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丛草地论文_魏楠,赵凌平,谭世图,赵芙蓉

导读:本文包含了灌丛草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灌丛,微生物,土壤,草地,群落,物种,埃塞俄比亚。

灌丛草地论文文献综述

魏楠,赵凌平,谭世图,赵芙蓉[1](2019)在《草地灌丛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灌木入侵不仅会改变草本植物的分布格局,还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重要影响。灌丛化的成因、影响、时空动态一直是植被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的探究将有助于理解灌木在天然草原中的作用和地位,对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综述了灌丛化的成因、入侵后对生态系统中植被与土壤的影响、草地灌丛化空间动态变化和草地灌丛化演替过程,以期为将来草地灌丛化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途径。(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董雷[2](2019)在《干旱—半干旱区草地与灌丛群落谱系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群落中物种的共存及其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目前解释维持群落构建机制的主要理论包括生境过滤、相似性限制以及中性作用。基于群落谱系结构的研究强调群落内共存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与其表现性状和生态位之间的联系。由于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往往有更相似的生态位,对资源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因此可以通过分析群落内物种间谱系关系的相对远近判断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强度及其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群落的构建过程和群落内物种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但目前对干旱与半干旱区群落构建与物种共存的机制仍缺乏深入的了解。本研究以蒙古高原草地和灌丛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使用净亲缘指数(Net Relatedness Index,NRI)和谱系β多样性作为核心指标,对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群落谱系结构进行了研究。利用控制实验研究了尺度效应和物种库对草地生态系统群落谱系结构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放牧压力对群落谱系结构的作用;将控制实验与区域尺度下的群落调查相结合,分析了干旱与半干旱区草地和灌丛生态系统的群落构建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尺度因素和物种库对群落谱系结构有较大影响。不考虑丰度(以相对质量表示)权重时群落谱系结构(NRI_(pr))随研究尺度增加发散趋势逐渐增加;考虑丰度权重时尺度对群落谱系结构(NRI_(ab))影响较小。当物种库由局域尺度扩大到区域尺度时,群落谱系聚集程度增加,表明跨区域的物种迁徙对局域群落构建有重要作用。2)不考虑丰度权重的净亲缘关系指数(NRI_(pr))更能反映群落谱系结构的基底值,且不易受干扰影响;考虑丰度权重的NRI(NRI_(ab))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敏感。3)不同放牧压力均会增加群落谱系聚集的趋势,但在轻度放牧压力下谱系聚集程度最高,而随着放牧压力的增加谱系聚集的程度又有所回落。这种变化趋势与家畜的选择性采食改变了禾本科植物在群落中的相对竞争优势有关。4)蒙古高原植物功能性状检测出了显着的系统发育信号,其中草地植物叶长和灌丛植物叶宽性状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系统发育保守性,即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有更相似的功能性状。5)蒙古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群落谱系结构整体表现为发散的NRI_(pr),表明群落构建的驱动因素为相似性限制(生态位分化)。考虑丰度权重(相对质量)时群落谱系发散程度有所降低,但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谱系结构。禾本科相对质量和区域因素对NRI_(ab)有重要影响,表明人为干扰对区域群落谱系发散趋势的降低有重要作用;功能性状NRI(NRI_(fun))显着聚集,同时受环境过滤和干扰等作用的影响。6)蒙古高原西部灌丛群落也表现出谱系发散的趋势,但不同生境有所差别。其中,典型荒漠和沙地灌丛群落谱系发散,但草原化荒漠灌丛群落谱系有转向聚集的趋势。蒙古高原灌丛的群落谱系结构受低温以及草本植物竞争的限制而在草原—荒漠过渡区趋向聚集。末次冰期以来最干季度温度(MTD)(即冬季低温)的增加有利于灌丛群落谱系发散。未来气候变暖可能增加灌木入侵草地的能力。7)跨区域的物种迁徙对群落物种库组建有重要作用,距离限制不构成蒙古高原群落谱系结构和物种迁徙的主要限制因素。气候因子限制群落谱系的β多样性,表明区域尺度上生境过滤是影响群落谱系结构的重要因素,但在局域尺度上,种间的相似性限制则是决定蒙古高原群落构建的主要因素。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生境过滤不是蒙古高原草地与灌丛群落构建的主要驱动因素;气候因子对群落谱系结构影响较小;扩散限制不构成区域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限制因素,相反,跨区域的物种迁徙对群落物种组配起到重要作用。基于以上,本研究认为至少在一定程度范围内的气候变化不会对蒙古高原主要生态系统的群落构建造成严重冲击,而过度的人为干扰(如长期超载放牧)是造成干旱与半干旱区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4-15)

