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凭借着平等、博爱的观念,佛教起源于印度,后在孔雀王朝达到在印度影响力的巅峰期,其教义对印度的法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阿育王去世之后,佛教因其腐化、缺失政权支持等原因逐渐在印度消亡。近代,经由欧洲学者的发掘,佛教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后又成为安贝德卡尔改变印度贱民命运的关键教派。现代佛教在印度又逐渐恢复其生气。
关键词:佛教;印度;阿育王;法制;复兴
佛教,作为和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古代印度。佛教在其发展历程中,对印度本土和周边亚洲国家的思想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印度法作为一种宗教法,宗教的力量与法律相容。在此情形下,佛教作为古印度曾经的国教,可以想象其对印度发展的作用。
一、佛教鼎盛时期对印度法制的影响
公元前4世纪,孔雀王朝形成,结束了印度半岛上的割据状态。与强调种姓和等级特权的传统婆罗门教不同,孔雀王朝的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佛教不排斥低等种姓,推崇众生平等思想。同时,佛教仪式简单、语言通俗的特点,使得其理念迅速为许多下层人民接受,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一)佛教于印度达到鼎盛的原因
在阿育王统治时期,印度首次将佛教确认为国教,为佛教从印度本土向亚洲各国扩散铺垫了良好的条件。
1.2.1 GGPPS启动子引物的设计 利用primer 6软件设计用于获得启动子不同缺失片段的引物,通过PCR扩增GGPPS基因启动子及一系列5'-端缺失片段。5'-端缺失片段与GGPPS基因启动子共用同一个下游引物GGPPS-R,在每条上游引物5'端加入SalⅠ酶切位点,下游引物5'端引入NcoⅠ酶切位点。根据他们上游引物在染色体上与基因转录起始点的位置分别命名为GGPPS1F、GGPPS2F、GGPPS3F。
政务公开是阳光政务的具体表现,但是作为行政机关,要对政务公开的内容、时间、范围等具有一定的规范。政府应该处理好公开内容、公民隐私以及公民知情权之间的关系。例如,对于政府政务中涉及公民个人的信息应该只对公民个人公开,对于政府公务中一些工作流程、政府政策等应该向全体公民公开,体现了公民的知情权。在处理这三者关系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贯彻人格尊严原则。即使是某些公民违反了一定的规章制度,也应当保障他们的个人隐私。例如,曾有报道,交管部门曝光醉驾司机的个人信息,这其实已经超出了政务公开的范围,对公民的隐私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侵害。
此外,外部势力的入侵对佛教造成了致命的打击。公元11世纪,早已接受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入侵北印度,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伊斯兰帝国——德里苏丹国。印度教在经历了与伊斯兰教的妥协后在印度继续传递了下来,而佛教却由此在印度接近消亡状态。
(二)鼎盛时期的佛教对印度法制的影响
如果命运要把一些离奇的不可思议的事情安排给他,那么一定有其中道理。就让它来吧,他想。他已在长久的渴望和思念中,撤掉内心所有防御和退路,只能随波逐流被席卷而去。她捉摸不定的个性需要周围的人对此顺服,对未知无惧也没有忧虑,如同野地里的百合花,不种不收。即使告知他这件事实,语气里也没有试探或目的。她似乎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危险,也对结果毫无执着。
很多大陆法系国家都设置了与《巴黎公约》相同或类似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机制,对于这些国家而言,其法制运行所面临的共同挑战主要是如何识别法定类型之外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即如何在具体案件中适用禁止不正当竞争的一般规则。由于法律文化、法律体系以及司法制度等方面的原因,不同国家的做法各有特点,从比较法的角度研究各国的法律解释和适用对于评估国际层面的法律协调和完善国内法制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佛教在印度衰败的原因
自11世纪佛始的佛教式微状态被英国殖民者中学者的到来所打破,其古代印度佛教的庙宇遗址及相关的佛像、碑柱,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佛教在印度近代的再次萌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自印度独立以来的国家最高领导者都意识到了种姓制度在促进印度进一步现代化发展中的阻碍作用。试图通过发展其他教派的思想,消除种姓制度在民众心中的影响,如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把世俗主义作为印度政府发展经济、解决贫困、增加就业和稳定社会的立国之策,使得印度佛教的抬头与复兴拥有了现实的可能。
阿育王将佛教树立为国教,有多方面的原因。就其个人精神层面而言,学界对于阿育王在羯陵伽战争后,因认识到战争的残酷而心生悔恨,在优波掘多僧人的介绍下皈依佛教这点没有异议。就国家的稳定统一和文化思想建设来讲,阿育王在其皈依佛教前,发动了大量的战争,建立了统一的孔雀王朝,在对外扩张方面已经取得了有效的成就,正是需要用思想统一新建立王朝,稳固统治的时候。
