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定点诱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突变,蛋白质,基因,磷酸化,引物,质粒,脂蛋白。
定点诱变论文文献综述
佘文文[1](2018)在《CRISPR-Cas9介导的不依赖PCR的快速高效体外定点诱变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定点诱变是一种在目的基因中实现人为设计的突变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的定向进化,或者用于研究核酸及氨基酸序列与功能之间的相关性,进而筛选进化出具有更优良的特性的蛋白质,以此来满足生物医学、生物技术领域和工程酶产业的需求。尽管目前为止已经报道了一些成熟且应用广泛的建立突变体文库的方法,但难免会存在一些技术上的缺陷。最近,CRISPR/Cas9系统作为一种特异性的RNA引导的核酸酶,已经广泛应用于高效的基因组编辑,但是在体外的应用却很少报道。为了克服传统基于PCR诱变方法的缺陷,本文提出了一种高效并且实验操作简便的诱变方法,即in vitro CRISPR/Cas9-mediated mutagenic system(ICM)系统,首先在体外转录的特异性 sgRNA的引导下,利用编程酶CRISPR-Cas9对靶质粒进行酶切;然后利用T5核酸外切酶处理回收的载体,沿5'至3'方向外切,产生与引入突变的片段同源互补的15 nt黏性末端;最后,携带突变的引物互补退火并与经T5处理后的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从而得到重组的突变质粒。本实验研究课题的具体内容如下:1.CRISPR-Cas9蛋白的表达与纯化首先合成CRISPR-Cas9基因序列,克隆至pET-23a载体上;进而构建Cas9蛋白的表达质粒pET23a-Cas9,经转化至宿主细胞大肠杆菌BL21(DE3)并挑取单菌落进行摇瓶培养;最后通过镍珠结合实验,并从菌液总蛋白中分离纯化Cas9,保存并用于后续酶切实验;2.ICM系统介导的定点突变为了验证ICM系统的可行性,首先尝试了将ICM系统应用于定点突变。以pET23a-GFP为靶质粒,利用ICM系统以高于95%的效率实现了 GFP基因的单点定点突变;然后成功实现了将ICM系统应用于GFP基因的双点突变;接着,以PDM1-H3为靶质粒,实现一步法高效地构建出HHT2基因叁个相近位点的叁个突变体;以pPIC9K-PAT4为靶质粒,以高达80%的效率地实现了9.5 kb大质粒的定点突变,结果显示80%(8/10)的测序样品属于理想突变体,表明ICM系统同样适用于大质粒的诱变,并且克服了传统方法无法扩增大片段的缺陷;3.ICM系统介导的定点饱和突变除了定点诱变,本研究同样尝试了将ICM系统应用于定点饱和突变。同样首先以pET23a-GFP为靶质粒,采用NNK密码子引物构建单点的饱和突变体库,基于ICM和PCR方法同时做平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ICM的方法构建的突变体库具有更高的样品多样性;接着采用NNN密码子构建双点的饱和突变体库,结果同样表明ICM系统与PCR方法相比,在核苷酸和氨基酸的低偏爱性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最后以pET22b-LEH为靶质粒,通过对突变氨基酸的叁联体密码子进行半理性设计,成功构建出四个位点的组合饱和突变体库,氨基酸表型的分布比例也符合预期,没有明显的偏爱性;4.ICM系统在研究蛋白序列与功能之间的联系上的应用为了将ICM系统应用于实际,以LY338-SUMO为靶质粒,选取SUMO标签后面的GGN(SUMO蛋白酶酶切位点,N代表除丝氨酸以外的19种氨基酸)为突变位点,成功获得19种突变体并展示酿酒酵母细胞表面,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并验证酶切位点氨基酸对SUMO蛋白酶酶切效率的影响。本文中ICM系统已成功并且高效地实现了单点和多点的定点突变和定点饱和突变,与传统方法相比,除了具有高效率以外,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和简便可控的操作性,因此有利于促进合成生物学方向的研究。(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8-05-25)
