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玲:马克思实践哲学革命背景及当代诠释论文

龙玲:马克思实践哲学革命背景及当代诠释论文

摘 要: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范畴和中心思想。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提出引发了哲学的伟大变革和哲学思维方式的历史性改变。从根本上讲,马克思实践哲学范式的创立经历了一个逻辑转换过程。在新的时代与语境下,采取批判的态度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实践哲学内涵和本质,这对推动人们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整体性,反思和弘扬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时代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范式;实践观;当代诠释

实践作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始基,蕴含了太多理论渊源、本体论的转向,以至于学术界把实践的概念人为的建构了对于实践哲学的理解,即把哲学与实践等同起来,有的认为哲学就是实践的同义替换。于是,神圣化了的实践掩盖了对于哲学问题的解决;还有的认为,马克思的实践观把客体看成是客观实在的对象,同主体概念只是单一的思想自我。事实上,实践客体是在实践活动中向着属人和社会进展的东西,而实践主体是在实践过程中各种观念和思想的交加与拓展。所以,我们不应该将实践看作是某种固定的理性惯式,它不是无意志的“实践感”与现实相脱离的结果[1]。

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概念框架,我们有必要站在批判反思角度与当下时代意义结合起来,即在马克思的“哲学范式经典语境”中来看待新时代背景下的实践哲学,超越低俗的实践视野,把对实践哲学的认识提高到更高的哲学层次,用理性的哲学把握方式来看待实践哲学思维,更好的呼应当下马克思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实践范式的确立

(一)实践观的理论背景

在马克思实践观形成以前,许多的哲学家也曾使用过实践,例如黑格尔把实践理解为是观念(精神)的活动形式,人类实践本身就是对理智的彰显,实践是一种抽象的表达。费尔巴哈关于实践的理解则是消除了实践的能动原则,实践仅仅只是卑污的犹太商人的活动,并无革命和批判意义。马克思的实践观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继承与扬弃过程。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书中第一次通过实践这一概念,与之前以费尔巴哈的直观主义实践观为代表的一切旧哲学思想区别开来,他们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活动,当作实践来理解,那时的实践思想还停留在抽象的层面。到了《莱茵报》时期,受费尔巴哈主观意识影响,使得马克思转向对黑格尔纯粹实践理性实践观的探析,但后来在具体运用中,马克思发现人的自我意识只是一种空洞抽象的自我玄思,我们必须要从感性世界去研究,不能把实践活动纳入到薄弱的精神领地,如果思想的领域没有实践的力量,它始终还是思想。直到《1884经济学哲学书稿》中,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关于感性世界是绝对理念的外化的唯心主义,同时汲取了辩证法思想精髓,探索出了通往实践的途径。并且,马克思还进一步阐释了实践唯物主义的科学内涵,他认为实践是现实的人为主体以及人在内的客观世界是客体,给予了实践新的内涵与意义[2]。随着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物质生产资料的深刻分析,揭示了生产实践无论是就其本身来看或者是生产发展过程来看,都是基于物质的,而只有生产劳动是人与客观世界相联系起来的物质活动,这种物质生产是能动的类生活[3]。这同费尔巴哈把“意志、理性”视为人的类本质的观点相区别开来。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作为人与自然的中介环节,是人类生存和人类历史活动的根本前提,因此应该从生产实践出发来分析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人的认识以及社会历史各种面临的问题。可以说实践概念的提出使马克思决定性地超出费尔巴哈,并扬弃了黑格尔哲学。作为哲学范畴的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真正揭示了实践的本质,他的实践观是唯物又辩证的复合体,是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关系的客观物质活动。

