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位控制论文_赖慕白,毛崎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相位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相位,电流,转子,直喷,轴承,开环,湍流。

相位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赖慕白,毛崎波[1](2019)在《通过相位补偿提高惯性作动器振动控制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0引言电磁惯性作动器被广泛地运用于振动控制领域[1],其主要优点在于安装简单、可控性好、驱动电压小。但惯性作动器作为力执行器时输出控制力的相位会因输入电压信号频率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输入信号频率接近惯性作动器固有频率时,作动器将输出方向与高于固频时相反的控制力。将惯性作动器运用到速度反馈控制系统时,如果反馈增益过大,反向控制力将导致系统失稳。为提高通过惯(本文来源于《2019年全国声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21)

张奕源,李进龙,李祥尘,周伊冰[2](2019)在《基于迭加相位的干线绿波协调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的绿波协调控制图解法和数解法存在干线交叉口处的绿灯启亮时刻难以与对应方向的车流到达时刻相匹配的问题,造成了部分时空资源的浪费,压缩了双向的绿波带宽,影响了干线协调控制的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基于迭加相位设计方法的干线绿波协调控制方法。该方法在传统方法求解结果的基础上,根据绿波带的设计速度,插入迭加相位,灵活地错开调整交叉口沿干线的两个行驶方向的绿灯启亮时刻,更好地匹配其与对应方向车流的到达时间;以最大化双向绿波带宽为目标建立规划模型,并利用二分法设计求解算法,实现对最大绿波带宽和各交叉口配时的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迭加相位的干线绿波协调控制方法可以实现在不改变绿波设计速度的情况下,有效增加双向绿波带宽,减小干线延误,缓解交通拥堵;相较于传统的绿波协调控制方法,该方法将绿波带宽提高了140%,将干线的平均延误减小了86.2 s,有效缩短了各交叉口的行程时间。(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于哲,陈淑江,马金奎,路长厚,李昊[3](2019)在《轴承-转子系统运动分析及主轴振动的相位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限制高速运动过程中轴承转子系统的振动及提高机床加工精度,提出了通过控制可倾瓦轴承转子的振幅和相位以降低主轴前端振幅来达到提高加工精度的方法.建立了刚性轴转子系统的五自由度振动模型,并求出了转子系统振动的微分方程;通过流量平衡法求得可倾瓦轴承的供油流量,并离散雷诺方程求出了可倾瓦轴承的油膜力;通过欧拉法得出了可倾瓦轴承转子轨迹,并通过空间直线方程得出了主轴前端转子运动轨迹;通过电磁致动器作为辅助控制装置调节可倾瓦轴承转子的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算例的仿真结果显示可倾瓦轴承转子的轨迹收敛成圆形,并减小了前后轴承的相位差,主轴前端振幅降低了60.26%.(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李桓,彭克,张新慧,柳劲松,徐丙垠[4](2019)在《基于IIDG电流相位控制的配电网故障电流抑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配电网正面临着高渗透率分布式电源接入的挑战,配电网的拓扑结构与潮流方向发生了本质改变,易导致继电保护装置产生拒动或者误动。针对分布式电源大多通过电压源型逆变器并网这一现状,提出了基于逆变器电流相位控制的故障电流抑制方法,在dq坐标系下对逆变器输出电流相位进行控制,使得流过继电保护装置的故障电流幅值近似等于电网侧的短路电流,消除逆变型分布式电源提供的短路电流对继电保护装置的影响,减少继电保护装置的升级需求。在DIgSILENT/PowerFactroy仿真软件中搭建IEEE 13节点系统,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及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力自动化设备》期刊2019年09期)

