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肉鸡生产中的兽医卫生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蔡辛娟[1](2021)在《基于非洲猪瘟背景下养猪场生物安全防控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8月我国首次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进行决策部署,各地认真贯彻落实非洲猪瘟防控工作,两年多来,生猪产能逐步得到恢复,但非洲猪瘟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至今非洲猪瘟疫情仍然存在,面对非洲猪瘟长期存在与有效疫苗尚在研发的双重考验,坚持实施生物安全防控是应对非洲猪瘟疫情的重要有效措施。本文首先分析非洲猪瘟背景下我国生猪疫病流行及生物安全防控现状;其次阐述国外(美国、法国、西班牙)养猪场生物安全防控评价及实践经验;再次结合国内外养猪场防控实践,从养猪场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构建我国养猪场生物安全防控评价指标体系;最后用加权秩和比法对样本猪场的生物安全水平进行评定与划分,采用描述性统计与多元方差分析对样本猪场的养殖收益与生产性能进行分析,以比较不同生物安全水平下成本收益和生产性能的差别,揭示生物安全水平与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国内养猪场生物安全水平评估提供量化依据,为政府制定疫病防控管理政策提供决策,有助于指导养猪场户转变“重治轻防”观念,重视并采取生物安全措施,对于提高我国生猪产业疫病防控水平和促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构建了适用于国内养猪场的生物安全防控评价指标体系。将外部生物安全与内部生物安全作为一级指标,整个指标体系共有14个二级指标,46个三级指标,从而构建了3个层次的生物安全防控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外部生物安全的二级指标包含外购猪种、外来车辆运输、访客、外来生物、养猪场选址五个方面;内部生物安全的二级指标包含疫病防控、哺育保育及育肥舍、饲料与饮水、全进全出、不同区域及圈舍管理、场内人员管理、生物安全条例、病死猪及粪污处理、清洁消毒九个方面。(2)基于加权秩和比法对样本猪场的生物安全水平进行评估,将样本猪场的生物安全水平分为四类,即优、良、中、差。基于2020年我国北中南部的三个代表省份典型养殖场的调研数据(吉林、河南、江苏),测算出,生物安全水平为优的占11.2%,水平为良的占44.4%,水平为中的占44.4%,水平为差的占0%。可以看出,在调研地区中,养猪场生物安全水平中等偏上,在生物安全管理上仍有欠缺与漏洞,生物安全水平亟待提高。(3)揭示了养猪场生物安全防控与养殖成本收益和生产性能之间的关系。基于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到,养猪场生物安全水平越高,其生猪销售收入越高,总成本越高,利润越高,且育肥猪防疫治疗费用越高,即生物安全水平高的养猪场,其养殖收益也高。基于多元方差分析,发现养猪场生物安全水平的分组对料重比、日增重与育肥猪死亡率都有显着影响(p<0.05),且养猪场生物安全水平与料重比、育肥猪死亡率呈负相关,与日增重呈正相关。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促进养猪场生物安全的对策建议。一是加大疫病防控宣传,提高养猪场户生物安全意识;二是完善生产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增强疫病防控能力;三是建立科学的防疫体系,保障猪场疫病防控效果;四是因地制宜选择无害化处理方式,降低疫病传播风险;五是建立场外、出入口、场内三级消毒程序,阻断病原传播;六是优化监督管理体系,提高区域整体生物安全防控水平。
马立才[2](2014)在《典型肉鸡生产链中弯曲菌耐药性调查及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弯曲菌是一类重要的食源性肠道病原菌,世界范围内每年弯曲菌感染病例数约4-5亿。随着抗菌药物在食品动物养殖中的大量使用,弯曲菌的耐药现状越来越严重。调查研究表明,加工和消费受到弯曲菌污染的鸡肉是人类弯曲菌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我国,对于弯曲菌流行和耐药性的监测还不完善,肉鸡中弯曲菌的流行和耐药性的报道也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了解弯曲菌在我国肉鸡生产链中的污染、传播及其抗菌药物耐药性情况,进而在已有数据的基础之上开展肉鸡源弯曲菌耐药性风险评估研究。在2012至2013年,本研究从上海和青岛的两个典型肉鸡生产链中分别采集了肉鸡盲肠样本142和118份,屠宰胴体样本135和110份,以及市售鸡肉样本128和128份,在青岛肉鸡生产链中还采集了分割鸡肉样品104份,各分离得到弯曲菌259(空肠弯曲菌:106;结肠弯曲菌:153)株和282(空肠弯曲菌:142;结肠弯曲菌:140)株。值得注意的是,肉鸡中结肠弯曲菌的分离率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空肠弯曲菌。药敏结果显示,分离自上海和青岛肉鸡生产链的541株弯曲菌均至少耐1种抗菌药物。两地区所分离的弯曲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最高(>99.0%);其次是对四环素的耐药率(86.0%)。另外,克林霉素、庆大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也比较高,均在62%以上;上海和青岛弯曲菌的氟苯尼考耐药率分别为20.1%和4.6%。结肠弯曲菌对四环素、克林霉素、庆大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空肠弯曲菌,氟苯尼考耐药率则相反。多重耐药情况非常严重,两地弯曲菌的多重耐药率分别达到了87.9%和73.4%,远高于其它国家等。分子分型结果显示,不同来源的弯曲菌可能具有相同PFGE谱型,这说明弯曲菌可以随着肉鸡生产链传播。基于OIE风险分析框架和FDA152号抗菌药物耐药性风险评估指南,本研究结合我国细菌耐药风险评估的现状建立了肉鸡源细菌耐药性定性风险评估模型。该模型包括:危害特征描述、释放评估、暴露评估、后果评估和风险估计五个部分,在评估过程中使用“矩阵法”和“非矩阵法”两种方法对风险参数进行整合。之后,运用所建立的评估模型对我国肉鸡源耐氟喹诺酮类药物(FQs)弯曲菌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我国肉鸡源耐FQs弯曲菌的释放风险“极高”;消费者因消费鸡肉而暴露于耐FQs弯曲菌的风险“较高”;弯曲菌的FQs耐药性对弯曲菌病治疗造成的影响“非常严重”。利用“矩阵法”综合上述结果得到如下结论:在我国肉鸡养殖中使用FQs所导致的耐FQs弯曲菌对我国消费者的健康构成了“高水平”的风险。本研究基于OIE风险分析框架和FDA风险评估指南,并结合我国目前开展动物源细菌耐药性风险评估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建立了一个“农场-餐桌”的肉鸡源细菌耐药性随机定量风险评估模型。