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适应可塑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缺血性卒中,星形胶质细胞可塑性,远隔缺血后适应,星形胶质细胞
适应可塑性论文文献综述
程雪,罗玉敏,闵连秋,王刚[1](2019)在《远隔缺血后适应通过调节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可塑性改善小鼠缺血后脑组织的恢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星形胶质细胞的可塑性改变可以在脑缺血急性期引起脑水肿,在缺血恢复期改变胶质瘢痕的形成。本实验研究远隔缺血后适应(RIPC)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星形胶质细胞可塑性调节。方法脑缺血被诱导通过C57小鼠大脑中动脉短暂性的阻断1 h,在再灌注即刻给予RIPC。结果 RIPC能降低小鼠脑缺血再灌注3 d、14 d大脑半球的水肿、梗死面积,减少脑萎缩,提高神经功能恢复和生存率。而且RIPC能调节星形胶质细胞亚型的比例,在小鼠脑缺血再灌注3 d和14 d,RIPC能降低缺血侧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GFAP)及增加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GS)的表达,并且能够下调GFAPα的水平和上调GFAPδ/GFAPα的比例来调节GFAP的亚型。结论RIPC治疗能调节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可塑性,提高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本文来源于《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朱广龙,陈许兵,郭小倩,焦秀荣,周桂生[2](2018)在《酸枣根系结构可塑性对自然梯度干旱生境的适应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器官,是直接接触土壤最先感受土壤逆境胁迫的部位。在干旱环境中,植物根系的结构特征必定发生改变以维持正常的生物机能而生存。目前,关于根系解剖结构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根系的某一特定结构对单一逆境因子的响应。以生长在烟台-石家庄-银川-吐鲁番不同地域气候条件形成的自然梯度干旱环境中的酸枣为试验材料,应用植物显微技术研究酸根系结构的可塑性对不同自然梯度干旱环境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酸枣根的初生结构包括表皮、皮层和维管柱,表皮位于幼根的最外层,由单层体积较小、紧密排列的表皮细胞组成。皮层占根初生结构的大部分比例,由体积较大的多层薄壁细胞组成,薄壁细胞近似圆球形,数目众多,呈环形分布。维管柱位于最内层,细胞小而密集,由中柱鞘、初生木质部、初生韧皮部及薄壁细胞组成。随生境干旱加剧,酸枣根初生结构表皮细胞的厚度和宽度逐渐增加,皮层薄壁细胞的厚度和宽度、皮层薄壁细胞层数和皮层厚度均以宁夏银川样地的最大。酸枣根的次生结构包括周皮(木栓层、木栓形成层、栓内层)和次生维管组织(次生韧皮部、维管形成层和次生木质部)。从烟台至新疆吐鲁番随生境干旱加剧,酸枣植株根系周皮逐渐加厚、致密度提高。次生木质部中,导管的数量增加,管径增大。干旱环境中,酸枣植株根系结构上的变化一方面提高了吸水能力和输水效率,另一方面增强了保水能力,减少水分散失,这可能是其适应干旱逆境的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6期)
朱广龙,陈许兵,Irshad,Ahmad,刘家玮,智文芳[3](2018)在《酸枣根系导管结构的可塑性对自然梯度干旱生境的适应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系导管是植物吸收和输送水分的主要通道,导管的结构将最终决定其导水功能和效率,研究导管结构的可塑性是理解植物对干旱梯度适应机制的关键。以采自烟台-石家庄-银川-吐鲁番形成的自然梯度干旱生境中生长的酸枣植株为试验材料,采用离析法和植物显微技术,探究酸枣根次生木质部导管对梯度干旱生境适应的结构特征和机制。结果表明:酸枣根系次生木质部导管有6种类型,不同生境中同种导管的数量和形态差异较大。根据管尾情况可将导管分为叁类:无尾型、一端有尾型和两端有尾型导管,且在结构上表现出特定的适应特征及规律。从烟台至吐鲁番随干旱加剧,根系中网纹导管管壁加厚,管尾变短;孔纹导管长度、宽度、直径减小,壁厚增加,管尾变长;螺纹导管长度变小,管壁变薄,管尾变短;梯纹导管长度、宽度和直径均降低,从无尾型向有尾型转变;木纤维长度、宽度变小,管壁变薄,管尾加长。