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主体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主体性,直接税,孟子,儒家,孔子,哲学,不正当竞争。
非主体性论文文献综述
吕佳翼[1](2016)在《主体性、非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李泽厚哲学的发展脉络与叁重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主体性哲学的发展为线索,李泽厚哲学的发展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批判》一书初步提出主体性实践哲学(从外在主体性到内在主体性),主体性哲学论纲系列和"答问"对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发展(从群体主体性到个体主体性),"人自然化""情本体"对主体性实践哲学的背反和超越(从主体性到非主体性),"关系主义""情本体"的外在维度对主体性实践哲学的背反和超越(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主体性、非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是李泽厚哲学的叁重维度,后两者在同个方向的两个不同角度上对前者构成背反和超越。李泽厚哲学的此发展脉络与叁重维度的现实基础是中国独特的现代化道路,它们对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性("中国模式")及其"普世价值"从哲学理念的层面上为我们提供了某种启示。(本文来源于《科学经济社会》期刊2016年01期)
李晶晶[2](2015)在《德勒兹论运动——影像以及非主体性意识的可能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主要分析德勒兹基于运动—影像理论的意识概念。在其专着《电影1:运动—影像》中,德勒兹直接将运动—影像理论作为电影研究方法使用,同时也间接由这个理论提出了不同于现象学的意识概念。现象学将意识视为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toute conscience est conscience de quelque chose)o通过分析这一命题,德勒兹反思了现象学中的主体优先性。这种优先性使现象学无法有效解释无主体的电影运动。针对这一缺陷,德勒兹将目光投向柏格森,并提出:"意识即某物(toute conscience est quelque chose)。"为理解德勒兹的观点,本文将首先回顾德勒兹对于现象学的批评。之后,文章将解释德勒兹的主要思想来源,即柏格森的《物质与记忆》。在该书中,柏格森提出了与胡塞尔不同的另一种意识理论。接下来,文章将展示德勒兹对于柏格森意识理论的发展和推进。这个推进的结果即是运动—影像理论。该理论既能弥补现象学的缺陷,又能为理解电影提供新路径。最后,文章将聚焦于德勒兹对于主体性问题的立场。这一立场将有助于理解德勒兹对于现象学的顾虑及其对于柏格森的青睐。(本文来源于《清华西方哲学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徐润拓[3](2014)在《从主体性作者论、超主体性作者论到非主体性作者论——对西方作者论的一种批判性描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文论中的作者论有主体性作者论、超主体性作者论和非主体性作者论几种主要形态。主体性作者论将作者本人的才能、情感、意志、生活经历和体验等看作其创作的支配性因素,典型代表有天才论、传记批评、情感论、直觉论以及体验论等;超主体性作者论则认为作者受到了外在于他或他无法控制的力量的支配,比如神、无意识或集体无意识、意识形态以及传统等;非主体性作者论主要认为主体是一种语言的建构,受语言的支配,文本书写是一种语言的编织。(本文来源于《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潘平亮,万梅[4](2009)在《论非主体性因素对大学英语学习焦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认为非主体性因素从课程设置、学时分配、教学方法、成绩评价到教学设施等教学环境对学生的英语学习焦虑产生重要影响,并通过定量和定性的调查分析,从后现代教育语境对其成因和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教育与职业》期刊2009年05期)
张西红[5](2004)在《举办非主体性展览对纪念馆发展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潘天寿纪念馆是由潘天寿故居基础上经国家投资扩建,属画家个人纪念性博物馆,潘天寿的绘画作品及潘天寿生平是纪念馆的主体性展览并长期在馆内陈列。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要求博物馆在实现博物馆基本功能的同时,能够提供更多新的、多样性的服务和活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由于我们馆是画家个人纪念性博(本文来源于《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文集》期刊2004-04-01)
矫昌铜[6](2000)在《浅议非主体性不正当竞争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两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成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原因也十分复杂。本文按造成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不同,把不正当竞争行为分为两种。一种是主体性不正当竞争行为,一种是非主体性不正当竞争行为。 所谓主体性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采取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是经营(本文来源于《中国工商管理研究》期刊2000年03期)
李可奇[7](1991)在《第二步经济发展战略与所得税的非主体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一届叁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叁步走的战略部署.按照这个战略设想和新近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在第二步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阶段,为了防止经济上过热发展的波折,我们将坚持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经济的方针,以加强基础能源等短线产业为重点,以保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为目标,渐进地构筑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在正确处理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由温饱阶段迈入小康水平.(本文来源于《税收纵横》期刊1991年02期)
何国平[8](1990)在《论先秦儒家的非主体性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研讨中国传统文化,必然涉及对先秦儒家思想的评价。先秦儒家学说主要是人学,“其叁分之二都是关于人生问题的。”①先秦儒家虽最早提出人的问题,但又同时给人的发展设置了障碍。这不在于先秦儒家对人的哲学思考的初始性或低层次性,而根本在于它一开始就给“人”注入了非主体性的基因。主体性问题是从(本文来源于《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0年01期)
非主体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将主要分析德勒兹基于运动—影像理论的意识概念。在其专着《电影1:运动—影像》中,德勒兹直接将运动—影像理论作为电影研究方法使用,同时也间接由这个理论提出了不同于现象学的意识概念。现象学将意识视为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toute conscience est conscience de quelque chose)o通过分析这一命题,德勒兹反思了现象学中的主体优先性。这种优先性使现象学无法有效解释无主体的电影运动。针对这一缺陷,德勒兹将目光投向柏格森,并提出:"意识即某物(toute conscience est quelque chose)。"为理解德勒兹的观点,本文将首先回顾德勒兹对于现象学的批评。之后,文章将解释德勒兹的主要思想来源,即柏格森的《物质与记忆》。在该书中,柏格森提出了与胡塞尔不同的另一种意识理论。接下来,文章将展示德勒兹对于柏格森意识理论的发展和推进。这个推进的结果即是运动—影像理论。该理论既能弥补现象学的缺陷,又能为理解电影提供新路径。最后,文章将聚焦于德勒兹对于主体性问题的立场。这一立场将有助于理解德勒兹对于现象学的顾虑及其对于柏格森的青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主体性论文参考文献
[1].吕佳翼.主体性、非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李泽厚哲学的发展脉络与叁重维度[J].科学经济社会.2016
[2].李晶晶.德勒兹论运动——影像以及非主体性意识的可能性[J].清华西方哲学研究.2015
[3].徐润拓.从主体性作者论、超主体性作者论到非主体性作者论——对西方作者论的一种批判性描述[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4].潘平亮,万梅.论非主体性因素对大学英语学习焦虑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09
[5].张西红.举办非主体性展览对纪念馆发展的意义[C].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文集.2004
[6].矫昌铜.浅议非主体性不正当竞争行为[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0
[7].李可奇.第二步经济发展战略与所得税的非主体性[J].税收纵横.1991
[8].何国平.论先秦儒家的非主体性思想[J].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