薛金辉[2](2018)在《利用CRISPR-Cas9介导的定点诱变方法构建Cas9温敏突变体》一文中研究指出CRISPR-Cas系统是存在于细菌和古生菌基因组中的一些短的间隔重复序列,是这些原核生物在长期演化的过程中用来抵抗病毒或质粒等外源DNA入侵的一种“适应性免疫防御系统”[1]。自2012年,研究证明CRISPR-Cas系统具有非常高效地靶向基因修饰作用,并且可以应用在任何组织中,之后又证明该系统对哺乳动物基因组能进行有效地特异性修饰,说明其作为基因编辑技术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2]。目前大多数CRISPR-Cas的应用都源自于Streptococcus pyogenes的spCas9,另外其他原核生物中各种不同的CRISPR-Cas系统也已经被发现,并证明也可以作为有效地基因修饰工具。CRISPR-Cas9是一种RNA引导的DNA核酸内切酶,通过将入侵的噬菌体或质粒DNA片段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的CRISPR序列中[2],转录产生成熟的CRISPRRNAs(crRNAs),其引导Cas蛋白靶向带有互补序列的外来核酸DNA,来指导同源序列的降解,从而提供免疫性。CRISPR/Cas9作为新一代的基因编辑技术,和传统的锌指核酸内切酶(ZFNs)[]和类转录激活因子效应物核酸酶(TALEN)[4]技术相比,使用一段特异性的RNA来引导核酸内切酶靶向切割外源DNA,而不依赖于蛋白结构域,从而完成基因编辑,操作更简洁高效。为了能够有效提高CRISPR-Cas9的热稳定性,本研究利用已经公布的热敏感突变体预测网站TSpred,对Cas9蛋白进行分析并预测潜在的可突变位点,然后利用CRISPR-Cas9介导的定点诱变方法对Cas9基因进行酶切,通过PCR的方法在Cas9基因序列中引入目的突变,并联合本实验室的“T5核酸外切酶介导的克隆方法”构建Cas9温敏突变体,最后纯化表达筛选出热稳定性高的Cas9突变体。主要内容如下:1.在NCBI中查到来源于Streptococcus pyogenes的spCas9蛋白质序列,全基因序列是由武汉金开瑞公司合成并装在pUC57克隆载体上。2.根据Cas9序列和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23a分别设计正反向引物,然后利用PCR扩增Cas9基因,片段回收后,通过本实验室的“T5核酸外切酶介导的PCR产物定向克隆的方法”装载到pET-23a载体上。3.从蛋白质数据库查询Cas9的PDB代码,利用TSpred预测系统对Cas9蛋白进行分析获得潜在温敏突变位点。4.根据获得的可突变位点,在Cas9基因序列上寻找合适的切割位点,并设计引物来合成相应的sgRNA转录模板,利用T7体外转录试剂盒转录出需要的sgRNA,与纯化的Cas9蛋白一起对pET23a-Cas9质粒切割,回收酶切后的线性质粒当做载体备用,同时在切割位点和突变碱基处分别设计引物,利用PCR将突变引入片段中。5.通过T5克隆将突变的片段克隆到切好的载体上,转化后挑菌测序获得预想的Cas9突变体,表达纯化得到Cas9突变蛋白,检测其与原始Cas9蛋白在不同温度梯度的酶切效果,筛选出热稳定好的突变体。目前已经做了 17个位点一共70个突变体,其中筛选出来的L279E,L279F和F238G叁个突变体相比野生型Cas9在50℃有着更好的切割效果,而且L279E在55℃也可以进行酶切;另外有些突变体在42℃的切割效果比野生型更差,比如位于Cas9蛋白序列的第18位的Trp,突变后酶活性降低;还有部分突变体表达量非常低,例如位于335和380 的 Leu。由于Cas9蛋白分子量非常大,单个氨基酸的突变对于整个蛋白的热稳定性影响很小,若要寻找热稳定更好的突变体,可以通过结合几个有效的单突变位点构建多点突变体。由于Cas9蛋白非常大,目前现有的的各种预测网站无法对其进行准确的多点预测,无法设计多位点突变,现在这部分工作还没有进行。(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8-04-14)