张宝文[3](2019)在《青海省大通县灌丛草地利用现状及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寒灌丛草甸是大通县天然草场的组成部分,是草地畜牧业的主要生产基地,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祁连山地区的生态安全及西宁市区水源地保护问题。目前,大通县灌丛草场正面临着超载过牧、退化、缺乏科学管护等现象,必须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保护制度,大力发展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及生态旅游等产业,减轻灌丛草场的放牧压力,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本文来源于《青海草业》期刊2019年01期)

闫宝龙,吕世杰,王忠武,韩国栋[4](2019)在《草地灌丛化成因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草地生态系统正经历着剧烈变化,全球草地广泛发生了原生灌木或乔木的密度、盖度和生物量增加的现象。从草地灌丛化的特征及分布、形成机制和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等叁方面进行了阐述。放牧、气候变化等诸多因素驱动了草地灌丛化的发生,草地灌丛化过程不但改变了草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外貌,而且改变了其结构和功能。灌丛营造了小气候环境,改变了种间关系,调节了土壤营养和物质循环。未来应结合遥感技术对灌丛化发生的面积进行估算,确定灌丛化驱动因素,并准确评价灌丛化草地的结构、功能和服务。(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屈兴乐,郭文文,罗大庆,方江平[5](2019)在《雅鲁藏布江河谷山地灌丛草地区系组成及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有效修复日渐退化的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区山地植被,采用群落生态学方法对雅鲁藏布江河谷亚高山灌丛草地群落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该区灌丛草地群落共有维管束植物166种,隶属于47科115属,种类组成较为丰富,属内种系相对贫乏.地理成分及科属分析表明,该区灌丛草地群落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生活型和叶的性质分析表明,该区灌丛草地群落的外貌主要是由落叶全缘叶单叶矮高位芽植物所决定的.群落结构简单,仅有灌木层和草本层.雅鲁藏布江河谷半干旱区亚高山灌丛草地群落的总特点是以地面芽、微形叶、草质叶、单叶、全缘叶为特征,反映了青藏高原高山、寒、旱的性质.在分析灌丛草地群落特征的基础上,还对其生态修复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屈兴乐,方江平[6](2019)在《围栏封育对退化灌丛草地群落土壤特性和植被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雅鲁藏布江中游半干旱河谷山地灌丛草地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围栏封育对灌丛草地植被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以期为有效修复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山地植被退化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围栏封育3年土壤有机质、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高于围栏外,土壤表层(0~10cm)养分含量增加显着(P<0.05),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与围栏外逐渐趋于一致,至30~40cm到达相同水平;围栏封育后灌丛草地群落高度和产量显着增加(P<0.05),分别比围栏外增加了74%和101%,高度、产量增加主要是由禾本科和莎草科引起;围栏封育对群落组成和物种重要值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生物多样性增加,禾本科、莎草科等适口性好的物种重要值增加,杂草类不可食物种重要值相对下降;Rarefaction曲线法结果显示,围栏内物种多样性大于围栏外,与传统多样性指数方法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9年03期)

