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表型论文_苟云久,马继龙,韩松辰,金大成,陈猛

导读:本文包含了恶性表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表型,细胞,胃癌,肿瘤,蛋白,核型,团块。

恶性表型论文文献综述

苟云久,马继龙,韩松辰,金大成,陈猛[1](2019)在《CircHIPK3通过调控p53-Akt-Mdm2通路影响食管鳞癌的恶性表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食管鳞癌组织中CircHIPK3的表达差异,以寻找食管鳞癌诊断和靶向治疗的新思路。方法 qRT-PCR、CCK-8法、Transwell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CircHIPK3在食管鳞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以及其对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凋亡的影响;生物信息数据分析确定CircHIPK3的可能作用通路,Western blot对其通路相关功能蛋白加以验证。结果 11例患者的癌组织和对应的7例癌旁组织中CircHIPK3表达异常(P=0.027);CircHIPK3高表达的细胞增殖(P<0.001)、迁移(P<0.001)、侵袭(P<0.001)能力增强;CircHIPK3过表达的EC9706细胞凋亡受到抑制,抑癌基因p53被明显抑制,而Akt-Mdm2信号通路处于激活状态,p53-Akt-Mdm2通路蛋白的表达量随之增加,最终导致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以及相关癌症蛋白的表达增加。结论 CircHIPK3可能通过调节p53-Akt-Mdm2信号通路促进人食管鳞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并抑制细胞凋亡,其可能是食管鳞癌诊断和治疗的潜在靶点。(本文来源于《肿瘤防治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孟涛,李玉霞,李卫华,潘华刚,张淞[2](2019)在《shRNA干扰URG11表达对骨肉瘤细胞恶性表型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上调基因11(URG11)对骨肉瘤细胞(MG63)恶性表型的影响。方法用URG11短发夹RNA(shRNA)重组慢病毒感染细胞,以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干扰效果。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测定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Western blot检测裂解的半胱氨酸蛋白酶-9(Cleaved Caspase-9)、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E-钙黏蛋白(E-cadherin)、裂解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波形蛋白(Vimentin)等表达。结果 URG11 shRNA重组慢病毒感染MG63细胞后,URG11表达下降,差异有显着性(F=181.200、97.307,P<0.001);细胞存活率、侵袭和迁移数量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E-cadherin、Cleaved Caspase-9、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Vimentin、MMP-9和MMP-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有显着性(F=28.064~625.516,P<0.05)。结论 shRNA干扰URG11表达可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并诱导细胞凋亡。(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王珊,王菲,郑晓源,赵必星[3](2019)在《靶向SALL4脱氧核酶抑制肝细胞癌恶性表型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探讨靶向SALL4的脱氧核酶对人肝癌细胞Hep G2的增殖、侵袭、迁移以及肿瘤成球等恶性表型的影响,为应用脱氧核酶抑制肝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计靶向SALL4的脱氧核酶,利用lipofectamine 3000将脱氧核酶转染到Hep G2细胞中,采用q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ALL4 mRNA和蛋白表达;体外mRNA切割实验验证脱氧核酶对SALL4mRNA的切割效果;利用CCK8、Transwell侵袭/迁移、划痕实验和肿瘤成球实验观察脱氧核酶转染后肝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成球能力的变化。结果转染靶向SALL4脱氧核酶Dz-2后,与阴性对照相比,Hep G2细胞中SALL4 mRNA和蛋白表达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体外mRNA切割实验证实脱氧核酶对SALL4 mRNA具有靶向切割能力;同时发现,转染脱氧核酶Dz-2的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成球能力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结论靶向SALL4的脱氧核酶能够靶向切割SALL4 mRNA并抑制人肝癌细胞Hep G2的SALL4表达,并且有效抑制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成球等恶性表型。(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孙中尚,谢睿,周传文,沈鹏,施琦[4](2019)在《胃癌相关转录因子11与胃癌细胞恶性表型关系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LncRNA)胃癌相关转录因子11(STCAT11)与胃癌患者临床特征及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在39份胃癌及其癌旁组织中分别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STCAT11表达量,并分析表达量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在STCAT11低表达及高表达胃癌细胞株中分别转染表达及干扰质粒,应用克隆形成及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通过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划痕试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及裸鼠成瘤实验检测成瘤能力。结果研究发现与癌旁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STCAT11显着低表达,并且表达量与TNM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均<0.05)。体外和体内实验均证实上调STCAT11表达可限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能力,下调STCAT11表达则起促进作用(P均<0.05)。结论 LncRNA STCAT1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下调,其表达失调可能参与了胃癌发生、发展的过程,提示STCAT11有可能作为胃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分子靶点。(本文来源于《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3期)