陈凡,傅一勤,林梅西,汪少芸[3](2018)在《基于PCR的质粒快速定点诱变方法建立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因突变对生命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质粒的DNA定点诱变技术也是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研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提高质粒定点诱变的效率,本研究利用引物部分重迭的设计方案,使用Tm值相对固定的引物设计模式,将同一引物分为重迭区(Tm=50±2℃)和非重迭区(Tm=60±2℃),并在严格控制模板用量(2 pg/kb)的基础上,通过20个PCR循环对目标质粒进行定点诱变扩增,随后取0.5μL产物直接用于转化。在Fast Pfu Fly酶系中,利用此法构建了6个含碱基替换、缺失和插入的质粒,均获得成功,突变效率可达96%以上,阳性克隆获得数达70个以上。此外,利用4种不同PCR酶系对该法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突变效率均可达93%以上,阳性克隆获得数均在10个以上。通过适当增加PCR模板用量(10 pg/kb)并使用纯化后的PCR产物进行转化,该法可适用于转化效率大于106(cfu/μg)的任意感受态细胞,对应的突变效率可大于91%,阳性克隆获得数大于20。根据本法的作用原理,该方案适合质粒中10~20 bp(因重迭区GC含量及碱基序列的不同而改变)以内的任意碱基替换和插入,以及任意长度的DNA片段缺失。且具有通用性强、耗时少、诱变成功率高、成本低、对感受态及转化效率无特殊要求等优点,适合各实验室的日常研究使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王利锋,袁芳,何红秋,陈锐[4](2017)在《重组人复合干扰素的定点诱变及PEG化修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将复合干扰素(consensus interferon,cIFN)76位点丙氨酸(Ala)突变为半胱氨酸(Cys),以期获得一种高效和可供聚乙二醇马来酰亚胺(PEG-MAL)定点修饰的IFN突变体分子。方法采用同源序列对比、空间结构模拟并结合IFNα与受体结合的特点设计突变位点。通过基因工程方法获得cIFN_(m76)工程菌,IPTG诱导表达,所得包涵体经变复性、DEAE阴离子及CM阳离子两步交换层析纯化后,采用SDS-PAGE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cIFN_(m76)的纯度;细胞病变抑制法检测其体外抗病毒活性;REFLEX~(TM)Ⅲ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MALDI-TOFMS)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SDS-PAGE分析cIFN_(m76)与PEG-MAL的交联反应;并进行N-末端、C-末端序列测定及紫外光谱扫描。结果 cIFN_(m76)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30%以上,纯度大于95%,比活性约为1.08×10~8IU/mg,N-末端、C-末端氨基酸序列与理论一致,相对分子质量经MALDI-TOF-MS测定为19 500,紫外特征吸收波长为280 nm,与PEG-MAL成功交联。结论成功获得一种高效和可供PEG-MAL定点修饰的cIFN_(m76),解决了现有PEG定点修饰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7年04期)
唐笑[5](2015)在《耐热DNA聚合酶的定点诱变及应用于热启动PCR的纳米抗体的淘选》一文中研究指出DNA聚合酶最初是在活生物体中DNA复制的基础分子生物学研究中被发现。众所周知,DNA聚合酶通过使用脱氧核苷叁磷酸在DNA的复制过程中根据模板DNA合成新的DNA链。DNA聚合酶催化引物的3’-羟基末端和进入的叁磷酸的磷酸基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目前,许多耐热DNA聚合酶被用于PCR以及参与核酸复制的其他程序,包括多重PCR,巢式PCR,反转录PCR和DNA测序。聚合酶也可用于掺入经过修饰了的核苷酸,包括那些标签、报告或向DNA产物发信号的核苷酸。这些允许从复杂的样品,包括血液,唾液,法医痕迹,和化石遗体中扩增核酸。特定聚合酶的选择取决于具体的需要,特别是对持续合成能力和保真度、起始的温度或接受非天然核苷酸类似物的能力。