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明珍(江城县国庆中学云南江城665905)
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重要体现。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不是教师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办得到的,教师应该在提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感性材料上多下功夫;应该在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上多下功夫;应该在如何回答学生提问,才能调动学生思维方面多下功夫。
老师们常议论:学生怎么就不爱问呢?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问题、疑问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当个体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算真正发动,否则,思维就难以展开和深入。
我们在教学中深有体会的是“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其次是问题的解答”。因此,学生不爱问问题,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上面临的最大问题。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从以下几方面来促进学生提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较好。
1.激发学生提问的信心
学生发现了问题,但不愿提出来的现象很普遍。据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有过向教师提问的意向,但只有32%的学生向教师提出过问题,从来没有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占35%。其中,怕说错了被同学们讥笑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25%;除缺乏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品质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害羞心理,怕同学讥笑,怕老师说笨。总之,就是缺乏提问的信心。甚至丧失学习兴趣。
学生提问的信心,来自于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的反应是决定学生能否继续提问的关键。如果你对提问的学生不给予热情的鼓励,如果你对学生的问题不加以理睬,如果你在学生提出问题时,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如果你对其他学生的嘲笑不加以制止,那么,你给学生传达的信息就是:问题不好,不该问。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学生逐渐散失提问的信心,变得沉默,进而排斥学习。
因此,要让学生多问,首先就要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要做到:1、当学生提出问题太偏与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无关时,教师也同样要给予鼓励、赞扬这种敢于提问的行为。2、当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或结结巴巴时,教师不能中途打断学生的发言,要鼓励学生继续说,并认真解答。3、当学生提出问题有错或教师在上课时已反复强调过,而学生又当做问题提出时,教师不能嘲笑、讽刺、指责。4、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幼稚,受到其他同学嘲笑时,教师要给予制止、引导,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教师一定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所关心的问题的意义,应该承认学生的需要和价值观,尊重学生的意见和选择。教师要放下“教师的权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2.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学生的问题能否提出来,还取决于教师是否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专利”,“师问生答”,似乎天经地义。然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师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教师关心的问题和认为有意义的问题,学生未必感兴趣。而学生认为有趣的问题,教师又认为不值一提,不利于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所以要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人们在课堂上只讲要考的重点、难点内容,而且教学容量越大越好,很不考虑讲什么,怎么讲对学生才更有意义,效果更好,学生才能更好的适应教师的教学。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平台,落实新课改的理念。事实上,教学的成功不是取决于教学内容的总量有多少,而是学生有所得,有所获的有多少。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反应,当学生感到困惑时,我们就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
除了课堂上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外,我还督促学生设立“问题卡”,把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写在“问题卡”上,要求学生把“问题卡”夹在作业本中上来,或者由我在课前收集卡片,这样我便能够及时的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使教学的针对性更强一些,同时让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下提出问题的学生,也有了提问题的机会;对于不愿提问题的同学,也起到了督促作用。
3.创设学生提问的情境
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好问题?能否感兴趣提问题?关键是创设学生提问的情境。教师的作用在于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恰当的帮助,让学生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教师要创设适当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把课堂教学搞活,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展示青少年的智慧。
提问的情境从以下几点创设:
3.1利用课前预习,促使学生提问。我在讲新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将预习中不懂的问题记在卡片上,我在课前收集卡片,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修改教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如在学习法律常识时,不少学生问到法律对我们青少年到底有多重要?国家为什么要制定法律?法律与道德有什么关系?以德治国及以法治国怎样结合?为什么青少年容易犯罪?怎样预防青少年犯罪?还有同学问我们国家到底有几部法律?法律是否能体现公平正义等等。同学们感到自己学的似乎很肤浅,不知道要怎么学。这些问题使我的教学有的放矢,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不比老师逊色。
3.2利用课堂讨论,促使学生提问。我在课堂上往往让学生讨论,要求学生互相提问题,共同讨论,交流,分工合作,共同解决,完成小组任务,达成共识。同学之间互相提问题,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而且,同学间提问题,常常不讲提问的形式。甚至让同学们感到没有压力,畅所欲言,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展性。
3.3利用学生实践,促使学生提问。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实践现象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相矛盾的情况。通过到校外郊游,用实践体验学习,体验生活,增长社会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开拓视野,对学生来说是极为重要,且有成就感的。
3.4让学生上讲台,促使学生提问。让学生上讲台,扮演老师角色、社会角色、学生讲、学生问、学生答、学生提的问题更多,效果更好。学生要当好“老师”,学生就必须钻研教材,认真阅读,理解教材,发现更多的问题,思考解决办法,以防被其他学生的问题难住;使自己尽可能的拥有自己的舞台,表现自尊,得到老师的肯定,同学的认可,带动更多同学参与,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增强信心;而其他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也更积极,都想把这位“老师”难住,看“老师”的反应。形成一个竞争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的顾虑少了,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的思路开了,提的问题也就多了。复习课可采用这种方式教学。
总之,“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讲矣。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这是晋代学者张载的读书名言。它充分说明,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和释疑的过程。惟其如此,课堂提问成为主要教学手段之一,并由此得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一般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激发学生提问;二是教师面向学生提问。从而,促使学生提问学生答,教师提问学生答。最理想的是在学生主动提问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领悟,从而准确而牢固的掌握知识,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但由于有些课文比较浅显,注释比较详尽,学生钻研得不够深入,有时难免会出现因学生提不出问题而冷场。有时候,由于课文内容比较复杂,干扰因素较多,学生难于抓住知识要点,只能提出一些鸡毛蒜皮的枝节问题。而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作为教师主导的作用,都不能一味坐等学生开口提问,不能只是大而化之的用“请大家积极提问”这类毫无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也不能听任学生在鸡毛蒜皮上纠缠不休,而应当迅速调整提问的方式,自然而巧妙的向学生发问,以尽快扭转被动、沉闷。由此看来,无论学生能否提出问题,教师事先都应当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尽可能深入、准确而详尽的发掘问题,科学的设计问题,以便随时掌握教学的主动权——当某一学生提问而其他学生回答不出时,教师可以做出令人信服的解答;当所有学生都无问题可提时,教师可以从容发问,从而引导教学步步深入,最终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4.认真评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
任何学生回答问题,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扬;如果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只是例行公事的让学生“坐下”,显然会令学生失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泯灭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愿望。倘若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生硬的否定或粗暴的批评,那当然更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与积极性。
概而言之,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当“肯定为主”。学生回答正确,自然应当表扬;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要生硬的说他“答错了”,而应当婉言表达。例如:可以说“你的回答比较独特,谁还能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也可以说“你的看法有一定道理,谁还能帮他补充一下”。还可以说“这个同学很爱动脑筋,回答的角度与众不同,谁还能从另外的角度完善一下”。总之,面对学生的误答,老师首先应当充分肯定他勇于发言的精神,再委婉的要求其他同学纠正。
还须指出的是,有时候,学生的回答超出了老师拟定的答案范围,但又确有道理,甚至比老师拟定的答案更科学,这时候,老师应当迅速捕捉这难得的战机,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基础上,坦言自己的疏漏,公开认可学生在这个问题的理解上比自己高明,自己应当向学生学习。实践证明,老师这样做不但无损于自身形象,反而会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敬,从而更乐意深入钻研问题,勇于回答问题,甚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学好基础知识,科学的掌握教材,具备创新能力,精益求精。
我的教学实践使我逐渐认识到:激发学生提问,肯定学生的回答。不是教师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办到的,教师应该在学生发现问题的感性材料上,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上,如何回答学生的问题,才能促进学生思维方面多下功夫。只有学生问的多了,学生提问的能力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才得以调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