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糖活性论文_敖楠楠,马晓丽,才谦,曲扬,郑彧

导读:本文包含了降糖活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糖苷酶,降糖,活性,吡啶甲酸,葡萄,抗氧化,含量。

降糖活性论文文献综述

敖楠楠,马晓丽,才谦,曲扬,郑彧[1](2019)在《优选绿茶、桑叶、玉米须降糖代茶饮最佳配比及降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选绿茶、桑叶、玉米须降糖代茶饮最佳配比及体外降糖活性研究。方法将绿茶、桑叶、玉米须以不同配比、不同提取时间、不同提取方法进行试验,以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活性为评价指标进行考察,筛选绿茶、桑叶、玉米须代茶饮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代茶饮最佳配伍为绿茶0.25 g,桑叶5 g,不加玉米须,加入100 mL沸水,水泡30 min为最佳。结论该代茶饮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降糖活性,有望开发成为降糖的日常保健品。(本文来源于《药学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郭晓宇,胡宇恒,古丽斯坦·阿不来提,热娜·吉恩斯,唐晓敏[2](2019)在《红米中花色苷的提取工艺及其体外降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红米中花色苷的最佳提取工艺及体外降糖活性。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温度、时间、提取时间、提取温度、pH值、乙醇浓度)和响应面实验确定红米中花色苷的最佳提取工艺。采用pH示差法测定红米中花色苷的含量,使用4-硝基酚-2-D-吡喃葡萄糖苷(PNPG)法和碘比色法测定红米中花色苷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抑制率。结果红米中花色苷的最佳提取工艺为:75%乙醇,pH为0.7,提取时间2.5 h,料液比1∶7,提取次数2次,提取温度45℃。在此条件下,测得红米中花色苷的含量为2.5 mg/g。红米花色苷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具有体外抑制作用。结论本方法简便、可靠,适用于红米中花色苷的提取,红米花色苷具有体外降糖活性。(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黄丽萍,徐新,马二秀,李佳川[3](2019)在《民族药食资源栘[木衣]乙醇提取物的降糖、降脂及抗氧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民族药食资源栘[木衣]乙醇提取物的降糖、降脂及抗氧化活性,为其进一步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乙醇回流法制备栘[木衣]皮的乙醇提取物,通过建立不同体外抗氧化模型1,1-二苯基-2-叁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法、羟基自由基清除法和β-胡萝卜素-亚油酸法,以及建立体内糖脂紊乱复合小鼠模型,分别观察药物的降糖、降脂及抗氧化活性。结果:栘[木衣]皮乙醇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以及β-胡萝卜素-亚油酸氧化体系具有明显的清除或抑制作用,且呈一定的浓度正相关;其中栘[木衣]乙醇提取物对DPPH清除作用的IC_(50)值为147.5μg/mL,对羟基自由基清除作用的IC_(50)值为61.11 mg/mL,对β-胡萝卜素-亚油酸法的抗氧化能力IC_(50)值为6.308 mg/mL。同时,栘[木衣]乙醇提取物能明显或部分降低糖脂紊乱复合小鼠模型中血清FBG、TC和TG的含量,降低小鼠血清LPO和MDA的含量,升高GSH-Px及SOD活性/含量,增加GSH-Px/LPO比值,显示其具有较好的降糖、降脂活性,以及减少体内自由基损伤,降低脂质过氧化物形成的作用,增强机体抵抗氧化损伤活性。结论:栘[木衣]乙醇提取物具有一定的降糖、降脂及抗氧化活性。(本文来源于《中药药理与临床》期刊2019年05期)

