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财政支出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霍圣录[1](2021)在《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行体育彩票是我国基于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1994至今,中国体育彩票已历经了27年。据统计,我国体育彩票销售量总计达到了2.15万亿元,筹集体育彩票公益金超过5600亿元,为公益事业、养老事业、民政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有效地促进了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建设。随着体育彩票公益金募集大幅增长、公民参政议政意识的不断提升、绩效评价理论的发展及广泛应用以及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存在乱象等新形势,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的管理迫在眉睫。因此,进行体育彩票公益金绩效评价就显得尤为必要。开展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绩效评价可以促进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责,促进体育彩票公益金更好地规范管理,促进体育事业更好地健康发展。相关研究有利于丰富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理论体系,有利于建立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的理论意义,有利于强化绩效的理念,有利于建立绩效评价制度,有利于提高体育彩票公益金的配置效率,有利于提高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效率等实践意义。本研究以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绩效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调查与社会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与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梳理了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与使用现状。运用文献综述法和对比分析法,从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的管理体系、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筹集情况、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分配情况、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情况、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成效评析等五个方面进行一一分析。自1994年体育彩票发行以来,主要贡献体现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体育事业发展、助推公益事业发展等三个方面。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范围呈现出以下的特点:全民健身全面化、公共服务体系化、赛事活动多元化、体育扶贫常态化。(2)规划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的系统构建。围绕绩效评价体系的框架结构、构建的指导原则、绩效评价体系的目标、绩效评价体系的制度体系、方法体系、组织体系、标准体系及其结果应用分析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系统构建。遵循整体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可行性与可比性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从目标的含义、重要性、目标管理的意义进行目标的设置,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分为四个层级,界定了主客体、工作范围及工作程序,通过建立标准体系,选择了德尔菲法、文本分析法、系统综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机器学习法进行本文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的系统构建。(3)构建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文本分析法,通过对相关政策、报告和文献的分析,归纳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预评价指标表。在此框架基础上,根据指标相关绩效评价理论、评估目的与原则,通过两轮专家咨询评议,利用德尔菲法构建了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估的综合评价层次模型并计算了每个指标相应的权重。构建的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共包括4个一级指标(投入指标、过程指标、产出指标、影响指标);17个二级指标、33个三级指标。(4)确定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各级指标权重。研究发现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中的四项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较为均衡,其中,产出指标的权重系数最高(0.2611),过程指标和投入指标次之,分别为0.2512和0.2497,影响指标最低,为0.2380。为此,在针对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绩效的实际评估中,需更加重视产出方面的几个因素及相应的评估结果。(5)评估了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在采集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建立的体育彩票公益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使用全国和江浙沪皖的体育事业年鉴的公开统计数据,对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进行的实证评价研究验证了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是可行的,指标数据采集方式是合理的,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和推广性。首先,对全国31个省区市2014-2017年四年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部分指标进行了绩效评价。其次,对数据较为全面的长三角地区江、浙、沪、皖四个省市2018年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进行了全指标体系的绩效评价,排名依次为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6)探索了基于机器学习的科学评价延展性。运用机器学习中的经典模型进行了验证和探索分析。首先,使用了非监督学习情形下的k均值聚类算法模型,对全国31个省区市2014-2017四年使用情况数据进行了建模分析,得出分类结果。其次,监督学习下的经典回归分析模型运用了线性岭回归模型、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算法的决策树回归模型,进行了建模分析,得出各模型的20018年预测结果。其中,随机森林算法回归模型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通过该模型预测的结果与2018年长三角地区江浙沪皖三省一市的全指标评价结果进行比对,结果完全一致,验证了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研究提出了五个对策与建议:一是政策制度层面:完善顶层设计、形成法制体系。在国家层面立法:健全宏观层面顶层法律法规。在部级层面立规:订立中观层面部局管理规定。在省级层面立制:建立微观层面省级实操制度。二是意识认识层面: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共同认识。在社会层面:建立社会公益的意识。在管理层面:树立绩效管理的意识。三是资金管理层面:明确责权分工、形成科学机制。工作机制上:建立沟通协调机制。预算管理上:实施预算管理制度。过程管理上:加强经费使用监管。审计管理上:开展事后经费审计。四是资金分配层面:合理使用资金、科学分配方式。在领域分配要统筹兼顾、合理分配。项目分配要优化分配、引入竞争。平衡分配要注重绩效、奖罚分明。五是绩效评价层面:健全评价体系、完善指标体系。系统构建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发布公益金绩效评价报告、合理运用绩效评价结果、寻求智力支持数据支撑。
