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MSCT 和MRI 影像特征。方法 收集本院2015 年1 月至2019 年6 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IPMN 患者11 例,进行MSCT 和MRI 检查,探讨该疾病的影像学特征。结果影像学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为胰腺单发或多发囊性病灶与主胰管相交通、主胰管节段性或弥漫性扩张、病灶内见结节样充盈缺损及纤维分隔等征象。结论 MSCT、MRI 均可较好地显示出病变的细微结构及其周围组织情况,对于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及良恶性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MSCT;MRI;影像表现
0 引言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属于一种外分泌囊性肿瘤,在临床上不常见[1],目前多数学者认为IPMN 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影像学检查对IPMN 早期诊断以及判定其良恶性具有重要价值,本专题报告回顾性分析11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PMN 患者的术前CT 和MRI 资料,探讨其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5 年1 月至2019 年6 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IPMN 患者11 例,男7 例,女4 例,年龄43-75 岁,其中8 例术前行 MSCT 平扫及增强扫描,3 例行MRI 平扫、增强扫描及MRCP 检查。2 例同时行CT 和MRI 检查。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腹胀4 例,消化不良2 例,胰腺炎反复发作1 例,黄疸1 例,体检发现占位且临床无明显症状者3 例。2 例患者CEA、CA19-9 出现不同程度升高。
1.2 检查方法
CT 扫描设备为德国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双源螺旋CT,所有患者检查前需禁食8-12h,扫描前常规口服800-1000ml 温开水并进行屏气呼吸训练,扫描参数: 管电压120KV,管电流250mA,层厚0.625-1.25mm;螺距为1.0,矩阵512×512。全部患者均先行平扫,然后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以3ml/s 的流速注入总量约80-100ml 的非离子型对比剂(GE 公司,欧乃派克,320mgI/ml),进行动脉期(20-30s)、胰腺实质期(50-60s) 及延迟期180s 三期增强扫描,扫描范围包括全胰腺。原始数据传入Siemens MMWP 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组技术(MPR) 及曲面重建技术(CPR) 进行图像后处理。MRI 扫描设备为荷兰飞利浦全数字磁共振系统Ingenia3.0T 超导MR 扫描仪进行检查,腹部体表相控阵线圈,患者取仰卧位,平扫序列包括常规轴位T1WI、T2WI,冠状面T2WI 平扫及MRI 胆胰管成像(MRCP)。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采用快速扰相梯度回波(FSPGR)序列,增强对比剂为Gd-DTPA 20-30ml,注射流率2ml/s,经前臂静脉由高压注射器注入,继之注射20ml 生理盐水以同样流率冲洗。20-30s、50-60s、180s 分别进行动脉期、胰腺实质期及延迟期三期增强扫描。所有影像资料均由2 名副主任及以上医师共同评估,意见不同时经讨论达成一致。
二是基于产城布局确定校址。职业教育是与产业紧密结合的教育种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基本要求。根据现代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进做法看,产城教融合是未来新型城市发展的典型模式,一个重要做法就是把职业学校建立在产城融合的“新城镇”,实现“宜居”“宜产”“宜教”,这在江苏、贵州等地得到了良好印证。云阳县结合大数据产业园建设,计划将县职教中心整体搬迁至水口工业园区,进行全新规划建设,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示范。
2 结果
本组11 例IPMN 病例CT 检查所有瘤体均呈低密度,CT值在4-23HU 之间,MRI 检查中T1WI4 例为低信号,1 例为稍高信号,T2WI 均呈高信号。位于胰头或钩突部6 例,胰体部4 例,胰尾部1 例,主胰管型4 例,分支胰管型5 例,混合型2 例。病变直径12-37mm。主胰管型其中3 例为节段性囊状扩张,1 例为弥漫性串珠样扩张,主胰管最宽约1.3cm,胰腺实质萎缩变薄,1 例扩张的胰管内可见壁结节,其密度与周围胰腺组织相近,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分支胰管型3 例为单发囊性灶,2 例为多发囊性病灶簇状分布呈蜂窝状改变,囊间见纤细间隔,合并胰体尾部萎缩,病变均发生在头、颈部,1 例合并有胆总管扩张。CT 中MPR 技术可多方位、多平面观察病灶及周围组织关系,CPR 可清晰显示胰管串珠样扩张情况,MRCP 检查可以三维立体多角度观察囊性病灶与主胰管交通情况及囊性病灶内及主胰管内低信号充盈缺损情况。病理结果为IPMN 伴低度异形增生5 例,伴中度异形增生3 例,伴高度异形增生1 例,伴相关浸润性癌及淋巴结转移2 例。
3 讨论