吴琼,王明月,吕岱竹,林冰,陈健[4](2019)在《紫皮豇豆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及其降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利用福林-酚比色法(Folin-Ciocalteu method)测定紫皮豇豆中总多酚的含量,并将提取的多酚以阿卡波糖为阳性对照,进行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试验,评估其体外降糖活性。结果表明,采用福林-酚比色法,紫皮豇豆多酚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总多酚含量为614mg/100g,平均加标回收率为103.6%,相对标准偏差为9.6%。体外试验表明,紫皮豇豆多酚可以与α-葡萄糖苷酶结合,抑制率接近相同浓度的阳性对照阿卡波糖,紫皮豇豆多酚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体外降糖活性。该试验多酚测定方法选择性好、灵敏度高,适用于检测紫皮豇豆中总多酚的含量;另外,紫皮豇豆的多酚在相同浓度下抑制率与阿卡波糖相近,且具有与阿卡波糖相似的抑制曲线,可以推测其降糖原理与阿卡波糖相同,是一种潜在的降糖活性成分。(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9年10期)

杨艳,高渐飞,王丽,张凡,周玮[5](2019)在《马比木根茎提取物黄酮和叁萜含量及其降糖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马比木根茎中总黄酮和总叁萜含量及其胰岛素抵抗降糖活性,对其采用甲醇提取测定根、茎总黄酮和总叁萜含量,用HepG2细胞制备胰岛素抵抗降糖模型,进行了降糖活性的检测。结果显示:根中总黄酮含量(204.75 mg/g)高于茎中含量(114 mg/g);总叁萜的含量根中(145 mg/g)低于茎中含量(225.17 mg/g)。采用MTT法对HepG2细胞进行活力检测,排除提取物溶剂及提取物的细胞毒性,且细胞活性良好,具有消耗葡萄糖的能力。与阳性药二甲双胍进行降糖活性对照,根-茎提取物的不同剂量的降糖活性均优于阳性药。根提取物的降糖活性优于茎提取物,这与总黄酮的含量结果一致,说明降糖活性与总黄酮具有正相关的作用。实验结果说明了总黄酮的降糖活性优于总叁萜的降糖活性。这为马比木资源的再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既开拓了马比木功效利用的短板,又减少了马比木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18期)

孙倩倩,李红锐,陈毅坚,高利斌,蒋孟圆[6](2019)在《深绿短肠蕨抗氧化、降糖、抗炎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取干燥深绿短肠蕨Allantodia viridissima根状茎粉末适量,乙醇回流浸提法得本实验所用样品.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深绿短肠蕨中多酚含量进行测定;分别对样品的乙醇提取部分(AVH),石油醚萃取物(AVP),乙酸乙酯萃取物(AVE)和正丁醇萃取物(AVB)进行DHHP法和ABTS~+法抗氧化活性研究;采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模型对其进行降糖活性研究;并采用脂多糖(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法研究其抗炎活性.结果表明,深绿短肠蕨乙醇提取物中多酚类物质含量为(172.8±0.7)mg没食子酸/g提取物;抗氧化活性最强部分为AVE,EC_(50)分别为16.2μg/mL和22.3μg/mL;AVH有较好的降糖和抗炎活性.本研究为深绿短肠蕨的深度研究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张丽娜,董新亮,王利涛,裴栋,王宁丽[7](2019)在《鱼籽多肽降糖及抗氧化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鱼籽多肽为原料,测定其氨基酸组成,评价其营养价值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初步分析,探讨其是否具有降糖及抗氧化活性。方法:参照文献[1]方法测定鱼籽多肽氨基酸含量;通过高糖诱导RIN-m5f胰岛细胞氧化损伤模型,考察鱼籽多肽对氧化损伤胰岛细胞胰岛素分泌的保护作用;体内实验以正常雄性KM小鼠为实验对象,以阿卡波糖为阳性对照,采取鼠尾尖血测定血糖值的方法进行糖耐量实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鱼籽多肽对2,2’-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盐)(AAPH)诱发的红细胞溶血的抗氧化活性。结果:鱼籽多肽中氨基酸含量为70.41%,EAA/TAA为39.23%,EAA/NEAA为64.55%,AAS和CS值较高,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与损伤组相比,鱼籽多肽100μg/mL显着提升高糖损伤RINm5f胰岛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量至(40.0±6.9)pg/m L;鱼籽多肽500 mg/kg剂量组可显着降低正常小鼠血糖曲线下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鱼籽多肽对红细胞溶血抑制作用的IC50为1 mg/mL。结论:鱼籽多肽中抗氧化活性氨基酸、鲜味氨基酸、药效氨基酸含量丰富,营养价值较高;细胞水平的胰岛素实验筛选到的鱼籽多肽能够改变胰岛细胞胰岛素水平,推测其可能具有降糖活性;动物实验发现其能改善小鼠餐后血糖有效降低血糖曲线下面积,证明其有降糖活性。鱼籽多肽对红细胞溶血的抑制作用阐明其可能通过清除ROS降低细胞氧化应激水平的机制达到降糖效果。(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08期)