每个原始的和基因改造产生的聚合酶具有不同的特点。然而,适当聚合酶的合理选择取决于应用程序本身。本实验第一部分采用重迭延伸PCR方法介导的定点突变技术对高保真DNA聚合酶进行基因工程改造,并在大肠杆菌中得到高效表达,以期DNA聚合酶掺入核苷酸修饰底物(如脱氧核苷酸、双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和无环核苷酸)的能力增强。用Taq DNA聚合酶单克隆抗体实现热启动PCR,能够减少引物错配、降低引物二聚体的形成和非特异性扩增的产生,从而增加PCR的特异性。本实验第二部分以DN A聚合酶为靶分子,从羊驼天然噬菌体文库中采用生物亲和淘选的方法获取DNA聚合酶纳米抗体,并结合分子克隆技术,表达和纯化酶抗体,目的是应用于热启动PCR,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重迭延伸PCR介导的定点突变技术,对DNA聚合酶基因依次引入了六个突变,成功构建了四种重组质粒,分别是p ET22b-polAD146AE148A、pET22b-polAD146AE148AA490L、p ET22b-polAD146AE148A413LYP415SAV和pET22b-polAD146AE148A413LYP415SAVA490L。2.在E.coli BL21(DE3)、E.coli Rosetta(DE3)plys S和E.coli BL21CodonPlus(DE3)RIL叁种宿主菌中选取E.coli BL21(DE3)作为表达菌,优化后的诱导表达条件为0.1 mM IPTG在37℃下诱导3 h。并且优化了重组DNA聚合酶PCR反应缓冲液组分:pH 9.0、5 mM(NH4)2SO4和1.5 mM Mg2+。同时,重组DNA聚合酶具有很强的耐热性,95℃处理6 h后仍有酶活。用Bradford法测定蛋白浓度,经梯度滴定法测得自制酶酶活为7.5 U/μL,比活力为18293 U/mg。3.以Taq DNA聚合酶为靶蛋白,采用固相淘选的方法,获得五个特异性结合的纳米抗体;以自制DNA聚合酶为靶蛋白,采用固相淘选的方法,获得五个特异性结合的纳米抗体。4.采用分子克隆技术,成功构建了pET25-T6、p ET25-T19和p ET25-S3叁个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到E.coli Rosetta(DE3)plysS宿主菌中,经0.2 mM IPTG诱导表达后,得到了可溶性的纳米抗体蛋白T6、T19、S3。ELISA鉴定表明,仅S3蛋白与自制酶有高亲和力,但不是结合在酶活性中心,因此不能应用于热启动PCR。(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5-05-29)
胡文斌,朱云波[6](2013)在《浅析基因定点诱变在蛋白质工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蛋白质工程中对蛋白质结构进行的设计改造,最终还必须通过基因来完成。设计改造后的蛋白质在自然界生物中不存在相应的基因,往往需要通过人工化学合成或基因修饰获得,其中基因修饰的主要方法就是基因定点诱变。如在高中生物人教版选修3教科书"蛋白质工程的崛起"这一节中谈到:"将天冬氨酸激酶的第352位的苏氨酸变成异亮氨酸,将二氢吡啶二羧酸合成酶中104位的天冬酰胺变成异亮氨酸,就可以使玉米叶片和种子中的游离赖氨酸分别提高5倍和2倍。"这个实例中,改造后的蛋白质基因与原始(本文来源于《中学生物学》期刊2013年08期)
路文盛,程桦[7](2013)在《分子遗传学研究的新工具——大肠杆菌双杂交系统联合DNA定点诱变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肠杆菌双杂交系统和基因定点诱变技术已经成为疾病分子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该文就近年来出现的大肠杆菌双杂交系统联合DNA定点诱变技术作一简要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新医学》期刊2013年01期)