IPMN 是指由胰管排列成乳头状的黏液细胞增生为特征的一种少见的胰腺外分泌肿瘤[2],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大部分呈乳头状生长,一般无特征性临床表现,最常见的症状是腹部不适,腹痛、腹胀、体重减轻,部分患者表现为呕吐及腹泻、黄疸等,部分伴发胰腺炎、黄疸、糖尿病等,部分无明显症状,本组病例主诉以上腹部不适或脐周痛为多,1 例出现胰腺炎症状,3 例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体检时发现。文献报道认为,IPMN 患者血清CA19-9 及CEA 阳性率<20%,术前诊断价值不大[3]。
根据肿瘤的组织起源及影像学表现不同,通常把IPMN分为3 种类型: 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混合型。主胰管型IPMN 的主要影像特征为主胰管呈节段性或弥漫性扩张,扩张的胰管直径>5mm,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胰管梗阻[4],CT 及MRI 可以发现扩张胰管内结节乳头状突起的充盈缺损,充盈缺损即可代表壁结节肿瘤组织,也可为凝结成块的黏液,壁结节在CT 及MRI 增强均可见强化表现。分支胰管型IPMN 好发于胰腺钩突,病变呈单房型或多房囊状或扁平状肿物,病灶与主胰管相通,多囊病变可呈局限性或弥漫性分布,多囊之间也可相互交通,部分病例囊腔内可见乳头状结节,或呈囊实性病变,囊腔形态不规则或分叶状,边界清楚,囊腔之间可见纤细分隔,部分分隔可较厚,主胰管未见明显扩张[5]。CT 薄层增强扫描图像在工作站运用MPR 多平面重建技术能够显示胰管的形态及囊性病灶与主胰管、分支胰管的关系,对IPMN 的诊断很有帮助[6]。磁共振MRCP 技术可清晰显示主胰管和囊性病灶的沟通,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立体显示胰管扩张程度及囊性病变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IPMN 的诊断[7]。CPR 技术可以将迂曲扩张的胰管全程显示在1 幅图像中,有利于对病变进一步分析判断。混合型同时有主胰管型和分支胰管型两种影像表现,一般而言,混合型常为恶性或具有恶变倾向。值得注意的是当肿瘤内出现>10 mm 的实性结节、主胰管扩张>10mm、弥漫性或多中心起源、壁内钙化及糖尿病的临床症状时,则提示为恶性或潜在恶性IPMN,需要积极的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IPMN 是一种预后相对较好的肿瘤,胰腺单发或多发囊性病灶与主胰管相交通、主胰管节段性或弥漫性扩张、病灶内见结节样充盈缺损及纤维分隔等征象是影像学诊断IPMN 的重要特征[8]。CT 薄层扫描后处理技术及MRCP可以较好显示病变细微结构及周围组织情况,MSCT、MRI 对于判断IPMN 的良恶性、指导临床采取不同治疗方法及改善预后有重大意义。
野外采样在设计点位的引导下实地根据地形和GPS结合的方法进行定点,采用化探采样航迹监控系统对主点、副点、副副点进行监控[17],确保采样到位率。
参考文献
[1] 王小进,白卓杰,冯湛,等.MSCT 与MRI 诊断26 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8(09):1278-1281.
[2] 张颖.浅谈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影像诊断[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4(2):147-147.
[3] 常晓燕,李霁,姜英,等.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及预后分析[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6,45(3):159-164.
[4] 边云,李骁,陈炜,等.CT 和MRI 对主胰管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良恶性鉴别的价值[J].中华胰腺病杂志,2015,15(3):182-186.
[5] 彭伟.胰腺分支胰管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MRI 诊断与鉴别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5(12):2180-2183.
[6] 李仁峰,王中秋,郝楠馨,等.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 及MRI 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2):327-329.
[7] 娄纪祥,夏阳,詹雅珍,等.MSCT 与MRI 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PMN)的诊断价值和临床评估[J].浙江创伤外科,2016,21(5):1002-1003,1004.
[8] 殷小平,冯宝,李秋平,等.MSCT 及MRI 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12):2059-2062.
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B
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19.85.124
本文引用格式:张晓勇.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MSCT 和MRI 影像特征[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5):191,197.
标签:胰腺论文; 黏液论文; 导管论文; 肿瘤论文; 乳头状论文; 医药论文; 卫生论文; 临床医学论文; 诊断学论文; 影像诊断学论文;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第85期论文;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