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8 年中国智库报告、2018 年中国智库索引收录的高校智库以及高校智库百强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高校智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高校智库地域分布不均衡,数量与高校绝对数量不成正比,整体建设力度有待加强。针对智库自主性发挥不够、智库服务地方决策能力不足、智库成果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今后高校智库发展要在数量上注重以点带面、质量上注重分类培育、整体上突出“新型”特点,推动我国高校智库的均衡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校;高校智库;新型智库;地域分布
一、我国高校智库的现状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2019 年1 月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2018》显示,世界拥有智库机构最多的前三个国家为:美国(1871 家),印度(509家),中国(507 家)。有7 家中国智库位列全球智库百强,而其中属于高校智库的,只有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位列81 位。在《2018 中国智库报告》中,有9 所大学的13 家高校智库进入前50 强①分别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复旦大学复旦发展研究院,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这9 所大学都是国内顶尖的985 高校。在全国首批25 家国家高端智库中,6 家是高校智库②分别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大学智库的前30 强中,清华大学占5 家,中国人民大学3 家,北京大学3 家,复旦大学2 家,中山大学2 家,浙江大学2 家;而且近半(43.3%)集中在北京。在中国大学智库百强中,超过90 所来自传统的985和211 高校,大多数都是目前的“双一流大学”。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智库建设的重要批示和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制定了《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随着国家顶层设计的出台,2015 年以来的高校智库建设逐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国内众多高校纷纷设立了智库。然而不少高校智库的建设却只见其名未见其实,大多数高校的智库建设与一般研究机构没有显著的差异,“两个机构、一套班子”的情况比较多,亦或是直接从原有的高校研究院所改名而来,并挂以对策研究的目标,但原先的组织架构并无实质变化,这样的智库难以称得上是新型高校智库。另外,目前高校智库同类型重复创建的情况比较多,高校智库未能依据高校类型和层次、地域、经济、文化等差异坚持特色发展,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不利于提升成果质量。因此,不同地区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建设新型高校智库,是高校智库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高校智库的地域分布及特点
国内学者对于高校智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高校智库的概念。薛澜、朱旭峰(2006)[1]321-327;秦惠民、解水青(2014)[2]15-20;文少保(2015)[3]34-38;全守杰、王运来(2016)[4]38-41;黄文竹(2016)[5]12-16;于丰园、于群英(2017)[6]72-76;刘辉、李柯凝(2018)[7]45-50等从不同角度对高校智库的定义进行了阐述。(2)高校智库的特点。王辉耀、苗绿(2014)[8]40-62;胡鞍钢(2014)[9]4-11;杜宝贵、隋立民(2014)[10]29-32;杨静、陈赟畅(2015)[11]7-11;初景利、栾瑞英、孔媛(2017)[12]8-16;刘芳、朱沙(2018)[13]75-78;袁曦临(2019)[14]5等都是把高校智库区别于官方智库和半官方智库、民间智库等角度来进行研究的。(3)高校智库的作用和功能。鲁鹏(2013)[15]151-153;胡鞍钢(2014)[16]22-23,37-39;侯定凯(2011)[17]14-15;吴业春、李建强(2017)[18]89-95;邱均平、董西露(2017)[19]64-69;胡薇(2018)[20]95-107;韩凯辉、徐艳利(2019)[21]50-54 等都对智库的功能和作用作了探讨。(4)高校智库实践研究。王莉 丽(2014)[22]83-88;侯 定 凯(2011)[23]33-38;陈斌(2015)[24]22-26;王珩(2017)[25]1-6;张雪红、张莹(2017)[26]71-79;汪艳、胡仁东(2018)[27]57-61;孙瑞英(2019)[28]49-55等均从实践方面对高校智库进行了研究。
不同地区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建设新型高校智库,是高校智库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崔:您提及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人声的模仿。从莱谢蒂茨基的年代到如今的普雷特涅夫,“歌唱性的声音”总被反复强调,尽管其中关键之处并不相同。但除此之外,您认为在钢琴演奏中,还有哪些声音特质值得强调?
