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霄
摘要: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火花。通过课堂教学的导入新课,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学会合作、探索、创新,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新课标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即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不断进行探索活动,使知识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那如何来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本文试图在问题情境的形成途径、问题情境法的优点和创设问题情境遵循原则作一些浅述。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
1.化学课堂教学中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自然界的许多变化充满神奇色彩,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但对学生而言却是一个个解不开的“谜”。这些“谜”对学生有极大的诱惑力,激励他们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例如,学习碳酸盐性质时,引导学生观察溶洞中奇特的钟乳石和石笋,学生就能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这里会发生哪些化学反应呢?
2.化学课堂教学中以化学史实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热情
化学课堂教学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史实、记载、故事、传记、格言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情节都是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如:教学盐时,可通过讲述侯氏制碱法及其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的故事吸引学生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化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能自己在化学知识的迷宫中找到答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大有益处。如:教学燃烧时,做完演示实验“燃烧的条件”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燃烧的两个条件后,接着教师又分别点燃两根火柴,学生观察到一根竖起来火焰向上的火柴很快熄灭,而平放的火柴火焰却不会熄灭,如此反复数次,结果都一样。这是为什么?教师及时提出问题,再一次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探索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4.化学课堂教学中以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能力
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问题教学情境,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惊奇、诧异和不解。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渴望对新知识的获得和探究。如:教学《中和反应》时,让学生先做实验,在氢氧化钠溶液里滴加无色的酚酞试液,会发现酚酞变成红色,让他们继续滴加另一种液体(盐酸),结果溶液的颜色逐渐减退,直至变成原来的无色。为什么滴加盐酸后溶液颜色由红变无,学生的思维矛盾自然产生,兴趣高涨。评析:这样在教学中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教师的实验操作和实验产生的现象,以达到掌握新知识并解决问题的目的。
5.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生错误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认知能力
在学习、实验或测验的错误中,有一类是凭经验“想当然”的结果,往往因依赖权威而不多思索。如果不创设问题情境,会让学生逐渐依赖权威,而失去创新能力。学生事后一旦发现肯定的结论与事实相悖时,“出乎意料”的惊讶感油然而生,他们迫切希望找到充足的理由去否定自我。例如,在新配制且较浓的NaOH溶液中滴入酚酞,出现了红色,但一振荡红色迅速褪去,这又是为什么?此时学生心中定是疑云重重。这时教师让学生用实验证实,再加以解释,让知识更完善。这样问题情境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暴露出知识的不完整,而通过查资料或再实验来完善知识结构
6.化学课堂教学中以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引导思维
从信息论角度看,利用直观教具,尤其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吸收。它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能较好地接近客观实际。如:神州六号成功发射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通过对神州六号发射方面的录像和图片资料的展示,让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刺激。并提出几个思考题:(1)神六发射时需要多种燃料做推动剂,若使用液氢做燃料,你认为有什么优点?若使用联氨(N2H4)做燃料,则需要用四氧化二氮做助燃剂,生成氮气和水,请写出化学方程式。(2)航天员的食品为什么被做成“一口酥”?(3)为了净化飞船中的空气,可使用氢氧化锂来吸收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请写出化学方程式。在这样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进行复习,必然能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新鲜感,提高复习效率
二、问题情境式教学法的优势
1.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生反省认识能力
问题情境式教学法多采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化学实验中用问题情境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从实验目的、原理、方案的制定、仪器的选择组装、药品的选择、操作到结果的分析积极参与,主动动脑动手,独立观察、分析,让学生可以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受到原有知识经验或思维定势的影响,对遇到新的知识会出现错误的结果,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在这种教法中学生真正置身于问题的情境中,对教师抛出的问题和自己遇到的问题能积极独立的思考,调整自己的思路,保证问题的顺利的解决,从而提高了反省认知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师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不同角度、途径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寻找与此有密切联系的知识,自然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激活了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会积极主动回忆是否碰过类似的问题,能否用先前的方法或技能来观察现象分析变化的原因,剖析问题的实质,并将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所有的信息进行归纳,从而发现规律,获取新知识,将新的问题解决,从而提高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3.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融合,提高学生对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情境教学下的实验设计不仅包括实验的设计、观察、分析、归纳等知识,还包括实验操作技能。学生在解决实验时,要明确实验目的,搞清实验原理,将所学的各部分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来分析、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原有认知的进一步完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既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注意把握问题式教学的原则
问题情境式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把握适宜时机,如:1.在枯燥无味中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在似是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2.要在知识的衔接处创设问题情境;3.在重点、难点处创设问题情境。
第二,把握适宜难度。创设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过难,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其思维启动不起来,会严重挫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因此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围绕教学目标,有的放矢、有新意。
第三,把握适宜的跨度。化学学习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即前面学过的内容是后面内容的基础,而后面要学的内容又是前面内容的延伸、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重知识之间的跨度,不要就题论题。
第四,把握适宜的坡度和角度。教师应根据学生认识差异,结合思维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创设不同坡度问题情境,逐步引导学生接近目标。教师围绕一个问题,从多层次、多侧面创设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不要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
情境是放飞思想的舞台,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剧烈碰撞,产生火花,就能开出鲜艳的花朵。因此,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有刺激性的问题情境,把孩子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让学生在刺激性情境中尽情飞翔、尽情想象,让问题意识在学生的心中产生,从而让问题教学在化学课堂中盛开出鲜艳的花朵!
作者单位:广西崇左市大新县民族希望中学
邮政编码:53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