该模型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如@riskTM等)进行蒙特卡罗模拟获得一个包含95%置信区间的风险评估结果平均值,然后通过敏感性分析确定各模型参数对风险评估结果不确定度的影响大小。最后,运用所建立的模型评估了我国肉鸡源耐FQs弯曲菌对我国消费者健康的影响。评估结果表明,我国2010年和2011年受到肉鸡源耐FQs弯曲菌感染影响的病例数分别为:N2010=0.2630×106(95%CI:0.038-0.728)和N2011=0.2637×106(95%CI:0.039-0.728)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服用FQs治疗耐FQs弯曲菌感染的概率(PFQ)对模型结果Nm的不确定度的影响最大,其次为PF和PA,而参数PT的影响最小。综上所述,我国肉鸡源弯曲菌的耐药情况非常严重,多重耐药的比例远高于其它国家。结肠弯曲菌正逐渐替代空肠弯曲菌成为肉鸡中的优势弯曲菌群,且其对四环素、克林霉素、庆大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显着地高于空肠弯曲菌。PFGE分型结果表明,肉鸡源弯曲菌可以随着肉鸡的生产链传播。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我国消费者受到肉鸡源耐FQs弯曲菌影响的风险较高。总之,我国肉鸡源弯曲菌耐药性的严峻形势,以及耐药弯曲菌随着肉鸡生产链传播给消费者并对其健康造成影响的事实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
贾红玲[3](2012)在《食品安全卫生控制体系在冷冻羊肉生产企业中的建立和应用初探》文中认为随着国内外食品污染、掺假、造假、违禁品添加等事件的屡屡发生导致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的担忧甚至恐慌。现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各国政府、各级组织相继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以保证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本研究首先根据国内外羊肉生产和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根据目前国际上广泛应用的食品质量安全卫生控制体系的良好操作规范(GM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以及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等理论,进而以作者所在冷冻羊肉生产企业新疆悦羊畜牧发展有限公司为案例,阐述了基于GMP、SSOP和HACCP核心理念建立的冷冻羊肉安全生产卫生控制体系及其在本企业中的应用情况。确定了在速冻羊肉生产企业建立和实施食品安全卫生控制体系的程序和步骤。基础建设包括以下内容:良好操作规范(GMP)、标准卫生操作程序(SSOP),基础性程序文件。运用HACCP原理,对速冻羊肉生产加工进行了包括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危害分析,识别了速冻羊肉加工过程存在的显着危害,并提出了预防控制措施,确定了关键控制点及关键控制点的关键限值,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控,同时,编制了监控、纠偏、验证、记录保持等程序。将本研究建立的食品安全卫生控制体系应用企业,通过实施前后卫生情况进行调查,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证明速冻羊肉生产的安全卫生控制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并使企业质量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质量管理规范,员工的安全卫生意识增强,工作效率提升,生产成本降低,企业效率提高。本研究提出的速冻羊肉加工企业HACCP计划模式,经证明是可行的,为进一步研究速冻羊肉安全卫生控制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张婷婷[4](2011)在《乳酸改性沸石对感染沙门氏菌肉鸡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摸索乳酸改性沸石的最佳工艺条件及其对沙门氏菌的抑菌作用,并探讨乳酸改性沸石对感染沙门氏菌肉鸡生产性能、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以期为乳酸改性沸石替代抗生素缓解沙门氏菌对肉鸡的危害及在肉鸡饲料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分为三部分:试验一,本试验旨在研究天然及改性沸石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的体外抑菌效果,分别以(W/V)0.5%、1%、2%、4%、8%乳酸改性沸石以及1%天然沸石、高温改性沸石、乳酸改性沸石加入鸡白痢沙门氏菌悬液中,将沙门氏菌培养后计数。结果表明,天然沸石、高温改性沸石对沙门氏菌的抑菌效果不明显,而乳酸改性沸石的抑菌效果最好,且随添加量的增加,抑菌效果增强。当增加到2%(W/V)时,沙门氏菌活菌数减少99.88%,而添加量为4%、8%时可完全抑制沙门氏菌生长。试验二,本试验通过在日粮中添加乳酸改性沸石,研究其对鸡白痢沙门氏菌感染后肉鸡生产性能、肠道菌群及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试验选用300只1日龄AA肉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其中第1组为对照组,不攻毒,饲喂基础日粮:第2-5组在3日龄灌喂4×104CFU鸡白痢沙门氏菌1次,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基础日粮+50mg/kg金霉素、基础日粮+2%天然沸石、基础日粮+1%乳酸沸石。结果表明,感染组肉鸡21日龄的平均日增重较对照组极显着降低(P<0.01),而天然沸石和乳酸改性沸石则使感染沙门氏菌肉鸡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了14.31%和13.84%(P<0.01),与正常对照组和抗生素组相近(P>0.05)。感染组肉鸡4日龄、7日龄、14日龄盲肠内乳酸菌数减少(P<0.05),沙门氏菌数增加(P<0.05)。添加乳酸沸石显着增加了肉鸡4日龄、7日龄、14日龄盲肠内的乳酸杆菌数(P<0.05),降低了沙门氏菌数(P<0.05),且与抗生素组比抑制效果相当(P>0.05)。感染组肉鸡21日龄脾脏指数显着升高(P<0.05),添加天然沸石和乳酸沸石后,肉鸡脾脏指数分别降低57.8%和55.8%(P<0.01),而与抗生素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三,研究乳酸改性沸石对鸡白痢沙门氏菌攻毒后肉鸡抗氧化能力及免疫性能的影响。试验处理同试验二。结果表明,感染沙门氏菌使肉鸡血清DAO活力有一定的增高(P>0.05),添加抗生素、天然沸石、乳酸沸石使肉鸡血清DAO活力显着降低(P<0.05),并且随着日龄变化肉鸡血清DAO活力有降低趋势。