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质量评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地球化学,方法。
土壤质量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高娃,景宇鹏,樊明寿,郜翻身,郑海春[1](2019)在《土默川平原盐渍化土地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盐渍化土地经不同利用方式后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土默川平原盐渍化土壤为研究对象,针对区域内的5种土地利用方式(盐荒地、改良地、牧草地、农田地、林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32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指标中选取关键指标,计算土壤质量综合指数以评价土壤质量,为该地区建立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模式和区域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状存在一定差异。总体来看,林地、牧草地、农田地和改良地均能有效降低土壤盐渍化程度,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表征土默川平原土壤质量的关键指标包括2~5 mm团聚体的有机碳、全盐量、饱和含水量、细菌、铵态氮和氯离子,其权重分别为0.35、0.23、0.17、0.10、0.08和0.06;4个土壤质量指数的结果表明,农田地、林地和牧草地的土壤质量指数均高于盐荒地、改良地。(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19年06期)
娄义宝,史东梅,蒋光毅,金慧芳,陈正发[2](2019)在《基于最小数据集的紫色丘陵区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耕层土壤质量直接影响坡耕地土地生产力,为准确评价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特征,本文以云南楚雄、广西桂林、江西兴国和广东南雄4个区域紫色土坡耕地耕层(0~2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相结合方法对12个土壤属性指标筛选,建立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最小数据集并对耕层土壤质量评价。结果表明:1)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养分较为贫瘠,土壤有机质(14. 89 g/kg)和全氮(0. 85 g/kg)为四级水平,有效磷(28. 84 mg/kg)为二级水平,p H值显弱酸性;土壤密度为0. 93~1. 62 g/cm~3,耕层厚度在15~30 cm变化,总体看土壤化学指标变异性大于物理指标变异性,2)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由土壤密度、有效磷、有机质、饱和导水率、贯入阻力、砂粒、耕层厚度7个指标构成,可反映紫色土耕层土壤质量有效信息,评价结果具有较好准确性,3)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表现为云南楚雄>广西桂林>江西兴国>广东南雄。研究结果可为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改良和合理耕层构建提供科学参数。(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杜发兴,吴登峰,吴厚发,姚斌[3](2019)在《基于灰色关联度的石漠化地区土壤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客观准确评价土壤质量,为石漠化地区预防土壤退化和改善土壤质量提供参考。[方法]以湖北省鹤峰县石漠化地区为研究对象,综合测定了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的18项土壤属性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确定评价指标的最小数据集,结合熵权法确定参评指标的权重值,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计算加权关联度值。[结果]根据加权关联度值的大小排序来看,研究区的土壤质量高低依次为:下坪>中营>燕子>五里>走马;结合土壤质量评判标准表可得,下坪的土壤质量等级为Ⅱ级,中营为Ⅲ级,燕子和五里均为Ⅳ级,走马为Ⅴ级;且研究区整体的土壤质量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与当地实际情况相一致。[结论]本文的研究方法可以客观公正的评价土壤质量,且该方法计算简便、思路清晰,为土壤质量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罗雅曦,刘任涛[4](2019)在《宁夏风沙区不同人工固沙灌丛林土壤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宁夏盐池风沙区选取油蒿(Artemisia ordosica)、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4种草方格人工固沙灌丛林地为研究样地,以周围流动沙地为对照,研究了4种固沙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特征,采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探讨了不同人工灌丛固沙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流动沙地相比,土壤粗砂含量表现为油蒿林地显着提高,花棒、柠条和沙拐枣林地无显着变化。土壤细砂含量表现为沙拐枣林地显着提高,而油蒿、柠条和花棒林地无显着变化。土壤极细砂含量表现为沙拐枣林地显着降低,而油蒿、柠条和花棒林地无显着变化。土壤黏粉粒含量表现为油蒿林地显着增大,而花棒和沙拐枣林地显着减小,柠条林地则无显着变化。(2)从流动沙地到固沙林地,土壤容重表现为沙拐枣林地显着增大,而油蒿林地显着减小,花棒和柠条林地则无显着变化。土壤pH表现为沙拐枣林地显着增大,而油蒿、花棒和柠条林地无显着变化。土壤含水量、电导率、有机碳、全氮和碳氮比均表现为油蒿林地显着提高,而花棒、沙拐枣和柠条林地间以上5项指标均无显着变化。(3)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表现为油蒿林地(3.15)>流动沙地(-0.03)>柠条林地(-0.56)>花棒林地(-1.05)>沙拐枣林地(-1.54)。研究表明,流动沙地扎设草方格营造油蒿林能在短期内提高风沙土壤综合质量,而其他造林方式固沙效果有限。