黄四新,周先丽,牟俊飞,罗琴,黄晓[8](2019)在《罗汉果甜苷ⅡA的分离鉴定含量测定及其降糖抗氧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罗汉果中甜苷成分的生物活性及资源含量,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本文通过柱色谱技术,从罗汉果中分离出罗汉果甜苷ⅡA(mogrosideⅡA);利用核磁波谱(NMR),对mogrosideⅡA进行波谱数据归属;通过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抗氧化活性测定,探讨罗汉果甜苷降血糖的可能机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PLC-MS)法,分析不同产地罗汉果中mogrosideⅡA的含量。通过研究,本文为mogrosideⅡA提供了完整的尚未见报道的波谱数据;同时,研究结果表明,mogrosideⅡA具有较强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IC_(50)为0.187±0.006 g/L,且呈现出剂量依赖的快速竞争性可逆抑制特点;另外,通过含量分析,发现产自永福县堡里镇的罗汉果中mogrosideⅡA的含量最高。(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孙凯峰[9](2019)在《微生物发酵对黑木耳降脂降糖功能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以黑木耳为原料,采用乳酸菌与酵母菌混合菌为发酵菌株,对黑木耳粉进行混合发酵,研究黑木耳发酵液的降血脂及降血糖功能活性,探究不同分子量黑木耳发酵产物的降血脂降血糖能力以及物质含量的差异,并进行HepG2细胞实验,验证发酵产物降血脂降血糖功能,为黑木耳相关功能食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适宜黑木耳发酵菌种的筛选。以总糖提取量为衡量指标,双歧杆菌与面包酵母组优于双歧杆菌组。以胆固醇吸附量为衡量指标,双歧杆菌与面包酵母混合发酵后要优于双歧杆菌组。以胆酸钠吸附量为衡量指标,双歧杆菌与酿酒酵母混合发酵后要优于酿酒酵母组,以胆酸钠束缚能力为衡量指标,双歧杆菌与面包酵母混合发酵后要优于面包酵母组。由此可见,双歧杆菌与面包酵母组上清液有更优的降脂能力,选择双歧杆菌与面包酵母混合菌种进行后续实验。最佳发酵工艺条件的确定。以发酵时间,发酵温度,菌种比例,接种量为衡量指标,确定发酵工艺最佳的单一因素,并通过正交试验进行发酵条件的优化,最终得到最佳的发酵条件。对优化发酵条件后得到的黑木耳发酵液进行分离,并进行降脂能力测定,与未优化发酵工艺条件的黑木耳发酵液的降脂能力相比,降脂指标均明显上升。分子量对黑木耳发酵液降血脂与降血糖活性的影响。不同分子量黑木耳发酵液(AAFS)对降血脂和降血糖有不同的作用。与黑木耳上清液(AAS)相比,物质含量发生了变化。通过α-淀粉酶活性,α-葡萄糖苷酶活性以及葡萄糖透析延迟指数测定不同分子量黑木耳发酵液的降血糖功能活性,通过胆汁盐结合能力测定不同分子量黑木耳发酵液的降血脂功能活性。实验证明,AAFS为100-300 kDa及300以上kDa时具有更强的功能活性。在物质含量方面,AAFS总糖,还原糖,多糖,多酚和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与AAS相比有所变化,物质含量随着分子量的不同而不同。不同分子量黑木耳发酵产物对HepG2细胞糖脂代谢的影响。研究发现100-300kDa以及>300kDa的较高分子量黑木耳发酵产物对HepG2细胞脂质代谢及糖代谢的影响显着,这为黑木耳的开发应用提供了新途径,更为降脂、降糖药物与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应用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9-06-11)