阿育王将佛教思想贯穿于他的政治统治生涯中:通过发布对民众和官员的佛法敕令(即“达摩”)以及设置佛法官吏,来发挥佛法对整个王国的控制影响作用;通过宣传佛教思想中的众生平等,用以教化国民。佛法官吏的设置使得佛教思想与官僚体系相衔接。这些“正法官”在民族与民族之间、种姓与种姓之间、甚至是犯人之间传播佛教的思想,给予他们平等的关爱和照料。这些做法,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原始婆罗门教法所固化的种姓阶级区别,使战争之后的印度得到了休养生息的缓冲,同时维护了低阶层民众的利益,推动了印度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三、现代“新佛教”对印度法制的影响
(一)印度佛教逐渐复兴的原因
在阿育王去世之后,佛教在印度的影响力很快衰落下来。一方面,佛教一开始自上而下的、由统治者推动发挥作用的发展形势,造成佛教对当权者支持的过度依赖。因此,在支持佛教的阿育王去世之后,佛教在印度的影响就开始走向衰弱。从佛教自身发展来看,大乘佛教中部分观念与新兴印度教观念想接近,使得佛教与印度教的界限模糊化,民众对其失去了独特的认识,进而最终被印度教完全吸收。同时,印度国内佛教僧侣的堕落腐化,使得佛教在民众中的声誉下降,丧失其原有对下层人民的吸引。就个人影响而言,阿育王在其统治后期对佛教仪式、形式化的过分追求,使得佛教丧失它原有温和的教义,转而激进化,失去了原本民众对它的支持。
(二)“新佛教”对印度法制的影响
现代逐渐复兴的佛教对印度法制的影响主要通过政治人物发挥作用。其中,以安贝德卡尔带领印度贱民改宗为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安贝德卡尔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贱民之一,一直在探寻如何让贱民拥有和其他高级种姓民众同等的权利。在对印度现存的广泛宗教进行深入研究后,他与印度教断绝了联系并最终将佛教认定为改信的对象。他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哲学根基,并体现于其参与制定的宪法中,以保护贱民不受歧视的权利。这些观点是传统佛教观点“平等、博爱”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但同样需要承认的是,安贝德卡尔对传统佛教持批判继承态度,曾对不能适应现代印度社会的传统佛法教条做了新的解释。
四、佛教如何适应现代印度社会
目前,印度教在印度法制建设中仍然发挥着主要影响,但其主张的一些教义,特别是种姓制度,事实上地阻碍了印度的进一步现代化发展。对比印度教,传统佛教中追求众生平等、博爱的观点就能很好地缓和种姓、阶层之间的矛盾。同时,大乘佛教中的一些观点与印度教有融通之处,以佛教作为改革印度教的手段,更容易被广大印度民众所接受。大乘佛教与印度教的思想交叉点在几千年前是佛教最终被印度教吸收的理由之一,如今却可以成为佛教影响印度教的契机。
同时,佛教中的一些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观点需要不断地修改其释义。修改一方面要符合现代印度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与印度教的观点相贴合,使其更易被普罗大众所接受。安贝德卡尔强调佛陀不推崇救赎依靠他人,而认为只要潜心修炼,就可得到涅槃。这样的观点与现代要求群众以自己的劳动换取更多的财富有共同之处,告诫人民放下寄托于他人的希望。第二,佛陀坚持平等,这不仅仅是指种姓之间的平等,还包括男女之间的平等。这种观点符合当今世界的主流价值观,对印度的社会现状更是有很大的改良空间。童婚制度在印度贫困农村地区仍十分普遍,并且被认为是符合道义的。佛教所宣扬的这种平等观点,通过法制的渠道进入人们的视线中,对印度的思想解放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就佛教的复兴方法看,安贝德卡尔的“新佛教”思想及其发展渠道是符合历史发展倾向的、值得借鉴的。虽然现代佛教在印度的发展状况较中世纪已有巨大改善,但佛教想要在印度重新复兴其孔雀王朝时的兴盛是不可能的。它只能通过自身的改良来使佛教的教义符合当代印度发展的需要,成为符合人们认可的教义,再凭借领导人或政治家的支持在印度社会重新发挥其影响力。
[ 参 考 文 献 ]
[1]陈峰君.印度社会与文化[M].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01.
[2]何勤华,主编.外国法制史[M].法律出版社.
[3]刘宁.阿育王的佛教信仰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西北大学,2009.
[4]徐兰.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原因[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2):5-6.
[5]刘海玲.安贝德卡尔的新佛教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3.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9)15-0172-02
作者简介:朱佳琪(1998-),女,汉族,浙江人,江南大学,本科在读。
标签:佛教论文; 印度论文; 印度教论文; 种姓论文; 卡尔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对佛教的分析和研究论文; 《法制博览》2019年第15期论文; 江南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