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形态论文_余鹏,项佩,高金玲,李媛

导读:本文包含了相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相容性,合金,聚丙烯,微观,乳状液,丝素,丁烯。

相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余鹏,项佩,高金玲,李媛[1](2019)在《基于相形态结构的PLA/PBS共混物微孔发泡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不同组分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添加到聚乳酸(PLA)基体中形成非相容共混体系,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方法制备出孔间高度连通的微孔发泡材料。将PBS添加到PLA基体中降低了共混体系的熔体粘度,异相成核作用致使泡孔密度增加、泡孔尺寸和泡孔壁厚度减小,这都将有利于增大泡孔连通的概率。泡孔结构数据表明,当PBS含量为20%(质量分数)、发泡温度为100℃时,得到的泡孔尺寸最小(9. 51μm),泡孔密度最大(18. 6×10~8cells/cm3~),开孔率最大(98. 2%)。基于PLA/PBS相态结构提出了共混物发泡样品的开孔机理,熔体粘度较低的PBS分散相随着泡孔长大而被拉伸变形直至破裂,熔体粘度较高的基体相PLA可作为泡孔的支撑骨架而不至于塌陷。(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20期)

钟金池,王霞,邱碧薇,钱忠健,李晓燕[2](2019)在《聚丙烯叁元共混物相形态的预测及成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熔融共混挤出的方法制备不同组成比的聚丙烯(PP)/乙烯-辛烯共聚物(POE)/高密度聚乙烯接枝马来酸酐(HDPE-g-MAH)叁元共混物,采用铺展系数法和最小自由能模型对PP/POE/HDPE-g-MAH共混物的相形态进行了预测,并对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两种方法预测结果均表明,此叁元共混物相形态呈现出少含量的POE和HDPE-g-MAH各自分散的状态,与实验观察的结果基本一致。但对PP叁元共混物相形态观察发现,体系中还存在POE包覆HDPE-g-MAH的核壳结构分散相。为了研究叁元共混物相形态的成因,分析了组分间相容性、分散相黏度及组成比对共混物微观形态的影响。流变测试与动态热机械分析结果表明,分散相黏度差异及组分间的相容性是相形态结构的主要成因,组成比对分散相形态种类和尺寸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9年S1期)

曹亚南,张玉芳[3](2019)在《增容剂对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丙烯共混体系相形态、热稳定性与流变性能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丰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纤维品种,以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接枝马来酸酐(EVA-gMAH)、乙烯-辛烯共聚物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OE-g-GMA)和乙烯-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EMG)为增容剂,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不同组成比例的PBT/PP共混物,通过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法、热失重分析法和毛细管流变仪等手段测试了共混物,考察增容剂种类和用量对共混物结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混物PBT/PP为不相容体系,选择共混物PBT/PP为70/30(质量比)时加入3种增容剂,发现增容剂对PBT/PP共混的增容效果为:EMG>POE-g-GMA>EVA-g-MAH。共混物的熔点无明显变化,分解温度增加,耐热性增强。对比不同种类增容剂含量为1份的共混物,其表观黏度均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减小,说明改性共混物是假塑性流体。(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9年06期)

蒋果,张梦迪,余立,汪峰[4](2019)在《PPC/PHB吹塑薄膜的相形态、力学和阻隔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挤出吹塑成型制备PPC/PHB复合材料薄膜,研究薄膜的微观形态与力学性能和阻隔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薄膜的拉伸强度随着PHB含量的增大逐渐增大,薄膜的纵向拉伸强度比横向拉伸强度高,横向直角撕裂强度比纵向略高,这与薄膜沿拉伸方向发生了一定的取向有关;薄膜的水蒸气渗透系数和氧气渗透系数均随着PHB含量的增大而不断减小,表明其阻水及阻氧性能得到提高;当PHB含量为30%(质量分数)时,与纯PPC相比,复合材料薄膜的氧气阻隔性能提升了约5倍。分别采用Fricke和Nielsen理论模型预测PPC/PHB复合材料薄膜的阻隔性能,探究影响PPC/PHB共混薄膜阻隔性能的作用机制,可为高阻隔性能的PPC/PHB复合材料制备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9年04期)