马轩[2](2021)在《W市财政局预算支出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2019年我国GDP达到99.1万亿,稳居世界第二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的职能也在不断转变,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角色从“管理型”逐渐变成了“服务型”,随着政府职能转变、财政资金使用更加透明,大众主人翁意识的增强,对于国家财政预算收支、决算收支以及“三公经费”等资金的使用情况越发关注。这就使得收入来源主要靠上级财政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在收入和支出上要合理合规,重视收支活动中的控制,防范和化解可能的资金风险,杜绝贪污腐败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行政事业单位不断约束、不断发展的需求。维持行政事业单位行政运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年初的预算拨付资金,而预算的编制是行政事业单位获得资金的最重要环节,不但关系着其他业务的开展,更是单位内部控制活动的核心。对预算进行分类,可以分为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预算收入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显得比较单一,大多源自于预算拨款;而预算支出分类就较多,种类复杂,容易出现资金使用的问题,所以通过对预算支出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可以加强对资金的使用管理,合理有效的分配资金,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支出提出意见建议,并有效提升内部控制水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贪污腐败、资金滥用等问题。本文基于内部控制理论,首先,从W市财政局预算支出编制、执行、调整、决算和预算支出评价四方面为切入点,分析了W市财政局预算支出内部控制整体情况;其次,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得出对W市财政局内部控制的设计有效性进行评价,依据预算支出的数据运用熵值法对W市财政局预算支出内部控制的运行有效性进行评价分析,并得出预算支出内部控制有效性总体处于较高的水平上,设计有效性水平略低于运行有效性的结论;最后,深入剖析了W市财政局预算支出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方面对W市财政局的预算支出内部控制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从而提高单位的整体内部控制水平。
陈凯[3](2021)在《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适应这一新的功能和定位,因此当前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而预算作为财政制度的核心内容,必然要在国家治理中发挥重要的角色。作为现代财政制度基础的现代预算制度,其目标是“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现代预算制度的基本要素是内容完整、编制科学、执行规范、监督有力、讲求绩效和公开透明,而现代预算制度最直接表现形式就是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预算执行的规范性。预决算差异作为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直接结果,对于充分把握预算管理水平,发现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立足于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典型事实,深入分析预决算差异的整体特征和结构特征。在系统呈现预决算差异特征事实的基础上,归纳总结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对其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究影响我国预决算差异的主要因素。首先,全方位、多角度明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典型特征和演变趋势。结合我国一般公共预算体系,分别从总量层面、结构层面、区域异质性层面等不同角度对预决算支出差异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其次,根据预决算差异背后的逻辑,归纳总结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并结合我国预算功能取向,为客观认识预决算差异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充分借鉴已有文献的研究成果,并根据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各阶段的全周期运行特点,从“预算过程+预算结构”两个维度梳理出可能影响预决算差异的技术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管理因素、主体互动因素,并借助实证分析框架进行实证检验。第三,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法,分别利用基于R2的夏普利值分解和MQ指数测度不同因素对预决算差异的贡献度,探寻预决算差异的主要来源,充分认识我国预算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第四,总结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内部动态特征,结合从年初预算--调整预算--决算的预算周期,分析预决算差异在年度内普遍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倒V型模式的原因。最后,通过借鉴美、法、日等国的预算编制和执行实践经验,更清晰认识我国政府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推动我国的预决算差异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各级政府预决算差异具有普遍性,且存在结构性差别。整体特征分析发现:2013年以来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规模均大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支成为预决算差异的突出表现形式;2011年以后预决算差异度出现下降,但绝对规模不降反增,2017年支出预决算差异规模超过2011年达到新高;地方层面的预决算差异规模和差异度均高于中央;省级预决算差异、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三者呈倒“V”形,调整差异通常为正,执行差异通常为负,但是决算数通常仍会大于年初预算数。结构特征分析发现:支出科目越细化预决算差异越大,离散程度越高;中央预决算差异稳定度更高,且在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农林水支出、交通运输支出和节能环保支出等科目预决算差异较大,而地方在一般公共服务、城乡社区支出、节能环保支出、农林水支出等科目预决算差异较大;项目支出预决算差异总体大于基本支出预决算差异。区域特征分析发现,调整差异的区域特征明显,但执行差异的区域特征并不明显,其中东部地区调整差异更小,因此总体来看东部地区预决算差异小于中西部地区。(2)预决算差异具有普遍性、不可预知性、非对称性、成因多样性、适度性,要客观认识预决算差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具有的五大属性决定了预决算差异的复杂性,因此认识预决算差异不能一概而论,要从导致预决算差异的主要成因出发,分类视之,即理性认识客观因素,主动化解不合理因素,鼓励支持节支因素。基于“预算过程+预算结构”二维逻辑框架,将预决算差异的成因归类为六类——技术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管理因素和主体互动因素。(3)通过预算管理主体间的博弈分析发现,财政部门、支出部门和监督部门之间的互动行为影响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执行的规范性,进而影响预决算差异。