韩军平,王丽曾,罗文潇,曾俊文,马文霞[5](2019)在《良、恶性胸腔积液细胞病理学特点及免疫表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良、恶性胸腔积液细胞病理学特点及免疫表型。方法利用细胞团块收集器收集体液中脱落细胞,进行病理切片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组法检测肿瘤细胞免疫表型,判断病理类型及组织起源。结果在1 081例胸腔积液标本中,良性组756例,间皮细胞增生组159例,恶性组166例。肺腺癌62例,鳞状细胞癌16例,神经内分泌癌9例,生殖细胞源性肿瘤2例,卵巢癌7例,乳腺癌41例,尿路上皮癌10例,胃肠癌16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恶性间皮瘤2例。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恶性组肿瘤细胞Ki-67、癌胚抗原、间皮细胞、钙结合蛋白表达率分别为31.82%、55.10%、10.35%、10.85%,肺腺癌患者甲状腺转录因子-1、冬氨酸蛋白酶A、细胞角蛋白7、微管素表达为75.75%、63.63%、90.90%、39.39%,以上各项均与间皮细胞增生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细胞角蛋白7~+、CK20~-、微管素~-是肺腺癌最常见的免疫表型。结论恶性胸腔积液以肺腺癌最多见,其次为乳腺癌转移。胸腔积液中,间皮细胞增生与恶性肿瘤细胞在苏木素-伊红细胞形态上鉴别较为困难,需结合细胞免疫表型、临床病史综合判断。(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9年17期)

