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缠足作为一种封建社会的病态美的体现,在中国延续时间之久,但到了近现代逐渐被废除。但是缠足的废除并非一蹴而就,放足运动大体始于晚清,发展于民国,最终完成于新中国成立后。本文将讨论晚清放足运动的情况,可分为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日本大阪和美国圣路易博览会三个时期。从中可以看出,清政府是这一时期影响放足逐渐开展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放足;晚清;清政府
缠足作为一种封建社会的病态美的体现,在中国延续时间之久,对妇女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摧残。从宋至清,民间就一直有人指出缠足带来的伤害,但这些走在时代前沿的言论并未激起太大浪花。除了来自民间要求废除缠足的声音,清朝初期,官方曾禁止缠足。并且不断加强对缠足的打击力度,然而民间的缠足之风屡禁不止。最终于康熙七年,朝廷终于向民间妥协取消对缠足的限制,从此缠足风气愈演愈烈。最终在进入近代后放足运动才逐渐兴起,在新中国成立后,缠足这一陋习才被根除。
本文将讨论晚清时期的放足运动,可分为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戊戌变法时期、日本大阪和美国圣路易博览会时期。从中可以看出,政府是这一时期放足主动的逐渐开展的主导因素。
一、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放足即戒缠足,在中国步入近代才逐渐成为一个广泛的社会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许多妇女参加起义,太平军采取了“悉迫令解足”的措施,并下达了“违者斩”的命令。虽然它更多的是以军事斗争和“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迷信思想为根据,但它还是将一部分女性从缠足中解放出来。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在当时被官方定性为一场反动的叛乱,所以这场运动的一切都为社会主流不容,其“悉迫令解足”并未深入人心,只在太平军占领区开展。最终,这次放足的成果同太平天国政权一起灰飞烟灭。太平军占领区被清军收复后,那里的妇女又重新缠上了裹脚布。
二、戊戌变法时期
戊戌变法(1898年)时,维新派从维护民族尊严和救亡的高度来宣传和开展防足运动,其影响力和作用效果更加广泛和突出。变法期间,维新派上书戒缠足的请求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并颁布诏书,要求各省督抚以劝诫的方法禁止各地妇女缠足。戊戌变法时期的放足运动以广州、上海和长沙为中心,以南方略显突出为特征而开展的,这些地方也是维新派的聚集活跃之地、变法主要开展之地。康有为不仅给自己的女儿放足,且于1883年在广州建立第一不缠足会,随后上海、湖南、四川等地后建立了各种不缠足组织,宣传倡导不缠足,扩大不缠足运动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然而,放足运动和戊戌变法一样受到保守派的抵制。最终,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放足运动逐渐平息。虽然当时放足只是少数开明的士绅家庭进行的,但是它开化了社会风气,为革除缠足这一陋习奠定了一定基础。
1.定位上,强调审前程序的独立性。目前我国的民事审前程序仅仅是庭审的前奏或投影,没有实质的内容,只有单一的程序性价值,依附性较强。因此,审前程序的二元性价值改造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确定审前程序的独立性。将审前准备和庭审程序实现真正的分离,既可以防止法官的先入为主,也能有效遏制证据突袭,确保诉讼公正与民主价值的实现。
来自民间的声音给清政府造成了一定压力,为避免类似这两次博览会“辱国”事件的再次发生,清政府采取了相应措施。1906年驻比利时大臣将黎业斯将华人展会货物清单呈送清廷商部,其中有“妇女弓鞋之类”。商部认为这样会遭世界耻笑,要求各关道此后遇有华商赴会之呈,务须逐一核查“凡有害风教卫生者,一概不准与赛”,表明缠足己被官方视为“有害风教”而加以规避。
三、日本大阪博览会和美国圣路易博览会时期
放足运动的真正大规模爆发和得到普遍舆论的支持始于20世纪初。1903年春在日本大阪举办的博览会,将中国置于“亚人类”展馆。这一事件不仅激起了留学生们和华侨华裔们的强烈抗议,神户领事官蔡勋也亲赴大阪,与日本方交涉。最后,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日方撤销在“亚人类”展馆中的对中国的展览,但还是安排了一位来自台湾的小脚女展示其小脚。次年,在美国的圣路易博览会又发生了以缠足女侍茶之事。留学生们在展览预备阶段就对此高度关切,呼吁中国人抵制这件事。然而,他们的努力没有奏效,展会期间以缠足之女侍茶照常进行。在美各华报围绕“辱忠辱国”来报道了圣路易博览会事件。这两次来自世博会的刺激都受到了中国国内报刊杂志的高度关注和报道,均将其视为国耻。
宏观来讲,其中涉及到长时期演变——不同朝代的营造活动本身的时代特征;以及短时期演变——重大历史事件带来的影响,如移民活动等。中观来看不同区域的匠派发展具有其特殊的传承脉络。随着工具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及审美等的变化,本身匠派的营造发展也随之变化,结构更为稳定,同时更追求美观。具体而微,匠师个人的接受与传承活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变化与不确定性。
此后从官方到民间,放足运动兴起。且随着国门的逐渐打开,西方列强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侵入中国,随着服饰的日益西化,高跟鞋作为一种“新时尚”也传入中国,作为缠足与弓鞋的代替品在新式女性中流行,而后成为社会潮流。然而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缠足这一陋习才逐渐彻底从中国社会革除,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近代革除缠足前后用了一百多年才成功。
(2)超前单动双管钻具方面,根据现场描述,取心钻具经常会出现钻进0.3 m左右就会出现钻压有所升高,但是泥浆泵压力还是很稳定的情况。因此,大致可以判断取心过程中岩心在取心内筒中出现了堆积、堵塞的情况。这是因为取心过程中随着岩心进入取心筒中高度增加,筒内的岩心与取心筒内壁的摩擦阻力增加,当总摩阻力达到一定数值时,取心筒下部的岩层受力达到极限状态,不再进入取心筒内。进入取心筒的岩心像“瓶塞”一样阻止下部的岩层进入岩心筒,就出现了“桩效应”[3]。对于松软泥砂地层来说,由于岩层本身相对松散,产生“桩效应”后机械钻速变化很小,不易被发现,容易造成岩心丢失。
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由太平天国政府主导的放足,还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由清政府在收复地区恢复的缠足;到戊戌变法时期,在光绪皇帝支持下、维新派主导下的放足运动;再到两次博览会后,清政府将缠足视为“有害卫生风教者”而推动放足,政府均做作为了放足运动开展的主导因素。但是最终清政府推进放足运动是为了维护其政治利益,而不是为了解放女性。
[参考文献]
[1]杨兴梅.缠足的野蛮化:博览会刺激下的观念转变[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82-90.
[2]王爽.中国近代报刊与晚清戒缠足运动(1869-1907)研究[D].河南大学,2015.
[3]杨剑利.近代中国社会的放足运动[J].河北学刊,2007(03):96-101.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9)15-0110-01
* 作者简介:欧娅(1995-),女,汉族,四川德阳人,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世界近现代史。
标签:太平天国论文; 戊戌变法论文; 时期论文; 岩心论文; 大阪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中国政治论文; 政治制度史论文; 清论文; 清以前政治论文; 《山西青年》2019年第15期论文; 四川师范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