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颗粒污泥床硝化反应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污泥,颗粒,反应器,水力,溶解氧,流体力学,生物反应器。
颗粒污泥床硝化反应器论文文献综述
李冬,郭跃洲,劳会妹,曹美忠,张杰[1](2019)在《缺氧-好氧连续流亚硝化颗粒污泥反应器的启动及稳定运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室温下(17~19℃),通过接种成熟的亚硝化颗粒污泥于缺氧-好氧连续流反应器中,研究连续流亚硝化颗粒污泥的启动及稳定运行.结果表明,在启动阶段,颗粒污泥系统的亚硝态氮积累率(NAR)平均超过95%,成功启动了缺氧-好氧连续流亚硝化颗粒污泥系统.将好氧区溶解氧(DO)由(3±0.2) mg·L~(-1)提高到(4.5±0.2) mg·L~(-1),探究DO对于该连续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高DO下,缺氧-好氧连续流亚硝化颗粒污泥系统仍能保持良好的亚硝化性能,平均NAR大于95%.另外,通过改变进水的水力停留时间(HRT),探究HRT对于该连续流系统的影响.较短的水力停留时间(8.4 h)会加快污泥颗粒在系统中的循环,使破碎的颗粒污泥不能及时重组,致使污泥颗粒沉淀性变差,造成污泥颗粒的流失.HRT增加到12.2h时,颗粒污泥系统得到了恢复,并且可以稳定运行.在运行末(166 d),氨氮去除率和NAR分别为86.7%和96.2%.(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张悦[2](2018)在《颗粒污泥反应器短程硝化水力水质数学模拟及设计运行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以短程硝化颗粒污泥反应器为研究对象建立数学模型,探讨在低溶解氧条件下硝化颗粒污泥工艺中颗粒污泥混合不均的现象。模型中耦合气液两相湍流、物质扩散反应、颗粒追踪叁个物理场,模拟反应器中的水体流动、溶解氧分布及颗粒污泥的运动情况。根据短程硝化颗粒污泥的实验数据,确定模型的相关匹配参数。研究目的是:保证在低溶解氧条件下实现颗粒污泥的均匀混合,减少曝气量,达到出水水质要求,为短程硝化颗粒污泥工艺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培养短程硝化颗粒污泥时,溶解氧过低会导致颗粒污泥不能均匀混合。利用短程硝化颗粒污泥反应器培养颗粒污泥,确定模型的相关参数。通过溶解氧探头测得反应器内的溶解氧值,测得污泥的耗氧速率,并建立计算模型。经过数值计算,真实模拟反应器内流体流动、气相体积、溶解氧(DO)与颗粒污泥的分布,与实验室反应器的运行情况基本吻合。(2)改变短程硝化颗粒污泥反应器内的曝气量,计算模拟出反应器内的颗粒污泥分布情况。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当曝气量小于0.5L·min-1,即溶解氧小于1mg·L-1时,颗粒污泥沉在反应器的底部;当溶解氧大于1L·min-1,即溶解氧小于2mg·L-1时,颗粒污泥可以在反应器内较好的混合,与实验结果一致,证明该模型可以用来预测反应器的动力学特性。(3)改变曝气方式可以解决低溶解氧时短程硝化颗粒污泥混合不均匀的现状。本课题利用电脑控制反应器内曝气方式和曝气量,使得较大曝气量、小曝气量、不曝气交替出现,可以保持反应器内溶解氧为0.6mg·L-1且实现颗粒污泥均匀混合。间歇曝气方式既能满足低溶解氧条件又能使短程硝化颗粒污泥混合均匀。(4)运用CFD方法提供反应器内水体流动的精确表征,改变反应器的尺寸结构:沉淀区倾角以及高径比,改善短程硝化颗粒污泥反应器的运行状况。设定曝气量为0.5L·min-1,对比倾角为30°、45°、50°、55°、60°、75°的反应器内流速、溶解氧及颗粒分布情况发现,倾角变化虽然不能让反应器内溶解氧维持在1.0mg·L-1,但是45°~60°倾角有利于颗粒污泥的循环运动。(5)为确定最佳的高径比,本文分别建立高径比为5.5、7、8.5、10、11.5、13的反应器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在高径比为8~10的反应器内颗粒污泥能进行较好的循环运动。高径比小于8或大于10时,都不利于颗粒污泥在反应器内做循环运动。当高径比太大时,会加大反应器静压,提高能源消耗。当高径比太小时,加大占地面积,增加建造成本。当高径比为8~10时,能够将反应器内溶解氧维持在0.6~1.Omg·L-1且颗粒污泥可以进行较好的循环运动,因此反应器的高径比应设计为8~10。(6)应用CFD数值计算方法对短程硝化反应器内部流场进行叁维仿真模拟,能快速、准确地显现流体流动状况,体现整个流场内部的各种细节,解决因为试验技术有限难以进行测量的问题。数值计算工具有利于减少耗资巨大的流体动力学实验设备投入,降低实验研究成本。考虑到当前电脑计算能力,还要对模型进行优化:一是适当简化建立的模型,找出问题关键影响因素,减少所需的计算方程的数量;二是优化相关参数和计算公式,在确保结果准确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计算公式,确定精确的参数,为短程硝化颗粒污泥反应器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5-01)
