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动力学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力学,系统,电动力学,噪声,方程,测量,声速。
电动力学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巫世晶,李巧全,赵灯,李小勇[1](2019)在《具摩擦-碰撞的复杂边界动力学系统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含摩擦的二维动力学系统的非线性响应解析解,通过引入状态变量转换不同运动状态的求解算法,提出了一种适用复杂边界的具摩擦碰撞的系统响应算法,并利用曲线边界和混合边界进行了精度和稳定性验证.结果表明:与传统算法相比,该算法能以更高的精度和稳定性计算系统的滑移、黏滞、黏/滑转换和碰撞响应,并克服误差累积现象;趋于复杂的边界会导致系统通向稳态响应的时间增大,并改变系统的稳态周期.(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2期)
黄鑫,王国庆,任鹏博,胡延鹏[2](2019)在《桌面型拳击机器人动力学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小空间健身需求,设计了桌面型拳击机器人的机械本体系统,并对系统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首先,以减振为主要目标,采用橡胶材质和弹簧减振设计了机器人本体;接着,对沙袋在冲击载荷下的动力响应做了分析,证明了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最后,针对整机柔性体的特征,以沙袋在冲击载荷下的应力曲线转换为整机的激振力,分析了弹簧减振系统和末端支撑杆在冲击载荷下的动力学响应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在机器人直接承受冲击载荷的情况下,所设计的机器人是可以用于桌面小空间应用的,计算结果也为下一步的控制系统设计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期刊2019年11期)
刘树君[3](2019)在《多介质流体动力学系统的弱解》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研究了多介质流体动力学系统的弱解.包括欧拉坐标下的等熵气体动力学系统和一个河流方程组.相比单介质系统,多介质系统会产生额外的线性退化场,且其对应的粘性系统右边的人工粘性项会在线性退化方向产生奇性.利用线性退化方向的一致BV估计,结合补偿列紧方法和粘性消失法得到了上述系统大初值问题弱解的全局存在性.(本文来源于《数学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剑颖,梁海朝,王锦程,李强,王林林[4](2019)在《高超声速飞行器动力学系统在线智能辨识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在经历严酷环境或发生外形改变时,由于气动特性、质量特性等模型参数存在不可预知变化而为飞行器的控制带来困难的问题,提出高超声速飞行器动力学系统在线智能辨识方法。建立基于高斯基函数的神经网络模型,确定网络的结构及输入输出关系,然后采用K-means算法训练神经网络,获取等效于飞行器动力学模型的网络模型参数。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可用于对未知被控模型的建立,具备在样本范围内外的有效逼近能力,且算法用时较短,能够为飞行器的在线辨识和控制提供支撑,具有良好的工程实现价值。(本文来源于《战术导弹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郑明亮,冯鲜,杨德云[5](2019)在《基于能量分布的轨道车辆动力学系统可靠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轨道车辆随机振动系统动力可靠性,根据分析动力学中的Hamilton正则方程,建立考虑轨道不平顺与结构自身参数随机因素共同作用的车轨悬挂2自由度复合随机振动模型。将系统的广义能量停留在安全域内的概率作为动力可靠性指标,运用拟不可积Hamilton系统随机平均法,求出系统动力响应Hamilton函数幅值的均值和方差。依据顺序统计理论和随机变量函数的矩法,求出系统动力可靠度的均值和方差的计算公式。通过算例,分析轨道不平顺和车辆物理参数的随机性对系统动力可靠度随机性的影响,为系统结构参数优化设计和确定最优控制策略等奠定基础,对保证高速列车更安全平稳运行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期刊2019年S1期)
徐建中,莫嘉琪[6](2019)在《一类流行性病毒传播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流行性病毒传染传播的动力学系统,求得该系统的近似解的表示式。描述了流行病传播区域中的人群传播模式。利用泛函广义变分方法对非线性系统求得近似解的迭代序列,并叙述了它的一致收敛性。通过举例较简单地得到各次近似解。以1个简单的无量纲相对系统为例,验证了该文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汉鹏[7](2019)在《测量噪声下动力学系统重构方法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测量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获得大量的观测数据,通过获得的数据推断系统的动力学,称为动力学重构问题。