宋广玥,宋智斌,项忠霞[5](2019)在《基于足底压力传感器的不控制减重比例下步态相位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是帮助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步行训练的新手段,能够减轻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它常采用减重方式完成辅助训练。然而,对于地面行走减重外骨骼机器人系统而言,其减重比例随步态及穿戴方式变化而变化,因此不控制减重比例下的步态相位识别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搭建基于Arduino Mega2560板卡和单侧鞋内8个薄膜式压力传感器的足底压力采集系统,分别采集了正常行走、不控制减重比例减重带减重状态下行走时的足底压力信息,并采用神经网络算法进行步态相位识别。结果表明:在减重状态下行走与正常行走相比,左右脚压力值均出现明显下降且两侧具有对称性;足底每个压力传感器处的压力减小比例不同;采用神经网络算法对正常行走时步态相位总体识别率达到96.8%,对减重行走时步态相位总体识别率达到94.8%。研究结果表明该足底压力采集系统可以有效测量减重行走时的足底压力,为在地面不控制减重比例下减重带减重的外骨骼机器人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一定支持。(本文来源于《工程设计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礼博[6](2019)在《柴油射流控制柴/汽油预混合气压燃相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温预混合压燃模式突破了内燃机传统燃烧方式经济性和排放性的矛盾关系,有效降低燃油消耗,同时减少氮氧化物(NoX)和碳烟(soot)排放。但是着火相位控制、负荷范围拓展及碳氢化合物(THC)和一氧化碳(CO)排放高等问题严重限制了预混合压燃模式的实用化。为了主动控制预混合气的着火相位,促进预混合压燃模式的实用化,实现传统内燃机混合气形成方式、燃烧方式及使用燃料叁个方面的统一,本文创新提出双直喷型柴油射流控制柴/汽油预混合压燃(JCCI)的新型燃烧模式。双直喷型柴油JCCI模式通过压缩上止点附近的少量柴油射流引燃预混合气,主动稳定地控制其着火相位。采用缸内直喷的预混合气制备方式,通过调整喷射参数控制预混合气的分层分布,结合推迟着火相位,降低最大压力升高率,拓展至满负荷运行。此外,通过使用柴油与汽油等燃料的混合物作为预喷射主燃料,提高预混合气的反应活性,结合控制缸内预混合气的分布,有效地降低THC和CO排放。本文基于186FA柴油机开发了双直喷型柴油JCCI模式的原理样机及相关测控程序,并对JCCI模式燃烧及排放性能进行发动机试验研究。发动机台架试验结果表明:在四个负荷条件下,柴油射流正时均有效地控制了预混合气的着火相位,鲁棒性较强。通过调整直喷预喷射参数控制预混合气的制备过程,实现了对第二阶段高温放热过程的独立控制。通过采用两次预喷射策略,形成预混合气的分层分布,降低最大压力升高率超过60%,结合推迟柴油射流正时,实现了JCCI模式的满负荷运行,相比于传统柴油扩散燃烧模式,JCCI模式燃油消耗率降低了4.3%,soot排放降低了75.3%,NOX排放降低了16.3%。通过发动机台架试验可以发现,双直喷型柴油JCCI模式呈现明显的两阶段独立高温放热过程。本文通过CONVERGE软件进行叁维模拟计算,详细分析了JCCI模式缸内工作过程。叁维计算结果表明:柴油射流的压缩自燃,同时夹带着周围的部分预混合气共同燃烧,主导了第一阶段高温放热过程,即射流压缩自燃阶段。随着缸内温度和压力的升高,缸内环境达到预混合气的自燃条件,预混合气出现独立于第一阶段燃烧区域的大范围多点自燃,形成了第二阶段高温放热过程,即预混合气燃烧阶段。第二阶段高温放热过程内NOx产生较少,THC排放主要分布在狭缝等区域。发动机台架试验和叁维模拟研究表明,预混合气的制备过程直接影响第二阶段高温放热过程和THC排放。因此本文结合喷雾可视化及发动机台架试验,分析了直喷混合燃料对喷雾特征及JCCI模式性能的影响。喷雾可视化试验结果表明:较低的喷油压力和较晚的预喷射正时条件有利于降低混合燃料的喷雾贯穿距,改善湿壁问题。粘度更低、表面张力更小的煤油组分有利于促进主燃料喷雾的破碎蒸发过程。发动机台架试验结果表明:在较高负荷条件下,将预喷射主燃料中15%柴油替换为煤油,燃烧持续期缩短,指示热效率提高,并且THC和CO排放明显降低。(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4)

