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冲带论文_张江阳,孙珍,邱宁,张云帆,李付成

导读:本文包含了俯冲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马尼拉,喜马拉雅,尼泊尔,地震仪,重力场,地幔,多晶。

俯冲带论文文献综述

张江阳,孙珍,邱宁,张云帆,李付成[1](2019)在《基于粒子群算法的俯冲带叁维有效弹性厚度反演》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是表征岩石圈力学性质的参数,其反映了岩石圈挠曲变形的特征.本文在传统二维挠曲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俯冲及碰撞带的叁维薄板挠曲模型.并发展了基于粒子群算法的俯冲带叁维有效弹性厚度反演方法.该方法适用于挠曲参数存在横向差异的俯冲-碰撞带.最后利用该方法反演了马尼拉海沟处岩石圈的有效弹性厚度,结果显示:南海中央海盆岩石圈的有效弹性厚度随着距洋中脊距离的增加而增大;马尼拉海沟轴部弯矩在洋中脊两侧呈分段性变化,这表明南海俯冲板片在深部撕裂可能对浅部的挠曲形态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H.F.Yang,S.L.Yao,B.He,A.V.Newman,刘月[2](2020)在《尼科亚半岛俯冲带强震破裂对震中位置的依赖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断层震间闭锁分布常被用来定性分析未来强震危险性,为了进一步评估地震和海啸灾害,定量分析地震破裂分布则是更有效的手段。本文基于哥斯达黎加尼科亚半岛的断层震间闭锁模型,通过地震动力学破裂数值模拟,研究了该地区的地震情景破裂。首先根据断层闭锁程度估算初始应力分布,然后在不同部位成核进行动力学自发破裂数值模拟,分析情景地震的震级和断层面滑动分布特征。本研究基于两种断层闭锁模型进行模拟,结果显示约40%的震中位置最终发展成MW>7.2的大地震,我们发现震中位置越深,断层浅部的滑动量越大,这表明俯冲带强震的发震位置越深,引发海啸的风险也越大。此外,模拟事件中没有检测到MW6~7的中等强度破裂,这与尼科亚地区的实际观测结果一致。本研究揭示了震中位置决定地震震级和破裂分布,继而影响海啸的发生能力,这对基于闭锁模型分析断层破裂特征提出了挑战,也强调了定量评估俯冲带地震灾害和海啸灾害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译丛》期刊2020年01期)

吕川川,郝天珧,Rawlinson,Nicholas,赵亮,徐亚[3](2019)在《苏拉威西俯冲带结构与俯冲起始机制的叁维地震观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苏拉威西海具有独特的演化过程—位于北婆罗洲及苏禄岛弧下的苏拉威西海板块停止俯冲后,其俯冲板块的另一侧开始向苏拉威西岛俯冲,形成了诸如俯冲转换边缘、对向俯冲系统等独特的地质现象。针对这种同一板块一侧俯冲停止后在板块另一侧发育新俯冲的过程,科学界提出了众多的板块初始俯冲机制模式,如前陆盆地碰撞后发育新俯冲、大陆/岛弧边缘重力失稳后解耦后俯冲、岩石圈浅部小范围的地幔对流活动导致俯冲等14种初始模式。由于难以获得处于俯冲初始阶段俯冲带的深部岩石圈的地震观测资料,造成这些板块活动模式仍止步于推测。苏拉威西海区的天然地震观测资料不仅是研究苏拉威西海俯冲系统岩石圈深部构造及演化的基础,而且也是认识俯冲过程初始机制的关键一环。本文重点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研究计划"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所属重点项目"苏拉威西海与古南海对向俯冲系统的叁维地震观测与板块活动机制"在苏拉威西海区针对北苏拉威西海俯冲板片结构所开展的叁维地震观测研究。该项研究实验以揭示俯冲系统深部结构与板块活动机制为目标,通过多边国际合作,于2019年8月15—25日在苏拉威西海区成功投放了27台国产宽频带海底地震仪(BBOBS),拟采集10个月的天然地震数据。同时计划利用印尼合作方的陆区地震台站数据,与OBS数据一同开展研究区岩石圈叁维结构的地震学研究与数值模拟,认识俯冲下插板片的变形形态与特征、上覆地壳增厚程度及与俯冲系统持续作用过程之间的关系,讨论该地区独特俯冲系统的初始机制。(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9年05期)