张长凯,郭小芳,卢伟,管洪在[6](2019)在《EBV感染与恶性淋巴瘤病人染色体异常、免疫表型及预后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EB病毒(EBV)感染与恶性淋巴瘤(ML)病人染色体异常和免疫表型的关系以及EBV对ML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150例ML病人(包括霍奇金淋巴瘤(HL)1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36例)和37例正常人骨髓中的EBV-DNA拷贝数,应用R显带技术分析染色体核型,应用流式细胞仪(FCM)对ML进行免疫分型,并对部分病人进行临床随访。结果 150例ML病人中59例检出EBV,阳性率为39.3%;37例正常人中2例检出EBV,阳性率为5.4%,ML病人EBV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3.60,P<0.01)。FCM分型B-NHL病人和T-NHL病人EBV阳性率分别为36.4%(40/110)和38.5%(10/26),两者差异无显着性(χ~2=0.04,P>0.05)。R显带核型分析显示,EBV阳性病人和EBV阴性病人染色体异常率分别为16.9%(10/59)和13.2%(12/91),染色体异常与EBV感染无显着相关性(χ~2=0.16,P>0.05)。临床随访显示,EBV阳性组和EBV阴性组2年内复发率分别为56.1%(23/41)和31.7%(20/63),病死率分别为24.4%(10/41)和3.2%(2/6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χ~2=6.10、10.80,P<0.05)。结论 EBV感染与ML病人免疫表型和染色体异常无关;EBV阳性ML病人复发率和病死率高,预后不良。(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邓青[7](2019)在《顺铂和紫杉醇耐药对食管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体外建立人食管癌顺铂耐药KYSE150/CDDP、人食管癌紫杉醇耐药KYSE150/PTX细胞系。2.观察顺铂和紫杉醇耐药对人食管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3.探讨影响顺铂和紫杉醇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1.采用体外低剂量间歇诱导+浓度递增的方式,分别使用顺铂、紫杉醇为诱导药物,建立人食管癌顺铂耐药KYSE150/CDDP细胞系、人食管癌紫杉醇耐药KYSE150/PTX细胞系,显微镜下拍照记录顺铂和紫杉醇诱导后KYSE150细胞的变化。MTT法测细胞对顺铂、紫杉醇和5-氟尿嘧啶的耐受程度。2.实验检测顺铂和紫杉醇耐药对食管癌细胞的影响,MTT法及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增殖、DAPI染色法检测凋亡、粘附实验及划痕愈合实验检测粘附及迁移、体外小管形成实验检测小管形成。3.利用Western blot检测耐药细胞及亲代KYSE150细胞中Caspase-3、E-cadherin及MMP-2、VEGF、IQGAP1蛋白的表达水平。4.探讨IQGAP1基因干扰能否增强KYSE150/CDDP和KYSE150/PTX细胞的化疗敏感性。首先构建及鉴定IQGAP1基因短发卡RNA干扰质粒,然后稳定转染KYSE150/CDDP细胞、KYSE150/PTX细胞,通过Western blot鉴定IQGAP1蛋白的表达水平,最后通过上述实验方法检测IQGAP1对耐药细胞化疗敏感性、增殖、抗凋亡、粘附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并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MP-2蛋白及ERK通路的变化。结果:1.历时10个月,建立人食管癌顺铂耐药KYSE150/CDDP细胞系及人食管癌紫杉醇耐药KYSE150/PTX细胞系,显微镜下观察耐药细胞形态,发现KYSE150细胞对CDDP、PTX产生稳定耐药后并未发现细胞形态上的改变。MTT测得顺铂耐药KYSE150/CDDP细胞对顺铂耐药指数(RI)为6.175,紫杉醇耐药KYSE150/PTX细胞对紫杉醇RI为5.226,且两株耐药细胞有交叉耐药现象。2.实验结果显示,与亲代KYSE150细胞相比,KYSE150/CDDP细胞和KYSE150/PTX细胞生长速度减慢、增殖能力也降低、UV照射30 s后的凋亡细胞数减少、细胞间聚集能力减弱及分离能力增强(粘附力减弱)、划痕24 h后无细胞区域更小、形成的小管数更多。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亲代KYSE150细胞相比,KYSE150/CDDP细胞和KYSE150/PTX细胞的Procaspase-3、MMP-2、VEGF、IQGAP1蛋白表达水平均增高,而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4.经测序证实IQGAP1基因短发卡RNA干扰质粒构建成功,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转染效率分别为(76±5.780)%和(83±3.851)%,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也表明构建的IQGAP1干扰载体能显着抑制KYSE150细胞中IQGAP1基因的表达;经G418筛选构建IQGAP1干扰的稳转细胞系及阴性对照细胞系,分别命名为K/D/sh RNA及K/D/Control、K/P/sh RNA及K/P/Control,Western blot结果显示IQGAP1干扰组细胞的IQGAP1蛋白表达水平较空载体转染组显着降低,提示IQGAP1基因干扰的稳转耐药细胞系构建成功;干扰IQGAP1基因的表达使耐药细胞的药物耐受性降低、抗凋亡能力减弱、细胞间粘附力增强而迁移能力减弱。Western blot检测发现,与K/D/Control细胞相比,K/D/sh RNA细胞中MMP-2、p-ERK水平降低。结论:1.成功建立人食管癌顺铂耐药KYSE150/CDDP细胞系及人食管癌紫杉醇耐药KYSE150/PTX细胞系,且获得顺铂及紫杉醇抗性后,细胞增殖能力减弱,抗凋亡、迁移及血管形成能力增强,细胞间粘附能力降低,提示这些改变可能是顺铂和紫杉醇耐药影响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原因。2.Western blots结果提示IQGAP1、Caspase-3、E-cadherin、MMP-2、VEGF基因参与了食管癌顺铂和紫杉醇耐药机制的形成。3.成功构建IQGAP1基因干扰载体,并利用该重组质粒在KYSE150/CDDP、KYSE150/PTX细胞中构建了干扰IQGAP1基因表达的稳转细胞系,IQGAP1干扰后提高了耐药细胞的药物敏感性及细胞间粘附力,减慢了细胞的增殖,降低了耐药细胞的抗凋亡及迁移能力。而IQGAP1干扰可能通过ERK通路活化逆转食管癌顺铂耐药。(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6-01)

