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难降解物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物,马尾松,物质,燃料,乙醇,约克,马赛。
难降解物质论文文献综述
丁智晖,董子萱,于水利[1](2018)在《难降解有机物质的生物降解技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广泛存在于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难降解化学物质,一方面为人们的物质生活提供方便,另一方面因难降解的特性长期滞留于人们的生活空间,因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特性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潜在危险。为了减轻难降解有机物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危害,国内外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处理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主要方法包括生物法、物化法、化学氧化法等。本文将根据国内外生物处理难降解有机物的进展作一简要介绍。(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张艳,张丹桔,李勋,刘华,张明锦[2](2016)在《马尾松人工林林窗边缘效应对樟和红椿凋落叶难降解物质分解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凋落物分解袋,以四川低山丘陵区马尾松人工林人工砍伐形成的7个不同面积的林窗边缘(100、225、400、625、900、1225、1600 m~2)为研究对象,以林下为对照,研究了2种乡土树种——樟和红椿凋落叶难降解物质(木质素、纤维素、总酚、缩合单宁)在不同大小林窗边缘的降解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林下与不同大小林窗边缘相比较,红椿凋落叶中除纤维素外,其余难降解物质的降解率以及樟凋落叶木质素降解率均显着高于林下.在全年分解过程中,2种凋落叶4种难降解物质的降解率总体均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其中,缩合单宁降解最快,其次是总酚和纤维素,而木质素降解最慢.随林窗面积的增大,红椿凋落叶除纤维素外,其余难降解物质在中型林窗边缘(400、625 m~2)具有相对较高的降解率,而樟凋落叶的木质素在625 m~2林窗边缘时也表现出较高的降解率.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难降解物质降解率与凋落叶袋内温度和凋落物质量均呈显着相关.中型林窗(400~625 m~2)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难降解物质的降解具有更显着的边缘效应,而这种边缘效应与物种有一定关联.(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张艳,张丹桔,张健,杨万勤,邓长春[3](2015)在《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大小对两种凋落叶难降解物质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林窗通过改变森林微环境及土壤环境而影响凋落物难降解物质的降解,目前关于人工林林窗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难降解物质影响的研究较少。该文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人工砍伐形成的7个不同面积的林窗(G1:100 m2、G2:225 m2、G3:400 m2、G4:625 m2、G5:900 m2、G6:1 225 m2、G7:1 600 m2)为研究对象,以林下为对照,研究了林窗大小对两种乡土树种——樟(Cinnamomum camphora)和红椿(Toona ciliata)凋落叶分解过程中难降解物质(木质素、纤维素、总酚、缩合单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林窗大小对林窗中心红椿凋落叶缩合单宁、总酚、木质素的含量有显着影响,对其纤维素含量和樟凋落叶中4种难降解物质含量均无显着影响。随着林窗面积的增大,红椿凋落叶中除纤维素含量外的其余3种难降解物质含量,中小型林窗(G1–G5,G1:100 m2,G2:225 m2,G3:400 m2,G4:625 m2,G5:900 m2)低于大型林窗(G6、G7,G6:1 225 m2,G7:1 600 m2)。2)林窗不同位置,只有红椿凋落叶中缩合单宁含量林窗中心显着低于边缘,其余难降解物质含量和樟凋落叶中4种难降解物质含量均无显着差异。樟凋落叶的木质素含量在G3林窗显着低于林下;红椿凋落叶除纤维素含量外的其余难降解物质含量,中小型林窗从林窗中心到边缘均显着低于林下。3)随着分解时间的延长,两种凋落叶都表现出缩合单宁、纤维素含量降低,木质素含量升高,总酚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型林窗(100–900 m2)较大面积林窗干扰更有利于凋落叶中难降解物质的降解,而林窗内的环境异质性应该是凋落物中难分解物质分解动态的主要调控因子,并且这种效应依赖于初始凋落物质量。(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赵丽[4](2014)在《有毒难降解物质对活性污泥毒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某市某工业区废水的成分与其配套的新改造的工业污水处理厂进行研究,在分析某市化工区产生的废水水质和水量的基础上,调查研究了影响工业污水处理厂排水稳定达标的因素和物质。