感染组肉鸡4日龄的血清CAT活性、SOD活性显着下降(P<0.05),21日龄的血清MDA含量显着上升(P<0.05)。添加乳酸沸石使肉鸡4日龄血清CAT活性显着升高(P<0.05),7日龄血清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SOD活性显着升高(P<0.05),14日龄血清抗氧化各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21日龄血清CAT活性显着升高(P<0.05)。感染沙门氏菌增加了肉鸡4日龄和21日龄空肠粘膜MDA含量(P<0.05),降低了7日龄空肠粘膜CAT活性和回肠粘膜SOD活性(P<0.05),以及21日龄回肠粘膜SOD活性(P<0.05),与抗生素组的效果相近(P>0.05)。感染组肉鸡肝脏4日龄MDA含量显着提高(P<0.05)。乳酸沸石的添加显着提高了肉鸡7日龄肝脏CAT活性和降低了21日龄肝脏MDA含量(P<0.05),效果优于抗生素组(P<0.05)。感染沙门氏菌对肉鸡血清NOS活性影响不大(P>0.05)。乳酸沸石则有降低感染沙门氏菌肉鸡各日龄空肠粘膜NOS活性的趋势,与抗生素组效果相近(P>0.05)。感染沙门氏菌使肉鸡7日龄的空肠和回肠黏膜IgG含量和21日龄的空肠IgG含量呈上升趋势(P>0.05)。乳酸沸石对肉鸡空肠和回肠黏膜IgG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感染组肉鸡空肠黏膜SIgA含量呈上升趋势。乳酸沸石对肉鸡7日龄和21日龄空肠黏膜SIgA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
于海峰[5](2010)在《我国检疫监管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受到发达国家贸易壁垒的限制,导致我国畜产品的出口屡屡受阻,加之近年来重大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公众对动物及其产品卫生质量问题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关注度日益增加。随着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我国的动物检疫监管工作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仍然有差距。为改善这种现状,必须对有关国际组织和畜牧业发达国家的动物卫生监管制度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以及国内实地调研,对国际组织的相关规定进行了研究,并从检疫监管机构设置、职能设置、人员、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等方面对国内外的动物检疫监管制度进行了研究,同时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我国和发达国家的检疫监管制度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分析出我国检疫监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其先进经验完善我国的检疫监管制度,形成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规范化、过程监管模式。该论文的研究有助于我国的动物检疫监管制度与国际接轨,对提高动物卫生监管水平,提高动物及其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金波[6](2009)在《优质肉鸡生产HACCP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优质肉鸡生产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 HACCP),主要由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两部分组成,可用于鉴定优质肉鸡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害,且含有预防方法,以控制这些危害的发生。但该管理体系并不是零风险系统,而是设法使各种危害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是一个使优质肉鸡生产过程免受生物、化学和物理性危害污染的管理工具。优质肉鸡生产企业应在认真执行良好卫生操作规范的基础上实施HACCP管理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产品才能达到质量安全水平。HACCP是预防性的安全控制系统,不需要大的投资即可实施,其简单有效,符合我国国情。本研究主要是针对目前我国优质肉鸡生产过程存在着小群体高密度饲养带来的环境污染、区域性的突发疫病不断以及兽药使用缺乏规范的监督管理制度和程序,致使鸡肉产品中药物残留超标现象严重,从而导致产品质量安全无保障等突出性问题。研究中,主要利用HACCP管理体系建立的七大原理,根据优质肉鸡生产工艺流程,对优质肉鸡生产过程中14个生产环节进行了危害分析;并利用CCP决策树,确定了品种、饮水、饲料和兽药4个关键控制点,制定了关键限值和控制措施,进而建立了优质肉鸡生产HACCP管理体系。在开展HACCP管理体系的验证与应用研究中,制定了《优质肉鸡生产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等相关规程、标准,并要求生产企业配套执行。HACCP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后,在江苏省家禽育种中心鸡场、常州立华畜禽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的2个雪山草鸡鸡场进行实施验证,3个鸡场的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良好,均达到NY 5034-2005(无公害食品禽肉及禽副产品)和GB 18406.3-2001(无公害畜禽肉安全要求)的产品标准的技术要求。同时,针对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发展需要和市场对食品安全的需求,重点改进和推广商品鸡集中共育、全进全出、大棚饲养、全程颗粒饲料饲喂和生态养殖系列技术,实现与HACCP管理体系的集成应用。进行优质肉鸡生产HACCP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研究,将有利于解决目前存在的优质肉鸡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卫生的家禽产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王飞生,芮汉明[7](2008)在《HACCP体系应用于肉鸡企业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综述了发达国家和我国政府在肉鸡企业推行HACCP的政策,HACCP体系在肉鸡养殖与加工企业研究进展,指出国内肉鸡企业实施HACCP是大势所趋。