程筒,姚勇波,元伟,崔世强,张玉梅[5](2019)在《凝固条件对纤维素/丝素蛋白纤维相形态及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纤维具有光滑柔顺、透气吸湿等优点,然而天然蛋白纤维产量有限。再生蛋白纤维的制备通常采用与其它成纤高分子接枝或共混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再生蛋白纤维的断裂强度。选用同为天然高分子的纤维素为基体,以共溶剂溶解纤维素与蛋白质,进而纺丝成形制得力学性能满足要求的纤维素/丝素蛋白共混纤维。为了探究凝固剂组成对纤维素/丝素蛋白共混纤维相形态及性能的影响,选用水、乙醇、乙醇/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BMIM]Cl)等作为凝固剂。研究发现:乙醇作为凝固剂时,纤维素与丝素蛋白能很好地同时凝固;而当在乙醇凝固浴中加入适量的[BMIM]Cl径向均匀分散。通过对凝固剂组成的调控能有效提升纤维的力学强度。(本文来源于《合成纤维》期刊2019年04期)

徐晓榕,夏新曙,黄宝铨,林鸿裕,杨裕金[6](2018)在《甲基丙烯酸甲酯-有机硅-苯乙烯对PLA/PBAT共混物相形态和应力松弛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聚乳酸/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甲基丙烯酸甲酯-有机硅-苯乙烯(PLA/PBAT/S-2001)共混物,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旋转流变仪和电子万能试验机等表征手段研究了不同含量S-2001对共混体系微观结构、流变行为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2001能够降低共混体系中分散相颗粒尺寸,改善界面黏结力,提高体系的储能模量、损耗模量和复数黏度,增强马拉哥尼应力松弛;当S-2001添加量为9份(质量份,下同)时,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从5.8kJ/m~2上升至40.4kJ/m~2,提高了596.6%;S-2001具有增韧增容双重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塑料》期刊2018年12期)

张亚鑫,李思,王卫强,王国付,项楠[7](2018)在《分散相形态对原油乳状液黏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不同的水体积分数、搅拌速度和温度条件下制备油包水型乳状液,模拟混输过程中遇到的不同情况,分析了乳状液液滴粒径分布规律及其与黏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乳状液中水的体积分数小于60%时,随着搅拌速度的加快,乳状液分散相的平均粒径变小,黏度变大;随着温度的升高,乳状液分散相的平均粒径变大,黏度逐渐降低;随着水体积分数的增加,分散相液滴平均粒径变大,黏度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但是,当水体积分数大于60%时,随着水体积分数的增加,乳状液的黏度大幅度降低,乳状液流型发生变化。研究结果对管输的安全运行和集输工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李宁,张利民,邢辉,张蓉,殷鹏飞[8](2018)在《交流电脉冲调控Al-7%Si合金中α-Al相形态演化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低压交流电脉冲下Al-7%Si合金初生α-Al相的微观组织演化规律,数值模拟了合金熔体中的电流及电磁力分布,结合模型中嵌入金属网的方法,对电脉冲调控微观组织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无论砂型还是金属网内、外,α-Al树枝晶随着脉冲电流密度的增大而更细化,然而部分组织形貌由树枝状向蔷薇状的转变与脉冲电流密度和位置都有关。相同的电脉冲下,当脉冲电流密度足够大时,砂型中与金属网内、外的α-Al相组织形貌存在显着差异。分析认为,初生α-Al相组织的变化主要是由脉冲电磁力驱动的熔体对流作用引起的;此外通过计算熔体流动状态雷诺数,预测了不同密度电脉冲作用下Al-7%Si合金中初生α-Al相的形貌。(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8年22期)

林波,许锐,李浩宇,张卫文[9](2018)在《再生铸造Al-Cu合金中富Fe相形态及控制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Fe是铝合金中的有害杂质元素,废铝再生时Fe将不断累积,控制富Fe相的危害是促进废铝回收和高效利用的关键环节。综述了铸造Al-Cu合金中富Fe相的研究现状,包括富Fe相的类型以及富Fe相的控制方法。结果表明,在AlCu合金中富Fe相的形貌与种类取决于不同的合金成分以及铸造工艺条件,其存在形式主要是针状β-Fe,Al3(FeMn)以及汉字状的α-Fe、AlmFe、Al6(FeMn)相。针状β-Fe被认为是热处理过程中最稳定的富Fe相,其他富Fe相将在热处理过程中发生固态相变,最终转变成β-Fe。改变富Fe相形态是控制富Fe相的有效方式,主要方法包括中和变质、改变熔铸工艺和施加外场作用,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富Fe相增多对铝合金的危害。开发更加有效的中和变质剂或者高效、经济的除Fe技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铸造Al-Cu合金中富Fe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重力铸造条件下的,而对于超声波、压力等特种条件下富Fe相的研究将受到重视。(本文来源于《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期刊2018年08期)