柴杰[10](2019)在《Cr(pic)_3衍生物的理化性质、安全性及降糖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人数日益增加。时至今日,糖尿病已成为继肿瘤与心脑血管疾病后的第叁大非传染疾病,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重视。目前对于糖尿病尚未有根治的措施,仅可通过药物控制病情。上世纪五十年代,Cr(Ⅲ)首次被提出可有效改善II型糖尿病病症。随后,Cr(Ⅲ)化合物得到广泛关注。本世纪初,吡啶甲酸铬(Cr(pic)_3)成为市售最畅销的Cr(Ⅲ)添加剂,并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深入研究。近期,人们对Cr(pic)_3补充剂的安全性及必要性产生了怀疑:(1)Cr(pic)_3在氧化剂与还原剂共同存在下可通过类Fenton反应生成羟基自由基(·OH),进而对机体造成损伤;(2)Cr(pic)_3在体内可被生物体中的多种氧化剂氧化生成Cr(VI),而Cr(VI)具有产生诱变性风险;(3)目前Cr(Ⅲ)的吸收机理尚不明确。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以吡啶甲酸及其衍生物为原料,合成15种“新型”Cr(Ⅲ)配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随后,探究了配合物的基本理化性质、氧化还原活性(Cr(VI)及·OH生成)、急性毒性与降糖活性等。本文从配合物的结构类型、取代基种类等多种因素着手,试图改善Cr(pic)_3的安全性及降糖活性。(1)Cr(pic)_3衍生物的合成及表征为了提高Cr(pic)_3的生物活性,降低毒副作用,了解代谢机理,本文以吡啶甲酸及其衍生物为原料合成15个新型Cr(Ⅲ)配合物。这些配合物的结构可分为叁种不同类型:Cr_2(R-pic)_4(OH)_2、[Cr(R-pic)_2(H_2O)_2]?NO_3与Cr(R-pic)_3。配合物的结构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电喷雾质谱、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等手段得以表征。(2)Cr(pic)_3衍生物的理化性质研究首先,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配合物与水分子、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及伴清蛋白(OTF)存在下配合物的配体取代反应速率。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的配体取代反应速率与配合物的配位类型及配体取代基有关:相同配体的不同配合物中[Cr(R-pic)_2(H_2O)_2]?NO_3反应速率常数最大,而桥联配合物速率常数最小;相同配位类型的不同配合物中,配体取代基吸电子效应越强则反应速率常数越大。其次,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配合物的氧化还原电位,研究发现Cr(Ⅲ)/Cr(II)的氧化还原电位在-0.9--1.5 V范围内。Cr(R-pic)_3的氧化还原电位与其配体取代基相关,取代基的吸电子效应越强则配合物的氧化还原电位越正。最后,研究了配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HSA)及伴清蛋白(OTF)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配合物的取代基及配位类型对配合物与蛋白的结合无明显影响。配合物与OTF之间的Cr(Ⅲ)转移依赖于伴阴离子浓度:在伴阴离子浓度较高(≥5 mM)时,配合物与OTF之间的Cr(Ⅲ)转移速率较快。(3)Cr(pic)_3衍生物的毒理学及降糖活性第一,以H_2O_2为氧化剂,在不同介质(缓冲、蛋白存在及细胞培养基)中采用H_2O_2对Cr(Ⅲ)配合物氧化生成Cr(VI)的能力进行探究。测定了配合物被氧化生成诱变性Cr(VI)的水平,并探究了还原剂Vc存在下的氧化状况。研究表明,在竞争配体存在下配合物被氧化生成的Cr(VI)增多。还原剂(Vc)的存在可减少Cr(VI)生成,但不能完全抑制。第二,通过类Fenton反应评价了不同配合物在不同介质(缓冲、蛋白溶液及细胞培养基)中生成的·OH。随后,通过不同价态Cr化合物的自由基产生与氧化实验结合,探究了配合物的自由基产生机理。实验结果表明:(i)配合物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生成的自由基含量远远小于在缓冲溶液中生成自由基的含量;(ii)配合物生成自由基为先氧化后还原机理而非先还原后氧化机理。第叁,通过细胞毒性及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研究了部分配合物的细胞毒性及动物毒性,表明配合物没有明显毒性。最后,通过降糖活性实验研究了配合物的降糖效应,发现配合物能够有效降低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及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含量。(4)吡啶甲酸铬衍生物的细胞作用基础初探通过合成两类能够检测Cr(Ⅲ)的荧光探针,对吡啶甲酸铬衍生物在细胞中能否分解为Cr(Ⅲ),而生成的Cr(Ⅲ)又将如何分布的实验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吡啶甲酸铬衍生物进入细胞后可有效释放出Cr(Ⅲ),且分解后的配体分布于细胞中,因此推测配合物可以在细胞内分解。综上所述,本文从生物化学角度对吡啶甲酸铬衍生物的基础理化性质、潜在毒性、降糖活性及细胞行为进行初步探究。实验结果表明,结构类型及配体取代基均对配合物的理化性质、降糖活性具有较大影响。向配体引入取代基后,配合物1降低糖尿病小鼠FBG及LDL的效果优于Cr(pic)_3。Cr(pic)_3衍生物的安全性及降糖活性均有改善,吸电子基团可有效提高配合物的生物活性。因此,该研究有望为改善Cr(pic)_3的疗效提供重要支撑。(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降糖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红米中花色苷的最佳提取工艺及体外降糖活性。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温度、时间、提取时间、提取温度、pH值、乙醇浓度)和响应面实验确定红米中花色苷的最佳提取工艺。采用pH示差法测定红米中花色苷的含量,使用4-硝基酚-2-D-吡喃葡萄糖苷(PNPG)法和碘比色法测定红米中花色苷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抑制率。结果红米中花色苷的最佳提取工艺为:75%乙醇,pH为0.7,提取时间2.5 h,料液比1∶7,提取次数2次,提取温度45℃。在此条件下,测得红米中花色苷的含量为2.5 mg/g。红米花色苷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具有体外抑制作用。结论本方法简便、可靠,适用于红米中花色苷的提取,红米花色苷具有体外降糖活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降糖活性论文参考文献

