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织物用充气式陶瓷处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墙板支架、上墙板支架、驱动气缸、电晕辊、陶瓷电极、氮气通道和电极舱;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采用氮气冷却与空气冷却相结合的方式,在针对织物的电晕过程中保证陶瓷电极的降温效果,保证了织物表面进行处理时的安全性;此外,电晕辊的表面增加一胶套结构增加摩擦阻力的同时也保护了电晕辊;在陶瓷电极的端部设置陶瓷电极支架保证陶瓷电极在电晕过程中的稳定性防止相邻的陶瓷电极产生干涉。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织物用充气式陶瓷处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墙板支架、上墙板支架、驱动气缸、电晕辊、陶瓷电极、氮气通道和电极舱;所述上墙板支架设置在下墙板支架的上方,所述驱动气缸的一端连接在上墙板支架上,驱动气缸的另一端连接在下墙板支架上;所述驱动气缸驱动上墙板支架沿着竖直方向进行位移;所述电晕辊水平设置在下墙板支架上,所述电极舱设置在上墙板支架上,所述电极舱的一侧面固定在上墙板支架上且电极舱位于电晕辊的上方,所述电极舱与电晕辊之间形成一容纳织物通过的通道且该通道通过驱动气缸进行幅宽调节;所述电极舱的底端上设置有与电晕辊外轮廓面配合的弧形凹槽且该凹槽与电晕辊之间的通道导通;所述陶瓷电极具有若干个且沿着电极舱内底端弧形凹槽的弧面方向依次设置在电极舱内,所述陶瓷电极为中空的管状结构;所述陶瓷电极与电晕辊平行且陶瓷电极的两端通过回转轴承连接在电极舱上;所述陶瓷电极的一端通过空气管道连接有一冷却风机上;所述氮气通道具有若干个与陶瓷电极平行,所述氮气通道设置在陶瓷电极的上方且与电极舱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氮气通道的一端通过管道连接在氮气气源上,氮气通道的另一端封闭且氮气通道上开有若干与电极舱导通的氮气孔。
设计方案
1.一种织物用充气式陶瓷处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墙板支架、上墙板支架、驱动气缸、电晕辊、陶瓷电极、氮气通道和电极舱;
所述上墙板支架设置在下墙板支架的上方,所述驱动气缸的一端连接在上墙板支架上,驱动气缸的另一端连接在下墙板支架上;所述驱动气缸驱动上墙板支架沿着竖直方向进行位移;
所述电晕辊水平设置在下墙板支架上,所述电极舱设置在上墙板支架上,所述电极舱的一侧面固定在上墙板支架上且电极舱位于电晕辊的上方,所述电极舱与电晕辊之间形成一容纳织物通过的通道且该通道通过驱动气缸进行幅宽调节;所述电极舱的底端上设置有与电晕辊外轮廓面配合的弧形凹槽且该凹槽与电晕辊之间的通道导通;
所述陶瓷电极具有若干个且沿着电极舱内底端弧形凹槽的弧面方向依次设置在电极舱内,所述陶瓷电极为中空的管状结构;所述陶瓷电极与电晕辊平行且陶瓷电极的两端通过回转轴承连接在电极舱上;所述陶瓷电极的一端通过空气管道连接有一冷却风机上;所述氮气通道具有若干个与陶瓷电极平行,所述氮气通道设置在陶瓷电极的上方且与电极舱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氮气通道的一端通过管道连接在氮气气源上,氮气通道的另一端封闭且氮气通道上开有若干与电极舱导通的氮气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织物用充气式陶瓷处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晕辊的外轮廓上设置有胶套,所述电晕辊的端部轴线上向外侧延伸设置有回转轴,且该回转轴通过回转轴承及回转轴承座连接在下墙板支架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织物用充气式陶瓷处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电极的端部设置与电极舱端配合的陶瓷电极支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织物用充气式陶瓷处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舱的端部设置有若干排气孔。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晕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织物用充气式陶瓷处理架。
背景技术
电晕处理机在包装行业俗称电晕机、电子冲击机、电火花机。在学术上被称为介质阻挡放电。主要用于塑料薄膜类或塑料板材类制品的表面处理,当要对上述材料进行油墨印刷、复合、吹膜、涂布、胶接、材料改性、接枝、聚合、镀膜、流延、粘贴加工前,为了使产品的表面具有更强粘附力 (即具有更高的达因系数),防止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印刷甩色、复合粘贴不牢固、涂布漏胶不均匀等现象,影响了产品质量,必须先进行电晕冲击处理。
当针对一些织物表面进行电晕处理时需要进行冷却,一般的冷却方式采用的是在陶瓷电极所在电极舱内通入氮气,进行氮气冷却;而采用单一的冷却方式不易降低电晕时的温度,导致陶瓷电极的使用寿命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织物用充气式陶瓷处理架,能够解决一般的织物表面进行电晕时采用单一的降温方式导致降温效果不好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织物用充气式陶瓷处理架,其创新点在于:包括下墙板支架、上墙板支架、驱动气缸、电晕辊、陶瓷电极、氮气通道和电极舱;