沈向华[8](2008)在《动物检疫制度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国家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动物检疫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各级兽医主管部门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加大监督执法力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有力地保护了畜牧业生产安全,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了贡献。但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当前动物检疫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也不断凸现了许多问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研究、分析和解决。本文在收集资料、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的动物检疫制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认真的比较研究,特别是通过重点研究分析世界畜牧业发达国家的动物检疫制度,比较、研究、分析和参照国际动物检疫标准、规则,并结合我国动物检疫实际情况,找出了我国动物检疫制度与世界畜牧业发达国家动物检疫制度存在的差异。提出我国应当转变动物检疫监管理念;制定动物检疫的对象、范围和规范;规范动物检疫行为;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动物检疫证明;推进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的实施以及重新确立动物移动检疫监管区域范围。该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促进我国现行动物检疫制度与国际规则接轨,增强我国动物和动物产品对外贸易的竞争力,提高我国的动物卫生水平,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小建[9](2007)在《无公害肉鸡生产中HACCP管理体系的建立》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对国内及国外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质量安全标准、检测技术和国内质量认证管理体系进行了研究、分析,指出了我国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无公害肉鸡生产中建立HACCP管理体系,确保肉鸡产品的安全。HACCP是“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英文缩写,即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被认为是控制食品安全和风味品质的最好最有效的管理体系。本文对HACCP的由来、特点、优势、HACCP的七个原理和建立HACCP计划的步骤,以及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对采用HACCP的态度做了详细的介绍。并论述了HACCP在各国的发展情况和各行业中的应用现状。剖析了HACCP在农场和肉鸡饲养中的应用的可行性。针对目前国内肉鸡养殖生产的现状,以及对河南省肉鸡养殖企业的调查,认真的分析肉鸡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我国肉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减少肉鸡在饲养阶段免受生物性、化学性污染,向屠宰场提供健康卫生的待宰肉鸡,从食品安全的角度出发,将HACCP体系引入到肉鸡饲养环节,构建了肉鸡饲养HACCP的一般模式,建立了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确定了雏鸡接收、饮水、饲料和药物四个关键控制点,并且制定了相应的预防措施。肉鸡养殖场可以参照本模式,并结合自身条件建立自己的肉鸡饲养HACCP体系。本研究将为进一步研究肉鸡饲养HACCP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冶双德[10](2006)在《血浆蛋白粉对肉鸡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由三个试验组成,研究了血浆蛋白粉(SDPP)对肉鸡生产性能、免疫功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及对接种大肠杆菌肉鸡死亡率的影响。 试验一、不同添加剂量SDPP对肉鸡生产性能、免疫功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试验选用300只1日龄AA肉鸡,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公∶母=1∶1)。试验分为前期(1~21d)和后期(22~49d)两个阶段,试验期为7周。试验前期5个处理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基础日粮+50ppm金霉素和含有0.5%、2.5%、5.0%SDPP日粮,日粮按等能等氮配制;试验后期各处理饲喂同一基础日粮。在21d、49d每个重复选取1只鸡进行采血和屠宰试验,测定血液生化指标和肉鸡免疫学指标。 试验结果表明: 1.在肉鸡前期日粮中添加SDPP提高肉鸡前期(1~21d)、后期(22~49d)和全期(1~49d)的生产成绩。对1~14d的肉鸡,与对照组相比,0.5% SDPP组极显着地提高ADG和ADFI(P<0.01),2.5%SDPP组极显着地提高ADG(P<0.01),显着地降低了F/G(P<0.05),其ADG最高。0.5%SDPP组与对照组相比极显着地提高前期ADG和ADFI(P<0.01)。0.5%、2.5%、5.0%SDPP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提高后期ADG和ADFI,5.0%SDPP组后期的生产成绩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0.5%、2.5%、5.0%SDPP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提高全期ADG和ADFI,且与抗生素组差异不显着,各处理的F/G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0.5%SDPP组肉鸡前期和全期的生产成绩高于2.5%和5.0%SDPP组(P>0.05)。 2.以ADG为指标值,建立生长阶段1~7d、1~14d、1~21d肉鸡ADG与SDPP添加剂量间的回归方程,方程分别为: y=-0.0958x2+0.3781x+7.3528 R2=0.365 P=0.0001; y=-0.2539x2+1.1426x+11.8701 R2=0.469 P=0.0001; y=-0.2633x2+1.0730x+17.5173 R2=0.395 P=0.0380。