以该污水处理厂的进出水、各个单元进出水为研究对象,筛选出难以被活性污泥微生物降解的1,2,3-叁甲基苯、1,2,3,4-四甲基苯、五甲基苯、2-甲基萘和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五种芳香类有毒难降解物质。本研究主要针对这五种有毒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分别进行好氧和厌氧生物毒性实验,来确定其对污水处理厂生物处理系统活性污泥的毒性阈值。主要结论如下:1)好氧毒性实验表明,在好氧条件下1,2,3-叁甲基苯、1,2,3,4-四甲基苯、五甲基苯、2-甲基萘和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的对好氧活性污泥呼吸半数抑制浓度(EC50)分别为:100.23mg/L、96.41mg/L、126.38mg/L、82.29mg/L、47.77mg/L。根据EC50得出五种有毒难降解有机物对好氧活性污泥的毒性大小为: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2-甲基萘>1,2,3,4-四甲基苯>1,2,3-叁甲基苯>五甲基苯。2)笔者认为对活性污泥的抑制率只要不超过EC20是可以允许的,因此受试物的最高可允许浓度为其对活性污泥的EC20。1,2,3-叁甲基苯、1,2,3,4-四甲基苯、五甲基苯、2-甲基萘、2,6-二叔丁基苯酚在好氧处理系统中最高可允许浓度(EC20)分别为31.72.mg/L、43.63mg/L、59.39mg/L、25.34mg/L、10.72mg/L。3)在厌氧条件下1,2,3-叁甲基苯、1,2,3,4-四甲基苯、五甲基苯、2-甲基萘和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的最终(120小时)半数抑制浓度(EC50)分别为:104.07mg/L、240.64mg/L、173.30mg/L、79.79mg/L和109.20mg/L。五种有毒难降解有机物对厌氧微生物活性的毒性大小顺序为:2-甲基萘>1,2,3-叁甲基苯>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五甲基苯>1,2,3,4-四甲基苯。(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5](2014)在《研究发现可“消化”难降解生物质的酶家族》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来自加拿大约克大学和法国马赛第一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自然-化学生物学》杂志上报告称,他们拓展开发了第二代生物燃料。研究发现,有一种酶家族能够把在自然中"难以消化"的生物质降解为自身糖的成分。第一代生物燃料对于寻找可再生能源和能源安全产生了一定影响,特别是利用自然界中"易于消化"的生物质如玉米淀粉来制造生物乙醇。但这种方法需要大量能源作物,由此占用了宝贵的可耕土地,进而危及到食品价格的稳定,还限制了生(本文来源于《广州医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6](2014)在《新发现一类酶可“消化”难降解的生物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加拿大约克大学和法国马赛第一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拓展开发第二代生物燃料方面取得了显着进步。他们发现,有一种酶家族能够把在自然界中"难以消化"的生物质降解为自身糖的成分。该研究结果刊登在2012年12月22日的《自然·化学生物学》上。第一代生物燃料对于寻找可再生能源和能源安全产生了一定影响,特别是利用自然界中"易于消化"的生物质如玉米淀粉来制造生物乙醇。但这种方法需要大量能源作物,由此占用了宝贵的可耕土地,进而危及到食品价格的稳定,(本文来源于《化学分析计量》期刊2014年01期)
[7](2013)在《加拿大新发现一类酶可“消化”难降解的生物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加拿大约克大学和法国马赛第一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拓展开发第二代生物燃料方面取得了显着进步。(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13年36期)
华凌[8](2013)在《新发现一类酶可“消化”难降解的生物质》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讯(记者华凌)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2月23日(北京时间)报道,加拿大约克大学和法国马赛第一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拓展开发第二代生物燃料方面取得了显着进步。他们发现,有一种酶家族能够把在自然中“难以消化”的生物质降解为自身糖的成分。该研究结果刊登在12月2(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3-12-24)
孙倩[9](2013)在《基于微生物共代谢作用去除废水中难降解物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共代谢是微生物特殊的代谢类型,可对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进行高效去除,并具有技术经济优势。本文探讨了共代谢的生化机制和特点、共代谢作用的影响因素,同时综述了共代谢作用在国内处理难降解性污染物工艺技术的应用及研究状况,其中,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在处理难降解性污染物方面具有光明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科技致富向导》期刊2013年35期)