史丙俊,江阳,薛梅,刁庆春,胡刚[8](2013)在《Darier病ATP2A2基因A68E突变的定点诱变及其突变载体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大引物PCR技术对发现的中国人Darier病ATP2A2基因A68E突变进行体外定点诱变,并构建携带有突变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方法首先设计叁条引物(包括两条外侧正向和反向引物以及内部突变引物),通过2轮PCR扩增,扩增出含有所需突变位点的片段(ATP2A2-A68E),然后将突变片段克隆入pGEM-T载体中,通过双酶切后进行连接,将目的片段重组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结果用大引物PCR法成功构建ATP2A2基因A68E突变片段,测序结果显示了ATP2A2基因上203位碱基C已变为A,此突变导致ATP2A2基因第68位密码子由丙氨酸变为谷氨酸。结论 pcDNA3.1-ATP2A2-A68E突变体的成功构建,为进一步进行该突变体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期刊2013年01期)
潘艺,汤立军[9](2012)在《载脂蛋白M启动子区域T-778C定点诱变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改良PCR介导的定点诱变技术,经济且高效地对ApoM基因-778位点进行定点诱变,并运用萤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其启动子活性的变化,探讨ApoM基因-778位点在ApoM基因启动子区域的作用.研究发现ApoM基因-778突变型片段启动子活性下降了两倍左右.ApoM基因T-778C突变体的构建,为进一步研究ApoM基因的功能打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研究》期刊2012年03期)
王银,李云鸿,滕鹏,成文静,张玉梅[10](2011)在《热休克蛋白60基因定点诱变导致其在细胞内定位的改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将热休克蛋白60(HSP60)蛋白序列中第70位的丝氨酸(serine)突变为丙氨酸(alanine)后,HSP60在细胞内定位的改变。方法将PrC/CMV-HSP60P1重组质粒中HSP60P1编码第70位丝氨酸的碱基定点诱变为编码丙氨酸的碱基序列,转染至小胶质细胞BV-2细胞株中表达。细胞经10h缺氧处理后,裂解细胞,应用差速离心方法分离细胞膜、细胞质和线粒体,应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各细胞器中HSP60的含量。结果在转染未诱变PrC/CMV-HSP60P1质粒的细胞中,正常情况下,HSP60大部分分布在线粒体,少部分在胞浆,细胞膜中未见表达;缺氧刺激后,HSP60在细胞膜、胞浆和线粒体中均有表达;然而70位丝氨酸突变为丙氨酸后,只观察到HSP60在胞浆和线粒体中的表达,而在细胞膜上未见表达。结论作为磷酸化位点的Serine70对HSP60在细胞内的定位具有关键作用。(本文来源于《宁夏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7期)
定点诱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CRISPR-Cas系统是存在于细菌和古生菌基因组中的一些短的间隔重复序列,是这些原核生物在长期演化的过程中用来抵抗病毒或质粒等外源DNA入侵的一种“适应性免疫防御系统”[1]。自2012年,研究证明CRISPR-Cas系统具有非常高效地靶向基因修饰作用,并且可以应用在任何组织中,之后又证明该系统对哺乳动物基因组能进行有效地特异性修饰,说明其作为基因编辑技术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2]。目前大多数CRISPR-Cas的应用都源自于Streptococcus pyogenes的spCas9,另外其他原核生物中各种不同的CRISPR-Cas系统也已经被发现,并证明也可以作为有效地基因修饰工具。CRISPR-Cas9是一种RNA引导的DNA核酸内切酶,通过将入侵的噬菌体或质粒DNA片段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的CRISPR序列中[2],转录产生成熟的CRISPRRNAs(crRNAs),其引导Cas蛋白靶向带有互补序列的外来核酸DNA,来指导同源序列的降解,从而提供免疫性。