在1~7d、1~14d、1~21d SDPP最适添加量分别为1.97%、2.25%、2.04%。 3.0.5%、2.5%、5.0%SDPP组Ea、Et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2.5%、5.0%SDPP组淋巴细胞转化率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0.5%SDPP组淋巴细胞转化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各处理对免疫器官指数无显着影响(P>0.05)。 4.SDPP添加剂量对21d和49d时肉鸡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尿酸均无显着影响(P>0.05)。 试验二、研究不同阶段添加SDPP对肉鸡生产性能、免疫功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化试验设计,选用600只1日龄AA肉鸡,随机分为10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公∶母=1∶1)。试验设基础日粮组(对
二、肉鸡生产中的兽医卫生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肉鸡生产中的兽医卫生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非洲猪瘟背景下养猪场生物安全防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2 非洲猪瘟流行背景下我国生猪疫病流行及生物安全防控现状 |
2.1 非洲猪瘟流行背景下我国生猪疫病流行情况 |
2.2 非洲猪瘟流行背景下我国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及实施进展 |
3 国外生猪养殖场生物安全防控实践及评价体系的经验借鉴 |
3.1 美国养猪场生物安全防控 |
3.2 欧洲代表国家养猪场生物安全防控 |
3.3 对我国养猪场生物安全防控的借鉴与启示 |
4 我国养猪场生物安全防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解释 |
5 养猪场生物安全防控水平评价 |
5.1 样本猪场介绍 |
5.2 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
5.3 评价结果比较及分析 |
5.4 养猪场生物安全水平与养殖特征的相关性 |
6 养猪场生物安全防控实施效果分析 |
6.1 变量选取与说明 |
6.2 模型设计 |
6.3 模型结果分析 |
6.4 典型案例分析 |
7 研究结论与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建议 |
致谢 |
附录 调研问卷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典型肉鸡生产链中弯曲菌耐药性调查及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目录 |
插图清单 |
附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弯曲菌及弯曲菌病 |
1.2.2 弯曲菌的流行与传播 |
1.2.3 弯曲菌的耐药性现状 |
1.2.4 细菌耐药性风险评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肉鸡生产链中弯曲菌污染传播及耐药性的调查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材料 |
2.2.2 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弯曲菌的菌落形态特征 |
2.3.2 多重PCR鉴定结果 |
2.3.3 弯曲菌代表株的API验证结果 |
2.3.4 弯曲菌的分离情况 |
2.3.5 弯曲菌药敏试验结果 |
2.3.6 弯曲菌代表株的PFGE分型结果 |
2.4 讨论 |
2.4.1 样本采集与处理对弯曲菌分离的影响 |
2.4.2 肉鸡生产链中弯曲菌的污染情况 |
2.4.3 弯曲菌抗菌药物耐药性情况 |
2.4.4 肉鸡生产链中弯曲菌污染传播的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肉鸡养殖中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起弯曲菌耐药性的定性风险评估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材料 |
3.2.2 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危害特征描述 |
3.3.2 释放评估 |
3.3.3 暴露评估 |
3.3.4 后果评估 |
3.3.5 风险估计 |
3.4 讨论 |
3.4.1 定性风险评估模型 |
3.4.2 数据缺陷 |
3.5 小结 |
第四章 肉鸡养殖中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起弯曲菌耐药性的定量风险评估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 |
4.2.2 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危害特征描述 |
4.3.2 释放评估 |
4.3.3 暴露评估 |
4.3.4 后果评估 |
4.3.5 风险估算 |
4.3.6 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
4.4 讨论 |
4.4.1 定量风险评估模型 |
4.4.2 肉鸡源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弯曲菌风险评估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食品安全卫生控制体系在冷冻羊肉生产企业中的建立和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际羊肉发展现状 |
1.3 中国羊肉生产状况 |
1.4 中国羊肉贸易状况 |
1.5 中国羊肉生产与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
1.6 在建立食品安全卫生控制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章 建立食品安全卫生控制体系的理论基础 |
2.1 良好操作规范(GMP) |
2.2 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 |
2.3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 |
2.4 GMP、SSOP、HACCP 三者关系 |
第3章 食品安全卫生控制体系在冷冻羊肉生产企业的建立 |
3.1 食品安全卫生控制体系建立的总要求 |
3.2 食品安全卫生控制体系建立的程序与步骤 |
3.3 食品安全卫生控制体系基础的建立 |
3.4 HACCP 计划 |
第4章 实施效果评价 |
4.1 评价方法 |
4.2 评价结果 |