预算编制过程中,影响支出部门与财政部门之间的博弈均衡的因素有:财政部门对部门预算的削减比例、财政部门审核预算的成本、支出部门虚报预算的成本、财政部门和支出部门的信息不对称从程度会影响预算编制过程的均衡结果。支出部门之间的博弈表明,由于预算规模既定,社会获得公共物品与服务的总量也是一定的,而这种竞争活动是需要相应成本的,其最终结果应该是某种“负和”的社会损失。预算监督过程中,通过分析是否财政结余的博弈过程发现,均衡结果与监督部门对未及时结余的惩罚力度F、实质结余资金规模B、结余后第二年度的削减规模、支出部门选择不结余的处理成本、监督部门选择监督的成本有关。(4)通过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对技术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管理因素的回归发现,经济不确定程度、转移支付占比、晋升压力、政策不确定性、潜在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速、财政支出结构、财政透明度会显着影响预决算差异。内部动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各因素的作用路径不同,对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的影响存在不同,部分因素在调整差异中显着而执行差异中不再显着——经济预测偏差、财政收入增速和财政透明度,部分因素在调整差异中不显着而预算执行差异中显着——经济不确定程度、财政分权、政策不确定性、潜在GDP增长率、人均GDP。(5)通过利用Shapely分解和MQ指数对预决算差异影响因素的贡献度分解,发现我国的预决算差异最主要的来源是制度因素和管理因素,并同时受到经济因素影响。其中制度因素主要作用于影响调整差异,管理因素在执行差异中的作用更为明显。(6)预决算差异的成因具有地区异质性,通过分析发现东部地区贡献度最高的三个因素分别为官员晋升压力、财政收入增速、财政分权;中部地区贡献度最高的三个因素分别为财政分权、人均GDP和转移支付占比;而西部地区贡献度最高的三个因素分别为财政收入增速、经济增速和转移支付占比。时间异质性分析发现,随着时间的延续,影响因素结构存在一些规律性变动——转移支付的贡献度呈下降趋势,宏观经济预测差异的贡献度呈上升趋势。总体来说,我国各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预决算差异。我们要客观认识预决算差异,分类施策——“理性认识客观因素,主动化解不合理因素,鼓励支持节支因素”,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执行效率,更好履行政府受托责任。要认识到我国当前阶段预决算差异的主要成因是制度性因素和管理因素,以及预算调整差异和预决算执行差异性质的不同,未来需不断优化制度并强化预算管理。具体政策建议为:一是不断完善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加强财政预算法治化建设。二是加强各项制度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我国财政体制,理顺政府间收支责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三是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提高宏观预测能力,并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加快推进项目支出标准建设,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四是进一步规范预算执行管理,规范预算调整流程,建立预算调整控制机制。五是优化制度设计,协调预算主体良性互动,完善预算监督体系,营造公开透明预算环境。六是强化绩效意识,将预决算差异纳入预算绩效管理。
穆澜[4](2021)在《山西省大气污染治理财政支出政策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经济建设得益于改革开放在世界范围内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如此快速的经济增长是依靠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取得的,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给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党中央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位置。习总书记提出:“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我们“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治理大气污染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任务。2021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概念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代表着对大气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山西省是煤炭大省,存在产业结构单一、以重型工业结构为主以及能源结构偏煤等现实情况,受大气污染问题困扰较严重,迫切需要治理大气污染问题。财政支出政策是政府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对于山西省而言,制定并实施合理的大气污染治理财政支出政策、提升财政支出政策治理大气污染的政策效应就显得十分的迫切和必要。为此本文研究山西省财政支出政策的大气污染治理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希望能够更充分地利用财政手段减少污染,推进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有效解决山西省大气污染问题。本文以山西省财政支出政策治理大气污染的政策效应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论证了运用财政支出手段治理山西省大气污染的必要性,其次,具体从节能环保支出、大气污染治理投资、政府绿色采购、转移性财政支出四个方面介绍了山西省大气污染治理的财政支出政策的现状。研究发现:总体来看,现行的财政支出政策较为充实且力度不小。山西省节能环保支出总体呈上升趋势、对废气治理投资较为重视,并出台一系列文件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以及对推广新能源汽车有着积极的财政补贴政策。但也揭示了在财政支出政策方面山西省存在节能环保支出的稳定增长性不足、大气污染治理资金的投资力度不够、大气污染治理相关的专项转移支付比重低、政府绿色采购规模小、绿色采购意识较落后的问题。然后,基于现状研究基础,本文探究财政支出政策是否对山西省治理大气污染有作用,如果有,其政策效应是否受到其他外部经济因素的影响。本文选取山西省历年SO2工业排放量作为被解释变量、节能环保支出政策作为解释变量,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及面板门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得出结论:(1)山西省节能环保支出取得了较好的大气污染治理效果。(2)节能环保支出的大气污染治理效应存在门槛效应,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消耗与城镇化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耗、城镇化率对节能环保支出的大气污染治理效应均具有单一门槛效应,产业结构对节能环保支出的大气污染治理效应具有双重门槛效应。山西省财政支出政策可在高门槛经济发展水平、低门槛产业结构、低门槛能源消耗以及高门槛城镇化率的条件下对大气污染治理产生更加积极的效应。继而,结合国内外大气污染治理的财政支出政策经验借鉴,为山西省大气污染治理财政支出政策的完善提供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参考。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和其他章节的分析得到了对山西省而言较为可行的政策启示:通过加大节能环保支出、增加大气污染治理投资、规范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优化有关大气污染治理转移支付制度以及充分考虑外部经济因素对山西省财政支出政策治理大气污染效应的影响来优化大气污染治理财政支出政策,提高政策效应。