丁路,孙荣鑫,白靖平[8](2019)在《下调Skp2表达抑制骨肉瘤U2OS细胞恶性表型的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使用小干扰RNA(siRNA)降低骨肉瘤中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的表达,探讨Skp2对骨肉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转染Skp2 siRNA敲低骨肉瘤U2OS细胞中Skp2的表达。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Skp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确定Skp2 siRNA的沉默效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PI单染及Annexin V/PI双染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对骨肉瘤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Transwell实验和钙黄绿素乙酰甲酯(Calcein-AM)染色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Skp2的下游基因p21、p27、p-Akt及E-cadherin的表达变化。结果转染Skp2 siRNA在U2OS细胞中获得较高的敲除效率。Skp2表达下调抑制了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并且使细胞生长阻滞在G_0/G_1期,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抑制Skp2后U2OS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明显降低。U2OS细胞Skp2敲低后其下游调控分子p21、p27及E-cadherin的表达显着升高,而p-Akt的表达则明显减弱。结论 Skp2在骨肉瘤细胞中发挥癌基因的作用,通过调控其信号通路中p21、p27、p-Akt及E-cadherin的表达影响细胞生长、周期、凋亡、侵袭和迁移能力等恶性生物学行为。(本文来源于《肿瘤防治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胡菁[9](2019)在《BTF3通过维持肿瘤干细胞样表型促进前列腺癌恶性进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前列腺癌是我国常见的男性生殖系统肿瘤,由于生活方式改变、人口老龄化及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筛查的逐步推广,前列腺癌发病率快速增长。虽然近年来对前列腺癌的诊治水平有所提高,肿瘤转移和激素抵抗依然是前列腺癌治疗过程中的棘手问题,是导致治疗失败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各种因素相互调控的一个复杂网络,寻找该网络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的驱动基因是肿瘤研究中的重要手段。研究此类基因在肿瘤中的生物学作用和表达调控,可为理解前列腺癌的恶性进展机制提供重要思路。更重要的是,此类致命性癌基因的异常表达不仅是对前列腺癌进行预后分层的重要依据,也可考虑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我们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寻找驱动前列腺癌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基因,与大多数课题组结论相似,本课题组前期研究提示前列腺癌干细胞样表型是前列腺癌恶性进展的一个重要基础,而干细胞相关基因可能是前列腺癌的恶性进展的驱动基因。肿瘤干细胞是肿瘤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能够产生异质性肿瘤细胞的细胞,在肿瘤中所占比例极小。另一方面,对比正常组织细胞,肿瘤细胞出现去分化状态,呈现不同程度的干细胞样表型。现已证实肿瘤干细胞及干细胞样表型在前列腺癌的转移及激素抵抗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然而相关前列腺癌干细胞及干细胞样表型的研究仍然是少数。BTF3,由206个氨基酸构成,是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分子。一方面,BTF3属于基础转录因子家族,可与RNA聚合酶Ⅱ相结合,协同调控基因转录;另一方面,BTF3属于新生肽链相关复合体(nascent polypeptide associated complex,NAC)家族,该家族通过结合蛋白防止错误折迭调节蛋白质合成与降解。近期研究显示,BTF3在胚胎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及多种肿瘤中表达较正常组织增高,包括前列腺癌、乳腺癌、胰腺癌等,但其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少有研究,作用机制尚不明了。