高军军,钱飞跃,王建芳,陈希,沈耀良[3](2017)在《利用好氧颗粒污泥持续增殖启动高性能亚硝化反应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考察亚硝化颗粒污泥(NGS)的持续增殖能力,向柱状序批式反应器(SBR)内接种极少量种污泥,在130 d内,将氨氮容积负荷(NLR)从0.74 kg·(m~3·d)~(-1)提高到6.66 kg·(m~3·d)~(-1),成功使反应器内污泥浓度(MLSS)从0.1 g·L~(-1)增长至11.8 g·L~(-1),对应的亚硝态氮累积负荷从0.4 kg·(m~3·d)~(-1)升至4.9 kg·(m~3·d)~(-1).当NLR低于4.44 kg·(m~3·d)~(-1)时,反应器内粒径<200μm的污泥数量明显增多,颗粒平均粒径大幅减小.当NLR继续提高时,颗粒平均粒径的增长过程遵循修正的Logistic模型,其比增长速率k值约为0.022 9 d-1.在运行期间,较高的游离氨(FA)和游离亚硝酸(FNA)浓度能够对亚硝酸盐氧化菌(NOB)起到联合抑制作用,这使得出水中亚硝态氮累积率(NAR)始终高于80%.上述实验结果将为工业化高效NGS反应器的启动操作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7年09期)
周俊[4](2016)在《反硝化除磷颗粒污泥反应器快速启动及其功能菌群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世界水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更加严格的环境法规颁发实施,寻求先进的、更有成本效益的脱氮除磷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鉴于反硝化除磷和好氧颗粒污泥的诸多优点,因此可考虑将这两种技术相结合,培养富集反硝化除磷菌的好氧颗粒污泥。本文主要就好氧颗粒污泥SBR反应器(AGS-SBR)的启动和驯化进行研究,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不同环境因子对反应器中微生物菌群结构组成同颗粒污泥特性及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本文提出了强化水力选择压和强化水力选择压联合投加黄土微粒加速颗粒污泥形成的方法,并对比了两种方法的效果。结果表明,在好氧条件下通过短周期(3 h)、短沉降时间(5 min)强化水力选择压,并以相对较高的进水负荷启动反应器,能够在第7d观察到颗粒污泥,并在11d时得到平均粒径为0.92 mm的好氧颗粒污泥;而采用强化水力选择压联合投加黄土微粒的运行策略则在第4d就观察到颗粒污泥的出现,并在第11 d时得到平均粒径为1.06mm的好氧颗粒污泥。两种启动策略形成的颗粒污泥的COD去除效率均超过93%,出水NH4+-N浓度分别维持在0.25-1.26 mg/L和 0.41-2.36 mg/L,且无NO2--N的积累,系统对COD和NH4+-N有良好的去除能力。采用A/O/A的运行方式利用低负荷废水对颗粒污泥进行驯化,富集反硝化聚磷菌(DPAOs),经过47 d的驯化,系统对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去除能力,出水COD浓度低于20 mg/L,平均出水NH4+-N浓度为0.53 mg/L,TP浓度始终低于1 mg/L,系统内也基本没有NO2--N和NO3--N的积累。对系统典型周期内污染物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好氧阶段发生了同步硝化反硝化,缺氧阶段也观察到了反硝化聚磷菌过量吸磷现象。基于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在颗粒污泥启动和驯化的过程中,Proteobacteria逐渐取代Firmicutes和(?)Candidate division TM7成为优势菌门。