序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铜绿假单胞菌MALDI-TOF MS(基质辅助的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同源性分型研究 |
1 材料 |
1.1 菌株来源 |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 方法 |
2.1 复苏菌株 |
2.2 菌株鉴定 |
2.3 自建库 |
2.4 同源性分析 |
3 结果 |
3.1 菌株来源分布 |
3.2 菌株鉴定结果得分 |
3.3 质谱聚类分析结果 |
3.4 不同族菌株的院区分布 |
3.5 不同族的菌株MIC值分布 |
3.6 不同族别菌株外排泵表达的差异 |
3.7 不同族菌株的基因突变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细菌分子生物学分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及用药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患者来源和定义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研究内容 |
2.3 统计分析方法 |
2.3.1 交叉验证 |
2.3.2 ROC曲线 |
2.3.3 风险评分体系构建 |
2.3.4 外部验证 |
3 结果 |
3.1 基本情况 |
3.1.1 鲍曼不动杆菌检出情况 |
3.1.2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 |
3.2 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风险评分体系构建 |
3.2.1 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
3.2.2 风险评分体系的建立 |
3.2.3 风险评分体系诊断效能 |
3.3 风险评分体系的外部验证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不同种类抗菌药物使用量对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影响的差异及耐药性滞后效应分析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患者来源和定义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内容和方法 |
2.2.1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
2.2.2 收集感染患者的菌株信息及药物敏感性结果 |
2.2.3 细菌耐药率统计 |
2.2.4 主要用药评价指标(DDDs) |
2.3 统计方法 |
2.3.1 二元Logistic回归 |
2.3.2 Cox-Staurt趋势检验 |
2.3.3 时间序列分析 |
3 结果 |
3.1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标本基线情况 |
3.2 不同种类抗菌药物对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影响 |
3.2.1 感染前72h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 |
3.2.2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
3.3 四种抗菌药物使用量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滞后效应分析 |
3.3.1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住院期间四种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
3.3.2 鲍曼不动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情况 |
3.3.3 抗菌药物使用量(DDDs)与耐药率的传递函数模型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采用蒙特卡洛模拟评价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常用给药方案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材料 |
2.1.1 菌株来源 |
2.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2 统计软件 |
2.3 方法 |
2.3.1 琼脂二倍稀释法 |
2.3.2 蒙特卡洛模拟 |
3 结果 |
3.1 标本的分布情况 |
3.2 四种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
3.3 蒙特卡洛模拟结果 |
3.3.1 四种抗菌药物的不同给药方案对鲍曼不动杆菌的PTA |
3.3.2 四种抗菌药物的不同给药方案对鲍曼不动杆菌的CFR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南昌市某呼吸专科医院下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下呼吸道感染与铜绿假单胞菌 |
1.2 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流行现状 |
1.2.1 国外 |
1.2.2 国内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方法 |
2.2.1 实验设备 |
2.2.2 细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
2.3 质量控制 |
2.4 数据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 |
3.1.1 铜绿假单胞菌年度及性别分布 |
3.1.2 铜绿假单胞菌标本来源及科室分布 |
3.1.3 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变化 |
3.2 多重耐药及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情况及特征 |
3.2.1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标本的来源及分布情况 |
3.2.2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科室分布情况 |
3.2.3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各年度的检出情况 |
3.2.4 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情况 |
3.3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影响因素 |
3.3.1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
3.3.2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2013~2017年该院下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对主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变化 |
4.1.1 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变化 |
4.1.2 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变化 |
4.1.3 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及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变化 |
4.2 2013~2017年该院多重耐药及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特征 |
4.3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菌株出现的可能影响因素 |
4.3.1 年龄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影响 |
4.3.2 COPD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影响 |
4.3.3 入院前使用抗菌药物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影响 |
4.4 有关建议 |
4.4.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4.4.2 完善细菌耐药的监测体系 |
4.4.3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医院感染防控策略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2015~2017年非发酵菌临床分布特点和耐药性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菌株来源 |
1.2 试剂和质控菌株 |
1.3 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 |
2 结 果 |
2.1 非发酵菌临床检出率 |
2.2 非发酵菌标本来源分布 |
2.3 非发酵菌临床科室分布 |
2.4 三种主要非发酵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
3 讨 论 |
(9)527株非发酵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菌株来源 |
1.2 菌株分离和药敏试验 |
1.3 药敏试验质控菌株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非发酵菌的分离情况 |
2.2 非发酵菌临床各科室分布状况 |
2.3 非发酵菌表标本来源 |
2.4 主要非发酵菌临床耐药性变迁 |
3 讨论 |
(10)2008—2012年安徽省3154株非发酵菌分布特点及耐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方法 |
1.1 菌株来源 |
1.2 菌株鉴定 |
1.3 药敏实验和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临床分离非发酵菌的种类和构成比 |
2.2 标本来源分布特点 |
2.3 非发酵菌临床科室及人群分布 |
2.4 药敏试验 |
3 讨论 |
四、非发酵菌感染临床分布和耐药性变迁及治疗对策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患者非发酵菌的检出率、分布及药敏性分析[J]. 何正平,陈建平. 系统医学, 2021(16)
- [2]2017-2019年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变迁分析[J]. 刘桂琴,蒋翠霞. 社区医学杂志, 2021(13)
- [3]某医院重症监护室和普通病区非发酵菌检出情况及耐药性比较分析[J]. 罗巍,邱文,孙爱华,鄢忠强,赵德军.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21(02)
- [4]2014—2018年梅州地区非发酵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曾雪花,黄永青,肖怡,周正锋. 现代医院, 2020(09)
- [5]太原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研究及同源性分析[D]. 冯金鑫.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6]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及用药评价[D]. 朱婉.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4)
- [7]南昌市某呼吸专科医院下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 熊莉. 南昌大学, 2019(01)
- [8]2015~2017年非发酵菌临床分布特点和耐药性变迁[J]. 廖一群,江丽霞,凌宝殿,刘德东,黄俊云,钟田雨.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10)
- [9]527株非发酵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变迁研究[J]. 寇春花.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88)
- [10]2008—2012年安徽省3154株非发酵菌分布特点及耐药分析[J]. 周翔天,高丽萍,夏粤华,梅清,刘艳艳,叶英,李家斌.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