所述上墙板支架设置在下墙板支架的上方,所述驱动气缸的一端连接在上墙板支架上,驱动气缸的另一端连接在下墙板支架上;所述驱动气缸驱动上墙板支架沿着竖直方向进行位移;
所述电晕辊水平设置在下墙板支架上,所述电极舱设置在上墙板支架上,所述电极舱的一侧面固定在上墙板支架上且电极舱位于电晕辊的上方,所述电极舱与电晕辊之间形成一容纳织物通过的通道且该通道通过驱动气缸进行幅宽调节;所述电极舱的底端上设置有与电晕辊外轮廓面配合的弧形凹槽且该凹槽与电晕辊之间的通道导通;
所述陶瓷电极具有若干个且沿着电极舱内底端弧形凹槽的弧面方向依次设置在电极舱内,所述陶瓷电极为中空的管状结构;所述陶瓷电极与电晕辊平行且陶瓷电极的两端通过回转轴承连接在电极舱上;所述陶瓷电极的一端通过空气管道连接有一冷却风机上;所述氮气通道具有若干个与陶瓷电极平行,所述氮气通道设置在陶瓷电极的上方且与电极舱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氮气通道的一端通过管道连接在氮气气源上,氮气通道的另一端封闭且氮气通道上开有若干与电极舱导通的氮气孔。
进一步的,所述电晕辊的外轮廓上设置有胶套,所述电晕辊的端部轴线上向外侧延伸设置有回转轴,且该回转轴通过回转轴承及回转轴承座连接在下墙板支架上。
进一步的,所述陶瓷电极的端部设置与电极舱端配合的陶瓷电极支架。
进一步的,所述电极舱的端部设置有若干排气孔。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采用氮气冷却与空气冷却相结合的方式,在针对织物的电晕过程中保证陶瓷电极的降温效果,保证了织物表面进行处理时的安全性;此外,电晕辊的表面增加一胶套结构增加摩擦阻力的同时也保护了电晕辊;在陶瓷电极的端部设置陶瓷电极支架保证陶瓷电极在电晕过程中的稳定性防止相邻的陶瓷电极产生干涉。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织物用充气式陶瓷处理架的结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织物用充气式陶瓷处理架的结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实施例可以使本专业的技术人员更全面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织物用充气式陶瓷处理架,包括下墙板支架1、上墙板支架2、驱动气缸3、电晕辊4、陶瓷电极5、氮气通道6和电极舱7。
上墙板支架2设置在下墙板支架1的上方,所述驱动气缸3的一端连接在上墙板支架2上,驱动气缸3的另一端连接在下墙板支架1上;所述驱动气缸3驱动上墙板支架2沿着竖直方向进行位移。
电晕辊4水平设置在下墙板支架1上,所述电极舱7设置在上墙板支架2上,所述电极舱7的一侧面固定在上墙板支架上且电极舱位于电晕辊4的上方,所述电极舱7与电晕辊4之间形成一容纳织物通过的通道且该通道通过驱动气缸3进行幅宽调节;所述电极舱7的底端上设置有与电晕辊4外轮廓面配合的弧形凹槽且该凹槽与电晕辊4之间的通道导通。
陶瓷电极5具有若干个且沿着电极舱7内底端弧形凹槽的弧面方向依次设置在电极舱7内,所述陶瓷电极5为中空的管状结构;所述陶瓷电极5与电晕辊4平行且陶瓷电极5的两端通过回转轴承连接在电极舱7上;所述陶瓷电极5的一端通过空气管道连接有一冷却风机8上;所述氮气通道6具有若干个与陶瓷电极5平行,所述氮气通道6设置在陶瓷电极5的上方且与电极舱7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氮气通道6的一端通过管道连接在氮气气源上,氮气通道6的另一端封闭且氮气通道6上开有若干与电极舱7导通的氮气孔。
电晕辊4的外轮廓上设置有胶套,所述电晕辊4的端部轴线上向外侧延伸设置有回转轴,且该回转轴通过回转轴承及回转轴承座连接在下墙板支架1上。
陶瓷电极5的端部设置与电极舱7端配合的陶瓷电极支架51。
电极舱7的端部设置有若干排气孔。
本实用的工作原理是:当织物通过电极舱与电晕辊之间的通道时,电极舱内的陶瓷电极对通道之间的织物表面进行电晕处理,此时,陶瓷电极内具有冷却风机产生的风流通过对陶瓷电极进行冷却;此外,还有连接的氮气源通入到电极舱内的氮气对陶瓷电极进行冷却,保证了陶瓷电极的冷却效果。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54288.9
申请日:2019-01-14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619729U
授权时间:20191112
主分类号:D06M 10/02
专利分类号:D06M10/02
范畴分类:24F;
申请人:南通三信塑胶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南通三信塑胶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26200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汇龙镇台角工业园区
发明人:陈大龙;王卫兵
第一发明人:陈大龙
当前权利人:南通三信塑胶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滑春生
代理机构:11316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一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