第一部分BTF3通过调控BMI1泛素化降解维持前列腺癌干细胞样表型前列腺癌的治疗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之一,探索促进其进展的复杂分子网络是我们的迫切需求。肿瘤干细胞及干细胞样表型是前列腺癌恶性进展和转移的重要基础,解析肿瘤干细胞样表型的分子机制为前列腺癌的预后评估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鉴于BTF3可能是胚胎干细胞的印记基因,考虑BTF3是否在前列腺癌干细胞样表型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否是前列腺癌发生和发展的驱动基因,是否调控前列腺癌的进展,同时明确BTF3的作用的靶分子以及其作用机制,并探讨BTF3是否有临床预后判断及辅助治疗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以前列腺癌细胞系为研究对象,在多层面行进功能和分子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如下结果:1.胚胎干细胞相关基因BTF3在前列腺癌中有预后指导价值我们运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分析,结合TCGA及GTEx数据库,得到与前列腺癌预后及复发相关基因,其中包括我们前期研究的SOX4及CUL4B等。通过运用GSEA及GO功能注释,发现干细胞印记基因富在预后较差的前列腺癌病例中富集。对TCGA及MSKCC数据库进行生存分析,提示胚胎干细胞基因印记表达高的前列腺癌病例预后不良。对胚胎干细胞基因印记的基因进行查阅文献及数据库初筛,选取BTF3进行进一步研究。通过对315例前列腺癌病例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分析,BTF3的表达与Gleason评分,肿瘤分级,转移呈正相关。与CRPC发生没有显着相关性,与临床复发呈正相关。结合数据库分析BTF3在NEPC中表达增高。BTF3与前列腺癌预后不良相关。2.BTF3在前列腺干细胞富集区表达增高我们运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分析,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TF3在正常小鼠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BTF3在近端区表达增高,并且在基底细胞层有表达。数据库分析提示,BTF3在干细胞性较高的前列腺基底层细胞及肿瘤细胞中表达增高。3.BTF3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干细胞样表型我们运用基质胶克隆形成实验,微球形成实验,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免疫组化等多种实验方式探寻BTF3对前列腺癌干细胞样表型的维持作用。基质胶克隆形成实验显示,对比对照组,BTF3低表达降低前列腺癌细胞的细胞球形成率,BTF3高表达增加前列腺癌细胞的细胞球形成率;微球实验显示,对比对照组,BTF3低表达降低前列腺癌细胞的微球形成率,BTF3高表达增加前列腺癌细胞的微球形成率;免疫荧光染色显示BTF3在密集型克隆中表达增高;流式细胞术显示,BTF3表达强弱影响CD133阳性细胞群百分比。GSEA提示多个干细胞相关数据库富集在BTF3表达高的样本。数据库分析,qPCR及前列腺癌组织免疫组化染色均显示BTF3与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CD44、NANOG、SOX2)呈正相关性。4.BTF3在体内外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皮下裸鼠成瘤实验证实,稳定干扰BTF3表达可延缓肿瘤生长,减少肿瘤细胞的包膜浸润,肌层浸润及脂肪浸润等。MTS及EDU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BTF3低表达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BTF3高表达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各前列腺癌细胞系普通Transwell及预铺胶Transwell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BTF3低表达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迁移浸润,BTF3高表达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迁移浸润能力。平板克隆实验显示,对比对照组,BTF3低表达降低前列腺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及密集型克隆形成率,BTF3高表达增加前列腺癌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及密集型克隆形成率。5.BTF3下游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对BTF3干扰的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进行GSEA分析提示,BTF3与SHH信号通路,mTOR信号通路,PRC1,PRC2及MYC蛋白具有相关性。