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概念重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重构,概念,西蒙,商法典,可达性,达尔文主义,唯物史观。
概念重构论文文献综述
周林彬,吴劲文[1](2019)在《我国商主体概念复兴与制度重构——基于多国商法典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虽然看似已通过颁布《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实现了对传统大陆法系国家商主体制度的赶超,民商事立法无须明晰商主体概念、不必设置仅规范商主体的法律条文,然而司法中存在着大量"创设"的不统一、不规范的商主体概念和相应规则,暴露出立法忽视商主体概念和制度设计的问题。辩证比较《美国统一商法典》和传统大陆法系国家商法典关于商主体制度的编纂时机、文本、法理和民商规则发展规律,将对我国商主体制度的完善有重要启发和借鉴意义。构造一个在组织法领域"补"、在交易法领域"统"的中国特色商主体概念和制度才能符合时代需要。(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施泽玉[2](2019)在《基于学科大概念整合重构历史知识——以“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与艺术发展”一轮复习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首次强调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即用少数的核心概念整合学科内容中零散的概念,围绕核心概念组织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高叁一轮复习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理解、建构及其能力的提升。复习教学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从对碎片化知识的掌握提升到对学科大(本文来源于《教学考试》期刊2019年53期)
王进[3](2019)在《从民族精神的民族到国家公民的民族——哈贝马斯重构民族概念的哲学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哈贝马斯以精神科学辩证法为视角,进一步发展其在后形而上学视阈下民族概念的重构之逻辑,力图实现由民族精神的民族到国家公民的民族的转换。这一动态过程的旨趣意在对传统形而上学主题与后现代哲学之间的裂隙进行"缝合",从而趋向辩证统一,并将其延展于后民族社会日常交往实践的主体间性之中,对当下及未来民族世界而言完成了哲学规范基础的"立"的使命。(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黄思翰,王国新,商曦文,阎艳[4](2019)在《可重构制造系统的多尺度构形概念模型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可重构制造系统重构过程中的构形概念设计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生命系统理论的可重构制造系统多尺度构形概念模型设计方法。从系统、单元和机床3个尺度分析可重构制造系统的构形概念设计过程,构建可重构制造系统构形多尺度模型;基于生命系统理论对可重构制造系统构形多尺度模型进行分解和表达,利用生命系统理论的20个关键子系统建立可重构制造系统多尺度构形概念设计的普遍适用模型,并采用成本对模型进行评估。面对订单波动,可以通过重用现有构形的概念模型,对其进行添加、删除、替代等操作,来实现新构形的快速设计,达到提高可重构制造系统重构效率的目的。通过一个案例研讨阐述了该方法的实施过程,并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期刊2019年11期)
史会斌[5](2019)在《高管权力概念重构及其影响的研究评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视角系统性地将高管权力划分为CEO治理权力、CEO支配度、高管团队治理权力和高管团队权力均等性四种类型。总结和回顾每种类型权力影响企业战略决策和绩效的主要理论及实证研究,并从董事会、股东及外部治理叁个方面梳理了治理机制对高管权力作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构建符合各权力类型内涵的测量指标体系、开展对双元性战略决策影响的研究、探究不同类型权力交互作用下的战略决策效果、拓展公司治理机制对高管权力作用的影响分析。(本文来源于《科学与管理》期刊2019年05期)
梁英竹[6](2019)在《绿色出行导向下公共通道的概念重构和策略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引导绿色出行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交通战略,营造良好的绿色出行环境是提升绿色出行比例的有效措施。公共通道作为城市道路系统的组成部分,是构建连续慢行网络的重要空间,其环境品质对引导市民绿色出行有显着作用,对提高路网组织灵活性和慢行交通可达性有重要意义。回归公共通道的两个基本属性——公共性和可达性,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进行概念扩充,重构公共通道概念,提出绿色出行导向下的公共通道应包括在一定时间段内以绿色交通出行为主导并能承载公共活动的道路红线内的既有道路空间和道路红线外的通道空间,进一步提升路网组织的灵活性。借鉴国内外经验,从公共活力、通行能力、公共安全、时间管理和奖励机制等五个方面归纳管控策略,以期促进绿色出行环境品质的提升,为相关规划提供思路借鉴。(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交通规划)》期刊2019-10-19)