管淑慧[5](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熊世清[6](2021)在《西藏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同时为社会的发展担负着重要的作用。我国高等教育由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的规模,随之出现高校在校生迅速增长,从教育统计数据获知我国大学生在校生人数由1999年的413.42万人增加至2019年的4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快速增加至2019年的51.60%。由此我国高等教育也从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教育。西藏(西藏自治区,简称“西藏”)受历史、地理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及其特殊性,高等教育相对于国家其他省份起步要晚,从无到有,自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的高等教育规模也呈现一定的增长态势。依据国家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19年西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7.65%,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但相对西藏的人口基数,已经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从西藏教育厅官网获知,2018年西藏高等教育财政支出19.34亿元,占西藏教育财政支出总额的8.44%,可见西藏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规模的不断扩大,伴随着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也呈现出大幅度增长。国家也开始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率问题,同时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也制定了相对应的考评机制和管理办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推行,经过十余年的不断实践,我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和机制也逐步完善。西藏也紧随国家的步伐,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考核方面也逐步形成了自身的体系和机制,同时考核体系中也对财政教育支出设置了相对应的可供选择和参考的指标体系。但针对初、中、高等不同层次教育的财政支出也没有单独的区分评价和考核,尤其是针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这一块,相关的学术理论深化研究也比较少,西藏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可以在现有考核评价机制下做进一步优化和研究。本文通过收集整理2012-2018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经费执行统计情况》的数据,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分析西藏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西藏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现状。参考西藏现有的针对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所列示的指标清单,结合西藏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层次分析法(AHP)的适用性特点,参考内蒙古现有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从支出结构、支出规模、支出效果三个层次筛选相适应的17个指标构建了西藏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结合17个指标对应2012-2018年的数据值构建的矩阵,尝试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西藏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进行实证分析,根据AHP实证得出西藏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综合评分,依据评分结果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优化性建议,为深入和细化西藏开展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王飞飞[7](2021)在《我国建立税式支出预算制度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税收优惠政策的广泛运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显着的激励效应。中共中央关于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1)充分发挥税式支出的积极作用,对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西方税式支出理论,希望借鉴西方税收优惠的管理经验,在我国开展税式支出管理工作。经过三十多年的理论探讨和试点酝酿,2020年5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财经委明确提出要“探索逐步建立税式支出预算制度”。(2)与此同时,自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众多有关税式支出的政策性文件,税式支出的规模越来越大。目前我国的财税管理实践中,在制定政府预算草案时并没有把税式支出项目列入财政支出预算的范围,依法进行审查和监督。根据全口径预算管理以及加快完善现代预算制度的要求,现阶段建立税式支出预算制度势在必行。本文首先界定了税式支出的内涵,阐述了税式支出预算制度的理论基础,并介绍了税式支出预算制度的目标。其次梳理了改革开放初期以来我国税式支出管理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我国近年来税式支出管理试点实践取得的经验成就,分析了阻碍我国建立税式支出预算制度的实际问题,即:尚未建立清晰预算架构、缺乏税式支出预算基础、尚未构建正规预算程序以及报告和绩效评价机制缺失,从定性角度分析建立税式支出预算制度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合理性分析,选取税式支出、财政补贴和相关控制变量,实证分析得出税式支出对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激励效应不如财政补贴明显的结论,对比分析出是由于税式支出的隐蔽性和预算制度的缺失导致,从定量角度分析建立税式支出预算制度的必要性。接下来在介绍美国、英国、加拿大税式支出预算制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他们在管理实践中有益的成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最后系统具体地提出税式支出预算制度的基本架构、夯实税式支出预算基础、构建税式支出预算程序等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两点:一是将税式支出从管理的角度上升到预算制度的高度,从定性和定量的双重角度说明建立税式支出预算制度的必要性。二是系统具体地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税式支出预算制度的政策建议,并设计了一套税式支出预算表。
赵雷[8](2021)在《地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河南省某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引入我国的20多年间,加强了资金支出透明度和预算约束力,提升了资金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率,但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何提升地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水平,对优化财政资金配置、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意义重大。之前国内很多相关研究,大部分只关注了宏观理论层面,而本研究则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进行了较多实际操作层面的研究与探讨。本文基于典型案例,对地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实际应用与落实中表现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针对性改进对策,以期提升地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运行水平,从而在推进财政数字化转型、落实“互联网+政务服务”要求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强化制度支撑、加快转型速度等作用。