杨云明,郭静,于跃,刘元法,张森[10](2018)在《PP/PB-1共混体系的性能与相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丙烯/聚丁烯-1(PP/PB-1)共混物,利用毛细管流变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PP/PB-1共混物的流变性能及其相形态,考察了PP/PB-1共混物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PP/PB-1共混物具有一般非牛顿流体的流变特征;相同条件下,PP/PB-1共混物表观黏度随着PB-1含量增加而增大;当PB-1质量分数为20%时,PP与PB-1是均相混合,没有产生相分离;当PB-1质量分数为40%~60%时,PP/PB-1共混物的表观黏度大于两组分黏度加和,呈正偏差,产生两相共连续结构;PB-1的加入提高了PP/PB-1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对PP有明显的增韧和增强效果。(本文来源于《现代塑料加工应用》期刊2018年03期)

相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熔融共混挤出的方法制备不同组成比的聚丙烯(PP)/乙烯-辛烯共聚物(POE)/高密度聚乙烯接枝马来酸酐(HDPE-g-MAH)叁元共混物,采用铺展系数法和最小自由能模型对PP/POE/HDPE-g-MAH共混物的相形态进行了预测,并对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两种方法预测结果均表明,此叁元共混物相形态呈现出少含量的POE和HDPE-g-MAH各自分散的状态,与实验观察的结果基本一致。但对PP叁元共混物相形态观察发现,体系中还存在POE包覆HDPE-g-MAH的核壳结构分散相。为了研究叁元共混物相形态的成因,分析了组分间相容性、分散相黏度及组成比对共混物微观形态的影响。流变测试与动态热机械分析结果表明,分散相黏度差异及组分间的相容性是相形态结构的主要成因,组成比对分散相形态种类和尺寸影响较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相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余鹏,项佩,高金玲,李媛.基于相形态结构的PLA/PBS共混物微孔发泡行为[J].材料导报.2019

[2].钟金池,王霞,邱碧薇,钱忠健,李晓燕.聚丙烯叁元共混物相形态的预测及成因研究[J].塑料工业.2019

[3].曹亚南,张玉芳.增容剂对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丙烯共混体系相形态、热稳定性与流变性能影响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9

[4].蒋果,张梦迪,余立,汪峰.PPC/PHB吹塑薄膜的相形态、力学和阻隔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19

[5].程筒,姚勇波,元伟,崔世强,张玉梅.凝固条件对纤维素/丝素蛋白纤维相形态及性能的影响[J].合成纤维.2019

[6].徐晓榕,夏新曙,黄宝铨,林鸿裕,杨裕金.甲基丙烯酸甲酯-有机硅-苯乙烯对PLA/PBAT共混物相形态和应力松弛行为的影响[J].中国塑料.2018

[7].张亚鑫,李思,王卫强,王国付,项楠.分散相形态对原油乳状液黏度的影响[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18

[8].李宁,张利民,邢辉,张蓉,殷鹏飞.交流电脉冲调控Al-7%Si合金中α-Al相形态演化机制[J].材料导报.2018

[9].林波,许锐,李浩宇,张卫文.再生铸造Al-Cu合金中富Fe相形态及控制研究现状[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18

[10].杨云明,郭静,于跃,刘元法,张森.PP/PB-1共混体系的性能与相形态研究[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2018

论文知识图

片晶和球晶的微孔结构(10wt%UHMWPE)体系在15...煤分子中有机氮的主要形态(据文献[43...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球形富银相Fig.4-9T...:珠叁角博物馆展示空间个性化(来源...长城重镇与重要星位对比图(图片来...

标签:;  ;  ;  ;  ;  ;  ;  

相形态论文_余鹏,项佩,高金玲,李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