目前,人们已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重构方法,然而,当测量环境带来的测量误差较强时,大多数重构方法就不再有效了。Chen.Y等人提出了高阶关联矩阵重构方法(High-order correlation computation,简称HOCC),可以有效地对强系统噪声下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进行重构。但在测量噪声较大时,直接应用该方法会带来很大的重构误差。本文在测量噪声和隐藏变量条件下开展HOCC重构方法的研究,取得了如下研究进展:(1)在测量噪声下,研究减小测量噪声对HOCC重构方法影响的方法。本文对HOCC方法进行改进,分别使用平滑法、逐差法和平均法叁种数据处理方法,从理论上分析了它们对高阶关联矩阵方法重构结果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平滑法、逐差法和平均法都能有效的减小测量噪声对重构的影响。在系统噪声较大的情况下,平均法比平滑法和逐差法的效果更好。因此,在系统噪声和测量噪声都无法忽略时,建议采用平均法处理。本文用Lorenz系统进行数值仿真,分别探讨了测量时间步长、噪声强度、平滑窗口大小、样本量等因素对这几种方法重构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基本相符。(2)测量噪声和隐藏变量条件下,HOCC重构方法的研究。人们可能无法获得系统中所有变量的时间序列信息,研究缺失部分变量的重构方法是有实际意义的。Chen.Y.等人利用计算高阶微分的方法可以有效解决隐藏变量问题。但在测量噪声不可忽视时,计算高阶导数会带来非常大的误差。本文对隐藏变量的HOCC方法进行了改进,分别使用一次平滑法、二次平滑法和平滑平均法进行了数据的处理。仿真实验表明,在测量噪声存在的情况下,二次平滑法和平滑平均法有效地减少了HOCC方法的重构误差。(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6-05)
李秀蓉,梁洪[8](2019)在《叁维耗散型电流体动力学系统在齐次Triebel-Lizorkin空间中的BKM型爆破准则》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线性耗散型电流体动力学系统局部光滑解的爆破问题由流体力学中的不可压Navier-Stokes方程和电动力学的Poisson-Nernst-Planck方程强耦合而成,主要刻画等温不可压粘性流体中带电离子的漂移、扩散和对流现象。基于Littlewood-Paley分解理论,建立了该系统局部光滑解在齐次Triebel-Lizorkin空间中与速度场水平分量相关的BKM型爆破准则,推广了之前结果。特别地,该爆破准则指出,在研究解的爆破问题中,速度场水平分量比带电粒子密度函数更具重要性。(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魏阳华[9](2019)在《腔量子电动力学系统相干完全吸收与非经典态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吸收是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效应之一,如何实现光的完全吸收一直是科学研究者们十分关注的问题。为实现这一目的,人们不断地用天然材料、人造材料(结构)尝试。2010年Chong等人运用时间反演、反激光等物理思想:将谐振腔内的增益介质替换成耗散介质,然后用两束振幅相同、频率相同、传播方向相反的激光从两侧驱动腔,选择合适系统参数后,实现了相干完全吸收。这一技术的实现,引发了广大研究者们的兴趣,随后他们在光腔、波导、一维光子结构、超薄结构、等离子体、石墨烯、超材料等结构和材料中实现了相干完全吸收。相干完全吸收的实现,为制作全光学开关、传感器、调谐器、滤波器等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并部分己在实验室实现了。考虑到量子效应,量子区域的相干完全吸收会有一些新颖的特性。本文基于全量子理论研究了腔量子电动力学系统的相干完全吸收及其非经典态制备,以及多个光力系统的机械振子GHZ态和cluster态的制备。首先考虑一个腔内放置了单个原子或量子点的腔量子电动力学系统,用两束相同的激光分别从左右两侧驱动腔。由于强耦合导致的光子阻塞效应,系统可近似到单光子空间内演化。通过全量子理论分析,得到了非线性区域的相干完全吸收条件。在量子非线性系统中,原子耗散和腔耗散等非相干损耗过程会使得腔内光子的纯度降低。在相干完全吸收情况下,腔内场始终表现出正交压缩特性,由于量子涨落,还存在极少量的双光子和多光子的输出场,该输出场处于高阶亚泊松分布。其次,在该系统中增加了一块光学参量振荡器(OPO晶体)和一束倍频激光,后者用于驱动腔。倍频腔光子经过OPO晶体后分解成两个低频光子,系统近似到双光子空间演化。通过选择系统参数,得到了深度的相干完全吸收:腔输出场的单光子振幅为零,双光子振幅同时也为零。此外,还选择了适当的系统参数使得单光子输出不为零,而双光子输出为零。此时的输出场仅剩下单光子态和极少部分的多光子态,输出场可看作为较理想的单光子场。最后,提出了一个有效方案用于在多个腔光力系统中制备机械振子的GHZ态和cluster态。在此方案中,每个光力腔由一个蓝失谐脉冲驱动,从而在腔输出场和机械振子间建立量子引导关联,然后将腔输出场注入到一个具有不同透射率的光分束器阵列上,通过测量光分束器阵列上的输出场的幅度正交分量和相位正交分量,进而得到了机械振子的GHZ态和cluster态。所获得的机械振子的GHZ态和cluster态可以看作是由一个有效的机械振子-分束器阵列的输出场和处在压缩态的机械振子输入场的迭加态。(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王小菡[10](2019)在《分离式电解槽系统联合强化剂电动力学修复氟污染土壤》一文中研究指出地方性氟中毒是一种由氟的过量摄入而引起的全球性地球化学疾病。