这些研究都对高校智库的发展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但对中国高校智库分地域的统计分析却少有涉及。因此,本文将以2018 年中国智库索引的高校智库数据为基础,对我国高校智库的地域分布现状作统计分析,如表1。
从表1 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智库地域分布的以下特点:
李瑞东前半生也跟大多清末武术名家一样,与皇家纠缠不清,历任清淳王府武术教师、清宫武术总教师,官至三品带刀侍卫,光绪皇帝从师之一。在这里顺便吐个槽,光绪皇帝在拳术上面的老师超多,光我们介绍过的都不止一个,但却依旧孱弱无比,也不知道究竟学了个啥。
1.地域分布不均衡,各省级区域之间差异较大。整体来看,东部地区和北京地区入选高校智库数量较多,中西部较少。在全国430 家高校智库中,广西、山西、贵州、海南、河南、内蒙古、宁夏、西藏、青海的高校智库数量均在3 家以下,这些省份的高校智库总数在全国所占比例不足5%。而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四省市的高校智库几乎占到了全国的一半。高校智库的省份分布不均现象由多种原因造成:首先,区域政治地位通过对高校资源的分配间接影响着高校智库建设的数量与质量。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呈现出向区域政治地位较高地区集中的特点,特别是北京、上海、天津,其高校数量与质量、高校智库的数量均具有绝对的优势。其次,经济的发展催生了高校的云集与智库的建设。再次,北京、上海等地的重点院校拥有丰富的高质量人才资源,如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海外名师等,成为高校智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最后,智库决策要以大量的情报信息作为基础。与其他省市相比,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智库因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地理位置资源,在开展积极对外交流、信息搜集加工等方面拥有绝对优势。
(1)生活办公区域布设:所有的生活区以及办公区房屋均采用简易房建设,统一白色墙体和蓝色屋顶,设置单独的大门,实行封闭式管理,严禁任何非工作人员进入。
(表1) 2018 年中国高校智库分布表
?
2. 区域高校智库数量与高校绝对数量不成正比。从校均智库比例来看,全国的校均智库是0.45。有3 个省份的校均智库数量超过了1,分别是天津1.95,上海1.58,北京1.23。在高校数量并不是特别显著的天津,其校均智库数量却显著比其他省份高。但在高校云集的河南校均智库数量最少,只有0.04。此外,辽宁、内蒙古、山西、安徽、广西、贵州这6 个省份的校均智库比例也比较低,都处于0.1~0.15 之间。
从微观数量上看,不论是高校智库绝对数量还是校均智库数量,北京、上海、天津处于前三甲,但这并不仅仅由于三地普通高校数量多,因为山东、辽宁、江苏、河南的普通本科高校数量均超过了50 所,但高校智库数量却显著低于天津。北京、上海由于其特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高校数量和智库数量较多;但相对而言,天津的高校数量并不占优,公办普通高等院校只有20所,但其智库却有39 家,几乎每所高校都平均有2 家智库,这主要是因为天津市出台的鼓励政策。2016 年天津开展了全市高校智库评审,2018 年又审立了第二批高校智库,在连续几年的政策鼓励下,天津市高校智库数量逐年上升,校均智库数量全国第一。作为智库的直接服务对象,地方政策是促进智库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国家扶持具有重点性、阶段性、有限性,单靠政策并不能为智库发展解决所有问题。如果过度依赖政府支持,不结合高校自身学科优势和自身定位来确立发展方向,就无法激发智库自身活力,不利于智库长远发展。
三、高校智库的地域分布导致的问题
综上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的高校智库并没有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
(一)智库建设受政策和客观优势影响明显,智库自主性发挥不够
(续表1) 2018 年中国高校智库分布表
注:校均智库数量=高校智库数量/高校数量,百强智库比例=进入百强的智库数量/智库数量
?