CRISPR/Cas9作为新一代的基因编辑技术,和传统的锌指核酸内切酶(ZFNs)[]和类转录激活因子效应物核酸酶(TALEN)[4]技术相比,使用一段特异性的RNA来引导核酸内切酶靶向切割外源DNA,而不依赖于蛋白结构域,从而完成基因编辑,操作更简洁高效。为了能够有效提高CRISPR-Cas9的热稳定性,本研究利用已经公布的热敏感突变体预测网站TSpred,对Cas9蛋白进行分析并预测潜在的可突变位点,然后利用CRISPR-Cas9介导的定点诱变方法对Cas9基因进行酶切,通过PCR的方法在Cas9基因序列中引入目的突变,并联合本实验室的“T5核酸外切酶介导的克隆方法”构建Cas9温敏突变体,最后纯化表达筛选出热稳定性高的Cas9突变体。主要内容如下:1.在NCBI中查到来源于Streptococcus pyogenes的spCas9蛋白质序列,全基因序列是由武汉金开瑞公司合成并装在pUC57克隆载体上。2.根据Cas9序列和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23a分别设计正反向引物,然后利用PCR扩增Cas9基因,片段回收后,通过本实验室的“T5核酸外切酶介导的PCR产物定向克隆的方法”装载到pET-23a载体上。3.从蛋白质数据库查询Cas9的PDB代码,利用TSpred预测系统对Cas9蛋白进行分析获得潜在温敏突变位点。4.根据获得的可突变位点,在Cas9基因序列上寻找合适的切割位点,并设计引物来合成相应的sgRNA转录模板,利用T7体外转录试剂盒转录出需要的sgRNA,与纯化的Cas9蛋白一起对pET23a-Cas9质粒切割,回收酶切后的线性质粒当做载体备用,同时在切割位点和突变碱基处分别设计引物,利用PCR将突变引入片段中。5.通过T5克隆将突变的片段克隆到切好的载体上,转化后挑菌测序获得预想的Cas9突变体,表达纯化得到Cas9突变蛋白,检测其与原始Cas9蛋白在不同温度梯度的酶切效果,筛选出热稳定好的突变体。目前已经做了 17个位点一共70个突变体,其中筛选出来的L279E,L279F和F238G叁个突变体相比野生型Cas9在50℃有着更好的切割效果,而且L279E在55℃也可以进行酶切;另外有些突变体在42℃的切割效果比野生型更差,比如位于Cas9蛋白序列的第18位的Trp,突变后酶活性降低;还有部分突变体表达量非常低,例如位于335和380 的 Leu。由于Cas9蛋白分子量非常大,单个氨基酸的突变对于整个蛋白的热稳定性影响很小,若要寻找热稳定更好的突变体,可以通过结合几个有效的单突变位点构建多点突变体。由于Cas9蛋白非常大,目前现有的的各种预测网站无法对其进行准确的多点预测,无法设计多位点突变,现在这部分工作还没有进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定点诱变论文参考文献
[1].佘文文.CRISPR-Cas9介导的不依赖PCR的快速高效体外定点诱变方法[D].湖北大学.2018
[2].薛金辉.利用CRISPR-Cas9介导的定点诱变方法构建Cas9温敏突变体[D].湖北大学.2018
[3].陈凡,傅一勤,林梅西,汪少芸.基于PCR的质粒快速定点诱变方法建立与评价[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8
[4].王利锋,袁芳,何红秋,陈锐.重组人复合干扰素的定点诱变及PEG化修饰[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7
[5].唐笑.耐热DNA聚合酶的定点诱变及应用于热启动PCR的纳米抗体的淘选[D].南昌大学.2015
[6].胡文斌,朱云波.浅析基因定点诱变在蛋白质工程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学.2013
[7].路文盛,程桦.分子遗传学研究的新工具——大肠杆菌双杂交系统联合DNA定点诱变技术[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3
[8].史丙俊,江阳,薛梅,刁庆春,胡刚.Darier病ATP2A2基因A68E突变的定点诱变及其突变载体构建[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
[9].潘艺,汤立军.载脂蛋白M启动子区域T-778C定点诱变与应用[J].生命科学研究.2012
[10].王银,李云鸿,滕鹏,成文静,张玉梅.热休克蛋白60基因定点诱变导致其在细胞内定位的改变[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