在pH为6.5-8.5的范围内,pH的变化并未对系统反硝化除磷能力和COD去除产生显着影响。仅在pH为6.5时,系统对TP的去除效果有所下降,平均去除率降低到了78.72%。MiSeq测序分析表明,不同pH值条件下,系统都具有较高的菌群多样性,且pH为6.5时最高。整个过程中Proteobacteria都是颗粒污泥内微生物群落中的优势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次之。碳源物质为乙酸钠和丁二酸钠时,系统处理效果最佳,而葡萄糖作为碳源时,系统的处理效果最差。不同碳源条件下Proteobacteria优势菌门,相对丰度超过了50%,碳源的改变还使系统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演替,乙酸钠和葡萄糖为碳源时颗粒污泥内占绝对优势地位的都是Candidatus Competibacter,而丁二酸钠为碳源时Saprospiraceae unculturea和Thauera是优势菌属(丰度分别为8.18%和8.71%)。在进水COD/N/P不变的情况下,COD浓度为200-400 mg/L时,系统能够展现出理想的去除效果,当COD浓度为600 mg/L时,系统出水COD、NH4+-N、TP浓度均升高。系统内菌群多样性随着进水有机负荷的升高而不断降低,整个过程中Gammaproteobacteria都是系统内的优势物种,Acinetobacter和Saprospiraceae uncultured在系统里占有不小比重,但随着进水负荷升高而不断降低,氨氧化细菌Nitrosomonas和Nitrosomonadaceae uncultured也更适合于低水力负荷条件。通过改变氨氮浓度来改变C/N,当C/N为5-20的范围内,C/N的变化并未对COD、氨氮和TP的去处造成显着影响。但是C/N的减小导致NOx--N浓度的增加,PO43--P的缺乏引起NOx--N过多,同时由于缺氧阶段碳源不足,NOx--N不能被还原,进而影响系统的脱氮效果。反应器内微生物多样性随着C/N的降低而降低,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始终是系统内的优势菌门。随着C/N的降低,聚磷菌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逐渐成为系统内的优势菌属。氨氧化细菌Nitrosomonas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Rhodocyclaceae unclassified在系统内一直保持着一定比例,为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生物基础。改变进水P043--P浓度,使C/P在16.7-50内变化时,AGS对COD和TIN的去除效果始终保持良好。但是当C/P为16.7时,系统TP去除效率最低。微生物多样性随着进水C/P的降低而略微升高,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在反应器内处于优势地位。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Thauera丰度随着C/P降低而升高,Thauera成为反应器内优势菌属之一,C/P的降低促进聚磷菌和反硝化聚磷菌的生长。最后研究苯酚对AGS的毒害作用。探讨冲击影响时,当苯酚浓度低于50 mg/L,颗粒污泥能够完全去除苯酚并保持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当进水苯酚高于100mg/L以后,颗粒污泥无法完全降解苯酚且出水氨氮、TP和NO3--N浓度升高,说明系统能够抵御低于50 mg/L的苯酚的冲击影响。长期加入0-100 mg/L的苯酚时,系统出水情况有所波动但逐渐稳定,反应器始终保持着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且能够完全降解苯酚。苯酚不能作为AGS中DPAOs合成PHA和释磷的碳源。当苯酚从0增长到100 mg/L时,颗粒污泥内微生物菌群丰度和多样性都逐渐降低。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台终是系统内的优势菌门,随着苯酚浓度的增加,能够降解苯酚的Thauera和Zoogloea先后成为系统内的优势菌属,但在苯酚浓度达到100 mg/L时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此外Flavobacterium、Gracilibacteria norank和(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也对苯酚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它们在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6-05-01)