徐敏,狄会哲,周志远,李海勇,林间[4](2019)在《俯冲带水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研究进展与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俯冲带系统是研究地球水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的天然实验室。俯冲板片所携带的水进入俯冲带系统,显着影响俯冲板片上地幔蛇纹石化程度、岛弧岩浆活动以及俯冲带地震机制等构造动力学过程。沿着环太平洋俯冲带,由主动源地震探测得到的板片含水量结果可以很好地解释区域相关地震观测,同时由被动源地震探测到的上地幔低速异常区域都与俯冲板片断层发育区相一致。多道反射地震探测与数值模拟都揭示了俯冲板块正断层广泛存在,可穿透莫霍面,深度可达海底下至少20 km。俯冲板块正断层为流体进入地壳与上地幔提供了重要通道,导致上地幔蛇纹石化程度达到1.4%,甚至更高。在洋壳俯冲过程中,随着温压增加,在不同深度脱水形成不同性质流体与地幔反应。通过俯冲带流体包裹体和交代成因矿物等的研究发现水岩相互作用广泛存在。本文旨在回顾俯冲板片含水量探测及水岩相互作用研究,简述近年来取得的重要进展以及对将来相关研究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9年05期)

刘亢,李海兵,李亦纲,王金萍[5](2019)在《基于尼泊尔Mw7.8地震的喜马拉雅俯冲带滑坡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多数大地震发生在俯冲带地区,然而对于俯冲带地震诱发的滑坡研究并不多见。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廓尔喀县发生了Mw7.8地震,为喜马拉雅俯冲带近70年来的首次强震,震源机制解表明为低角度逆冲型的俯冲带地震,触发了大量滑坡、崩塌等地震次生灾害。通过遥感解译和现场调查获取2072组地震滑坡信息,揭示滑坡多数分布在海拔1000m~3000m之间,高喜马拉雅与低喜马拉雅的过渡区域,基本沿主中央逆冲断裂断裂(MCT)展布,地势落差大。早期断裂活动频繁,由中、高级变质岩和新生代浅色花岗岩变为古生代沉积岩和少量岩浆岩组成的逆冲岩席,易于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滑坡坡度值优势分布区间为35°~40°,与中国西部地区一致,说明地震滑坡坡度分布与大的构造背景相关性较小,可能受局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因素控制。坡向值的优势分布区间为120°~200°,与水平形变场关系紧密。以尼泊尔地震滑坡为例探讨了喜马拉雅俯冲带地震滑坡的特征:滑坡点明显呈相对较宽的矩形区域展布,受深部逆冲推覆构造低倾角的断层破裂面影响较大,滑坡全部位于上盘,由于地震运动的惯性作用,在坡向与上盘逆冲方向一致的斜坡上容易诱发地震滑坡。(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刘心哲,陈文文,邢军辉,吴晓阳,安隆[6](2019)在《南桑威奇俯冲带大地水准面异常及其地幔对流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南桑威奇俯冲带为例,根据EGM2008超高阶地球重力场模型、卫星重力数据为基础,利用移去-恢复原理计算了研究区大地水准面,实现了研究区不同场源深度大地水准面异常信息的分离,根据Runcorn模型计算了研究区小尺度地幔对流应力场,并结合天然地震空间展布和前人研究成果,对俯冲带结构特征与地幔对流模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南桑威奇俯冲带具有俯冲倾角较大、地震震级较低、弧前侵蚀明显等典型的马里亚纳型俯冲带特征,俯冲带南北部俯冲深度存在明显差异,中段偏北俯冲深度可达500 km;受到软流圈与上地幔上部物质密度差异的控制,东斯科舍海脊下存在沿海脊轴向南流动强地幔流;俯冲带结构与小尺度地幔对流应力场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本研究对于搞清南桑威奇俯冲带深部构造特征,理解俯冲运动、地幔对流方向及其动力控制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王红丽,赵强,黄金莲,范建柯[7](2019)在《马尼拉俯冲带北段增生楔形态结构及演化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马尼拉增生楔的形态结构并加深对其演化过程的理解,本文对横穿马尼拉俯冲带北段的几条典型地震剖面进行了深度偏移处理,得到迭前深度偏移剖面和深度-速度模型,并对马尼拉增生楔的形态结构及内部特征进行了精细解释,将马尼拉增生楔分为原始沉积段、褶皱变形段、逆冲推覆段和背逆冲段四个部分,分别代表增生楔演化的不同阶段。推断马尼拉增生楔下部存在由早期仰冲的菲律宾海板块的残留块体构成的弧前基盘,弧前基盘是控制马尼拉增生楔形成演化的关键构造。弧前基盘前端是拆离滑脱面突然降阶并在地震剖面上"隐没"的部位;弧前基盘向增生楔底部的不断挤入导致了逆冲脱序断层的渐次发育以及增生楔向弧前基盘之上的不断爬升,导致了增生楔上、下陆坡地貌的分化,并为褶皱变形段和逆冲推覆段的地层形变提供了主要的应力。(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姜明秀,张潇男,康莉莉[8](2019)在《俯冲带板内地震水平加速度谱的阻尼比修正系数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目的是建立一个阻尼比修正系数模型用来调整5%阻尼比设计反应谱,得到其他阻尼比的设计反应谱。数据采用从日本KiK-net和K-NET网站中获得的4 695条俯冲带板内地震的强震记录,基于场地周期的分类方法将其分为四类。运用统计分析建立仅考虑场地类别和谱周期的阻尼比修正系数模型,可用于调整不考虑震级和震源距的设计反应谱。模型总残差和总残差标准差分为事件间、事件内残差及其残差标准差;通过随机效应模型将事件内分离为场地间、场地内残差及其残差标准差。这些标准差可评估震源效应、场地效应以及路径效应对模型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偏差是由震源效应、场地效应和路径效应引起的;长周期震源效应引起的随机误差要大于其他效应引起的随机误差;低阻尼情况下场地效应导致的随机误差要小于路径效应引起的随机误差。为了提供一个简单便于调整规范设计反应谱的模型,研究模型暂未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9年04期)

