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邢向阳河北省康保一中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教学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需要有创造的想象力。”拉瓦锡敢怀疑错误的“燃素说”,从而发现了空气的重要成分——氮气和氧气;巴浦洛夫敢怀疑狗听到脚步声而流唾液,最终发现条件反射。可见,创新贵在质疑。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最基础的素质,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性思维,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和中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积极探索从多种渠道来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浓厚的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知识不等于创新,但创新必须具备知识,离开知识谈创新,犹如空中楼阁。而知识的积累尤其需要兴趣,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如在“物质结构”一章的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兴趣,加深理解,我给学生介绍了古代炼丹术士的所谓“点石成金”的故事。它们使一些贱金属变为贵重金属,只不过是一些合金而已。有的封建帝王服用了这些“丹药”,不仅没有延年益寿,而且很快就会死去。清朝的雍正皇帝就是如此,因为这些丹药含有大量的砷和汞。现在科学发展了,我们认识了原子结构,掌握了它们的奥秘,“点石成金”也可变为现实。如我国核能工业,利用重水反应堆,提出氢的同位素氘,聚核反应生成氦,产生大量能量可发电。这样就使学生认识到两个氘原子聚合在一起是两个质子、两个中子,正好是一个氦原子。掌握了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这一原理,“点石成金”将会成为现实,给人类的发展作出贡献。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使学生牢固掌握了物质结构原理。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强调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的对象,其教学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很好理解和应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应用型人才。例如:了解某物质的物理性质,通过实验和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掌握某物质的化学性质..这种毫无开拓能力和创新意识、循规蹈矩式的教学目标,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教师应当把学生看成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认知主体,学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对象,而是学习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也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新的教学目标可以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新课程中经常看到能通过自主探究和亲身实践认识某物质的性质,学会对比分析等学习方法,对周围生活中的化学有关事物产生好奇心和探密的欲望..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获得课堂的解放,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能自

主地对学习资源进行选取、鉴别、吸收和发展。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导演,努力探求新的教学思路,缩小当前学习内容和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差距,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同化,进而构建起系统的知识体系。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自主能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这正是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创新思维是思想能力的较高层次,要求学生能将现有的知识、材料、信息等总结成规律,进行推理、想象。鉴于目前中学“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因此,在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改变偏重知识传授,重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偏重于记忆、理解、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了。

三在实验中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同时借助多媒体技术用动画播放不当操作,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及空间想象能力

比如,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取氧气的演示实验中,学生会质疑:为什么先拆导管后移灯呢?这时教师不必正面回答,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如果先撤灯,那么试管内气体温度降低会造成什么后果呢?不难发现,试管内气体与空气形成压强差,水槽中的水会通过导管进入试管,导致试管破裂。然后老师用动画演示该不当操作,果然试管破裂。学生看后茅塞顿开。相同的道理,在氢气的性质实验中,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为什么要先验纯再点燃氢气呢?氢气还原氧化铜时,为什么要先通入氢气后加热呢?为什么停止加热还要继续通入氢气呢?学生陷入了沉思,教师趁机展示动画,逆向的思维和直观的效果立即让学生找到了答案。

四“验证性”实验向“探索性”实验转化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为验证性实验,先由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最后归纳总结,而后由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这样,学生机械重复,甚至不经过实验同样能填写实验报告,这种模式缺乏对学生思维活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探索性实验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的或在教师指导下灵活的、创造性的对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这一普遍规律时,为了使学生掌握、理解定律的内容和实质,我完全将这节课设计成教师指导下的探索性实验教学,教师设置探索情景,提出探索性问题: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与生成物各物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增加还是减少,或是不变呢?学生分成三个实验小组,进行探索性验证:一组做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二组做白磷在氧气中燃烧;三组做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这样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知识,在课堂教学这个舞台上,教师由主角变成导演,而学生由观众变成了主角。

总之,为了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我们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力和创造才能放射出光芒。

标签:;  ;  ;  

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