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风化论文_袁桂花,肖光庆,童寅

导读:本文包含了岩石风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岩石,微生物,喀斯特,小生境,巢湖,波速,围岩。

岩石风化论文文献综述

袁桂花,肖光庆,童寅[1](2019)在《关于如何正确划分岩石风化程度等级的见解》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各勘察单位、工程师在岩石风化程度划分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导致设计人员对岩石力学性能指标的采用较为迷茫,施工人员现场对岩石风化程度的判断造成了一定的误导。根据本地区岩石的风化特点以及多年从事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实践经验,对如何正确划分各类岩石风化程度等级,发表一点个人见解。希望对从事岩土工程勘察和土建工程工作者等同行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吴求生[2](2019)在《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生境下岩石风化速率的差异及其对生物成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碳酸盐岩溶蚀是喀斯特地区主要成土方式,由于碳酸盐岩酸不溶物含量低,使得喀斯特地区形成成土速率缓慢、土层浅薄、土壤环境脆弱等环境特征。碳酸盐岩溶蚀使喀斯特地表形成复杂的微地貌,为了研究方便,科技工作者将微地貌分为石洞、石缝、石沟、石槽、石面以及土面等小生境类型,喀斯特地区大部分土壤分布于这些小生境中,形成了土层不连续的特征,并且留存于不同类型的生境土壤具有强烈的空间异质性。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功能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是预测生态环境演替方向的重要指标。然而目前关于喀斯特地区小生境岩石溶蚀及土壤微生物研究的报道还较为少见,为了探明不同小生境类型下岩石溶蚀速率及形态、土壤微生物分布及生态功能,以及岩石溶蚀、成土与土壤理化因子、微生物及生境环境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选取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小生境类型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2年的岩石溶蚀实验,并利用磷脂脂肪酸生物标记法和16S rRNA分析小生境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探讨了岩石溶蚀与生物成土的关系,旨在为喀斯特地区森林土壤生态保护、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小生境土壤有机质变化范围在60-546 g/kg,石槽有机质含量显着高于其它小生境(P<0.05);不同小生境类型土壤pH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呈石缝>石洞>石槽>土面表层(0-10cm)>石沟>土面下层(10-20cm)的趋势;总碳在小生境中呈现规律与有机质一致;石槽总氮含量显着高于石沟,石沟显着高于其它生境;石槽碳氮比显着高于土面下层,与其它生境呈差异不显着。(2)石洞、石缝、石沟、石槽、土面表层(0-10cm)以及土面下层(10-20cm)共检测标记土壤微生物的脂肪酸有18种。土壤微生物总量、细菌、真菌、放线菌、G~+、G~-的含量均表现为石槽>石沟>土面表层>石洞>石缝>土面下层,同时,各微生物类型的含量在不同生境类型中表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G~+/G~-在六种生境中表现为石槽>石沟>土面表层>石缝>石洞>土面下层;真菌/细菌变幅为0.14-0.16,具体表现为土面表层>石缝>石沟>石槽>石洞>土面下层;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树分析显示,不同小生境类型的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首要因子。多元回归树聚类结果表明,小生境可划分为石槽-石沟型、石洞-石缝型、土面表层型以及土面下层型4种生境类型(3)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小生境(石洞、石缝、石沟、石槽以及土面)土壤细菌16S rRNA V3~V4可变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和Tax4Fun2功能预测,分析小生境土壤细菌物种组成以及生态功能相关酶的分布情况,并应用数量生态学方法分析土壤理化因子对细菌和功能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5类小生境土壤共检测到细菌25个门,94个纲,244个目,376个科,536个属,643个种;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分别为低pH、高pH生境土壤优势菌门。5种生境细菌Alpha多样性存在差异但未达到显着水平,Beta多样性以及ASV(amplicon sequence variant table,ASV)分布存在显着差异。冗余分析和相对重要性分析表明土壤细菌门水平分布对土壤理化因子响应程度存在差异,总体上pH是影响细菌分布首要因子。Tax4Fun2预测结果表明5种生境类型共检测到7828种功能酶,这些功能酶分布随土壤环境的变化而呈现显着差异,并且它们的功能冗余指数(functional redundancy index,FRI)总体上表现为土面>石沟>石槽>石洞>石缝,表明土面具有较稳定的生态环境,石洞、石缝生境土壤贫瘠、环境脆弱。