本文以制度变迁理论和政策执行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采用文献法与案例法两种方法展开研究。选取河南省乃至全国最早一批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地市——河南省某市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该市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重点调查分析制度实施背景、实施历程和主要措施、主要成效等内容,探究地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进行成因分析,以改善制度运行状况的实际操作层面为出发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研究发现河南省某市国库支付制度运行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传统模式导致支付成本高、风险高,但效率较低。现阶段财政资金支付各流程基本依靠人工核对数据、传递纸质凭证和加盖实体印章的传统模式,导致各环节运行的成本高、风险高,但效率较低。分析原因,主要是电子化程度不足,采用纸质单据的方式,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整理,工作效率比较低,还可能会出现信息反馈不及时等情况。其次,项目支出范围模糊、直接支付占比过高且后续监督乏力。一是项目支出的范围难以把握,某些项目的内容过于宽泛笼统,不够细化和明确。二是在项目支付方式之中,财政直接支付的占比过高。三是对项目支出的后续监督乏力。分析原因,一是预算编制不够精细准确。二是在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权限不合理的现象;三是缺乏有效的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最后,统发工资支付计划下达不及时,并存在“吃空饷”现象。一是工资计划下达不能及时到位,影响工资发放。二是财政工资统发甄别不足,存在“吃空饷”现象。分析原因,一是部分单位重视程度不够,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二是个别单位认识“不到位”,态度上“缺位”,造成了现实中的“错位”。基于以上研究,认为改善地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状况,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实施电子化改革的若干建议。一是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机制。二是建立电子凭证库,筑牢财政资金安全基础。三是建立自助柜面业务系统,打通支付电子化“最后一公里”。第二,改进项目支出管理制度的有关对策。一是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二是改变用款计划审核权限。三是制定资金支付方式划分细则。四是重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机制。五是执行机构“一转变,三调整”。“一转变”即角色转变,“三调整”是指业务流程调整、自有资金入账方式调整和实时监控规则调整。第三,加强财政工资统发管理的相关建议。一是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二是建立统发工资人员变动信息对接核查机制。三是优化统发工资业务处理模式。
赵艳荣[9](2021)在《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绩效偏差的影响因素及其治理研究 ——以G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为例》文中提出财政支出发挥着实现社会公平,展现政府权威的重要作用。在当前财政支出体系中,财政专项资金占据独特地位,尤其在平衡区域经济、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民生福祉等方面意义重大。然而,在当前财政运行结构下,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出现了诸多问题:专项资金目标的实现程度与预期差距大、资金使用管理不规范、资金使用效益不明显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的实际绩效未达到预期的目标绩效或理想绩效,即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存在“绩效偏差”。基于此,本文从整个财政支出过程出发,深入挖掘影响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绩效的具体因素以及内在关联,以期能为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绩效偏差的矫正以及支出整体效率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对G省2个市及其所辖8个县(区)的实地调研,对利益群体采取问卷以及深度访谈方式收集资料,利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的编码技术在Nvivo11软件上实现资料的分类与编码处理。通过对文本资料的深度分析,探究我国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绩效偏差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联,并给出具体的治理策略。研究结果表明: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绩效偏差产生的因素主要涉及以下五个维度:外部环境、预算编制、资金管理、组织实施和绩效评估。其中,外部环境维度是绩效偏差生成的催化条件,包含了自然区位、经济发展、政治环境、社会文化四个因素,经济发展是该维度的关键影响因素。预算编制维度是产生绩效偏差的前提条件,若处理不当易产生认知偏差;包含了行政体制、认知偏好以及绩效沟通三个影响因素,认知偏好是该维度关键影响因素。资金管理和组织实施维度是资金绩效偏差生成的核心阶段,处理不当会导致执行偏差;在此阶段包含动态管理、支出合规、部门协作、项目管理、宣传机制以及干部队伍建设六个影响因素,动态管理、项目管理以及干部队伍建设是这两个维度的关键影响因素。绩效评估维度是绩效偏差生成的重要阶段,若处理不好将产生评估偏差;包含了评估意识、评估主体以及评估指标三个影响因素。此外,认知偏差、执行偏差以及评估偏差三者间互相作用,叠加生成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绩效偏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探索性的提出了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绩效偏差的矫正策略,即加快发展,多渠道筹资;强化政策认知,平衡利益偏好;建立资金动态管理机制;构建全方位、多角度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平台;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及构建科学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估体系。本文对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绩效偏差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探索性地建构了专项资金支出绩效偏差的归因模型,丰富了已有研究。但条件所限,仅以G省2市8县区为研究样本,难免偏颇,因此,对影响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绩效偏差的各因素及其内在互动效应与隐性逻辑仍需进一步深度研究。