(二)马克思实践范式的提出意义

马克思实践范式的提出,实现了哲学的历史转向和对传统认识论的改造,阐明了新哲学的基本要点,把哲学的中心转移到了历史观领域,根本上改变了实践在旧哲学中的地位,建构了新哲学的基本框架,成为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的《提纲》揭示了实践的展开过程是人与周围环境的矛盾展开与解决的过程,即历史观的矛盾是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从实践角度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关于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为题上的二律背反。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他在寻求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时候,把人与自然矛盾之间结合在一起,也就是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完善是统一在一起的。只有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才能实现对人的本质的历史把握和现代社会的批判理解。其次,实践范式的提出可以说是一次彻底的思想洗礼,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认识,不仅加深了人们对于认识的基本矛盾,即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内涵,还把思维的真理性引向了实践论,找到了检验真理的现实条件,而不再是用思想的思辨来理解是一个理论问题,也就是实现了对于理论的真理性是从实践中得来最为可靠的标准,离开实践探讨的思维的真理性即此岸性的一切努力最终都只能成为一种经院哲学而丧失意义;马克思从知识学和意识形态社会功能全新视角考察思维的现实性,也就是思维的此岸性,使一切原本神秘的东西不再神秘,任何理论的抽象性和不可知性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这个实践理解中得到合理解决,可见,实践成了哲学家自我神圣化的新的理性上帝。离开了实践这个范畴就不能理解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如何实现统一。实践范式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性活动,它把那种神秘的自我意识,或者是把实践理解为是某种非理性的“实践感”明确区别开来[5]。最后,马克思实践范式的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哲学的社会基础和理论功能。之前的旧唯物主义理论的出发点是市民社会,围绕的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意识形态来作为哲学理论的出发点,眼界过于狭隘,是关于资产阶级社会的理论和意识形态的表现。而新哲学则是超越了狭隘的经济主义和自然主义,站在了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高度上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就像马克思说过的至理名言那样:“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的实践可以说是开创了不同与之前的旧唯物主义哲学范式,同时实践也是其最终归宿。新的哲学是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的统一,正确的认识实践是为了我们能更好的改变世界,科学地解释世界本身就是一种理论批判,批判地改变世界又不断地上升到科学的自觉层次。

二、对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把握

(一)把马克思实践观放回到“经典语境”中去把握

关于实践观到底对我们的理论做出了什么贡献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争议,许多学者讨论的“范式革命”认为马克思在哲学上实现的革命就是在运用黑格尔的辩证法来克服旧唯物主义缺陷,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把这个原理与当下的历史活动生活相结合,创立出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但是对马克思实践观的理解应该放到“经典语境”中去理解,我们应该从马克思思想的逻辑起点以及逻辑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中与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扬弃当中去把握,也就是马克思是如何从黑格尔的实践理性思辨、费尔巴哈的人的内本质思想与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等哲学思想的演变,逐步形成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一切从实践出发去考察自然与人的能动关系,是对旧唯物主义以及费尔巴哈的“直观性”的弥补与超越,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统一,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历史变革,散发着理性光芒。因此,任何对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问题,都应该放到马克思思想来源的渊源和逻辑转换中去把握,马克思实践哲学转向实现了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人本哲学和生存哲学,通过对社会历史生活为始基形成历史观、自然观认识论的高度统一。马克思实践观的精髓就在于,实践是放到历史的时空中,而不是个人生存状态的辩证法,是一个不断扬弃又不断向前发展的多层次逻辑升华与展开过程,这是哲学自身的内在性革命,而不是传统哲学思想的抽象概述[6]。

(二)对实践哲学进行理性反思

会计盈余是上市公司盈余披露的一项重要指标,而稳健性是衡量会计盈余质量的最基本特征。通常债权人为了减少损失,会要求更好的会计稳健性;再者,供应商和客户也希望公司能够有效识别经营风险,从而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保障会计稳健性。一方面,会计稳健性的研究有助于帮助人们认识会计稳健性及相关会计行为带来的经济后果,有助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判断,进而帮助完善会计准则,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会计稳健性的提高有助于优化公司内部管理结构,促进证券市场正常运行,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能对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提供一定的指导。