质谱结果显示BTF3可与BMI1、支架蛋白IQGAP1、HSP90、AHNAK、多种E3泛素连接酶等相互作用,其中IQGAP1、AHNAK是促进肿瘤细胞侵袭迁移的癌蛋白,HSP90是肿瘤干细胞促进蛋白。值得关注的是,GSEA富集分析和质谱分析的交集是BMI1基因。6.BMI1是BTF3下游作用分子通过对敲减BTF3的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结果进行GSEA分析,候选基因筛选,Western Blot验证,免疫荧光染色,前列腺癌组织及小鼠皮下移植瘤免疫组化染色等实验确定BMI1为BTF3的下游基因;对敲减BTF3和敲减BMI1的全基因组芯片进行比对和GSEA分析,发现BTF3与BMI1对下游基因的调控呈相关性;核浆蛋白分离提取表明,BTF3可促进BMI1的入核,促进其发挥功能,BTF3对BMI1的下游靶基因有调控作用。体外实验显示,干扰BMI1可部分逆转BTF3过表达引起的前列腺癌干细胞样表型。7.BTF3稳定BM1I蛋白,抑制其泛素化降解CHX加药处理细胞提示,敲减BTF3降低BMI1蛋白的稳定性,过表达BTF3提高BMI1蛋白的稳定性;对细胞进行MG132加药处理,可阻断BTF3对BMI1蛋白的表达调控;过表达BTF3后,BMI1的泛素化水平降低,敲减BTF3后,BMI1泛素化水平升高。8.BTF3可结合BMI1GST-pul l down提示BTF3可直接结合BMI1蛋白,Co-IP结果证实BTF3与BMI 1蛋白可结合;构建BMI1的截短体进行Co-IP提示,BTF3主要结合在BMI1的C端160-326aa的位置。BTF3结合BMI1后,BMI1所结合的HSP90蛋白明显增加,同时BMI1与CD44的结合也增加。综上所述,BTF3在前列腺癌中表达增高,BTF3通过抑制BMI1的泛素化降解,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干细胞样表型,进而促进前列腺癌的恶性进展。第二部分缺氧通过促进BTF3表达调控前列腺癌干细胞样表型肿瘤中基因的异常表达有多重因素调控,基因的扩增和突变、肿瘤微环境与肿瘤相互作用等是其常见的原因。缺氧微环境是很多实体肿瘤的共同特征,缺氧环境中,肿瘤细胞干细胞样表型增加,进而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迁移等。解析缺氧环境对前列腺癌细胞的作用及机制,同时探讨BTF3在前列腺癌中过表达的机制,有助于深刻理解前列腺癌肿瘤微环境在前列腺癌进展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公共数据库分析和多种分子生物学实验,以前列腺癌细胞系为研究对象,在多层面进行分子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如下结果:1.细胞缺氧显着上调BTF3表达为探寻BTF3在前列腺癌中上调的机制,我们分别进行了数据库分析,雄激素剥夺及低氧模拟培养等。结果显示,BTF3在肿瘤中表达增高与前列腺癌肿瘤突变负荷无相关性,与雄激素剥夺有一定相关性。在叁气培养箱中低氧环境培养,及CoCl2模拟缺氧环境培养均能显着上调BTF3在前列腺癌细胞中的表达。2.缺氧通过调控mi R-15a促进BTF3的表达上调BTF3启动子区分析无HIF结合位点,综合多个数据库分析靶基因是BTF3的miRNAs,得到 6个miRNAs:miR-15a、miR-15b、miR-16、miR-186、miR-195、miR-361。荧光素酶实验证实,293T细胞共转染野生型BTF3 3'UTR质粒和miR-15a mimics,荧光素酶活性明显减弱,而转染突变型BTF3 3'UTR质粒则无明显变化。通过检测低氧培养不同时间点的前列腺癌细胞miRNA表达,miR-15a随低氧培养时间延长表达降低。Western-blot数据显示,在低氧条件下,miR-15a mimics可降低BTF3的表达,转染miR-15a inhibitor则上调BTF3表达。3.BTF3参与缺氧介导的前列腺癌干细胞样表型缺氧可导致肿瘤细胞干细胞样表型,表现为干细胞标志物(CD133、CD44、NANOG、SOX2)的表达增高。在缺氧培养的前列腺癌细胞中干扰BTF3表达,可部分逆转缺氧导致的干细胞标志物(CD133、CD44、NANOG、SOX2)的上调。同时,缺氧导致的BTF3表达上调,可缓解缺氧导致的细胞凋亡。综上所述,在前列腺癌中,缺氧微环境可通过抑制miR-15a表达正向调控BTF3表达。BTF3介导缺氧微环境诱导的前列腺癌干细胞样表型。第叁部分BTF3在肿瘤中的表达及预后评估分析-泛癌研究源于不用器官的肿瘤可能在分子层面有诸多共性,而来自同一器官的肿瘤可能有截然不同的基因组图谱。为探求BTF3在肿瘤中表达的普遍规律,我们通过对分析多组泛癌症数据,得到如下结果:1.BTF3在正常组织及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根据TCGA和GTEx的组合TPM数据,GENT数据及ONCOMINE数据分析,BTF3在正常人体的大多数器官中表达。在神经系统肿瘤、睾丸癌等肿瘤类型中表达增高,在女性生殖系统来源的肿瘤中表达下降。2.BTF3在肿瘤中的预后分析通过GEPIA数据库分析,BTF3高表达在8种类型的肿瘤中提示预后不良,在5种类型的肿瘤中提示预后较好。在ER-性的乳腺癌中提示预后不良。综上所述,BTF3在不同类型的肿瘤中发挥的作用具有组织特异性,寻求其内在联系有助于揭示BTF3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0)