(4)碳酸盐岩溶蚀速率在土层表面与土层以下存在差异,在溶蚀进行0.5年时:在土体表层中,溶蚀主要发生在石槽、石面以及土面,其中石槽中试片溶蚀速率高达0.01 mg/cm~2 a(石槽),石沟轻微溶蚀,石洞、石缝未见明显溶蚀,在土体以下,石槽中试片溶蚀速率高达0.025 mg/cm~2 a,土面以下试片溶蚀速率也较同时期的土面表层高。这种规律从0.5年持续到2年,总体上表现出石槽、石面、石沟以及土面中的试片溶蚀速率和形态存在显着变化,石洞和石缝中试片溶蚀速率及形态均未见显着变化。碳酸盐岩溶蚀速率与土壤pH呈显着负相关,与含水率、碳、氮以及微生物丰度呈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何毓新,许燕红,孙大洋,庞佳丽,孙永革[3](2019)在《云南洱海两百年来生态环境和岩石风化剥蚀的演变历史》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受农业种植、森林砍伐和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影响,云南洱海不仅发生了数次严重的富营养化事件,其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条件也发生剧烈变化,湖泊流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各种功能逐渐丧失。本研究以云南洱海近两百年的连续湖泊沉积柱为研究对象,通过有机地球化学指标,重建了洱海生态环境和岩石风化剥蚀的演变历史,综合评价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1)短链正构烷烃和甾类化合物的分子分布特征表明,自1970年(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李宇博,张瑞钢,钱家忠,万文华[4](2019)在《解磷菌对巢湖地区富磷岩石风化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在岩石风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通过当地土壤中采集到的微生物群对富磷矿物进行溶出实验,通过改变培养基中的碳源,模拟多种微生物成长环境下孤峰组岩层中的岩源磷释放过程,并对pH值、氧化还原点位(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ORP)、OD600、有机酸等关键参数进行同步检测,以期确定微生物对该区域岩源磷释放的影响机制与关键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生长繁殖产生草酸为主的有机酸,降低环境的pH值,增加ORP,大幅促进了难溶性磷的释放;不同碳源供给下,微生物量、产酸的种类、数量以及形成的pH值、ORP环境有一定差别,影响岩源磷释放速率。(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赵研,李王成,王霞,赵自阳,刘学智[5](2019)在《岩石风化及成壤过程中元素行为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压砂地砾石风化及成壤过程中的元素行为,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从岩石风化及其影响因素、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特征及演化、土壤中微量元素活动性叁个方面进行了归纳。通过总结发现,目前国内外对岩石风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岩石物理特性等方面,对风化过程中元素行为的研究较少;而对土壤元素的研究也多是集中在土壤层面,并没有将风化和成壤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土壤微量元素活动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是关于土壤环境和人为开垦的,而针对风化过程对微量元素活动性影响的研究很少,分析各种影响下岩石风化产物对土壤元素迁移和富集的影响方面研究更不多见。因此,如果能深入的探索风化过程中元素的迁移和富集规律,与宁夏当地压砂地结合,进一步探索各种风化产物对微量元素的影响,将风化与成壤系统地结合起来,探索风化作用对土壤中微量元素分布及影响,对土壤发育以及植株生长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吕婕梅[6](2018)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喀斯特小流域岩石风化及其与大气CO_2的源汇效应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室效应和全球碳循环是世界各国政府和研究人员广泛关注的大气环境问题,许多学者认为,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大于一百万年),地质碳汇是主要的碳汇),全球气温主要受到地球释放到大气中的CO_2和化学风化消耗的CO_2量互相平衡控制,合理准确评估地球表面化学风化所消耗的CO_2量与区域碳排放对于全球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碳循环模型通常只考虑陆地、海洋和大气叁个碳库,而河流在全球和区域的碳循环中通常作为连接陆地和海洋的重要通道,河流风化碳汇和碳输出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人类活动的参与会加速河流CO_2释放及造成流域岩石风化碳汇量被高估,但当前对人类活动影响下河流岩石风化碳汇量和碳通量的研究较少,且多以定性分析为主。本研究以贵州阿哈湖流域分别受到矿业活动、农业活动及城市排污等叁种不同类型人类活动影响的3条入湖喀斯特河流游鱼河(主受废弃矿山及农业活动影响)、金钟河(主受城市排污影响)、白岩河(同时受到废弃矿山和居民生活污染影响)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影响因素下喀斯特小流域水化学特征、岩石风化过程,识别受到矿山、农业活动及城市排污影响的小流域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定量估算人类活动对河水溶质的贡献及受到矿山、农业活动及城市排污影响的小流域岩石风化碳汇量及碳释放通量,探讨喀斯特小流域的碳循环机理及其与大气CO_2的“汇”吸收、“源”释放关系。