李巧燕,来利明,周继华,姜联合,杨柳[7](2019)在《鄂尔多斯高原草地灌丛化不同阶段主要植物水分利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地灌丛化是全球草地退化的普遍现象,理解草地灌丛化的过程和机制对灌丛化草地的恢复十分必要。目前有多种假说解释草地灌丛化现象,尽管大部分假说认为灌木和草本植物对土壤水分的不同利用方式在草地灌丛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有关直接实验证据仍十分缺少。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高原流动沙地沙米群落、半固定沙地油蒿群落、固定沙地油蒿群落和固定沙地本氏针茅群落4个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的调查,采用稳定同位素分析的方法,分析不同阶段主要物种对不同水源的利用比例。结果表明:在不同演替阶段,草本植物对土壤水分的利用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0~20 cm),而灌木植物对中深层(50~200 cm)土壤水分的利用较多;灌木植物水分利用的可塑性强,在遭受水分胁迫时,灌木植物能够根据土壤水分的可利用性而改变对不同土层水分的利用。以上结果对于认识鄂尔多斯高原不同演替阶段主要植物水分利用策略具有一定意义,同时表明降低放牧等人为因素对表层土壤的干扰,改善表层土壤结构,提高表层土壤含水量是鄂尔多斯高原油蒿灌丛化草地恢复为地带性本氏针茅草原的关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韦应莉,曹文侠,刘玉祯[8](2018)在《不同放牧强度和围封对高寒灌丛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祁连山高寒灌丛草地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和围封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同一土层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有机碳、全氮含量降低,而pH值升高,土壤含水量在中度放牧区最高,且差异显着(P<0.05)。各个放牧强度灌丛草地围封后不同土层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有机碳、全氮含量、含水量均高于放牧处理,pH显着低于放牧处理;同一放牧强度和围封处理,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而pH值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有机碳、含水量呈显着正相关,与pH呈显着负相关。土壤微生物氮与微生物量碳,有机碳、全氮、含水量呈显着正相关,与pH呈显着负相关。过度放牧降低了高寒灌丛草地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围封有利于过度放牧草地土壤养分库及土壤微生物系统的功能恢复。(本文来源于《草原与草坪》期刊2018年05期)

韦应莉[9](2018)在《东祁连山灌丛草地土壤微生物量及群落结构对放牧和围封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放牧是影响草地土壤系统及引起草地退化的重要因素,围封有利用于退化草地的生态功能恢复。土壤微生物群落可以指示土壤质量变化,是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预警及敏感指标。本试验以不同强度放牧(轻牧、中牧、重牧)及围封2年后的东祁连山高寒灌丛草地为对象,用草地生态学基本原理与方法,研究了地上植被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采用氯仿熏蒸法和磷脂脂肪酸(PLFA)探究了土壤微生物特征及变化规律;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了微生物群落与土壤养分及植被间的关系,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明确了影响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因子及各微生物群落的最直接影响因子。1.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草本盖度,灌木盖度、草本地上生物量、各个植物功能群优势植物的高度均显着降低(P<0.05);不同植物功能群的重要值和生物量对放牧强度的响应不同,禾本科重要值及其生物量、杂类草生物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莎草科重要值和生物量在中牧灌丛草地最高,杂类草重要值在中牧灌丛草地最低;地下生物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各放牧强度灌丛草地围封后,草本盖度和灌木盖度、地上生物量,各功能群高度、草本各功能群地上生物量均显着增加。不同放牧强度下各功能群盖度对围封的响应不同,禾本科盖度在各放牧强度围封后均显着增加,莎草科盖度均显着降低,杂类草盖度仅在重牧灌丛草地围封后降低,而蔷薇科(小叶金露梅、高山绣线菊)灌木盖度在重牧围封后增加。不同放牧强度下各草本功能群地上生物量占总地上生物量的比例对围封的响应不同,禾本科生物量占比在各个放牧强度围封后均显着增加,而莎草科地上生物量占比仅在轻牧围封后增加,杂类草地上生物量占比仅在重牧灌丛围封后显着降低。2.在同一强度放牧和围封下,同一土层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大小均为0~10 cm>10~20 cm,而pH值大小为0~10 cm<10~20 cm。随着放牧强度的逐渐增大,同一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显着降低,土壤含水量均呈先增大后下降趋势,pH值显着升高。各个放牧强度灌丛草地围封后,同一土层土壤含水量显着高于放牧处理,p H值显着低于放牧处理,各放牧强度灌丛草地围封后的同一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均高于放牧处理,但轻牧灌丛草地未达到显着水平。3.草本地上生物量与pH值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草本地下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草本盖度和灌木盖度与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且草本盖度与pH值呈显着负相关,灌木盖度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着负相关。4.在同一强度的放牧和围封草地,同一土层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大小均为0~10 cm>10~20 cm。随着放牧强度的逐渐增大,同一土层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显着降低。各个放牧强度灌丛草地围封后,中牧和重牧灌丛草地围封后同一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显着高于放牧,轻牧灌丛草地围封后变化不显着。5.高寒杜鹃灌丛草地土壤总PLFA量、细菌生物量、真菌生物量和放线菌生物量均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而显着降低(P<0.05)。重牧灌丛草地,围封后的土壤总PLFA量、细菌生物量、放线菌生物量、G~+/G~-和压力指数显着高于放牧处理,而细菌/真菌比显着低于放牧处理;中牧灌丛草地,围封后的土壤总PLFA量、细菌生物量、细菌/真菌比显着高于放牧处理,而真菌生物量和压力指数显着低于放牧处理;轻牧灌丛草地,围封处理的土壤各生物量和生物量比值与放牧处理无显着差异。PLFA主成分分析表明:主成分一(PC1)主要包括14:0、15:0、10Me16:0和18:1ω9c等直链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占PC1的53.68%;主成分二(PC2)主要包括由i16:0、16:1ω7c、i17:0、cy17:0、17:0、18:1ω9t、18:0和cy19:0等支链饱和脂肪酸和环丙烷脂肪酸组成,占PC2的51.34%;各处理样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围封处理的响应程度大于不同强度放牧处理。6.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总PLFA量、细菌PLFA量、真菌PLFA量、放线菌PLFA量与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呈极显着正相关;G~+PLFA量与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呈显着正相关;G~+/G~-PLFA量比值与微生物量碳呈显着正相关,与微生物量氮呈极显着正相关;细菌/真菌PLFA量比值与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呈显着负相关。7.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灌丛草地地下生物量对微生物总量和G~+生物量的影响最大;地上生物量对细菌和真菌生物量影响最大;pH值对G~-生物量、G+/G-生物量比值、细菌/真菌生物量比值、压力指数的影响作用最大;而有机碳对放线菌的影响作用最大。(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6)