王子民[7](2019)在《高压直流换相失败和触发相位控制的改进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西电东送能源战略的逐步深入推进,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列入规划和投入建设运行。直流输电已然是我国电网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是我国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其将在未来的电网运行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较于交流输电,直流输电技术的一个显着优势在于其能够通过控制系统对系统运行参数进行快速大范围的调节,帮助改善交直流系统的运行性能。定熄弧角控制作为逆变侧基本控制环节,在抵御换相失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针对现有预测型定熄弧角控制故障期间熄弧角计算误差较大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预测型定熄弧角控制方法。该方法不仅计及了换相期间直流电流的变化,同时考虑到换相电压的变化,利用滑动平均滤波器和二阶广义积分器分别对直流电流和换相电压进行处理,用于各换流阀触发角的求解,取其中最小触发角作为定熄弧角控制的输出。通过PSCAD/EMTDC仿真对不同强度交流系统下系统的换相失败免疫因子进行测试,证明了改进后的预测型定熄弧角控制能更好地抑制换相失败的发生。触发相位控制是高压直流控制系统的基础,锁相环提供的参考相位对于触发相位控制的精度具有重要影响。针对目前等间隔控制普遍采用的同步参考坐标系锁相环动态响应速度缓慢的缺点,提出采用一种改进锁相环的方法来提高触发控制的精度。该锁相环在具有较快动态响应速度的同时,利用级联延迟信号消除法和数学运算滤波串联构成前置滤波环节,保证其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在CIGRE HVDC标准测试模型中分别采用原锁相环和改进锁相环进行触发,对交流故障下逆变器发生换相失败的情况进行仿真测试,结果表明采用改进锁相环能够有效降低故障持续期间发生换相失败的几率。换流器触发相位控制方式对高压直流性能的影响尤以不对称故障工况下为甚。针对传统分相触发中过零点检测抗干扰性差以及等间隔触发控制自由度低等缺点,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单相锁相环的分相触发方案,该触发方式的锁相过程对谐波和负序电压干扰具有较强的抑制能力,能够在叁相不对称工况下获得更详细的电压相位信息,减小此时各阀实际触发角的差异。对开关函数建模方法进行调整,使其适用于新分相触发下高压直流系统谐波性能的定量分析。基于CIGRE HVDC标准测试模型,利用PSCAD/EMTDC对所提分相触发方式下高压直流稳态和暂态性能进行了仿真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新分相触发对系统稳态性能无不利影响,并可有效降低交流故障恢复过程发生后续换相失败的概率,验证了该分相触发方式的优越性。最后,对上述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对后续研究触发相位控制与极控制级之间的相互影响和配合方式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5-28)

汤志刚,程善美[8](2019)在《单相PWM整流器间接电流控制的相位补偿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间接电流控制存在功率因数校正迟缓的问题。本文基于单相PWM整流器的数学模型,分析了传统间接电流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单相PWM整流器间接电流控制的相位补偿方案,实现了网侧电流的快速控制,并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本文来源于《变频器世界》期刊2019年05期)

赵建博[9](2019)在《基于模型参考鲁棒自适应的摩擦焊相位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位摩擦焊是一种金属固相焊接技术,与普通焊接技术相比具有优良的焊接优点,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现有的摩擦焊相位控制主要采用PID控制,对于结构愈加复杂、工件材料多样化的焊接有较大限制,为了满足摩擦焊机的焊接通用性、焊接过程平稳性和精确相位控制的要求,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和试验平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相位摩擦焊试验机及其控制策略。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通过对摩擦焊接中各阶段的焊接特点进行分析,对现有的相位摩擦焊试验机进行结构分析和优化,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相位摩擦焊试验机设计方案,能够根据工件具体外形尺寸对安装位置进行调整,增强焊接过程中的稳定性。对相位摩擦焊试验机的主体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验证其强度和变形量满足实际焊接的工作要求,对控制系统进行总体设计和主要元器件的选型。其次对永磁同步伺服电机进行数学模型的建立,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伺服电机的仿真模型;分析了主流的摩擦模型的优缺点后采用LuGre摩擦模型。根据相位摩擦焊接过程中的摩擦加热阶段没有相位控制要求的特点,仿真结果也表明在速度较高时LuGre摩擦模型与静态模型误差比较小,因此可以将LuGre摩擦模型中速度较高状态下的模型等效为静态摩擦,改进后的模型在保证相位控制精度的前提下能够减少计算量。然后分析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和反推控制的控制过程,提出了结合两种控制思想的控制策略,通过状态观测器得到的未知参数值进行摩擦补偿,对控制器的结构和控制率进行设计,界定函数下的控制信号形式使得控制过程满足收敛性的要求。最后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单位阶跃信号和正弦信号作为系统的输入信号,对于不同类型的焊接工件,PID控制方法对于不同工件会产生超调和滞后现象,而提出的模型参考鲁棒自适应控制输出结果能够始终跟随参考模型的响应,系统的控制精度比PID控制有较大的提高,控制精度保持在0.45%之内。编写上位机的控制软件,对工件进行焊接试验,结果表明焊接后工件的强度与原工件强度相同甚至优于原工件强度,相位控制精度在0.06°范围内。(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9-05-14)