张翔[10](2019)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蛋白介导Hedgehog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并促进肝细胞癌细胞的恶性表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原发性肝癌(Hepatic carcinoma,HCC)是当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恶性程度高,治疗效果不理想,死亡率居于恶性肿瘤第叁位。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区,全世界每年新发的肝癌约一半发生在中国,而在中国诊断的肝癌患者中,大部分为乙肝相关性肝癌,中国每年大约有30万人因肝癌死亡,对人民健康和国民经济的影响不容小觑。目前肝癌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切除,介入治疗,消融治疗,放疗,化疗,抗病毒治疗以及近几年出现的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但肝癌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约为12%,即使外科手术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通常低于38%-61%,近年来已无明显改善,肝癌的治疗已达瓶颈期,我们必须从肝癌的发病机制入手重新审视目前的肝癌治疗方案,因此,深入研究肝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寻找新的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对肝癌的诊断与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Hedgehog(Hh)信号通路在HCC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复杂的作用,并与多种癌症特征相关。新近发现阻断Hh信号通路延缓乙肝病毒相关蛋白Hbx诱发的肝细胞癌变。近期有研究报道:人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中Hbx蛋白的表达与Hh通路激活相关;并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证实Hbx促进肝癌细胞生长的作用至少部分依赖于Hh通路的活化。提示:Hbx参与Hh信号通路活性调控过程,但Hbx是通过何种方式调控Hh信号通路仍不清楚。目的:1.乙肝病毒相关蛋白Hbx在肝癌细胞Hh信号通路异常活化中是否起作用?2.乙肝病毒相关蛋白Hbx是否通过介导Hh信号通路异常活化,促进肝癌细胞恶性表型?方法:1.在Huh7肝癌细胞系中转染Hbx质粒后分提取RNA,检测Hh信号通路相关靶基因。2.取感染HBV的C57小鼠肝脏提取RNA,检测Hh信号通路相关指标。3.共转染HA-Hbx和Gli2-Flag质粒入肝癌细胞24hr后裂解细胞,用标签抗体免疫共沉淀检测外源性Hbx与Gli2的相互作用;4.共转染Gli-BS-Luc和Hbx表达质粒入细胞,采用Luciferase报告基因法检测Hbx对Hh信号通路活性的调控作用。5.构建稳定表达Hbx的肝癌细胞系,通过细胞生长曲线、平板克隆形成实验、Edu细胞增殖实验观察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的变化。通过细胞侵袭及迁移实验,检测肝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变化。结果:1.在Huh7肝癌细胞系中,过表达Hbx导致Hh信号通路活化及信号通路下游靶基因的高表达。2.感染HBV的小鼠与WT小鼠相比,Gli2的RNA水平显着升高。3.蛋白质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Hbx蛋白与Hh信号通路关键组分Gli2蛋白在完整细胞内具有相互作用。4.Hbx基因是Gli2上游靶基因并可调控Gli2基因使其表达增强。5.过表达Hbx的肝癌细胞系,其增殖、侵袭、迁移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强。结论:乙肝病毒相关蛋白Hbx与Hh信号通路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在肝癌细胞中过表达Hbx可导致Hh信号通路异常活化及下游靶基因高表达。Hbx为Hh信号通路关键基因Gli2的上游靶基因,可调控Gli2的表达。Hbx与Gli2在完整细胞生理中存在相互作用关系。稳定表达Hbx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01)