薛耀琦[5](2016)在《反硝化颗粒污泥反应器稳定运行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颗粒污泥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其相比于传统的生物处理技术具有沉降性能好、微生物保有量大、处理效率高等优点。但在长期的运行中,反硝化颗粒污泥易出现破碎、上浮、流失等失稳现象,这一问题阻碍了反硝化颗粒污泥的在水污染处理领域的推广应用。本研究针对以上问题,利用较高的水力剪切力(25.7/s,14.5/s)培养高稳定性反硝化颗粒污泥;并以其为接种污泥研究反应器运行过程中运行环境(水力剪切力、典型共存污染物)对污泥理化特性,降解稳定性以及菌群结构的影响,以期确定颗粒污泥反应器稳定运行方案,指导其长期稳定运行。实验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高水力剪切作用下(25.7/s)颗粒化所需时间仅为56d,成熟颗粒污泥剪切敏感度(Kss)仅为0.000045。低水力剪切作用下(14.5/s),颗粒化时间为70d,Kss为0.0052;USBL反应器具有更强的硝酸盐氮降解稳定性;成熟颗粒污泥中优势微生物以杆状微生物为主,属水平上优势微生物为Methyloversatilis(46.07%)和Azospira(11.50%)。2)高低两种抗剪切稳定性不同的反硝化颗粒污泥的最适水力剪切速率运行区间分别为:35.145~44.808/s和20.336~30.504/s,在此区间内两种污泥的Kss波动较小;最稳定的硝酸盐氮降解区间分别为25.1~37.5/s和20.3~22.4/s。颗粒污泥内微生物种群数量呈现减少的趋势,对水力剪切作用抵抗能力强的微生物成为新的优势物种。3)亚硝酸盐浓度在300mg/L以下时对污泥的降解过程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浓度增大到450mg/L时,对污泥的降解起到了促进作用,其存在对污泥的降解稳定性产生有利影响。高浓度(900mg/L)高氯酸盐对污泥产生明显影响。本文将加深对颗粒污泥反应器长期稳定运行的认识,为稳定反硝化颗粒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丁玲玲,沈耀良,刘伟[6](2015)在《连续流式反应器培养亚硝化颗粒污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连续流式反应器,以普通活性污泥为种泥,通过逐步缩短沉降时间和提升进水负荷培养亚硝化颗粒污泥,并对该过程进行考察。结果表明:系统运行125 d后,获得成熟的亚硝化颗粒污泥,颗粒污泥颜色为黄色,平均沉降速率达26.8 m/h,其中粒径大于0.58 mm的约占总数的99%;出水中亚硝酸盐累积率稳定在90%以上,亚硝酸盐累积速率达4.8 kg/(m3·d);高浓度游离氨(FA)与游离亚硝酸(FNA)是研究亚硝化成功实现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15年05期)
刘思琪,刘怀英,周俊兆,徐得力[7](2013)在《反硝化颗粒污泥反应器的启动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SBR反应器中,以絮状污泥为接种污泥、醋酸钠为碳源,利用逐渐缩短沉淀时间的水力选择方法培养具有反硝化功能的颗粒污泥。研究结果表明:反应器运行30 d时,获得成熟的反硝化颗粒污泥,该颗粒污泥颜色为淡黄色或白色、平均粒径为0.2 mm、沉速在15~25 m/h之间,反应器中污泥的SVI值在50 mL/g以下;反应器运行50 d期间,对氮的去除率在95%以上,对COD的去除率在90%左右,颗粒污泥最大反硝化速率高达69.54 mgN/(g·h),该颗粒污泥反应器具有较强的脱氮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3年17期)