(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孙建,刘子琦,朱大运,李渊,李开萍[5](2019)在《石漠化治理区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土壤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土壤养分及土壤质量情况,以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北盘江石漠化治理示范区为研究区,采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法对花椒、金银花、核桃和撂荒地4种不同生态恢复模式下土壤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了不同生态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和微生物指标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4种生态恢复模式下0—5 cm表层土壤养分富集明显,且20 cm土层内随着深度的加深,各营养指标总体呈下降趋势;与短年限撂荒地相比,花椒、金银花和核桃样地总体土壤物理性状较好,养分含量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明显改善。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花椒(0.671)>金银花(0.664)>核桃(0.597)>撂荒地(0.589),表明花椒、金银花对土壤质量提升成效较好,在石漠化治理土壤环境的改善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李鹏飞,张兴昌,郝明德,张燕江,崔勇兴[6](2019)在《基于最小数据集的黄土高原矿区复垦土壤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矿产开发影响了土壤质量,特别是在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地区。通过植被恢复能够改善矿区复垦土壤质量。为了揭示矿区复垦土壤质量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变化,该文以黑岱沟矿区排土场不同恢复年限不同植被类型、未复垦地和周边自然植被恢复区为研究对象,选取21项理化生指标作为总数据集(totaldataset,TDS),运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合Norm值构建评价指标最小数据集(minimum data set,MDS),通过非线性(non-Linear,NL)和线性(linear,L)两种评价方法对研究区土壤质量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黄土高原北部典型矿区复垦土壤质量评价指标MDS包括粉粒百分比、有机质、速效磷、钠吸附比和微生物碳;2种评价方法下,植被恢复均对复垦土壤质量指数(soil quality index,SQI)有了显着提升(P <0.05),复垦20 a灌木SQI高于复垦10 a灌木SQI,复垦12 a草本SQI高于复垦20 a草本SQI,然而所有复垦土壤SQI均未达到自然植被恢复土壤SQI;由于非线性土壤质量评价方法(SQI-NL)具有更大的土壤质量指数变化区间和变异系数,此外,在SQI-NL和线性土壤质量(SQI-L)评价两种方法下,MDS和TDS之间决定系数分别为0.911和0.866,因此,非线性土壤质量评价方法在该区域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并且最小数据集能够较准确地进行土壤质量评价。(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6期)
苗淑杰,赵红飞,乔云发,陆欣春,李琪[7](2019)在《基于耕作指数评价耕作措施对东北风沙土耕层土壤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准确评价构建风沙土合理耕层的土壤质量特征,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建立了东北风沙土耕层质量诊断最小数据集(MDS),利用最小数据集的耕作指数(TI-MDS)定量评价了耕作措施对东北风沙土农田耕层土壤质量的影响,旨在为科学选择风沙土区耕作措施提供依据。试验始于2017年,在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第一粮种场,设化肥、秸秆还田和有机肥3种施肥模式,常规、旋耕、翻耕、深翻和超深翻5种耕作方式,共15个处理。测定了玉米收获期0~20 cm耕层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全钾、阳离子交换量(CEC)、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容重、硬度、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孔隙度和渗透速率16项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全量耕作指数(TI-TDS)与TI-MDS的相关系数r为0.928,Nash有效系数Ef为0.761,偏差系数Er为0.079,TI-MDS取值范围为0.26~0.85,与玉米产量呈显着正相关(r=0.767),故TI-MDS可作为定量评价土壤质量的指标。施有机肥处理土壤耕作指数达到Ⅱ级水平;秸秆还田耕作指数达到Ⅲ级水平;施化肥耕作指数达到Ⅲ级水平,这表明风沙土区施用有机肥是构建合理耕层有效培肥方式,秸秆还田对合理耕层构建效果不明显。翻耕施用有机肥耕作指数最大,为0.85,达到I级;深翻+秸秆还田和超深翻+化肥措施土壤质量严重下降,降为Ⅳ级。在风沙土区应用翻耕+有机肥措施是构建合理耕层的有效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19年04期)
陈平,张浪,李跃忠,梁晶[8](2019)在《基于园林绿化用途城市搬迁地土壤质量评价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的搬迁用地涌现,形成了日益严重的城市搬迁废弃地问题。但是该问题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利用园林绿化改善修复城市搬迁地土壤方面,至今都缺乏园林绿化用途城市搬迁地方面的相关评价标准和监管,这大大阻碍了园林绿化城市搬迁地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因此,在了解城市搬迁地概念和分类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国内外土壤相关的法律法规,并结合我国目前土壤标准甚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颁布情况,对园林绿化用途城市搬迁地土壤质量评价要求进行了讨论,以期为城市搬迁地再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园林》期刊2019年08期)