与烟台样地的导管相比,石家庄、银川和吐鲁番样地的孔纹导管长度分别减小了17.63%、11.23%和7.67%;螺纹导管的管壁分别减小了20.2%、11.4%和14.6%;梯纹导管的长度和宽度分别减小了29.1%、37.6%、31.4%和20.7%、48.5%、28.6%;木纤维的长度分别减小了0.7%、1.5%和2.6%,宽度减小了2.2%、4.7%和5.4%,管壁厚度减小了33.2%、29.3%和22.1%。说明酸枣植株根系导管的可塑性较大,导管形态和结构的变化利于水分和养分的高效吸收和转运。导管长度、管壁和管尾的变化增强了根系的韧性和伸展能力,利于根系深扎、吸收深层土壤中的水分并快速补充植株在干旱环境中的蒸腾散失,从而适应干旱生境,保证植株的正常生长和代谢。(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朱广龙,魏学智[4](2016)在《酸枣叶片结构可塑性对自然梯度干旱生境的适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片是植物体暴露于环境中面积最大的器官,其最易感知环境变化而发生形态和结构上的改变。为探究植株叶片结构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机理,研究以生长在烟台-石家庄-宁夏-新疆不同地域气候条件形成的自然梯度干旱环境中的酸枣为试验材料,应用植物显微技术研究酸枣叶片的结构的可塑性对不同自然梯度干旱环境的适应特征。结果表明:酸枣叶表皮着生有表皮毛,表皮细胞外覆有角质层与蜡质。叶肉为全栅型,栅栏组织发达,海绵组织退化,叶肉中有晶体及大量的分泌细胞。从烟台至新疆随生境梯度干旱加剧,酸枣叶片叶面积逐渐变小,叶片厚度依次增加,叶表皮角质层加厚,且上角质层厚度大于下角质层厚度;叶片上下表皮细胞长径及短径先增后降,栅栏组织总厚度和密度依次增大、层数减少,各层栅栏组织细胞的长径逐渐增加。叶脉薄壁细胞相对厚度逐渐减小,导管管径增大,晶体(草酸钙晶体)数增多。在梯度干旱环境中酸枣植株通过减小叶面积、提高栅栏组织密度、增加叶片及角质层厚度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通过增大导管管径提高水分利用率;通过增加晶体数量提高叶片机械性能,改变细胞的渗透势、提高吸水和保水能力。上述叶片结构的变化是酸枣植株长期对不同自然梯度干旱生境的适应特征。由此可知,叶片形态结构中叶面积、叶片厚度、角质层及叶肉组织(栅栏组织)随环境变化的可塑性较大。(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19期)
王倩,杨佐娟,李金钢,何建平[5](2016)在《甘肃鼢鼠适应地下生活的消化道形态和结构的季节可塑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是终生营地下生活的小型哺乳动物,为研究其在自然环境中的消化对策和调节,探讨地下鼠消化道的可塑性,测定了不同季节消化道各器官长度、重量及各器官的组织结构。结果显示,甘肃鼢鼠总消化道长度、各消化器官长度和含内容物总重量无显着季节差异。总消化道及各器官的鲜重和干重多在春季最高,含内容物重量于秋季较高。组织结构有显着性季节变化,黏膜层和肌层的厚度及肠道绒毛高度春季最高。结果表明,甘肃鼢鼠主要依靠肠道重量的增加和组织结构的可塑性变化来适应相对稳定的地下生活环境,无需增加消化器官长度满足其能量需求。(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陈丽茹,陈伟月,李秧秧,陈佳村[6](2016)在《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带柠条适应不同生境的形态和生理可塑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带4个不同坡位与土壤质地生境[沟底+坝淤绵沙土(A)、梁坡+红黄土(B)、坡顶+绵沙土(C)、坡顶+风沙土盖绵沙土(D)]中生长的柠条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生长、光合和水力性状的可塑性变化,以揭示柠条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1)生境D和生境A样地1~3m和3m土层的平均含水量明显高于生境B和C;(2)与生境B和C相比,生境A和D中生长的柠条冠幅、株高和新枝长显着增加,叶厚度减小,正午叶水势、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亦显着增加,但不同生境中柠条枝比导水率、Huber值和栓塞程度无显着差异;(3)柠条各测定指标中,新枝长、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表现出较大的可塑性。研究认为,柠条可能主要通过新枝长或光合生理特征的改变来适应不同的水分生境。(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孙易,丁树哲[7](2014)在《从骨骼肌可塑性透视运动适应的细胞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高度可塑的组织,骨骼肌能应对运动刺激产生适应性变化,且适量的运动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有一定的干预作用。然而在运动生理学界,有关哪种运动方式对健康促进更有效的争辩由来已久,且其内在机制不完全明确。在本文中,笔者将比较不同类型运动介导运动适应的信号通路,并大胆推测其根本异同点,在丰富运动适应理论构架的同时对民众提出相关指导性意见。(本文来源于《生理科学进展》期刊2014年05期)