周超[10](2021)在《减税降费对地方财政可持续影响的研究 ——以J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6年以来,我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推动供给侧改革,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促发展、惠民生的减税降费政策,这项政策的实施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负担,促进地方实体经济的发展。然而,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随着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的持续推进,财政收支失衡的现象将愈加严重,如何在减税降费下保障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成为地方政府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以J省为例,从地方财政体系保障本土经济发展和本土经济促进地方财政增长两个角度,深入研究减税降费政策对J省地方财政体系的影响。论文首先研究了国内外学者对我国减税降费政策对各地各级财政可持续发展影响的文献,了解了国内外研究的角度和方法,树立了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列举了研究的方法。其次认真研究了我国中央地方两级财政体制形成与发展,厘清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联系与区别,中央和J省减税降费相关政策内容以及减税降费与地方财政的关系,对减税降费对地方财政收支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然后分析J省地方财政的现状和特点,对J省地方财政近五年以来的财政数据进行了分析,分析出J省地方财政的特点。再次通过数据分析,研究了减税降费对J省地方财政的影响。从减税降费对地方财政收入减少造成的,地方财力不足,越来越依赖土地财政等现象入手,分析出减税降费对J省地方财政不利的方面。从减税降费减轻实体经济负担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J省地方经济产业创新升级等情况反映出减税降费对J省地方财政有利的因素。作者最后提出了在减税降费下,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从地方财政科学制订预算、严格执行、事后监督等方面,提高地方财政执行落实的有效性。从积极培植地方税源,规范各项政府收费项目,优化营商环境等手段,努力提高地方财政收入来源。从严格控制不必要的财政支出,加强财政支出审批,科学高效承接高新产业布局等措施,积极压缩财政支出的规模。
二、浅谈财政支出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财政支出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对象 |
1.2.3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的研究 |
2.1.1 关于绩效管理的研究 |
2.1.2 关于绩效评价的研究 |
2.2 关于绩效评价体系与方法的研究 |
2.2.1 关于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 |
2.2.2 关于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 |
2.3 关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2.3.1 关于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的研究 |
2.3.2 关于评价指标体系方法的研究 |
2.4 关于彩票公益金的研究 |
2.4.1 关于彩票公益金管理的研究 |
2.4.2 关于彩票公益金制度的研究 |
2.4.3 关于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研究 |
2.4.4 关于彩票公益金审计的研究 |
2.4.5 关于彩票公益金绩效评价的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的一般分析 |
3.1.2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一般分析 |
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3.2.2 公共财政绩效管理理论 |
3.2.3 “5E”理论 |
3.2.4 成本效益分析理论 |
3.2.5 程序理论评价 |
3.3 本章小结 |
4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与使用现状 |
4.1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体系 |
4.1.1 管理政策 |
4.1.2 管理体制 |
4.2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筹集情况 |
4.2.1 销售情况 |
4.2.2 筹集情况 |
4.3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分配情况 |
4.3.1 分配政策 |
4.3.2 中央分配 |
4.3.3 地方分配 |
4.4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情况 |
4.4.1 中央集中使用 |
4.4.2 体育总局使用 |
4.4.3 地方部门使用 |
4.5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成效评析 |
4.5.1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贡献 |
4.5.2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特点 |
4.5.3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存在的问题 |
4.6 本章小结 |
5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系统构建 |
5.1 绩效评价体系的框架结构 |
5.1.1 绩效评价体系的系统分析 |
5.1.2 绩效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 |
5.2 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指导原则 |
5.3 绩效评价体系的目标 |
5.3.1 目标的含义 |
5.3.2 目标的重要性 |
5.3.3 目标管理的意义 |
5.4 绩效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 |
5.5 绩效评价体系的制度体系 |
5.5.1 绩效评价的法律规范 |
5.5.2 绩效评价的制度规范 |
5.6 绩效评价体系的组织体系 |
5.6.1 绩效评价的主客体界定 |
5.6.2 绩效评价的工作范围 |
5.6.3 绩效评价的工作程序 |
5.7 绩效评价体系的标准体系 |
5.7.1 评价标准分类 |
5.7.2 评价等级划分 |
5.8 绩效评价体系的方法体系 |
5.8.1 绩效评价方法概述 |
5.8.2 德尔菲法 |
5.8.3 文本分析法 |
5.8.4 系统综述法 |
5.8.5 模糊综合评价法 |
5.8.6 机器学习法 |
5.9 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
5.10 本章小结 |
6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6.1 预选评价指标集的构建 |
6.1.1 文本的纳入 |
6.1.2 文本分析步骤 |
6.1.3 结果分析 |
6.2 第一轮专家调研 |
6.2.1 调查问卷形成 |
6.2.2 专家团队选择 |
6.2.3 专家咨询结果 |
6.2.4 专家意见汇总 |
6.3 第二轮专家调研 |
6.3.1 调查问卷修改 |
6.3.2 专家咨询结果 |
6.3.3 专家积极系数和权威系数 |
6.4 指标权重确认 |
6.5 本章小结 |
7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
7.1 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
7.2 长三角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
7.3 本章小结 |
8 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实证分析 |
8.1 机器学习概述及使用意义 |
8.2 实证数据概览 |
8.3 非监督学习下的聚类算法及实证分析 |
8.4 监督学习下相关回归模型与实证分析 |
8.4.1 线性岭回归模型 |
8.4.2 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 |
8.4.3 决策树回归及树相关的模型 |
8.5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建议 |
9.1 论文主要结论 |
9.1.1 梳理了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与使用现状 |
9.1.2 规划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系统构建 |
9.1.3 构建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9.1.4 确定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各级指标权重 |
9.1.5 评估了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 |