主要认识和结论如下:(1)分别受到矿山、农业活动及城市排污不同类型人类活动影响的入湖小流域pH、电导率和TDS存在明显差异。3条小流域pH整体表现为游鱼河<金钟河<白岩河,中性偏弱碱性;电导率和TDS表现为游鱼河>金钟河>白岩河。其中,游鱼河TDS年均值690.90 mg·L~(-1),表现出明显受污染水体特征(TDS>500 mg·L~(-1))。(2)分别受到矿山、农业活动及城市排污不同类型人类活动影响的入湖小流域具有相似的阳离子组成特征(依次为Ca~(2+)>Mg~(2+)>Na~+>K~+>NH_4~+),不同的阴离子组成特征。游鱼河阴离子变化依次为SO_4~(2–)>HCO_3~–>Cl~–>NO_3~–>F~–,白岩河和金钟河为HCO_3~–>SO_4~(2–)>Cl~–>NO_3~–>F~–。(3)阿哈湖3条入湖小流域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不同,分别受到矿山、农业活动及城市排污不同类型人类活动影响的小流域离子组成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游鱼河河水中Ca~(2+)和SO_4~(2–)明显高于处于同一环境背景的其他2条小流域及世界其他河流,是一条明显受到废弃矿山影响河流。金钟河Na~+、K~+、Cl~–含量较高,明显高于其他小流域,是一条受到城市排污影响明显的河流。白岩河河水中含量相对较高的离子为Cl~–、NO_3~–,河水同时受到废弃矿山/农业活动和居民排污影响,但受到的废弃矿山的影响小于游鱼河,受到居民生活污染的影响小于金钟河。(4)阿哈湖3条入湖小流域水化学特征同时受到人类活动和岩石风化影响,主要受到岩石风化影响。扣除大气降水来源后,岩石风化来源分别为83.45%、82.86%、84.65%,人类活动对游鱼河干流、金钟河、白岩河的输入分别为15.48%、14.51%、13.10%。受到矿山、农业活动及城市排污不同类型人类活动影响的喀斯特小流域离子Ca~(2+)、Mg~(2+)、HCO_3~–有相同的来源,主要来自岩石风化,Na~+、K~+、Cl~–、SO_4~(2–)、NO_3~–具有不同的人类活动来源。(5)Ca~(2+)/Mg~(2+)、SO_4~(2–)/Mg~(2+)及(Ca~(2+)+SO_4~(2–))/Mg~(2+)比值可以用来表征矿业活动对河水的影响,(Na~++K~++Cl~–)/Mg~(2+)可以用来表征城市排污对河流的影响。受酸性矿山废水影响明显的小流域具有较高的Ca~(2+)/Mg~(2+)、SO_4~(2–)/Mg~(2+)及(Ca~(2+)+SO_4~(2–))/Mg~(2+)比值,受城镇排污影响明显的小流域具有较高的(Na~++K~++Cl~–)/Mg~(2+)。NO_3~–/Na~+、NO_3~–/K~+、NO_3~–/Cl~–比值可以用来区分受到农业活动影响和受城市排污影响的小流域NO_3~–特征,在NO_3~–浓度都很高的情况下,受到农业活动输入较多的小流域相对受城市排污影响的城市小流域具有较高的NO_3~–/Na~+、NO_3~–/K~+、NO_3~–/Cl~–比值。(6)阿哈湖3条入湖小流域岩石风化过程主要为碳酸和硫酸共同风化碳酸盐岩。质量平衡法和扣除法计算结果表明,受废弃矿山影响明显的游鱼河69.69%岩石风化是由硫酸风化碳酸盐,30.31%来自碳酸风化碳酸盐岩。受城市排污影响明显的金钟河34.97%是由硫酸风化碳酸盐,65.03%来自碳酸风化碳酸盐岩。同时受矿山和城市排污影响的白岩河39.92%来自硫酸风化碳酸盐,60.08%来自碳酸风化碳酸盐岩。(7)受人类活动产物形成的外源酸参与的影响,小流域虽然有较高的化学风化速率,但风化碳汇量较低。如人类活动较为剧烈的游鱼河岩石风化速率分别为177.33 t·(km~2·a)~(-1)),高于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小的金钟河(135.68t·(km~2·a)~(-1))和白岩河(100.07 t·(km~2·a)~(-1))及世界其他河流。但游鱼河岩石风化对大气CO_2消耗率为169.07×10~3mol·(km~2·a)~(-1)),明显低于金钟河(666.40×10~3mol·(km~2·a)~(-1))和白岩河(417.16×10~3mol·(km~2·a)~(-1))。人类活动会导致流域风化碳汇量被高估,受废弃矿山影响明显的小流域被高估量最高。若不对人类活动影响进行扣除,受矿山和农业活动影响的游鱼河小流域风化对大气CO_2的消耗量被高估39091.88×10~3mol·a~(-1),风化碳汇量被高估3.5倍。受城市排污影响明显的金钟河小流域风化对大气CO_2的消耗率被高估17022.10×10~3mol·(km~2·a)~(-1),风化碳汇量被高估0.53倍。受废弃矿山和城市排污同时影响的小流域风化对大气CO_2的消耗率被高估14275.28×10~3mol·(km~2·a)~(-1),风化碳汇量被高估0.66倍。(8)人类活动会加速河流二氧化碳释放速率。碳通量计算分析表明,受到矿山影响明显的游鱼河和受城市排污影响的金钟河具有较高的二氧化碳释放速率,均值分别为813.28 mg·(m~2·h)~(-1)、577.63mg·(m~2·h)~(-1),明显高于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白岩河(197.17 mg·(m~2·h)~(-1))。游鱼河、金钟河、白岩河年二氧化碳释放量也有相同变化趋势,二氧化碳释放量分别为41.65×10~3mol·a~(-1)、50.56×10~3mol·a~(-1)、9.42×10~3mol·a~(-1)。(9)分别受到不同类型人类活动影响的小流域年二氧化碳释放通量远低于流域岩石风化消耗的大气CO_2(游鱼河:11141×10~3mol·a~(-1);金钟河:31654.00×10~3mol·a~(-1);白岩河:21483×10~3mol·a~(-1);),基于流域岩石风化和水气界面CO_2释放,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明显的喀斯特地区小流域主要表现为大气CO_2的“汇”效应。(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8-12-01)