林洪军,王磊,冯江[8](2014)在《蝙蝠回声定位声波的可塑性及其生态适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蝙蝠通过调节回声定位声波特征来满足自身的感官需求,表现出回声定位声波的可塑性及其对生态环境与需求的适应。声波频率、强度、脉冲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等特征与蝙蝠所处的生态位密切相关,声波可塑性在蝙蝠进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和大趾鼠耳蝠(Myotis macrodactylus)回声定位声波可塑性的研究,从回声定位声波的方向性、目标距离、环境复杂度和应对干扰4个方面总结了蝙蝠如何通过改变回声定位声波特征来满足自身在导航和捕捉猎物过程中的感官需求与生态适应,并阐述了回声定位声波可塑性的研究现状,为开展蝙蝠声学和行为学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兽类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张瑜[9](2014)在《玉米改良自交系224与亲本农艺性状的比较及根系形态可塑性变化对适应低磷胁迫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充分发掘作物自身对养分吸收利用的潜力,是作物高产和养分高效的基础。这就要求能够选育出高产高效的作物品种。分子数量遗传学的发展为作物育种学家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MAS)进行定向选育新品种提供了可能。本研究以玉米改良自交系224及其供体亲本478和轮回亲本312为试验材料,通过连续两年的田间和温室试验,系统比较了叁个自交系玉米在不同供磷水平下在叶面积、植株生物量、穗部性状、产量、吸磷量及根系形态等方面的差异。为了验证玉米主要通过根系形态变化增加磷素吸收来适应低磷胁迫的假设,通过两年不同供磷水平的田间试验,比较了玉米和蚕豆在植株根冠比、根系形态和生理变化上的差异。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供磷水平(低磷5μmol/L和高磷250μmol/L)和限制种子根及节根生长(限根)的温室营养液培养试验中,在苗期根系对低磷的形态可塑性变化、限根后的补偿性生长、以及植株生长和磷素吸收等方面,玉米改良自交系224与轮回亲本312的表现相同,并显着低于供体亲本478。说明插入的DNA片段未能影响224在苗期的营养生长和磷素吸收。2.与营养液培养中对根系生长的影响类似,在两年不同供磷水平的田间试验中,吐丝期和成熟期时224的总根长、侧根长及其在0-40cm土层中的垂直分布与312相比无显着差异,并显着低于478。但224的总叶面积、整株生物量、产量和吸磷量都高于312,在低磷条件下尤为明显,说明插入的相关DNA片段影响了224在田间苗期之后的生长和磷素吸收。与供体亲本478类似,在两年田间试验中224的花后吸磷量均显着高于312,说明可能存在未鉴定的控制花后吸磷量的DNA插入片段发挥了作用。两年不同供磷水平的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在吐丝期和成熟期,相同供磷水平下叁种自交系生长的不同土层土壤的速效磷(Olsen-P)浓度无显着差异;各自交系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速效磷浓度差异无规律。3.在田间对不同供磷水平下玉米自交系478根系在0-60cm土层中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低磷水平下,拔节期和吐丝期时,自交系478在40-50cm土层中的细根量显着增加,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无机磷分级结果无显着差异。4.两年田间试验证明玉米和蚕豆根系对低磷胁迫的适应性反应不同。与蚕豆相比,低磷胁迫下玉米植株的根冠比净增量及其根系在浅层土壤(0-20cm)中的总根长都显着高于蚕豆。相反,与玉米相比,蚕豆的根际酸性磷酸酶活性显着升高,根际土壤pH值显着下降。综上,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为通过遗传育种方法培育在适量供磷条件下高产和磷高效的作物品种提供了证据。虽然在改良自交系224染色体上检测到了来自供体亲本478控制根系性状的DNA片段,但是田间整个生育期试验以及水培苗期试验结果都无表型;而试验结果显示改良自交系224花后的吸磷量显着高于其轮回亲本312,但未见有在224染色体上插入了供体相关DNA片段的报道。通过与蚕豆的比较,验证了玉米主要通过根系形态变化适应低磷胁迫,以增加磷素吸收。在玉米生产中,应更加注重通过施肥和根际调控措施促进根系的生长,提高磷肥利用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4-05-01)