9.1.6 探索了基于机器学习的科学评价延展性 |
9.2 对策与建议 |
9.2.1 政策制度层面:完善顶层设计、形成法制体系 |
9.2.2 意识认识层面: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共同认识 |
9.2.3 资金管理层面:明确责权分工、形成科学机制 |
9.2.4 资金分配层面:合理使用资金、科学分配方式 |
9.2.5 绩效评价层面:健全评价体系、完善指标体系 |
10 创新、局限与展望 |
10.1 创新之处 |
10.1.1 研究选题与视角的创新 |
10.1.2 框架系统和指标体系的创新 |
10.1.3 发展预测的创新 |
10.2 研究的局限性 |
10.2.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性 |
10.2.2 绩效评价数据获取的全面性 |
10.3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专家咨询评议表(第一轮) |
附件2:专家咨询评议表(第二轮) |
附件3:专家访谈提纲 |
附件4:机器学习与建模相关代码 |
附件5:学习经历与科研经历 |
(2)W市财政局预算支出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选题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文献评述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行政事业单位 |
2.1.2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支出 |
2.1.3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支出内部控制 |
2.1.4 内部控制有效性 |
2.2 理论概述 |
2.2.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
2.2.2 行政单位预算支出内部控制的内容 |
2.2.3 财政预算支出控制目标 |
第三章 W市财政局预算支出内部控制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
3.1 W市财政局基本情况 |
3.2 W市财政局预算支出内部控制整体情况 |
3.3 W市财政局预算支出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
3.3.1 预算支出编制内部控制现状 |
3.3.2 预算支出执行内部控制现状 |
3.3.3 预算支出调整内部控制现状 |
3.3.4 决算与预算支出评价内部控制现状 |
第四章 W市财政局预算支出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 |
4.1 预算支出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评价 |
4.1.1 方法介绍 |
4.1.2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
4.1.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1.4 设计有效性评价结果与分析 |
4.2 预算支出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评价 |
4.2.1 熵值法方法介绍 |
4.2.2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
4.2.3 运行有效性评价结果与分析 |
4.3 内部控制有效性总体评价 |
第五章 W市财政预算支出内部控制存在问题与措施建议 |
5.1 W市财政局预算支出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1 预算支出编制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
5.1.2 预算支出执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
5.1.3 预算支出调整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
5.1.4 预算支出决算与预算评价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
5.2 加强预算支出内部环境的具体措施 |
5.2.1 强化预算支出内部控制意识 |
5.2.2 严格实行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制度 |
5.3 加强预算支出风险评估具体措施 |
5.3.1 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
5.3.2 建立W市财政局预算支出风险评估机制 |
5.4 加强预算支出控制活动中的具体措施 |
5.4.1 制定项目预算支出进度计划表,深化预算支出差异分析 |
5.4.2 加强预算支出调整程序的规范性 |
5.5 加强预算支出信息与沟通的具体措施 |
5.5.1 审批制约制度 |
5.5.2 健全信息内部公开制度 |
5.5.3 改善上下级之间的纵向沟通 |
5.5.4 增强科室之间横向沟通 |
5.6 加强预算支出监督的具体措施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3)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思路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内容、框架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 预决算差异 |
1.4.2 预算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 |
1.4.3 预决算差异度 |
1.5 本文创新与不足 |
1.5.1 本文研究创新 |
1.5.2 本文研究不足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预决算差异的文献综述 |
2.1.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2.1.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2.1.3 文献评述 |
2.2 预决算支出差异分析的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官僚预算最大化理论 |
2.2.3 晋升竞争理论 |
2.2.4 政府预算管理相关理论 |
3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典型事实分析 |
3.1 一般公共预算管理的制度现状分析 |
3.1.1 预算编制的制度现状 |
3.1.2 预算执行的制度现状 |
3.1.3 决算审查的制度现状 |
3.1.4 结转结余的制度现状 |
3.1.5 其它相关制度现状 |
3.2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整体特征分析 |
3.2.1 全国层面 |
3.2.2 中央与地方层面 |
3.2.3 省级层面 |
3.2.4 部门预算层面 |
3.3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结构特征分析 |
3.3.1 全国层面 |
3.3.2 中央与地方层面 |
3.3.3 省级层面 |
3.4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区域特征分析 |
3.5 中国预决算差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5.1 法律体系尚不完善,立法层级不够高 |
3.5.2 制度建设缺乏系统性,调整差异较大 |
3.5.3 公共决策与预算衔接不畅 |
3.5.4 部门自由裁量权缺乏有效约束 |
3.5.5 预算管理不完善,预算执行监管不到位 |
3.5.6 约束机制不健全,未充分纳入绩效管理 |
3.6 本章小结 |
4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分析及成因研究 |
4.1 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分析 |
4.1.1 普遍性 |
4.1.2 不可预知性 |
4.1.3 非对称性 |
4.1.4 成因的多样性 |
4.1.5 适度性 |
4.2 中国预决算差异的基本判断 |
4.3 预决算差异的分析框架及影响因素分析 |
4.3.1 技术因素 |
4.3.2 制度因素 |
4.3.3 政策因素 |
4.3.4 经济因素 |
4.3.5 管理因素 |
4.3.6 主体互动因素 |
4.4 预决算差异管理的客观定位 |
4.5 本章小结 |
5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主体博弈分析 |
5.1 预决算差异的主体博弈概述 |
5.2 预算编制:支出部门与财政部门之间的博弈 |
5.2.1 支出部门与财政部门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