孙伟华[10](2013)在《印染废水中难降解物质电离辐射及生物耦合处理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印染废水种类繁多,但多属有机废水,常用以生物为核心的工艺处理。聚乙烯醇(PVA)和偶氮染料是印染废水中典型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对生物工艺造成了很大冲击。本研究旨在将电离辐射技术(IR)应用为难降解有机印染废水的预处理技术,以提高其可生化性,并探索IR与生物工艺耦合的可行性。应用放射源钴-60产生的γ射线辐照PVA水溶液的研究表明,在本研究条件下,PVA水溶液的可生化性随吸收剂量的增加而升高。PVA330mg/L的中性溶液接受9kGy辐照后与活性污泥混合液的比耗氧吸收速率(SOUR)在反应0.5h时被提高了34%。另外,PVA的去除是辐照降解和辐照聚合共同作用的结果。中性条件下,PVA浓度较低时,如330mg/L,以羟基自由基(OH)和氢原子(H)的辐照降解作用为主;PVA浓度较高时,如3000mg/L,以OH的辐照聚合/交联作用为主,且酸性环境利于PVA辐照聚合的发生。γ辐照偶氮染料茜素黄-GG(AY-GG)水溶液的研究表明,IR对改善其可生化性和急性生物毒性的效果明显。100mg/L AY-GG水溶液在接受辐照初期(<1kGy)会产生对好氧微生物有抑制作用的中间产物,水溶液的SOUR曲线明显下降。随辐照继续(>1kGy),其SOUR曲线逐步升高。9kGy时,水溶液的发光细菌急性生物毒性也明显降低。另外,γ辐照含AY-GG和PVA的模拟印染废水的研究表明,IR对改善该废水的可生化性和急性生物毒性都有明显效果,且在辐照初期同样发现了对微生物产生抑制的中间产物,并随继续辐照而被消除。应用电子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辐照处理实际印染废水研究表明,可生化性差(BOD5/COD <0.3)的废水适合IR-生物工艺处理。为此,本研究选择含PVA印染废水(BOD5/COD <0.1)进行电子束辐照—膜生物反应器(MBR)耦合工艺处理。结果表明,IR预处理缓解了PVA(Mw:74800~79200)对超滤膜(孔径0.02μm)的堵塞,成功实现了含高分子PVA印染废水的IR-MBR耦合处理。此外,IR联合臭氧(O3)处理PVA水溶液和AY-GG水溶液时,均发现“协同效应”。该效应不仅表现在IR与O3同时作用下对OH产额的协同增加上,还表现在先进行O3氧化、再进行IR处理的组合方式对水中有机物的协同去除上。(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3-06-01)
难降解物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凋落物分解袋,以四川低山丘陵区马尾松人工林人工砍伐形成的7个不同面积的林窗边缘(100、225、400、625、900、1225、1600 m~2)为研究对象,以林下为对照,研究了2种乡土树种——樟和红椿凋落叶难降解物质(木质素、纤维素、总酚、缩合单宁)在不同大小林窗边缘的降解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林下与不同大小林窗边缘相比较,红椿凋落叶中除纤维素外,其余难降解物质的降解率以及樟凋落叶木质素降解率均显着高于林下.在全年分解过程中,2种凋落叶4种难降解物质的降解率总体均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其中,缩合单宁降解最快,其次是总酚和纤维素,而木质素降解最慢.随林窗面积的增大,红椿凋落叶除纤维素外,其余难降解物质在中型林窗边缘(400、625 m~2)具有相对较高的降解率,而樟凋落叶的木质素在625 m~2林窗边缘时也表现出较高的降解率.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难降解物质降解率与凋落叶袋内温度和凋落物质量均呈显着相关.中型林窗(400~625 m~2)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难降解物质的降解具有更显着的边缘效应,而这种边缘效应与物种有一定关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难降解物质论文参考文献
[1].丁智晖,董子萱,于水利.难降解有机物质的生物降解技术分析[J].当代化工研究.2018
[2].张艳,张丹桔,李勋,刘华,张明锦.马尾松人工林林窗边缘效应对樟和红椿凋落叶难降解物质分解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6
[3].张艳,张丹桔,张健,杨万勤,邓长春.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大小对两种凋落叶难降解物质含量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5
[4].赵丽.有毒难降解物质对活性污泥毒性的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4
[5]..研究发现可“消化”难降解生物质的酶家族[J].广州医学院学报.2014
[6]..新发现一类酶可“消化”难降解的生物质[J].化学分析计量.2014
[7]..加拿大新发现一类酶可“消化”难降解的生物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
[8].华凌.新发现一类酶可“消化”难降解的生物质[N].科技日报.2013
[9].孙倩.基于微生物共代谢作用去除废水中难降解物质的研究进展[J].科技致富向导.2013
[10].孙伟华.印染废水中难降解物质电离辐射及生物耦合处理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