罗莉[7](2018)在《岩石风化程度影响因素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界是一个变化多端的动态环境,每一个事物无时无刻都在变化。其中,岩石风华的过程深受科学家们的关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知识的不断融合,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深入研究岩石风化的过程以及岩石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些现象以及规律的分析和掌握,来促进我国其他领域的多向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分析了岩石分化以及影响岩石风化的因素,探究了岩石化学成分的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8年28期)

杨全红,褚衍辉,张亚宁[8](2018)在《地质雷达在岩石风化程度划分上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针对在困难环境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使用常规方法进行岩石风化程度及风化层厚度划分困难的时候,采用地质雷达这种新型高效的间接勘测技术手段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岩石风化程度分类问题。(本文来源于《电力勘测设计》期刊2018年S1期)

李仁杰,纪成亮,刘浩,赵哲胜[9](2018)在《工程物探方法在岩石风化程度判别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某电厂工程地质条件,运用波速试验、高密度电阻率法(直流电法)和地质雷达测试(电磁波法)等物探方法,较好地判别了基岩风化程度的整体分布范围及软弱岩土层的分布区域,并通过工程地质调查及钻探验证,证实了工程物探能快速、真实、准确地反映基岩风化程度,以指导后期基础设计及基坑开挖。(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8年08期)