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实践观与一切唯心主义实践观与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实践唯物主义的根本主旨在于我们对于当下的现存世界积极的改造,让其在实践中创造出新的价值和赋予新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实践观就是一种创新实践观;马克思的实践范式革命是对旧实践观的内在超越和扬弃,只有真正把握“革命”的内在精髓才能创新现存世界的各个社会领域,为我们新时代的发展观和各方面创新机制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就是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理论下不断加强理论创新并作用于社会实践,在社会主义实践中解决理论难题,做到更好的与时俱进,彰显实践魅力。其次,马克思创建的实践哲学我们要从“时代精神的精华”去把握其时代内涵和当代价值,在马克思看来,“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是“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问题是任何一个时代所面临的难题,正如马克思所说:“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是时代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9]。”对于塑造现实、引领时代发展、关怀终极宿命的责任感,要在实践中去完成,去证明理性思维的现实合理性,让理性成为时代的理性。另外,实践范式不是没有现实性指向的思辨哲学,任何一种实践范式只是无数种探索道路,并不能视为整个哲学体系,因为哲学体系关乎的问题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完整史,马克思的实践范式没有历史的终结,也不可能有固定的理论模式,把实践和时代紧密结合在一起,旨在规范和促进时代课题的合理化科学发展,站在正确价值观视野把握社会历史变革以及社会矛盾进行全面总体的反思。实践是理论的渊源,在当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今天,历史的不断深化,正在空前改变着我们的当下世界,我们要深刻把握马克思实践哲学品格,这种哲学与当下现实相结合,现实每向前一步,就意味着实践有了新内容,可以说实践是时代精神的升华,这种升华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又在意识形态里面形成思想体系和观念形态,实践不仅是我们所处时代的文明精髓还是我们塑造和引导新时代精神的“文明的活的灵魂”。

三、马克思实践哲学是多维度透视的辩证历史哲学

马克思哲学强调要对我们的现存世界革命化,并且在革命化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发现新原理,这种革命化要求诉诸于理论批判和在实践中不断得以检验,理论批判是实践批判的来源,实践批判又是理论批判的根据,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当然,哲学理论的创新,不是社会经验的高度总结和概括,也不是逻辑就可以推演出来的,而是需要我们在时代性重大问题的哲学反思中凝结升华出来,我们的理论创新一定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源泉和思想指引。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实践去创新价值观念,理性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立足新时代,掌握新思想,承担新使命,把实践放置到当代发展的最新需要当中,使马克思的实践品格充分发挥其批判性和创新性,以创新性哲学理论塑造和引领新时代精神;用马克思实践哲学精髓重塑中华民族思想自我并引领中国现代事业发展,而且实践的超越意义视野也将赋予新的内涵和使命。

(一)关于“自然”问题

自然是一个未分化的永恒存在、是一个非对象性世界,在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看来,自然本身是人生存的永恒前提,但是作为这样一个自在自然是不能直接构成哲学研究的起点的,因为这样的自然无历史的成分,不是哲学研究的直接对象,这里的自然需要提升到包含历史因素的高度,不能是朴素的关于物质生成的本体论。

(二)自我扬弃到自然必然性王国

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历史的展开,第一个行为就是实践,实践是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和认识论的逻辑起点,马克思哲学实践是以实践展开的本体论,不是抽象的本体论。接着,马克思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分析看到了物质生产与历史的关系,强调了物质生产才是全部人类历史的首要起点。再接着马克思从生产领域看到了特定的主导的历史逻辑结构与社会现实现象即社会生产关系,它是历史发展特定时期特定阶段的支配力量。最后也是最高的一个阶段就是实现人的历史主体性与自我解放,这是马克思对未来批判的历史的最终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极关怀”。

四、对马克思实践范式的当代诠释

(一)马克思实践范式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彰显

也就是说,要彰显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实践本性,我们不仅以物质论为基础,更要对实践本体论进行理性反思,上升到建立在生存论之上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总的理论体系。实践唯物主义是在对传统哲学批判下形成的,是马克思哲学不同于其他哲学的显著标志,之前也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马克思汲取之中的理论精华以此作为实践观的理论渊源,进而发展到异化劳动理论和内在逻辑来引出实践唯物主义的形成。

作为人与自然的桥梁与历史活动的展开的首要是实践,是马克思历史理论展开的逻辑起点,让哲学与历史相互融合,以实践作为始基的哲学成为了划分旧哲学的标志,所以马克思的哲学不是抽象的实践本体论,他的“改变世界”的哲学,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就为自己的哲学提出了明确的历史任务:“真理的彼岸世界消失以后,历史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圣神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圣神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为了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7]。”对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步步推移,是新哲学自身伟大的内在革命,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复杂的思想过程和现实意义的体现,体现了马克思哲学富有的批判精神和超越性,在其批判理论中对人的生存的终极人文关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使得它的实践转向更具深远意义,而不是把实践革命看成是“生存论转向”和“新本体论”的说法,这两种说法都陷入了认识论误区,这种说法往往就是断章取义,实际上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是以社会历史为前提的本体论哲学,从而转向科学的历史辩证法。但把“生存论”等同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就会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化,更重要的是混淆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哲学与西方个体主义生存主义哲学,这就是“时代的错位[8]。