陈思林[10](2019)在《基于激光相位控制阵列发射机的相干检测空间激光通信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激光通信系统因具有下述显着优势:1)信息容量大,传输码速率高;2)信道隐蔽性好,抗干扰能力强;3)系统功耗小、体积小、重量轻,在未来空天地海通信中有着重要的需求和重大的应用价值。光发射机是空间激光通信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现有的单激光光源因为发射功率不高、对抗大气湍流能力弱等缺点大大限制了其在空间激光通信中的应用。为了实现空间激光通信传输距离和速率的提升,发射光源在输出光功率、运用自适应光学等手段补偿大气湍流等方面亟需技术突破。本论文对基于激光相位控制阵列发射机的相干检测空间激光通信系统方案进行研究,设计及提出可行的系统方案,借助Matlab等工具搭建了仿真平台以验证了该系统方案的有效性。论文首先研究了大气湍流的基本机制和相位屏数值模拟大气湍流的理论,然后探索了基于激光相干合成的相干空间光通信系统的相关关键技术,对包括激光相位控制阵列发射机、如何实现大气湍流的补偿和相干检测等关键问题进行分析,进而设计、搭建了合理可行的仿真平台。借助仿真平台,对比分析了相控阵发射机和单孔径发射机在湍流信道下的性能表现。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设计了基于von Karman湍流模型的分步相位屏仿真空间激光通信系统的大气信道。研究了大气湍流的统计模型,探讨了不同形式生成湍流相位屏的优缺点。分析了大气湍流对激光通信的影响,选择了适用性更加广泛的谱反演法生成相位屏。2)设计了基于前馈式的高噪声容限相位补偿Viterbi-Viterbi算法,研究了大气传输光信号相位损伤补偿机制,大气中传输光场在空间上的相位起伏导致波前畸变,研究了大气信道中的相位起伏对空间激光通信系统的影响,根据其起伏变化随时间变化更快、幅度更大的特点,并在仿真平台上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3)设计了37子孔径的激光相位控制阵列发射机,研究了光纤激光相干合成系统的关键技术,分析了不同孔径填充技术和多光束综合控制技术的优缺点和使用场景。根据分孔径相干合成技术,应用SPGD(Stochastic Parallel Gradient Descent)优化算法控制相干合成激光的相位和倾斜程度。4)设计了基于Matlab的仿真平台。通过该平台仿真了相控阵发射机经过湍流大气后远场的光斑图案,并分析了通信系统的BER(Bit Error Rate)性能,为了进行对比,在理论上与单孔径发射机经过传输后形成的远场光斑光场进行了对比,得出了相控阵发射机具有更高的功率预算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5-07)

相位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有的绿波协调控制图解法和数解法存在干线交叉口处的绿灯启亮时刻难以与对应方向的车流到达时刻相匹配的问题,造成了部分时空资源的浪费,压缩了双向的绿波带宽,影响了干线协调控制的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基于迭加相位设计方法的干线绿波协调控制方法。该方法在传统方法求解结果的基础上,根据绿波带的设计速度,插入迭加相位,灵活地错开调整交叉口沿干线的两个行驶方向的绿灯启亮时刻,更好地匹配其与对应方向车流的到达时间;以最大化双向绿波带宽为目标建立规划模型,并利用二分法设计求解算法,实现对最大绿波带宽和各交叉口配时的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迭加相位的干线绿波协调控制方法可以实现在不改变绿波设计速度的情况下,有效增加双向绿波带宽,减小干线延误,缓解交通拥堵;相较于传统的绿波协调控制方法,该方法将绿波带宽提高了140%,将干线的平均延误减小了86.2 s,有效缩短了各交叉口的行程时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相位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赖慕白,毛崎波.通过相位补偿提高惯性作动器振动控制稳定性[C].2019年全国声学大会论文集.2019

[2].张奕源,李进龙,李祥尘,周伊冰.基于迭加相位的干线绿波协调控制方法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19

[3].于哲,陈淑江,马金奎,路长厚,李昊.轴承-转子系统运动分析及主轴振动的相位控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9

[4].李桓,彭克,张新慧,柳劲松,徐丙垠.基于IIDG电流相位控制的配电网故障电流抑制方法[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9

[5].宋广玥,宋智斌,项忠霞.基于足底压力传感器的不控制减重比例下步态相位识别[J].工程设计学报.2019

[6].礼博.柴油射流控制柴/汽油预混合气压燃相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7].王子民.高压直流换相失败和触发相位控制的改进策略[D].华南理工大学.2019

[8].汤志刚,程善美.单相PWM整流器间接电流控制的相位补偿策略[J].变频器世界.2019

[9].赵建博.基于模型参考鲁棒自适应的摩擦焊相位控制方法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9

[10].陈思林.基于激光相位控制阵列发射机的相干检测空间激光通信系统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电路结构、时序和传输函数噪声主动控制系统框图纤芯3的增益对耦合器输出的影响功放电路组成结构示意图发动机电控理论框架相移时高压陶瓷驱动器输入的信号

标签:;  ;  ;  ;  ;  ;  ;  

相位控制论文_赖慕白,毛崎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