第5章 讨论与建议 |
5.1 食品安全卫生控制体系应用现状 |
5.2 食品安全卫生控制体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5.3 应用前景 |
5.4 建议 |
第6章 结论 |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GMP 文件编制操作指导 |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SSOP 文件编制操作指导 |
附录 C (资料性附录)基础性程序文件编制操作指导 |
附录 D (资料性附录)关键控制点判断树实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乳酸改性沸石对感染沙门氏菌肉鸡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沙门氏菌 |
2 沸石 |
3 酸化剂 |
4 乳酸改性沸石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沸石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试验二 乳酸改性沸石对感染沙门氏菌肉鸡生产性能、肠道菌群及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试验三 乳酸改性沸石对感染沙门氏菌肉鸡抗氧化能力及免疫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就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我国检疫监管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贸易壁垒严重影响我国动物产品出口地位 |
1.1.2 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 |
1.1.3 公民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 |
1.1.4 我国现行的动物检疫监管制度难以保证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
1.1.5 基层挂职实习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1 定义 |
1.3.2 国外动物卫生监管制度研究 |
1.3.3 我国检疫监管制度的研究 |
1.4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国际组织对动物卫生监管的相关规定研究 |
2.1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对动物检疫的相关规定 |
2.1.1 OIE 的简介 |
2.1.2 国际动物卫生法典中的动物卫生监管规定 |
2.1.3 小结 |
2.2 国际食品卫生法典委员会(CAC)的相关规定 |
2.2.1 肉类卫生通则和食品卫生通则 |
2.2.2 国际推荐的加工肉、禽制品的卫生操作规范 |
2.2.3 国际推荐屠宰动物的宰前和宰后检验操作规范 |
2.2.4 国际推荐兽药使用管理操作规范 |
2.2.5 小结 |
3 国外发达国家动物卫生监管制度研究 |
3.1 美国动物卫生监管制度 |
3.1.1 美国动物卫生监管机构及其主要职能 |
3.1.2 动物和动物产品卫生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 |
3.1.3 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人员 |
3.1.4 动物卫生监管制度的运行机制 |
3.1.5 动物卫生监管制度的保障体系 |
3.2 加拿大动物卫生监管制度 |
3.2.1 加拿大食品检验署(CFIA) |
3.2.2 法律法规 |
3.2.3 加拿大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人员 |
3.2.4 加拿大动物卫生监管制度的运行机制 |
3.2.5 加拿大动物卫生监管保障体系 |
3.3 小结 |
3.3.1 兽医管理体制 |
3.3.2 统一目标的监管理念 |
3.3.3 发达的保障体系 |
3.3.4 基于风险评估的动物卫生监管 |
3.3.5 完善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 |
4 我国动物检疫监管制度研究 |
4.1 我国的检疫机构设置情况 |
4.1.1 兽医行政管理机构 |
4.1.2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 |
4.2 动物检疫监管相关法律法规 |
4.2.1 基本法律法规 |
4.2.2 地方行政法规 |
4.2.3 动物检疫技术法规 |
4.3 动物检疫监管人员 |
4.3.1 官方兽医 |
4.3.2 目前兽医管理体制下的动物检疫员 |
4.4 我国检疫监管制度的运行现状 |
4.4.1 我国检疫工作现状 |
4.4.2 我国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现状 |
5 检疫监管制度的比较研究 |
5.1 检疫监管理念的比较 |
5.2 兽医管理体制比较 |
5.3 动物卫生证书的比较 |
5.3.1 动物卫生证书内容比较 |
5.3.2 出具动物卫生证书的依据比较 |
5.4 动物卫生监管措施比较 |
5.4.1 全过程、规范化动物卫生监管 |
5.4.2 基于风险评估的动物卫生监管 |
5.5 人员素质的比较 |
5.5.1 兽医工作人员的比较 |
5.5.2 管理相对人的比较 |
5.6 检疫监管保障体系比较 |
5.6.1 法律法规体系比较 |
5.6.2 实验室技术支持体系比较 |
5.6.3 培训机制的比较 |
6 完善我国检疫监管制度的建议和措施 |
6.1 理顺兽医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检疫监管工作机制 |
6.2 进一步完善我国动物卫生法律体系 |
6.3 转变动物卫生监管理念,明确监管重点,实行分类监管 |
6.4 继续推进实施风险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措施 |
6.5 实施动物卫生监管的规范化管理 |
6.5.1 饲养环节的监管 |
6.5.2 屠宰环节的监管 |
6.5.3 市场流通环节的监管 |
6.5.4 运输环节的监管 |
6.5.5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人员的规范化管理 |
6.6 建立健全培训机制 |
6.7 建立企业诚信评价体系 |
6.8 建立健全兽医机构工作效能评价体系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优质肉鸡生产HACCP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 立题背景 |
2 研究必要性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HACCP发展现状 |
1 HACCP的概念 |
2 HACCP的起源 |
3 HACCP的特点 |
4 HACCP在国外的发展 |
5 HACCP在国内的发展 |
6 我国农业开展HACCP体系认证的前景 |