人体摄入氟的主要途径是饮用水和食物,而土壤氟是地下/地表水及食物中氟的一个重要来源。因此,对氟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具有较强现实意义。电动力学技术广泛应用于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污染的土壤、污泥和沉积物的修复,已有文献表明该技术也可用于氟污染土壤修复,但在利用传统的一体式电解槽系统进行电动力学修复氟污染土壤时,土壤氟易在土体中部富集,修复后各部分土壤氟含量差异较大,土壤氟的去除率较低,两极附近土壤pH差别也比较显着。有鉴于此,本文自制分离式电解槽系统,在0.5、1.0、1.5 V?cm~(-1)修复电压下,分别以去离子水作为电解液、以不同浓度的氨水作为强化剂,采用脉冲通电模式、对电极极性进行周期性转换、在分离式电解槽中间室添加Al_2O_3作为吸附剂等手段,研究了分离式电解槽系统电动力学修复氟污染土壤的机理、修复后各部分土壤pH的变化、剩余氟含量差异及修复过程中的能量消耗等内容。主要结论如下:1.以去离子水作为电解液,分离式电解槽系统电动力学修复氟污染土壤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修复后土壤剩余氟含量在394.98~635.15 mg·kg~(-1)之间,与修复前土壤氟含量1197.2 mg·kg~(-1)相比明显下降,各部分土壤剩余氟含量差异有所减小,土壤氟去除率与修复电压呈正相关,并且与传统一体式电解槽相比有所提高。2.在分离式电解槽系统中,以氨水做阳极电解液可显着增大修复过程中的电流,且电流与氨水浓度呈正相关,电解液pH也随着氨水浓度的升高而升高。氨水促进了土壤氟的解吸,增加了电渗流量,使土壤氟去除率由61.86%上升至79.50%。修复后土壤各部分pH差异较小并且与土壤初始pH相近。3.在相同修复电压下,采用脉冲通电模式可明显增大修复过程中的电流,土壤氟去除率也显着提高,最高可达73.46%,与稳定电压相比,能量效率提升了27.5~33.2%,降低了能量消耗和修复成本。4.极性转换下分离式电解槽系统电动力学技术可有效去除氟污染土壤中的氟,使修复后两极附近土壤pH差异明显减小,但与稳定电压修复模式相比,能量消耗较多,能量效率有所降低。5.采用分离式电解槽系统联合Al_2O_3吸附电动力学修复氟污染土壤,修复后土壤各部分剩余氟含量在265.14~561.87 mg·kg~(-1)之间,与不加入Al_2O_3颗粒相比明显降低,土壤氟去除率相应提高了约十个百分点,但修复后各部分土壤pH差异较大。6.与稳定电压联合Al_2O_3吸附电动力学修复过程相比,12 h极性转换电压联合Al_2O_3吸附对土壤氟虽有一定去除效果,但去除率没有明显提高;修复后各部分土壤pH差异减小。分离式电解槽系统电动力学技术可有效去除污染土壤中的氟,在实际应用该技术时,可综合考虑修复效果、修复后土壤理化特性、修复成本等多种因素,选择合适的强化剂、采用适当的通电模式进行污染土壤的修复。(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电动力学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小空间健身需求,设计了桌面型拳击机器人的机械本体系统,并对系统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首先,以减振为主要目标,采用橡胶材质和弹簧减振设计了机器人本体;接着,对沙袋在冲击载荷下的动力响应做了分析,证明了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最后,针对整机柔性体的特征,以沙袋在冲击载荷下的应力曲线转换为整机的激振力,分析了弹簧减振系统和末端支撑杆在冲击载荷下的动力学响应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在机器人直接承受冲击载荷的情况下,所设计的机器人是可以用于桌面小空间应用的,计算结果也为下一步的控制系统设计提供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动力学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巫世晶,李巧全,赵灯,李小勇.具摩擦-碰撞的复杂边界动力学系统算法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黄鑫,王国庆,任鹏博,胡延鹏.桌面型拳击机器人动力学系统研究[J].机械设计.2019
[3].刘树君.多介质流体动力学系统的弱解[J].数学物理学报.2019
[4].王剑颖,梁海朝,王锦程,李强,王林林.高超声速飞行器动力学系统在线智能辨识方法[J].战术导弹技术.2019
[5].郑明亮,冯鲜,杨德云.基于能量分布的轨道车辆动力学系统可靠性分析[J].机械设计.2019
[6].徐建中,莫嘉琪.一类流行性病毒传播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9
[7].李汉鹏.测量噪声下动力学系统重构方法的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19
[8].李秀蓉,梁洪.叁维耗散型电流体动力学系统在齐次Triebel-Lizorkin空间中的BKM型爆破准则[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魏阳华.腔量子电动力学系统相干完全吸收与非经典态制备[D].华中师范大学.2019
[10].王小菡.分离式电解槽系统联合强化剂电动力学修复氟污染土壤[D].河南科技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