邓嘉咏[7](2019)在《立法协商的内涵探析:概念重构、性质定位与价值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立法协商是指立法主体(包括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主导的,在立法准备阶段,由法案到法阶段,立法完善阶段的整个立法过程中,按照一定的程序,就相关的立法事项与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普通公众个人等主体进行沟通、对话、协商、评估,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以使立法更科学、更民主的立法活动。它建立在以公共审议为核心的大众型协商民主理论的基础之上,具有咨询立法与监督立法的性质,其与立法参与、立法监督在主体、目的上存在不同。立法协商具有实现公共性和凸显民主性的价值,公共性的实现具体表现在立法协商行为的公开性与利益的多元性,而民主性的凸显则体现在立法协商主体的包容性、机会的平等性和对话的双向性。(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张艳[8](2019)在《“个体化”和关系性思考——西蒙栋对“技术物体”概念的重构及其在数码技术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蒙栋的个体化理论试图超越传统哲学中的技术/文化二元对立,将长期被哲学排斥的技术研究重新纳入研究视野中。后人类转向中的一系列新思潮如"新唯物主义""物导向本体论"等,都可以在西蒙栋思想那里找到源头。西蒙栋的"个体化"概念将技术物体视为类似生物进化一般的发生学系谱,这一思想图示继承了柏格森生命哲学中的"创造演化论",试图将进化描述为一个具有无限性、潜能性、整体性和偶然性的过程。西蒙栋的个体化理论在反对传统实体形而上学的基础上进行了自己的哲学创新,提出了关系性本体论,对当下数码时代的技术哲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倪蕴帷[9](2019)在《隐私权在美国法中的理论演进与概念重构——基于情境脉络完整性理论的分析及其对中国法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隐私天然具有多重含义,且无法通过精细的体系建构予以压缩,这些不同含义皆为隐私内涵在特定情境下的价值折射。传统理论试图以某个单一要素对隐私的多义性进行缩减,其注定是失败的,并且造成了隐私定义在数十年间的混乱与模糊。从美国法中的学说演进和立法动向来看,主流观点已逐步放弃对隐私权或个人信息保护范围的精确界定,而转向了一种动态的、以场景为导向的多元体系,即情境脉络完整性理论。该理论将控制资讯传播的情境脉络与社会规范作为理解隐私的起点,通过提取不同价值面向的公因子,并置于资讯主体、信息类型、传播原则等构成的叁要素框架之下,从而真正实现了对隐私概念的重构。这是破解我国法上类似困境的有效途径,值得我国借鉴。(本文来源于《政治与法律》期刊2019年10期)
雷琳[10](2019)在《“消费者”概念的反思与重构——以惩罚性赔偿条款的解释适用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未能明晰"消费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其争议核心在于知假买假者能否被保护的问题。基于此,应以惩罚性赔偿的法理基础以及《消法》的设立目的等为依据,对惩罚性赔偿条款的司法适用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解释规则,即首先应当明晰"生活消费"的概念内涵;其次对于"经营者欺诈",仅要求经营者有欺诈行为即为己足。最后,若经营者欲对惩罚性赔偿的请求进行抗辩,需证明提出索赔的购买人为"恶意购买人"。(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概念重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首次强调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即用少数的核心概念整合学科内容中零散的概念,围绕核心概念组织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高叁一轮复习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理解、建构及其能力的提升。复习教学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从对碎片化知识的掌握提升到对学科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概念重构论文参考文献
[1].周林彬,吴劲文.我国商主体概念复兴与制度重构——基于多国商法典的比较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2].施泽玉.基于学科大概念整合重构历史知识——以“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与艺术发展”一轮复习为例[J].教学考试.2019
[3].王进.从民族精神的民族到国家公民的民族——哈贝马斯重构民族概念的哲学逻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4].黄思翰,王国新,商曦文,阎艳.可重构制造系统的多尺度构形概念模型设计[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9
[5].史会斌.高管权力概念重构及其影响的研究评述[J].科学与管理.2019
[6].梁英竹.绿色出行导向下公共通道的概念重构和策略探索[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交通规划).2019
[7].邓嘉咏.立法协商的内涵探析:概念重构、性质定位与价值选择[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8].张艳.“个体化”和关系性思考——西蒙栋对“技术物体”概念的重构及其在数码技术分析中的应用[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9
[9].倪蕴帷.隐私权在美国法中的理论演进与概念重构——基于情境脉络完整性理论的分析及其对中国法的启示[J].政治与法律.2019
[10].雷琳.“消费者”概念的反思与重构——以惩罚性赔偿条款的解释适用为中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