李宇博[10](2018)在《微生物对巢湖北部山区富磷岩石风化释磷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巢湖地区部分岩层富含磷素,在各种自然及人为作用下风化,释放出的磷素随着雨水径流迁移至湖泊和地下水。自然界中存在着可以解磷的微生物,可以将岩石难溶性的磷转化为可被生物利用的磷,提高磷的迁移速率及活性。但在目前研究下,解磷微生物对岩源风化磷释放影响缺乏相关研究。本研究从巢湖东北部山区采集7种含磷矿物,通过磷的分级提取发现Ca-P为岩石的主要成分,为碱性岩石。并且对孤峰组在垂直方向上磷含量分布的研究发现,随着深度的增加,风化程度减少,岩石中活性磷的浓度降低;解磷微生物能够显着降低溶液中的pH并风化岩石释放岩源磷;随着溶解氧含量的升高,微生物对岩石释磷作用也越明显,并且溶液中的pH与溶液中溶解磷含量呈负相关。本文通过研究解磷微生物菌群对含磷矿物的培养条件(粒径,转速,碳源量及初始pH)的单因素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各种因素对解磷量有着明显的影响,其中影响因素大小为粒径>碳源量>pH>转速,通过效应面优化法预测最优值,在粒径0.17mm、转速155.55r/min、碳源量14.1g和pH=6.71条件下,磷浓度释放量达到最大,达到8.215mg/L。在土柱内微生物对叁个地层岩源磷释放过程中可以发现,岩石的微生物风化过程主要发生在水—岩接触面0到10cm的垂直范围,而在下段区域很少或几乎不风化,并且坟头组相对于孤峰组两组样品值的变化较小。在风化释磷过程中,易溶性和弱吸附性磷(Ex-P)、铝结合磷(Al-P)、铁结合磷(Fe-P)及有机磷(Or-P)总体呈上升趋势,闭蓄态磷(De-P)、自生和生物磷灰石碳酸钙结合磷(Ca-P)、碎屑磷灰石及其它无机磷(Oc-P)总体呈下降趋势。微生物在对孤峰组岩石的风化过程中,溶液中的理化参数发生了改变,有磷素释放到水体中,活性磷的浓度增加;在该实验条件下,微生物释放的有机酸主要为草酸。(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8-03-01)