唐盼,郭顺[9](2019)在《绿帘石记录俯冲带变质流体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俯冲带是连接地球表生圈层和深部圈层的关键纽带,深刻影响着地球内部的运行方式和人类宜居环境。俯冲板片脱水释放的高压-超高压变质流体控制着俯冲带诸多重要地质过程,如地幔楔交代和部分熔融、岛弧岩浆活动、中/深源地震以及地球内部的元素迁移和分异等等。深入了解这些流体的源区、运移、成分和物理化学条件是理解这些流体性质和行为的前提和关键。绿帘石是俯冲带变质岩中一个常见的含水造岩矿物,具有较宽广的稳定温压范围(绿片岩相-榴辉岩相)、较高的微量元素含量和缓慢的体扩散行为(如Sr、Pb、Th、U、Cr、V和LREE),能够指示俯冲带(多期)变质流体活动和地球化学效应。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俯冲带变质绿帘石研究的主要进展及其在揭示俯冲带流体活动方面的重要应用,包括探究俯冲带流体的起源、成分特征、运移方式、氧逸度条件、交代效应和多期次结晶行为。这些研究表明绿帘石是一个极好的变质流体活动记录器,能够为理解俯冲带流体活动和深部元素迁移提供关键信息。(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高晓英,王玲,孟子岳,王思翔[10](2019)在《大陆俯冲带地壳深熔作用的记录:来自超高压变质岩中多相晶体包裹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陆碰撞过程中会发生广泛的部分熔融现象,形成深熔熔体。深入认识深熔熔体的组成和演化是大陆俯冲带化学地球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在熔融过程中产生的熔体会被超高压岩石中的转熔矿物所捕获,最终以多相晶体包裹体(multiphase crystal inclusion,简称MCI)的形式保存下来。多相晶体包裹体通常具有典型的负晶形和爆裂纹,主要以硅酸盐和碳酸盐矿物为主含有少量的硫酸盐矿物。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原位微区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多相晶体包裹体是由岩石部分熔融产生的初始硅酸盐或/和碳酸盐初始熔体熔体结晶而成。在降压折返过程中,高压岩石中的含水矿物,如多硅白云母、钠云母和帘石等脱水引发部分熔融产生硅酸盐熔体,而碳酸盐熔体则由碳酸盐矿物部分熔融产生。富Na矿物如钠云母脱水熔融产生的包裹体具有相对较高的Na含量,而部分富K的包裹体主要由富K矿物如多硅白云母脱水熔融所产生。近年来随着微区原位技术的飞速发展,从矿物的形态结构到矿物地球化学组成的测定技术有了飞速发展,通过对超高压岩石中包裹的多相晶体的详细研究,可限定大陆碰撞造山过程中部分熔融的组成、时限和形成机制,对大陆深俯冲的构造热演化和折返机制有重要制约。(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期刊2019年04期)