恶性表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上调基因11(URG11)对骨肉瘤细胞(MG63)恶性表型的影响。方法用URG11短发夹RNA(shRNA)重组慢病毒感染细胞,以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干扰效果。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测定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Western blot检测裂解的半胱氨酸蛋白酶-9(Cleaved Caspase-9)、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E-钙黏蛋白(E-cadherin)、裂解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波形蛋白(Vimentin)等表达。结果 URG11 shRNA重组慢病毒感染MG63细胞后,URG11表达下降,差异有显着性(F=181.200、97.307,P<0.001);细胞存活率、侵袭和迁移数量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E-cadherin、Cleaved Caspase-9、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Vimentin、MMP-9和MMP-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有显着性(F=28.064~625.516,P<0.05)。结论 shRNA干扰URG11表达可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并诱导细胞凋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恶性表型论文参考文献

[1].苟云久,马继龙,韩松辰,金大成,陈猛.CircHIPK3通过调控p53-Akt-Mdm2通路影响食管鳞癌的恶性表型[J].肿瘤防治研究.2019

[2].孟涛,李玉霞,李卫华,潘华刚,张淞.shRNA干扰URG11表达对骨肉瘤细胞恶性表型影响[J].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3].王珊,王菲,郑晓源,赵必星.靶向SALL4脱氧核酶抑制肝细胞癌恶性表型的实验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9

[4].孙中尚,谢睿,周传文,沈鹏,施琦.胃癌相关转录因子11与胃癌细胞恶性表型关系的探究[J].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2019

[5].韩军平,王丽曾,罗文潇,曾俊文,马文霞.良、恶性胸腔积液细胞病理学特点及免疫表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

[6].张长凯,郭小芳,卢伟,管洪在.EBV感染与恶性淋巴瘤病人染色体异常、免疫表型及预后的相关性[J].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7].邓青.顺铂和紫杉醇耐药对食管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9

[8].丁路,孙荣鑫,白靖平.下调Skp2表达抑制骨肉瘤U2OS细胞恶性表型的实验[J].肿瘤防治研究.2019

[9].胡菁.BTF3通过维持肿瘤干细胞样表型促进前列腺癌恶性进展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9

[10].张翔.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蛋白介导Hedgehog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并促进肝细胞癌细胞的恶性表型[D].南昌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I对雌激素诱导的肺...基因的合成序列–EGFP质粒的结构细胞中CLDN6的...细胞中CLDN6的...质粒的双酶切电泳1...

标签:;  ;  ;  ;  ;  ;  ;  

恶性表型论文_苟云久,马继龙,韩松辰,金大成,陈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