第三章 HACCP在我国畜禽生产中的应用情况 |
1 HACCP管理体系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
1.1 养猪生产的危害分析 |
1.2 针对关键控制点的预防措施 |
1.3 相关配套文件的制定完善 |
2 HACCP管理体系在家禽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
2.1 家禽养殖业危害分析 |
2.2 我国家禽养殖业危害控制措施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四章 研究建立优质肉鸡生产HACCP管理体系 |
1 术语和定义 |
2 建立HACCP体系的基础计划 |
3 制定HACCP计划的预备工作 |
4 运用HACCP管理体系建立的七大原理 |
5 全面分析优质肉鸡生产中各种危害 |
5.1 优质肉鸡生产工艺流程 |
5.2 按危害类别分析 |
5.3 按危害因素分析 |
6 确定优质肉鸡生产的关键控制点 |
6.1 关键控制点的确定 |
6.2 关键限值、监控程序和纠正措施建立 |
第五章 HACCP管理体系的应用与验证 |
1 HACCP管理规范及相关生产规程的配套制定 |
2 HACCP管理体系的示范应用 |
3 HACCP管理体系的验证 |
4 优质鸡商品代配套生产技术与HACCP体系的集成应用 |
4.1 集成共育、全进全出技术 |
4.2 大棚饲养新技术 |
4.3 全程颗粒饲料饲喂新技术 |
4.4 生态养殖新技术 |
第六章 配套制定优质肉鸡生产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 |
1 SSOP组织机构及工作职责 |
2 苗鸡标准 |
3 优质肉鸡防疫卫生管理标准 |
3.1 隔离 |
3.2 卫生消毒 |
3.3 消毒剂 |
3.4 环境卫生控制 |
3.5 饮水卫生 |
3.6 抗体监测检测标准 |
3.7 卫生指标检测标准 |
3.8 疫病诊疗制度 |
3.9 冷库疫苗管理标准 |
3.10 药物使用标准 |
3.11 废弃物处理标准 |
4 优质肉鸡饲养管理标准 |
4.1 商品代肉用鸡的饲养管理标准 |
4.2 商品代肉用鸡的饲养技术标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动物检疫制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动物检疫制度比较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定义 |
1.2.1 动物检疫的概念 |
1.2.2 动物检疫制度的概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国际组织对动物检疫的规定 |
2.1 OIE 简介 |
2.2 OIE 动物检疫相关标准和建议 |
2.2.1 OIE 对动物检疫的规定 |
2.2.2 OIE 在动物和动物产品进出口程序中涉及到的动物检疫要求 |
2.2.3 兽医职业道德 |
2.2.4 OIE 国际兽医证书 |
2.3 小结 |
3 国外动物检疫制度 |
3.1 美国动物检疫制度 |
3.1.1 美国动物检疫管理体系 |
3.1.2 美国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人员 |
3.1.3 美国动物检疫法律法规 |
3.1.4 美国动物检疫制度的运行机制 |
3.1.5 小结 |
3.2 加拿大动物检疫制度 |
3.2.1 加拿大动物检疫机构 |
3.2.2 加拿大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人员 |
3.2.3 加拿大动物检疫立法情况和相关法律 |
3.2.4 加拿大动物检疫制度的运行机制 |
3.2.5 小结 |
3.3 国外动物检疫制度的特点与共性 |
3.3.1 “严进宽出”的进出境检疫 |
3.3.2 风险评估制度 |
3.3.3 将国家监测计划的结果作为检疫出证的条件 |
3.3.4 区域化管理 |
4 我国的动物检疫制度 |
4.1 我国动物检疫工作机构 |
4.1.1 行政管理机构 |
4.1.2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 |
4.1.3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
4.2 我国动物检疫人员 |
4.2.1 官方兽医 |
4.2.2 动物检疫员 |
4.3 我国动物检疫法律规范 |
4.3.1 动物检疫行政法律规范 |
4.3.2 动物检疫技术法规 |
4.4 我国现行动物检疫制度的运行机制 |
4.4.1 产地检疫 |
4.4.2 屠宰检疫 |
4.4.3 运输检疫 |
4.5 我国现行动物检疫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
4.5.1 动物检疫监管理念存在误区 |
4.5.2 动物检疫对象缺失 |
4.5.3 动物检疫范围不明确 |
4.5.4 动物检疫规范亟待制定 |
4.5.5 动物检疫证明有待改进 |
4.5.6 动物移动检疫监管区域范围确定为出县境缺乏科学性 |
5 动物检疫制度的比较 |
5.1 动物检疫定义 |
5.2 动物检疫管理体制 |
5.2 动物检疫执法主体 |
5.3 动物检疫立法及法律体系 |
5.3.1 立法模式 |
5.3.2 行为模式的设置 |
5.3.3 制裁体系 |
5.4 动物移动检疫监管区域范围 |
6 对策和建议 |
6.1 转变动物检疫工作理念 |
6.1.1 对动物、动物产品实施全过程监管 |
6.1.2 进出境检疫引入风险管理 |
6.1.3 强化跨省运输和出入境流通检疫控制 |
6.1.4 加强动物、动物产品的可追溯监管 |
6.2 制定动物检疫对象 |
6.2.1 制定动物检疫对象的必要性 |
6.2.2 制定动物检疫对象的基本原则 |
6.2.3 制定动物检疫对象的基本思路 |
6.3 明确动物检疫范围 |
6.4 规范动物检疫活动 |
6.4.1 规范官方兽医人员的检疫行为 |
6.4.2 对检疫行为的规范 |
6.5 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动物检疫证明 |
6.6 重新界定动物移动的检疫监管区域范围 |
6.6.1 重新界定我国动物移动检疫监管范围的法律依据 |
6.6.2 改革我国动物移动检疫监管区域范围的具体思路 |
6.7 推进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的实施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对象(草案) |
附录2 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范围(草案) |
附录3 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规范(草案) |
作者简介 |
(9)无公害肉鸡生产中HACCP管理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国内外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体系现状研究 |
1.1 国外畜产品安全性管理 |
1.2 国外畜产品安全检测情况 |
1.2.1 国外畜产品安全性检测机构 |
1.2.2 国外畜产品安全检测与实验室的设置 |
1.3 国内畜产品安全控制状况 |