岩石风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碳酸盐岩溶蚀是喀斯特地区主要成土方式,由于碳酸盐岩酸不溶物含量低,使得喀斯特地区形成成土速率缓慢、土层浅薄、土壤环境脆弱等环境特征。碳酸盐岩溶蚀使喀斯特地表形成复杂的微地貌,为了研究方便,科技工作者将微地貌分为石洞、石缝、石沟、石槽、石面以及土面等小生境类型,喀斯特地区大部分土壤分布于这些小生境中,形成了土层不连续的特征,并且留存于不同类型的生境土壤具有强烈的空间异质性。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功能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是预测生态环境演替方向的重要指标。然而目前关于喀斯特地区小生境岩石溶蚀及土壤微生物研究的报道还较为少见,为了探明不同小生境类型下岩石溶蚀速率及形态、土壤微生物分布及生态功能,以及岩石溶蚀、成土与土壤理化因子、微生物及生境环境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选取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小生境类型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2年的岩石溶蚀实验,并利用磷脂脂肪酸生物标记法和16S rRNA分析小生境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探讨了岩石溶蚀与生物成土的关系,旨在为喀斯特地区森林土壤生态保护、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小生境土壤有机质变化范围在60-546 g/kg,石槽有机质含量显着高于其它小生境(P<0.05);不同小生境类型土壤pH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呈石缝>石洞>石槽>土面表层(0-10cm)>石沟>土面下层(10-20cm)的趋势;总碳在小生境中呈现规律与有机质一致;石槽总氮含量显着高于石沟,石沟显着高于其它生境;石槽碳氮比显着高于土面下层,与其它生境呈差异不显着。(2)石洞、石缝、石沟、石槽、土面表层(0-10cm)以及土面下层(10-20cm)共检测标记土壤微生物的脂肪酸有18种。土壤微生物总量、细菌、真菌、放线菌、G~+、G~-的含量均表现为石槽>石沟>土面表层>石洞>石缝>土面下层,同时,各微生物类型的含量在不同生境类型中表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G~+/G~-在六种生境中表现为石槽>石沟>土面表层>石缝>石洞>土面下层;真菌/细菌变幅为0.14-0.16,具体表现为土面表层>石缝>石沟>石槽>石洞>土面下层;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树分析显示,不同小生境类型的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首要因子。多元回归树聚类结果表明,小生境可划分为石槽-石沟型、石洞-石缝型、土面表层型以及土面下层型4种生境类型(3)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小生境(石洞、石缝、石沟、石槽以及土面)土壤细菌16S rRNA V3~V4可变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和Tax4Fun2功能预测,分析小生境土壤细菌物种组成以及生态功能相关酶的分布情况,并应用数量生态学方法分析土壤理化因子对细菌和功能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5类小生境土壤共检测到细菌25个门,94个纲,244个目,376个科,536个属,643个种;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分别为低pH、高pH生境土壤优势菌门。5种生境细菌Alpha多样性存在差异但未达到显着水平,Beta多样性以及ASV(amplicon sequence variant table,ASV)分布存在显着差异。冗余分析和相对重要性分析表明土壤细菌门水平分布对土壤理化因子响应程度存在差异,总体上pH是影响细菌分布首要因子。Tax4Fun2预测结果表明5种生境类型共检测到7828种功能酶,这些功能酶分布随土壤环境的变化而呈现显着差异,并且它们的功能冗余指数(functional redundancy index,FRI)总体上表现为土面>石沟>石槽>石洞>石缝,表明土面具有较稳定的生态环境,石洞、石缝生境土壤贫瘠、环境脆弱。(4)碳酸盐岩溶蚀速率在土层表面与土层以下存在差异,在溶蚀进行0.5年时:在土体表层中,溶蚀主要发生在石槽、石面以及土面,其中石槽中试片溶蚀速率高达0.01 mg/cm~2 a(石槽),石沟轻微溶蚀,石洞、石缝未见明显溶蚀,在土体以下,石槽中试片溶蚀速率高达0.025 mg/cm~2 a,土面以下试片溶蚀速率也较同时期的土面表层高。这种规律从0.5年持续到2年,总体上表现出石槽、石面、石沟以及土面中的试片溶蚀速率和形态存在显着变化,石洞和石缝中试片溶蚀速率及形态均未见显着变化。碳酸盐岩溶蚀速率与土壤pH呈显着负相关,与含水率、碳、氮以及微生物丰度呈显着正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岩石风化论文参考文献

[1].袁桂花,肖光庆,童寅.关于如何正确划分岩石风化程度等级的见解[J].西部探矿工程.2019

[2].吴求生.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生境下岩石风化速率的差异及其对生物成土的影响[D].贵州师范大学.2019

[3].何毓新,许燕红,孙大洋,庞佳丽,孙永革.云南洱海两百年来生态环境和岩石风化剥蚀的演变历史[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4].李宇博,张瑞钢,钱家忠,万文华.解磷菌对巢湖地区富磷岩石风化实验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赵研,李王成,王霞,赵自阳,刘学智.岩石风化及成壤过程中元素行为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9

[6].吕婕梅.人类活动影响下喀斯特小流域岩石风化及其与大气CO_2的源汇效应关系研究[D].贵州大学.2018

[7].罗莉.岩石风化程度影响因素浅析[J].化工管理.2018

[8].杨全红,褚衍辉,张亚宁.地质雷达在岩石风化程度划分上的应用[J].电力勘测设计.2018

[9].李仁杰,纪成亮,刘浩,赵哲胜.工程物探方法在岩石风化程度判别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8

[10].李宇博.微生物对巢湖北部山区富磷岩石风化释磷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库坝区内千枚岩、片麻岩破碎的现象浅表层滑坡坡向、坡度密度图岩石微观构造井溶洞处常规与电成像图数据小波HIS融合福贡县河谷区域住区环境

标签:;  ;  ;  ;  ;  ;  ;  

岩石风化论文_袁桂花,肖光庆,童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