邢媛媛,王永东,尤源,宋勤,HARE,Malicha,Loje[10](2018)在《埃塞俄比亚低海拔区灌丛化草地动态变化(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灌丛化草地广泛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区,严重影响当地畜牧业发展,尤其是以牧业为主要生活来源的非洲国家。本文基于埃塞俄比亚低海拔区1986–2016年的遥感影像,通过监督分类和决策树分类方法,运用单一土地变化动态度和土地利用变化重要性指数(Ci),研究了埃塞俄比亚低海拔区灌丛化草地30年不同程度灌丛化草地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可为揭示低海拔区灌丛化草地发展过程及草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1)灌丛化草地面积整体呈上升趋势,在2003年达最大,为3742.49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8.97%,2003年至2016年有小幅下降;(2)其中,重度灌丛化草地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28.36%–49.10%,其次是占比9.77%–16.68%的中度灌丛化草地和占比5.52%–7.57%的轻度灌丛化草地;(3)30年间灌丛化草地年均扩张速度为0.74%,1995–2003年间,年均扩张速度最大,为2.16%;(4)林地和草地两种土地利用类型向灌丛化草地转化是低海拔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且由于对灌丛化草地的治理,灌丛化草地类型会转化成草地类型。(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期刊2018年03期)

灌丛草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群落中物种的共存及其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目前解释维持群落构建机制的主要理论包括生境过滤、相似性限制以及中性作用。基于群落谱系结构的研究强调群落内共存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与其表现性状和生态位之间的联系。由于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往往有更相似的生态位,对资源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因此可以通过分析群落内物种间谱系关系的相对远近判断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强度及其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群落的构建过程和群落内物种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但目前对干旱与半干旱区群落构建与物种共存的机制仍缺乏深入的了解。本研究以蒙古高原草地和灌丛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使用净亲缘指数(Net Relatedness Index,NRI)和谱系β多样性作为核心指标,对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群落谱系结构进行了研究。利用控制实验研究了尺度效应和物种库对草地生态系统群落谱系结构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放牧压力对群落谱系结构的作用;将控制实验与区域尺度下的群落调查相结合,分析了干旱与半干旱区草地和灌丛生态系统的群落构建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尺度因素和物种库对群落谱系结构有较大影响。不考虑丰度(以相对质量表示)权重时群落谱系结构(NRI_(pr))随研究尺度增加发散趋势逐渐增加;考虑丰度权重时尺度对群落谱系结构(NRI_(ab))影响较小。当物种库由局域尺度扩大到区域尺度时,群落谱系聚集程度增加,表明跨区域的物种迁徙对局域群落构建有重要作用。2)不考虑丰度权重的净亲缘关系指数(NRI_(pr))更能反映群落谱系结构的基底值,且不易受干扰影响;考虑丰度权重的NRI(NRI_(ab))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敏感。