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学生宣讲的互动教育推动高校德育创新

以大学生宣讲的互动教育推动高校德育创新

郭清秀蔡星周曹婷婷

[摘要]大学生宣讲团是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自身思想实际产生的高校德育新形式。宣讲将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形式有机结合,以读、研、讲、论、辨、展、演多种形式为载体,实现了高校德育的有效创新。

[关键词]宣讲;互动;高校德育;创新

燕山大学大学生宣讲团成立于2006年7月,团员由文法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专业的骨干教师、研究生和以优秀本科生组成,宣讲团以“在宣讲中实现青年的自我教育”为宗旨,“用大学生的语境解析时代脉络,用大学生的思想反哺社会发展”为目标,围绕“主旋律高擎”这个主题,通过每学期新成员招募、拟题试讲、定期例会、示范宣讲、专题研讨、集中学习、专家辅导等形式不断提高宣讲团成员的水平,达到了“学生教育学生、学生引导学生、学生赢得学生”的实际效果。

5年多来,宣讲团共6届150多名团员围绕社会发展要求先后走进高校、部队、企业、社区、农村等基层单位共进行主题宣讲200多场,听众一万余人。近两年与“红色旋律”平台相呼应,宣讲团已成为燕山大学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互动途径和特色创新,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紧扣时代脉搏,突出特色创新

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是时代脉搏的测量仪。当前形势下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进入“坐而言”与“起而行”并重的时代。燕山大学发挥学院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于2006年,正式成立了河北省首个高校大学生宣讲团。

1、丰富宣讲形式。

基于不同受众和题材的需要,宣讲形式丰富、针对性强,主要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以“讲”为主——在校内外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中进行宣讲。主要由宣讲团内高水平理论专家(马克主义理论专业教师等),根据宣讲单位要求,就社会热点进行深刻理论剖析。

第二类:“讲、谈、演、论”并举——在社区、学校、部队等地针对党员干部开展宣讲、交流、宣演。如在“十七大”精神宣讲过程中,成员与某部队官兵分组就“十七大”中关于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行政体制改革、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等核心话题交流认识,举行了《青春献祖国》联欢会。

第三类:打造“立体化”宣讲格局——依托“红色旋律”的平台,充分发挥团校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的作用,对团员青年、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训。2010年5月,宣讲团学生社团正式成立,将宣讲团工作进一步制度化、常规化、规模化。宣讲讲坛也成为为党组织培养积极分子的预备阵地。“红粉丝”遍布燕园,红色QQ群已加过千人,把对党员、积极分子、普通群众的教育形成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由课堂到生活的三维局面。

2、增强理念创新。

青年人活跃的思想意识要求宣讲有足够的魅力和感召力去吸引并引导他们。宣讲团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观念创新,高校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真学、真会、真懂、真用,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作用。宣讲团活动不仅强调真学、真会,尤其落实了在此基础上的真懂、真用,四个方面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是方法创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老师的课堂教育为主,学生的思考和反馈为辅。宣讲团的发展真正实现了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双向互动,延伸和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平台的广度和深度。发挥大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借助青年学生的亲身研究和实践体会,让大学生告诉大学生,让大学生告诉社会,用大学生教育自我,缩短传播者与受众的距离,听众喜听、乐听,感受亲切,接受真实。

三是目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被教育者自身的认知和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教育者身份对社会的回报。“以讲促学、反哺社会”,外化为主动的行为。

二、凝聚师生力量、承传时代经典

领导的重视支持是宣讲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几年中,校院领导班子成员先后多次出席历届成立大会,并提出宝贵的指导和建议。

1、把准目标有的放矢

宣讲团区别于普通的学生大众组织,它以“在宣讲中实现青年的自我教育”为宗旨,“用大学生的语境解析时代脉络,用大学生的思想反哺社会发展”为目标,围绕“主旋律高擎”这个主题,通过互动过程激发青年学生的内省和思考,将思想升华为行动,把做“事”与做“人”结合起来,达到互动的教育目的。

2、重视过程中的锻造

第一,精心组织。学院党委领导担任宣讲团团长并亲自督导宣讲团的工作。每学期从相关专业的骨干教师、学生中经过报名、试讲等层层选拔确定政治素质好、理论功底深、领悟水平高、表达能力强的青年人,组成宣讲团成员。

第二,严格选题。选题是否合适是宣讲是否能够成功的基础。什么样的题目是听众关心、关注的话题,什么样的题目是宣讲团擅长解读和驾驭的,什么样的题目能够以小见大体现我们国家的风貌和大学生的风采,什么样的题目能够引发听众们从对当下的考量的延伸到对未来的深思等。宣讲团把国家大事到身边小事的结合、理论政策和情感心态的结合、当前热点和过去未来背景趋势的结合、建议主张和实际行动的结合作为宣讲的实施目的,从选题开始做充分的准备。

第三,全面培训:学院党委领导亲自审定宣讲提纲,组织试讲,提出建议方案,并通过座谈等形式理清宣讲思路,提出明确任务。全体宣讲团成员结合宣讲的大主题,制定个人宣讲题目,按照先调研、后宣讲的要求,掌握第一手材料,了解听众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增强宣讲的针对性和生动性。从拟题试讲、定期例会、示范宣讲、专题研讨、集中学习、专家辅导,到正式外出宣讲,每一个环节、每一次现场宣讲既是对宣讲者水平的新提升,也是对到场的其他成员的培训过程。