俯冲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断层震间闭锁分布常被用来定性分析未来强震危险性,为了进一步评估地震和海啸灾害,定量分析地震破裂分布则是更有效的手段。本文基于哥斯达黎加尼科亚半岛的断层震间闭锁模型,通过地震动力学破裂数值模拟,研究了该地区的地震情景破裂。首先根据断层闭锁程度估算初始应力分布,然后在不同部位成核进行动力学自发破裂数值模拟,分析情景地震的震级和断层面滑动分布特征。本研究基于两种断层闭锁模型进行模拟,结果显示约40%的震中位置最终发展成MW>7.2的大地震,我们发现震中位置越深,断层浅部的滑动量越大,这表明俯冲带强震的发震位置越深,引发海啸的风险也越大。此外,模拟事件中没有检测到MW6~7的中等强度破裂,这与尼科亚地区的实际观测结果一致。本研究揭示了震中位置决定地震震级和破裂分布,继而影响海啸的发生能力,这对基于闭锁模型分析断层破裂特征提出了挑战,也强调了定量评估俯冲带地震灾害和海啸灾害的重要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俯冲带论文参考文献

[1].张江阳,孙珍,邱宁,张云帆,李付成.基于粒子群算法的俯冲带叁维有效弹性厚度反演[J].地球物理学报.2019

[2].H.F.Yang,S.L.Yao,B.He,A.V.Newman,刘月.尼科亚半岛俯冲带强震破裂对震中位置的依赖性研究[J].世界地震译丛.2020

[3].吕川川,郝天珧,Rawlinson,Nicholas,赵亮,徐亚.苏拉威西俯冲带结构与俯冲起始机制的叁维地震观测[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9

[4].徐敏,狄会哲,周志远,李海勇,林间.俯冲带水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研究进展与启示[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9

[5].刘亢,李海兵,李亦纲,王金萍.基于尼泊尔Mw7.8地震的喜马拉雅俯冲带滑坡分布规律研究[J].地质学报.2019

[6].刘心哲,陈文文,邢军辉,吴晓阳,安隆.南桑威奇俯冲带大地水准面异常及其地幔对流特征分析[J].海洋科学.2019

[7].王红丽,赵强,黄金莲,范建柯.马尼拉俯冲带北段增生楔形态结构及演化过程[J].海洋科学.2019

[8].姜明秀,张潇男,康莉莉.俯冲带板内地震水平加速度谱的阻尼比修正系数模型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9

[9].唐盼,郭顺.绿帘石记录俯冲带变质流体活动[J].岩石学报.2019

[10].高晓英,王玲,孟子岳,王思翔.大陆俯冲带地壳深熔作用的记录:来自超高压变质岩中多相晶体包裹体的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9

论文知识图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煌斑岩87Sr/86Sr-...四川盆地晚叁迭世地层及古构造背景(...Ⅰ.多金属矿...研究区大地构造分区图(据青海省地质...帕米尔及邻区构造发育特征及陆内深俯...盆地的深地震反射结构和构造解释图

标签:;  ;  ;  ;  ;  ;  ;  

俯冲带论文_张江阳,孙珍,邱宁,张云帆,李付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