(二)运用创新性哲学理论重塑新时代精神

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与近代哲学最大不同在于它不再是旧唯物主义哲学仅仅以存在作为基础来展开对认识论的探讨,马克思实践哲学是一种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人本哲学的超越。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所引发的范式革命,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实现了对近代类本质异化论的总体性逻辑转换,把哲学研究领域转向社会历史活动,实现了哲学的历史观、自然观与认识论的高度结合。可以说,马克思哲学革命生命性还表现在建立在“历史的差异化”为视角、多层次的历史辩证法,是一个不断创新而形成的逻辑上升过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你既然承认为什么还瞒着我做事?”杨力生的话音还没落下,杨秋香伸出巴掌就朝他的脸上打来。杨力生急忙用胳膊招架,杨秋香认为他想还手,便腾出另一只手继续打杨力生,杨力生急忙再招架,二人便撕扭在一起了……

基坑开挖过程中,通过对监测点的测量观测,未发现有位移和沉降变化。同时基坑开挖过程中未发现有漏水的现象,钢管桩+高压旋喷桩形成了一个阻水层。后经过两场大雨考验,该基坑位移和沉降也未发生变化,保证了基坑附近建筑的安全,同时为地下室施工提供了良好的施工条件。该基坑项目于基坑支护完成3个月后进行回填。

(三)马克思实践范式是现实性和合理性的结合

在我们看到哲学实践的重要意义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随着社会历史向前发展,也会存在不再适合当下时代的实践理论,这需要我们将马克思哲学当代化、现代化,从原本理论体系桎梏中解放出来,实现自我的革新。学术界对于马克思实践观种种异质性的争论同样需要我们运用理性去梳理和看待。当下的哲学不是缺少问题的发现和探讨,而是整个思想领域所要进行的新的实践范式和自我革新能力,旧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缺陷就是对现实的一种机械的反映,一味追求主客体的统一,拘泥于现实性框架界限,在那样的背景之下人的思想僵固,又怎能使之成为为未来而设想的理论源泉?而马克思哲学范式是现实性和合理性的体现,从现实社会维度、关注时代问题是我们当下的历史性选择,是一个客观的不可逆趋势,也是革命性的先声,是我们对于传统哲学的积极扬弃。马克思的实践范式关切现实,使原来现实性哲学的形而上运思进入一个更高逻辑阶段,现实性的介入让哲学真正成为了何以能,激活了哲学的创新灵性、敏感嗅觉和生命源泉。

目前,中国的有效灌溉面积已达到0.6亿hm2,约占全世界灌溉面积的20%。灌溉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9.6%,灌区生产的粮食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5%。这正是中国以占世界6%的水资源和9%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1%人口的粮食问题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庞元正.创新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化[J].哲学研究,2009.

[2]陶德磷,王信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陈先达.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6.

[5]刘森林.“实践”解释的方法论思考:从一种主体性到另一种主体性[J].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2).

[6]刘怀玉.论马克思的现代哲学范式[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7]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8]肖前,李潍春,杨耕.实践唯物主义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9]陈志良.哲学必须面临的课题[N].光明日报,2000.

TheBackgroundandContemporaryInterpretationofMarx’sPracticalPhilosophyRevolution

LONG Li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Politics,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zhou 551700, China)

Abstract: Practice is the core category and central thought of Marxs philosophy. Marx concept of practice has brought great changes in philosophy and historical changes in philosophy thinking mode. Basically, the establishment of Marx’s practical philosophy paradigm has gone through a process of logic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contex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dopt a critical attitude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connotation and essence of Marx’s philosophy of practice, which will promote peoples overall reflection on Marx’s philosophy of practice and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times of Marx’s philosophy of practice.

Keywords: Marx practical paradigm; view of practice; the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743(2019)03-0057-05

DOI:10.13803/j.cnki.issn1009-9743.2019.03.011

收稿日期:2018-10-09

作者简介:龙玲,女,白族,贵州威宁人。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

(责任编辑:张玉秀)

标签:;  ;  ;  ;  ;  ;  ;  ;  ;  ;  ;  ;  ;  ;  

龙玲:马克思实践哲学革命背景及当代诠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