第四,反复研讨:宣讲团成员还积极开展集体备课、互相听课,取长补短。每名宣讲团员必须经过不少于三次的试讲和修改,才能正式宣讲。从选题视角到内容的排布,从遣词用句的风格到举手投足的呼应,指导老师和宣讲团成员都会一丝不苟地斟酌和润色,才能形成定稿,并根据宣讲人和宣讲对象特点适当调整每次的宣讲内容。为了能够很好地应答现场观众随机提出的问题,宣讲团成员准备好的宣讲材料往往是现场宣讲出内容的十几倍。

3、践行品牌化承传

2006年7月,新农村政策宣讲服务团赴青龙满族自治县国家级贫困乡平方子乡进行实践。宣讲团成员分赴于杖子等8个自然村通过调研,深入了解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及所思、所想、所愿,用朴实的话语为村民分析讲解国家有关惠农政策,与当地干部就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讨论交流,所到之处受到了村民的热情欢迎。

随后的几年间,宣讲团紧扣时事特点、把握宣讲脉络、提炼时代精华、探索朴实真谛,虽然宣讲人员组成每年变化,然而宣讲的内容做到了常讲常新,宣讲团的优良传统和严谨作风届届相传,不断发扬光大。

2007年10月,“十七大”精神宣讲团成立,先后应邀到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等高校就“文化大繁荣”、“和谐校园建设”、“爱国主义精神”、“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不同的主题多角度进行了多场解读。

2008年5月,学院组建了“弘扬抗震精神宣讲团”。宣讲团采用多媒体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抗震救灾精神。

2009年3月,“科学发展观宣讲团”成立。30余场宣讲深刻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背景和内涵、解读了科学发展观与其他相关范畴的关系,并结合身边实例分析科学发展和我们自身的密切联系。

“创先争优”宣讲团自2010年5月成立以来,以实践“创先争优”和纪念建党九十周年为契机,已成功宣讲50余场。宣讲团成员们采取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用事实、典型、数字说话,把深刻的道理通俗化,把零散的现象系统化。通过宣讲,让“创先争优”的精髓真正深入人心。

三、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讲结合

1、坚持国家大政方针的导向

宣讲内容涉及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科学发展观的背景和内涵、科学发展观与其他相关范畴的关系,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感人事迹,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政府实施的各项惠民政策,以及备受关注的住房、医疗、教育及“三农”等话题。通过宣讲,这个导向不但没有因大学生经历的单纯而显得艰涩,却恰恰因宣讲互动形式和内容的丰富而充满蓬勃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2、坚守从生活实际出发的初衷

毛泽东同志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最好的实践教材。每名成员的宣讲稿都不是一劳永逸的。每次宣讲的经历和体会常常刷新大家的思想,使成员们迫切地要把最新的内容用最适合的方式让群众了解、认识;通过理论学习、话题研讨、专题宣讲、校园文化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演出、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不断深化宣讲主题。

3、坚定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宗旨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宣讲团一直秉承用精品活动培养精品人才的未来目标,力求宣讲题目精选,内容精雕,表达精炼,总结精心。

宣讲团成员李婷等同学组成的社会实践队获得2011年“南风窗”调研中国大型调研奖学金全国13个团队之一的殊荣。“十七大”精神宣讲活动、“创先争优”宣讲活动均获得“燕山大学学生工作特殊贡献奖”;几年来,以宣讲团活动为代表,红色旋律讲坛、红色旋律报、红色旋律影院、红色读书会、红色博客、红色QQ群等“红色平台”的立体格局逐渐确立,成为秦皇岛市的“红色”辐射源。2010年12月9日,“‘红色旋律’引领下的燕山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喜获教育部2010年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2011年2月17日,人民日报以“以主旋律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为题,介绍了“红色旋律”的经验与启示。7月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燕大师生在“红色旋律书屋”学习胡锦涛“七一讲话”的新闻。“中国大学生在线”、“河北教育网”等媒体也做了相关报道。

带着宣讲团中收获的理想,很多毕业后走向社会的宣讲团成员不负众望很快成为了从事行业的中坚力量。

现在,宣讲团正在筹备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大型“读经典书计划”,为“十七届六中全会等精神宣讲”做扎实准备。通过读、背、辨、析、访、讲的方式,使“史”与“时”共进,“辨”与“析”结合,“读”与“讲”互促;达到使全体宣讲团成员理论功底扎实、逻辑思维缜密,实际分析能力全面的效果,让更多的大学生感受“宣讲互动”心贴心、面对面、手挽手的亲切魅力,让更多的青年通过宣讲触发心灵变化,汇成社会需要的红色力量。

注:

[1]西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讲团,红旗文稿,2008.4

[2]韩广富陈欣欣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平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273页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邮编:066004

(责任编辑董泽芳)

本文为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社会思潮与校园文化互动下高校生态德育演进研究”课题成果,课题号201101A520。

标签:;  ;  ;  

以大学生宣讲的互动教育推动高校德育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