张子健,吴伟伟,王建龙[8](2010)在《SBR反应器中全自养硝化颗粒污泥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SBR反应器中接种硝化污泥,研究了污泥颗粒化过程中某些性能的变化,包括沉降性能、胞外聚合物、氧利用速率等.结果表明,当SBR沉淀时间由39min缩短至10min时,污泥SVI由接种时的110mL/g降低至24~42mL/g.EPS(以VSS计)中蛋白质含量由接种时的163mg/g增长到250~270mg/g;而EPS中多糖变化不大,基本在20~30mg/g;硝化颗粒污泥中EPS的蛋白质/多糖的比例基本在9~13左右.反应器中污泥浓度(以VSS计)约2.5g/L,VSS/SS基本保持在85%~90%.在反应器运行初期,污泥中氨氧化菌的活性(SOUR-A)和亚硝酸氧化菌的活性(SOUR-N)不断升高,在第17d,SOUR-A和SOUR-N分别达到259mg/(g·h)和119mg/(g·h);为接种污泥的2.4和5.3倍.当硝化颗粒形成且粒径不断增大后,污泥的SOUR-A和SOUR-N开始降低.污泥中异养菌的活性(SOUR-H)和内源呼吸活性(SOUR-E)在颗粒化过程中都保持在10mg/(g·h).(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0年05期)
邓风,张雯,许欣,汪德[9](2009)在《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水力特性及亚硝化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确定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水流特性及亚硝化影响因素,脉冲加入示踪剂N aC l,测定出水电导率。试验结果表明,反应器流态接近推流型,属非理想流态。对温度、pH值、溶解氧DO、碳氮比C/N、水力停留时间HRT等影响亚硝化的主要操作条件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根据数学最优化原理对影响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对亚硝化产生影响的各操作条件依次为pH值、温度、HRT、DO、C/N比,各因子最优水平组合为pH=8.0、t=29℃、DO=1.0 m g/L、HRT=15 h、C/N=5。在此操作条件下,反应器连续运行1个月,亚硝酸氮累积率平均达到90%以上,氨氮、COD去除率分别达到85%及90%以上。(本文来源于《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6期)
白琳,杨凤林,王秀,付志敏,王新华[10](2009)在《好氧硝化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性能和膜污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研究了好氧硝化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AGMBR的处理性能,并将其与活性污泥膜生物反应器ASMBR进行对比,考察了颗粒污泥在减缓膜污染中所起的作用。好氧硝化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AGMBR连续稳定运行102 d,系统具有良好的去除有机物和同时硝化反硝化能力,在进水COD和NH4+-N浓度分别为500和200 mg/L时,COD、NH4+-N和TN的去除率分别稳定在86%、94%和45%以上。颗粒污泥有效减缓了膜污染,延长了膜清洗的周期,AGMBR中的膜污染以膜孔堵塞为主,占总阻力的64.81%;滤饼层的阻力为2.1×1012m-1,远小于ASMBR中的16.07×1012m-1;膜清洗周期是相同条件下ASMBR的2.43倍以上;而且AGMBR内不断有新颗粒生成,维持了AGMBR系统性能和运行的稳定。(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颗粒污泥床硝化反应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课题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以短程硝化颗粒污泥反应器为研究对象建立数学模型,探讨在低溶解氧条件下硝化颗粒污泥工艺中颗粒污泥混合不均的现象。模型中耦合气液两相湍流、物质扩散反应、颗粒追踪叁个物理场,模拟反应器中的水体流动、溶解氧分布及颗粒污泥的运动情况。根据短程硝化颗粒污泥的实验数据,确定模型的相关匹配参数。研究目的是:保证在低溶解氧条件下实现颗粒污泥的均匀混合,减少曝气量,达到出水水质要求,为短程硝化颗粒污泥工艺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培养短程硝化颗粒污泥时,溶解氧过低会导致颗粒污泥不能均匀混合。利用短程硝化颗粒污泥反应器培养颗粒污泥,确定模型的相关参数。通过溶解氧探头测得反应器内的溶解氧值,测得污泥的耗氧速率,并建立计算模型。