[1].敖楠楠,马晓丽,才谦,曲扬,郑彧.优选绿茶、桑叶、玉米须降糖代茶饮最佳配比及降糖活性研究[J].药学研究.2019

[2].郭晓宇,胡宇恒,古丽斯坦·阿不来提,热娜·吉恩斯,唐晓敏.红米中花色苷的提取工艺及其体外降糖活性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9

[3].黄丽萍,徐新,马二秀,李佳川.民族药食资源栘[木衣]乙醇提取物的降糖、降脂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9

[4].吴琼,王明月,吕岱竹,林冰,陈健.紫皮豇豆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及其降糖活性研究[J].中国调味品.2019

[5].杨艳,高渐飞,王丽,张凡,周玮.马比木根茎提取物黄酮和叁萜含量及其降糖活性[J].绿色科技.2019

[6].孙倩倩,李红锐,陈毅坚,高利斌,蒋孟圆.深绿短肠蕨抗氧化、降糖、抗炎活性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张丽娜,董新亮,王利涛,裴栋,王宁丽.鱼籽多肽降糖及抗氧化活性评价[J].食品科技.2019

[8].黄四新,周先丽,牟俊飞,罗琴,黄晓.罗汉果甜苷ⅡA的分离鉴定含量测定及其降糖抗氧化活性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孙凯峰.微生物发酵对黑木耳降脂降糖功能活性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9

[10].柴杰.Cr(pic)_3衍生物的理化性质、安全性及降糖活性[D].山西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不同分子量纳米壳聚糖对大鼠血清和肝...不同pH值处理后IGFs降糖活性测...葛根降糖活性成分-作用靶点-通...化合物III-011和III-015小鼠体内降式1 部分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及两个降化合物1-HSA正常小鼠糖耐量实验结果(...

标签:;  ;  ;  ;  ;  ;  ;  

降糖活性论文_敖楠楠,马晓丽,才谦,曲扬,郑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