施建敏,叶学华,陈伏生,杨清培,黎祖尧[10](2014)在《竹类植物对异质生境的适应——表型可塑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竹类植物是一类以木本为主的克隆植物,凭借表型可塑性的优势,对异质生境具有很强适应能力。然而,目前对竹类植物表型可塑性的实现方式及其异质生境适应对策未见系统总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竹类生态学的发展。从形态可塑性、选择性放置、克隆整合和克隆分工等4个方面对竹类植物的表型可塑性研究进行分析和梳理,结果表明:竹类植物在异质生境中具有明显的表型可塑反应,主要采用形态可塑性、选择性放置和克隆整合来适应异质生境,而克隆分工的普遍性仍有待验证;目前侧重于研究构件形态和生物量分配格局,而很少深入探讨形态、生理和行为等可塑性机理。今后竹类植物表型可塑性研究重点在于:1)克隆整合的格局与机理;2)克隆整合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克隆分工的形成及其与环境关系;4)表型可塑性的等级性及环境影响;5)不同克隆构型的表型可塑性特征及其内在机制。(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4年20期)
适应可塑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器官,是直接接触土壤最先感受土壤逆境胁迫的部位。在干旱环境中,植物根系的结构特征必定发生改变以维持正常的生物机能而生存。目前,关于根系解剖结构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根系的某一特定结构对单一逆境因子的响应。以生长在烟台-石家庄-银川-吐鲁番不同地域气候条件形成的自然梯度干旱环境中的酸枣为试验材料,应用植物显微技术研究酸根系结构的可塑性对不同自然梯度干旱环境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酸枣根的初生结构包括表皮、皮层和维管柱,表皮位于幼根的最外层,由单层体积较小、紧密排列的表皮细胞组成。皮层占根初生结构的大部分比例,由体积较大的多层薄壁细胞组成,薄壁细胞近似圆球形,数目众多,呈环形分布。维管柱位于最内层,细胞小而密集,由中柱鞘、初生木质部、初生韧皮部及薄壁细胞组成。随生境干旱加剧,酸枣根初生结构表皮细胞的厚度和宽度逐渐增加,皮层薄壁细胞的厚度和宽度、皮层薄壁细胞层数和皮层厚度均以宁夏银川样地的最大。酸枣根的次生结构包括周皮(木栓层、木栓形成层、栓内层)和次生维管组织(次生韧皮部、维管形成层和次生木质部)。从烟台至新疆吐鲁番随生境干旱加剧,酸枣植株根系周皮逐渐加厚、致密度提高。次生木质部中,导管的数量增加,管径增大。干旱环境中,酸枣植株根系结构上的变化一方面提高了吸水能力和输水效率,另一方面增强了保水能力,减少水分散失,这可能是其适应干旱逆境的机制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适应可塑性论文参考文献
[1].程雪,罗玉敏,闵连秋,王刚.远隔缺血后适应通过调节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可塑性改善小鼠缺血后脑组织的恢复[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9
[2].朱广龙,陈许兵,郭小倩,焦秀荣,周桂生.酸枣根系结构可塑性对自然梯度干旱生境的适应机制[J].生态学报.2018
[3].朱广龙,陈许兵,Irshad,Ahmad,刘家玮,智文芳.酸枣根系导管结构的可塑性对自然梯度干旱生境的适应机制[J].土壤学报.2018
[4].朱广龙,魏学智.酸枣叶片结构可塑性对自然梯度干旱生境的适应特征[J].生态学报.2016
[5].王倩,杨佐娟,李金钢,何建平.甘肃鼢鼠适应地下生活的消化道形态和结构的季节可塑性[J].动物学杂志.2016
[6].陈丽茹,陈伟月,李秧秧,陈佳村.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带柠条适应不同生境的形态和生理可塑性[J].西北植物学报.2016
[7].孙易,丁树哲.从骨骼肌可塑性透视运动适应的细胞机制[J].生理科学进展.2014
[8].林洪军,王磊,冯江.蝙蝠回声定位声波的可塑性及其生态适应[J].兽类学报.2014
[9].张瑜.玉米改良自交系224与亲本农艺性状的比较及根系形态可塑性变化对适应低磷胁迫的作用[D].中国农业大学.2014
[10].施建敏,叶学华,陈伏生,杨清培,黎祖尧.竹类植物对异质生境的适应——表型可塑性[J].生态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