3. 高校智库建设力度有待提高。从2018 年进入百强高校智库来看,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四省市的高校智库达到了59家,意味着接近60%的百强高校智库集中在这4 个省市。有11个省市(河北、黑龙江、甘肃、山西、辽宁、河南、重庆、宁夏、海南、青海、贵州)都没有高校智库进入100 强。重庆、甘肃、河北3省的高校智库数量,以及校均智库数量都比较高,但均没有进入百强智库,说明这些地方的智库建设水平还有待提高。
目前胃肠道微生态与AP的关系在动物模型及人体的研究中报道偏少。虽有在人体中补充胃肠道微生态治疗AP的报道,但缺乏前瞻性的研究。
虽然高校智库成果种类丰富,但内参仍是我国智库最具特色且最为重要的决策咨询成果。
刑法具有规范性和稳定性,刑法立法也具有滞后性,这正是刑事立法政策发挥指导作用的价值空间。然而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法治文明的进步,刑事立法政策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却出现了两种悖论:在自由主义刑法观的提倡下,刑事立法政策“向客观主义倾斜”的趋势和民众要求参与立法政策制定的呼声日益高涨;刑事立法政策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自由的目标和民众表达意愿的方式有限。民众的声音不仅仅涉及司法、执法领域,而且将目光越来越多地延伸至立法领域。如何正视这一冲突,成为刑事政策学发展所面临的新难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从刑事立法政策自身的价值出发,探究其民意考量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二)智库发展资源分布不均,制约着智库服务地方决策的能力
虽然高校智库成果种类丰富,但内参仍是我国智库最具特色且最为重要的决策咨询成果。据2018CTTI 来源智库发展报告,2018 年高校智库累计贡献单篇内参近7000 篇,但76%的内参上报后未能得到回应(排除保密因素,有些内参被批示了但未反馈)。而在被批示的内参中,17%的智库内参获省部级批示,3%的内参获厅(司/ 局)级批示,仅2%的内参获副国级或正国级批示。这从某种程度也反映,高校智库的政策研究供给与决策需求之间存在一定错位,智库在研究咨询的针对性和及时性方面还有待加强。
(三)智库成果针对性不强,决策机构运用高校智库成果积极性不高
人才、学科、地区政治经济等资源是智库发展的重要资源,拥有的智库发展资源如何,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智库的决策服务水平和政策影响力度。中西部地方高校布局结构不尽合理,区域间呈现非均衡状态发展,这就导致地方治理难点较集中的地区,智库力量反而更弱,智库力量较强的中心城市却缺乏接地气的研究对象;重点建设高校总数少且分布不均,硕博学位授权点少,中西部地区高层次人才也比较缺乏,以致于高质量智库成果和高层次智库人才过多地向发达地区集聚,其他地区智库发展资源则不断流失,不利于因地制宜提出地方发展建议,高校智库服务地方功能大大削弱。高校的这些不足给高校智库的发展建设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高校智库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与升级。
四、不同地域的高校智库发展建议
除了发展优势显著的北京、上海,以及政策支持力度较大的天津外,江苏和湖北高校智库建设也走在了前列。江苏30 家高校智库中,有14 家进入百强智库序列①分别是: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东南大学道德发展智库,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江苏警官学院江苏省公共安全研究院,南京大学紫金传媒智库,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南京艺术学院紫金文创研究院,苏州大学苏州东吴智库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南京理工大学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南京医科大学健康江苏建设与发展研究院,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盐城师范学院沿海发展智库。,湖北23 家高校智库中有13 家进入百强②分别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城乡社区社会管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排名,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产业升级与区域金融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中心。。江苏省高度重视智库发展,分类打造培育不同类型的智库,有重点高端智库、培育智库、研究基地(智库类)三种。江苏省的高校智库自身特色非常明显,这些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研究特色在进入百强的14 家智库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而且都体现了一定的权威性。2018 年度这些智库共完成调研报告48 份①为了区别于一般的研究机构,本文以研究报告作为智库产出的衡量指标。数据由2018 中国智库索引整理而得。。对湖北省而言,2012 年成立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城乡社区社会管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成果特别显著,仅在2018 年就完成报告360 多篇。该中心立足于国家建设和区域跨越式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政、学、研、企、用五位一体协同攻关,构建城乡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智库”“人才库”“思想库”和“信息库”,取得了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这些地区高校智库建设的经验和成果,为其他省份探索适合省情、服务决策、富有特色的智库提供了借鉴。
1. 在发展数量上,要“以点带面”。广大中西部地区可以效仿天津市,制定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校智库建设实施方案》,由地区高校管理部门每年开展高校智库评审,推动各高校发挥主体作用,积极推进智库建设。各高校也可在地方政府指导下建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协调机制,通过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区域联盟等主体鼓励高校建设更多高质量智库。同时,高校智库也要积极“向外延伸”[29],基于高校现有资源,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探索“以点带面”的合作建设模式,形成地方特色鲜明的研究领域,形成地方政府的智囊团。
2.在提升质量上,要分类培育。江苏省的分类打造方法和湖北省的重点打造方法都很有借鉴意义。江苏省经济总量强、质量高,第三产业产值的占比超过了50%,因此江苏高校智库建设是依经济发展需求和高校特点分类打造的。由于其智库建设基础雄厚,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已初步形成全省高校智库的基本格局与现实模板。湖北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龙头所在,其重要的社会经济地位及其产业结构特点决定了湖北省高校智库建设的方向是明确重点,主要致力于服务本省经济社会发展。因此,不同区域要根据各自的经济发展特点,发展不同类型、特色鲜明的高校智库,为政府提供快速、有效的决策建议。
不同区域要根据各自的经济发展特点,发展不同类型、特色鲜明的高校智库,为政府提供快速、有效的决策建议。
3.从整体上看,高校智库要突出“新型”的特点。高校智库的开展是基于政策研究之上,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决策咨询的作用。这项功能历时较短,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往往需要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即时开展研究、议政建言、引导舆论。因此应加强高校智库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特别是加大与政府之间信息互通,这既是社会的要求,也是高校智库在发展过程中的自身需求。新型高校智库不同于传统依附于大学而建的研究中心,而是以政策咨询为研究对象的咨询机构,它以影响公共决策制定过程为目标,在思想观念、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管理方式、制度规范等方面都需具有“新”的涵义[29],从“研究方向和成果的实用性”突显与传统高校研究机构的差异。
[参考文献]
[1]薛澜,朱旭峰.中国思想库:涵义、分类与研究展望[J].科学研究,2006,(3).