解雪峰,濮励杰,朱明,吴涛,许艳[9](2019)在《基于MDS与TOPSIS模型的滨海滩涂围垦区土壤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评估围垦后土壤质量的变化过程可以为土壤抑盐、培肥等调控措施提供科学指导.以不同围垦年限(5、30、38和61a)滩涂围垦区和光滩为研究对象,基于最小数据集方法筛选了与土壤质量密切相关的土壤黏粒比例、土壤盐分(SSC)、土壤有机质(SOM)、全钾(TK)和土壤容重(BD)这5个指标,结合TOPSIS模型构建土壤质量指数对滨海滩涂围垦后土壤质量演变过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滩涂围垦后土壤粒径逐渐细化,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容重逐渐降低,土壤脱盐脱碱活动持续进行并伴随着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的逐渐累积.研究区土壤质量指数在24. 06~63. 08之间,并呈现出:光滩(20. 04±11. 48)<围垦5 a(29. 33±10. 65)<围垦30 a(51. 52±8. 76)≈围垦38 a(49. 98±10. 75)<围垦61 a(58. 37±3. 15),土壤质量大致经历了"初期稳定-迅速提升-相对稳定"这3个阶段.土壤质量因子障碍程度的排序为黏粒比例> SSC> SOM> TK> BD,较低的黏粒含量和较高的盐分是围垦区土壤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史春鸿,张笑蓉[10](2019)在《1∶5万高炉集幅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成果》一文中研究指出1∶5万高炉集幅地势平坦、农田区广泛分布,适宜开展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评价发现高炉集幅处于低风险安全区的土壤面积达429km2,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元素主要是Cd。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特征以中等土壤为主,总面积约为353km2,养分较丰富土壤次之。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特征以一等清洁土壤为主,面积达423.53km2,二、叁等土壤主要分布在城镇周围,受人类活动影响显着。土壤环境土壤质量总体较好,优质土壤和良好土壤大面积分布,二者之和约占图幅总面积的88%,影响土壤质量等级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养分缺乏,应通过科学施肥等措施进行改良,最终提升土壤质量总体水平。评价成果可为土壤生态管护、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重要参考,为土地利用规划、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土壤质量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耕层土壤质量直接影响坡耕地土地生产力,为准确评价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特征,本文以云南楚雄、广西桂林、江西兴国和广东南雄4个区域紫色土坡耕地耕层(0~2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相结合方法对12个土壤属性指标筛选,建立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最小数据集并对耕层土壤质量评价。结果表明:1)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养分较为贫瘠,土壤有机质(14. 89 g/kg)和全氮(0. 85 g/kg)为四级水平,有效磷(28. 84 mg/kg)为二级水平,p H值显弱酸性;土壤密度为0. 93~1. 62 g/cm~3,耕层厚度在15~30 cm变化,总体看土壤化学指标变异性大于物理指标变异性,2)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由土壤密度、有效磷、有机质、饱和导水率、贯入阻力、砂粒、耕层厚度7个指标构成,可反映紫色土耕层土壤质量有效信息,评价结果具有较好准确性,3)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表现为云南楚雄>广西桂林>江西兴国>广东南雄。研究结果可为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改良和合理耕层构建提供科学参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质量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1].高娃,景宇鹏,樊明寿,郜翻身,郑海春.土默川平原盐渍化土地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质量评价[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9
[2].娄义宝,史东梅,蒋光毅,金慧芳,陈正发.基于最小数据集的紫色丘陵区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评价[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9
[3].杜发兴,吴登峰,吴厚发,姚斌.基于灰色关联度的石漠化地区土壤质量评价[J].西南农业学报.2019
[4].罗雅曦,刘任涛.宁夏风沙区不同人工固沙灌丛林土壤质量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9
[5].孙建,刘子琦,朱大运,李渊,李开萍.石漠化治理区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土壤质量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9
[6].李鹏飞,张兴昌,郝明德,张燕江,崔勇兴.基于最小数据集的黄土高原矿区复垦土壤质量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9
[7].苗淑杰,赵红飞,乔云发,陆欣春,李琪.基于耕作指数评价耕作措施对东北风沙土耕层土壤质量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9
[8].陈平,张浪,李跃忠,梁晶.基于园林绿化用途城市搬迁地土壤质量评价的思考[J].园林.2019
[9].解雪峰,濮励杰,朱明,吴涛,许艳.基于MDS与TOPSIS模型的滨海滩涂围垦区土壤质量评价[J].环境科学.2019
[10].史春鸿,张笑蓉.1∶5万高炉集幅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成果[J].西部探矿工程.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