1.3.1 国内畜产品安全控制机构状况 |
1.3.2 我国质量安全检测体成绩 |
1.3.3 我国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 |
1.3.4 国内畜产品控制体系的标准存在的问题 |
1.4 我国在无公害认证方面的现状 |
1.4.1 实施无公害质量认证的意义 |
1.4.2 无公害畜产品认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
第二章 HACCP管理体系的概述 |
2.1 HACCP的意义 |
2.2 HACCP的产生 |
2.2.1 HACCP创立阶段 |
2.2.2 HACCP基本术语 |
2.2.3 HACCP的七个基本原理 |
2.2.4 HACP的应用阶段 |
2.3 HACCP在国内外畜产品领域的应用情况 |
2.3.1 HACCP在国外畜产品领域的应用情况 |
2.3.2 HACCP在国内畜产品领域的应用情况 |
2.4 HACCP体系与常规质量控制模式的区别 |
2.5 HACCP管理体系质量控制特点 |
2.6 HACCP、GMP和SSOP的关系 |
2.6.1 GMP简介 |
2.6.2 SSOP简介 |
2.6.3 GMP、SSOP和HACCP三者之间的关系 |
第三章 肉鸡业生产现状 |
3.1 世界肉鸡业现状 |
3.2 我国肉业鸡现状 |
3.2.1 我国目前肉鸡生产的状况 |
3.2.2 目前我国肉鸡的饲养方式 |
3.2.3 肉鸡养殖的经济效益 |
第四章 河南省肉鸡养殖企业调查、比较研究 |
4.1 调查企业存在的问题 |
4.1.1 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偏低 |
4.1.2 养殖场的环境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
4.1.3 产品(肉鸡)药物残留明显 |
4.1.4 消毒、防疫措施不到位 |
4.1.5 管理不规范化、制度化 |
4.2 无公害肉鸡生产中建立HACCP体系的必要性 |
4.2.1 什么是无公害肉鸡 |
4.2.2 建立HACCP体系的必要性 |
4.2.3 意义与前景分析 |
第五章 无公害肉鸡场HACCP体系建立与实施步骤 |
5.1 无公害肉鸡生产HACCP的基础计划 |
5.1.1 良好生产规范(GMP) |
5.1.2 无公害肉鸡生产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的建立 |
5.2 肉鸡养殖企业中HACCP体系的建立 |
5.2.1 企业简介 |
5.2.2 准备工作 |
5.2.3 肉鸡生产HACCP体系实施步骤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10)血浆蛋白粉对肉鸡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独创性声明 |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缩写和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我国肉鸡养殖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1.1 现状 |
1.2 存在的问题 |
1.3 疾病的预防 |
2.血浆蛋白粉研究进展 |
2.1 血浆蛋白粉的分类及其营养特性 |
2.2 血浆蛋白粉在动物生产上的应用效果 |
2.3 血浆蛋白粉的作用机理 |
2.4 影响血浆蛋白粉效果的因素 |
3.有待研究的问题及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3.1 有待解决的问题 |
3.2 本试验目的和意义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1~21日龄添加不同剂量血浆蛋白粉对肉鸡生产性能、免疫功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1.试验材料和试验设计 |
2.试验日粮 |
3.饲养管理 |
4.测定指标及方法 |
5.数据处理 |
6.结果与分析 |
试验二 不同阶段添加血浆蛋白粉对肉鸡生产性能、免疫功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1.试验材料和试验设计 |
2.试验日粮 |
3.饲养管理 |
4.测定指标及方法 |
5.数据处理 |
6.结果与分析 |
试验三 血浆蛋白粉对人工感染大肠杆菌肉鸡死亡率的影响 |
1.试验材料和试验设计 |
2.试验日粮 |
3.饲养管理 |
4.攻毒方法 |
5.观察指标 |
6.数据处理 |
7.结果与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全文结论 |
1.讨论 |
1.1 血浆蛋白粉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1.2 血浆蛋白粉对肉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1.3 血浆蛋白粉对肉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1.4 血浆蛋白粉对感染大肠杆菌肉鸡死亡率的影响 |
2.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肉鸡生产中的兽医卫生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非洲猪瘟背景下养猪场生物安全防控评价研究[D]. 蔡辛娟. 北京农学院, 2021(08)
- [2]典型肉鸡生产链中弯曲菌耐药性调查及风险评估研究[D]. 马立才.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3]食品安全卫生控制体系在冷冻羊肉生产企业中的建立和应用初探[D]. 贾红玲. 新疆农业大学, 2012(01)
- [4]乳酸改性沸石对感染沙门氏菌肉鸡的影响研究[D]. 张婷婷.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1)
- [5]我国检疫监管制度研究[D]. 于海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11)
- [6]优质肉鸡生产HACCP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研究[D]. 金波.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7)
- [7]HACCP体系应用于肉鸡企业研究进展[J]. 王飞生,芮汉明.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2)
- [8]动物检疫制度比较研究[D]. 沈向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11)
- [9]无公害肉鸡生产中HACCP管理体系的建立[D]. 王小建. 河南农业大学, 2007(04)
- [10]血浆蛋白粉对肉鸡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D]. 冶双德. 四川农业大学,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