3)不同放牧压力均会增加群落谱系聚集的趋势,但在轻度放牧压力下谱系聚集程度最高,而随着放牧压力的增加谱系聚集的程度又有所回落。这种变化趋势与家畜的选择性采食改变了禾本科植物在群落中的相对竞争优势有关。4)蒙古高原植物功能性状检测出了显着的系统发育信号,其中草地植物叶长和灌丛植物叶宽性状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系统发育保守性,即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有更相似的功能性状。5)蒙古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群落谱系结构整体表现为发散的NRI_(pr),表明群落构建的驱动因素为相似性限制(生态位分化)。考虑丰度权重(相对质量)时群落谱系发散程度有所降低,但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谱系结构。禾本科相对质量和区域因素对NRI_(ab)有重要影响,表明人为干扰对区域群落谱系发散趋势的降低有重要作用;功能性状NRI(NRI_(fun))显着聚集,同时受环境过滤和干扰等作用的影响。6)蒙古高原西部灌丛群落也表现出谱系发散的趋势,但不同生境有所差别。其中,典型荒漠和沙地灌丛群落谱系发散,但草原化荒漠灌丛群落谱系有转向聚集的趋势。蒙古高原灌丛的群落谱系结构受低温以及草本植物竞争的限制而在草原—荒漠过渡区趋向聚集。末次冰期以来最干季度温度(MTD)(即冬季低温)的增加有利于灌丛群落谱系发散。未来气候变暖可能增加灌木入侵草地的能力。7)跨区域的物种迁徙对群落物种库组建有重要作用,距离限制不构成蒙古高原群落谱系结构和物种迁徙的主要限制因素。气候因子限制群落谱系的β多样性,表明区域尺度上生境过滤是影响群落谱系结构的重要因素,但在局域尺度上,种间的相似性限制则是决定蒙古高原群落构建的主要因素。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生境过滤不是蒙古高原草地与灌丛群落构建的主要驱动因素;气候因子对群落谱系结构影响较小;扩散限制不构成区域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限制因素,相反,跨区域的物种迁徙对群落物种组配起到重要作用。基于以上,本研究认为至少在一定程度范围内的气候变化不会对蒙古高原主要生态系统的群落构建造成严重冲击,而过度的人为干扰(如长期超载放牧)是造成干旱与半干旱区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灌丛草地论文参考文献

[1].魏楠,赵凌平,谭世图,赵芙蓉.草地灌丛化研究进展[J].生态科学.2019

[2].董雷.干旱—半干旱区草地与灌丛群落谱系结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3].张宝文.青海省大通县灌丛草地利用现状及建议[J].青海草业.2019

[4].闫宝龙,吕世杰,王忠武,韩国栋.草地灌丛化成因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草地学报.2019

[5].屈兴乐,郭文文,罗大庆,方江平.雅鲁藏布江河谷山地灌丛草地区系组成及特征[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屈兴乐,方江平.围栏封育对退化灌丛草地群落土壤特性和植被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9

[7].李巧燕,来利明,周继华,姜联合,杨柳.鄂尔多斯高原草地灌丛化不同阶段主要植物水分利用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9

[8].韦应莉,曹文侠,刘玉祯.不同放牧强度和围封对高寒灌丛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J].草原与草坪.2018

[9].韦应莉.东祁连山灌丛草地土壤微生物量及群落结构对放牧和围封的响应[D].甘肃农业大学.2018

[10].邢媛媛,王永东,尤源,宋勤,HARE,Malicha,Loje.埃塞俄比亚低海拔区灌丛化草地动态变化(英文)[J].JournalofResourcesandEcology.2018

论文知识图

2 油蒿沙地灌丛草地土壤呼吸与土...1 生物结皮对油蒿沙地灌丛草地土...降水对金露梅灌丛草地N2O排放速...洼地灌丛草地垂直剖面中一昼夜...1研究区地理位置及样地示意图Fig.1...灌丛草地一杂木林地一坡耕地土地...

标签:;  ;  ;  ;  ;  ;  ;  

灌丛草地论文_魏楠,赵凌平,谭世图,赵芙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