经过数值计算,真实模拟反应器内流体流动、气相体积、溶解氧(DO)与颗粒污泥的分布,与实验室反应器的运行情况基本吻合。(2)改变短程硝化颗粒污泥反应器内的曝气量,计算模拟出反应器内的颗粒污泥分布情况。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当曝气量小于0.5L·min-1,即溶解氧小于1mg·L-1时,颗粒污泥沉在反应器的底部;当溶解氧大于1L·min-1,即溶解氧小于2mg·L-1时,颗粒污泥可以在反应器内较好的混合,与实验结果一致,证明该模型可以用来预测反应器的动力学特性。(3)改变曝气方式可以解决低溶解氧时短程硝化颗粒污泥混合不均匀的现状。本课题利用电脑控制反应器内曝气方式和曝气量,使得较大曝气量、小曝气量、不曝气交替出现,可以保持反应器内溶解氧为0.6mg·L-1且实现颗粒污泥均匀混合。间歇曝气方式既能满足低溶解氧条件又能使短程硝化颗粒污泥混合均匀。(4)运用CFD方法提供反应器内水体流动的精确表征,改变反应器的尺寸结构:沉淀区倾角以及高径比,改善短程硝化颗粒污泥反应器的运行状况。设定曝气量为0.5L·min-1,对比倾角为30°、45°、50°、55°、60°、75°的反应器内流速、溶解氧及颗粒分布情况发现,倾角变化虽然不能让反应器内溶解氧维持在1.0mg·L-1,但是45°~60°倾角有利于颗粒污泥的循环运动。(5)为确定最佳的高径比,本文分别建立高径比为5.5、7、8.5、10、11.5、13的反应器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在高径比为8~10的反应器内颗粒污泥能进行较好的循环运动。高径比小于8或大于10时,都不利于颗粒污泥在反应器内做循环运动。当高径比太大时,会加大反应器静压,提高能源消耗。当高径比太小时,加大占地面积,增加建造成本。当高径比为8~10时,能够将反应器内溶解氧维持在0.6~1.Omg·L-1且颗粒污泥可以进行较好的循环运动,因此反应器的高径比应设计为8~10。(6)应用CFD数值计算方法对短程硝化反应器内部流场进行叁维仿真模拟,能快速、准确地显现流体流动状况,体现整个流场内部的各种细节,解决因为试验技术有限难以进行测量的问题。数值计算工具有利于减少耗资巨大的流体动力学实验设备投入,降低实验研究成本。考虑到当前电脑计算能力,还要对模型进行优化:一是适当简化建立的模型,找出问题关键影响因素,减少所需的计算方程的数量;二是优化相关参数和计算公式,在确保结果准确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计算公式,确定精确的参数,为短程硝化颗粒污泥反应器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可靠的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颗粒污泥床硝化反应器论文参考文献
[1].李冬,郭跃洲,劳会妹,曹美忠,张杰.缺氧-好氧连续流亚硝化颗粒污泥反应器的启动及稳定运行[J].环境科学.2019
[2].张悦.颗粒污泥反应器短程硝化水力水质数学模拟及设计运行优化[D].扬州大学.2018
[3].高军军,钱飞跃,王建芳,陈希,沈耀良.利用好氧颗粒污泥持续增殖启动高性能亚硝化反应器[J].环境科学.2017
[4].周俊.反硝化除磷颗粒污泥反应器快速启动及其功能菌群作用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6
[5].薛耀琦.反硝化颗粒污泥反应器稳定运行特性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6
[6].丁玲玲,沈耀良,刘伟.连续流式反应器培养亚硝化颗粒污泥的研究[J].工业水处理.2015
[7].刘思琪,刘怀英,周俊兆,徐得力.反硝化颗粒污泥反应器的启动试验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3
[8].张子健,吴伟伟,王建龙.SBR反应器中全自养硝化颗粒污泥的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2010
[9].邓风,张雯,许欣,汪德.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水力特性及亚硝化影响因素[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10].白琳,杨凤林,王秀,付志敏,王新华.好氧硝化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性能和膜污染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