[2]秦惠民,解水青.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4,(4).
[3]文少保.高校智库服务政府决策的逻辑起点、难点与策略——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5,(1).
[4]全守杰,王运来.高校智库的涵义与特征[J].现代教育管理[J].2016,(1).
[5]黄文竹.高校智库服务经济发展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6]于丰园,于群英.中国高校智库研究进展及启示——基于文献计量分析[J].情报杂志,2017,(1).
[7]刘辉,李柯凝.高校智库的三重面向:内涵、挑战与发展路径析[J].情报杂志,2018,(7).
[8]王辉耀,苗绿.大国智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9]胡鞍钢.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实践与总结[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2).
[10]杜宝贵,隋立民.正确认识中国高校智库建设中的几个关系[J].高校教育管理,2014,(2).
[11]杨静,陈赟畅.协同创新理念下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7).
[12]初景利,栾瑞英,孔媛.国外高水平高校智库运行机制特征剖析[J].图书馆论坛,2017,(9).
[13]刘芳,朱沙.中国高校智库发展现状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8,(3).
[14]袁曦临.高校智库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与思考[J].情报资料工作,2019,(5).
[15]鲁鹏.浅析美国大学“智库”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J].科技创业月刊,2013,(3).
[16]胡鞍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胡鞍钢的观点[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7]侯定凯.国外一流高校智库的全球扩张[J].中国高教研究,2015,(8).
[18]吴业春,李建强.美国一流的高校智库功能定位及特色发展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5).
[19]邱均平,董西露.高校智库建设的困境与策略[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7).
[20]胡薇.中国高校智库的建设与发展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7).
[21]韩凯辉,徐艳利.高校教育智库参与政府教育决策:定位、困境及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9,(2).
[22]王莉丽.中国智库思想市场的培育与规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2).
[23]侯定凯.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转化机制探析——兼论优质大学智库的培育[J].复旦教育论坛,2011,(5).
[24]陈斌.我国高校战略发展困境及其破解[J].现代教育管理,2015,(5).
[25]王珩.高校智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思考[J].图书馆论坛,2017,(10).
[26]张雪红,张莹.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8).
[27]汪艳,胡仁东.高校智库建设现状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8,(2).
[28]孙瑞英.我国高校智库联盟“共建共享,内聚外联”的博弈分析与激励路径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9,(1):
[29]李建强,高校智库功能定位与特色发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y Think Tanks
Feng Lipeng,Lan Jie
Abstract: The 2018 China Think Tank Report, the University Think Tanks recorded in the 2018 China Think Tank Index and the data of Top 100 University Think Tanks show tha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university think tanks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but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s is unbalanced, the number of which is not proportional to the absolute number of universities, and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efforts need to be strengthened.In view of the lack of autonomy of think tanks, the lack of local decision-making ability of think tank services, and the weak pertinence of think tanks,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s in the future should focus on promoting work in all areas by drawing upon the experience gained on key points in terms of quantity,focus on classified cultivation in terms of quality, and stresses "new" characteristics overall, to promote the balanced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s.
Keywords: University; University Think Tanks; New Think Tank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中图分类号]G4;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129(2019)11-0105-08
[收稿日期]2019-06-22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重庆市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研究”(编号:2017GX029)成果。
[作者简介]冯利朋(1981-),女,山西阳泉人,重庆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决策科学研究;兰洁(1987-),男,重庆江津人,重庆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中山大学2017 级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杨一帆]
标签:高校论文; 数量论文; 研究院论文; 中国论文; 政策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管理学论文; 咨询学论文; 《决策与信息》2019年第11期论文;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重庆市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研究”(编号:2017GX029)成果论文; 重庆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