5.2.2 部门预算编制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
5.2.3 不完全信息两期序贯博弈(部门预算博弈策略) |
5.3 预算编制:支出部门之间的博弈 |
5.3.1 博弈特点 |
5.3.2 策略空间 |
5.3.3 模型的建立与推导 |
5.3.4 均衡分析 |
5.4 预算监督:支出部门与监督部门之间的博弈 |
5.4.1 博弈特点 |
5.4.2 策略空间 |
5.4.3 模型的建立与推导 |
5.4.4 均衡分析 |
5.5 影响因素分析与政策启示 |
5.5.1 主体博弈因素分析 |
5.5.2 政策启示 |
6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影响因素实证检验分析 |
6.1 回归模型设定 |
6.1.1 静态面板模型 |
6.1.2 动态面板模型 |
6.2 变量与数据来源说明 |
6.3 预决算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 |
6.4 预算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成因的实证结果 |
6.5 时空异质性分析 |
6.5.1 地区异质性分析 |
6.5.2 时间异质性分析 |
6.6 稳健性检验 |
6.7 本章小结 |
7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成因的贡献度分解 |
7.1 测度贡献度的基本原理 |
7.1.1 基于R~2的贡献度指标——夏普利值分解 |
7.1.2 基于方差分解和均值分解的MQ指数 |
7.2 预决算差异的贡献度分解 |
7.2.1 基于R~2的贡献度指标 |
7.2.2 基于方差分解和均值分解的MQ指数 |
7.3 预决算差异贡献度的内部动态分析 |
7.3.1 基于R~2的贡献度指标 |
7.3.2 基于方差分解和均值分解的MQ指数 |
7.4 时空异质性分析 |
7.4.1 地区异质性分析 |
7.4.2 时间异质性分析 |
7.5 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的主要成因 |
7.5.1 调整差异的成因分析 |
7.5.2 执行差异的成因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8 预决算差异的国际比较研究 |
8.1 美国 |
8.1.1 美国联邦政府支出预决算差异状况 |
8.1.2 美国预决算差异管理实践 |
8.2 日本 |
8.2.1 日本财政支出预决算差异状况 |
8.2.2 日本预决算差异管理实践 |
8.3 法国 |
8.3.1 法国财政支出预决算差异状况 |
8.3.2 法国预决算差异管理实践 |
8.4 国际经验及启示 |
8.4.1 健全法律体系,提高预算法治化水平 |
8.4.2 预算编制科学精细,预算执行规范有序 |
8.4.3 严控预算调整,强化监督问责 |
8.4.4 预算信息充分公开,提高预算管理透明度 |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研究结论 |
9.2 预决算差异管理的基本原则 |
9.2.1 坚持预算法定原则 |
9.2.2 坚持问题导向原则 |
9.2.3 坚持权责一致原则 |
9.2.4 坚持系统观念 |
9.3 相关政策建议 |
9.3.1 加强财政预算法治化建设 |
9.3.2 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各项制度有效衔接 |
9.3.3 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降低预算调整差异 |
9.3.4 增强预算执行规范性,严控预决算执行差异 |
9.3.5 完善预算监督约束体系 |
9.3.6 预决算差异充分纳入绩效管理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2016-2019年中央部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情况(59个部门) |
附录二:各国预算和决算相关数据 |
博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4)山西省大气污染治理财政支出政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
一、关于大气污染治理的研究 |
二、关于治理大气污染的财政支出政策研究 |
三、关于山西省治理大气污染的财政支出政策相关研究 |
四、关于治理大气污染的财政支出政策效应研究 |
五、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大气污染相关概念界定 |
二、大气污染治理 |
三、大气污染治理的财政支出政策 |
四、政策效应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公共产品理论 |
二、外部性理论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三章 山西省现行大气污染治理财政支出政策 |
第一节 山西省节能环保支出 |
一、山西省节能环保支出绝对规模分析 |
二、山西省节能环保支出相对规模分析 |
第二节 山西省大气污染治理投资 |
一、山西省大气污染治理投资规模分析 |
二、山西省大气污染治理投资结构分析 |
第三节 山西省政府绿色采购 |
第四节 山西省转移性财政支出 |
一、专项转移支付 |
二、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山西省治理大气污染的财政支出政策效应分析 |
第一节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
一、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
二、解释变量的选取 |
三、控制变量的选取 |
第二节 模型构建 |
第三节 数据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相关性统计 |
三、回归分析 |
四、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山西省财政支出政策对大气污染治理的门槛效应分析 |
第一节 研究命题的提出 |
第二节 模型的设定 |
第三节 门槛值识别 |
一、门槛效应检验 |
二、门槛值估计 |
第四节 门槛模型的回归结果分析 |
一、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门槛模型回归分析 |
二、产业结构条件下门槛模型回归分析 |
三、能源消耗条件下门槛模型回归分析 |
四、城镇化率条件下门槛模型回归分析 |
第五节 结果分析 |
第六章 国内外大气污染治理的财政支出政策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外大气污染治理的财政支出政策 |
一、德国治理大气污染的财政支出政策 |
二、波兰治理大气污染的财政支出政策 |
三、英国治理大气污染的财政支出政策 |
第二节 国内大气污染治理的财政支出政策 |
一、兰州市治理大气污染的财政支出政策 |
二、山东省治理大气污染的财政支出政策 |
三、江苏省治理大气污染的财政支出政策 |
第三节 启示与借鉴 |
第七章 优化山西省大气污染治理财政支出政策,提高政策效应 |
第一节 加大节能环保支出 |
一、建立节能环保支出长效增长机制 |
二、健全节能环保支出管理制度 |
第二节 增加大气污染治理投资 |
一、增加大气污染治理投资力度 |
二、拓宽渠道筹措大气污染治理资金 |
第三节 规范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
一、继续完善绿色产品的认证体系 |
二、增拓绿色产品的采购类别 |
三、增强绿色采购人员的基本素质 |
四、对政府绿色采购的相关监管制度进行全面提升 |
第四节 优化山西省有关大气污染治理转移支付制度 |
一、优化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转移支付 |
二、合理运用财政补贴 |
第五节 充分考虑外部经济因素对山西省财政支出政策治理大气污染效应的影响 |
一、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
二、优化产业结构 |
三、降低能源消耗 |
四、提高城镇化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5)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
3 结束语 |
(6)西藏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1.4.2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依据与绩效评价方法概述 |
2.1 西藏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绩效 |
2.1.2 绩效评价 |
2.1.3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
2.2 研究的理论依据 |
2.2.1 4E理论 |
2.2.2 公共财政理论 |
2.2.3 投入产出理论 |
2.3 绩效评价方法概述 |
2.3.1 专家评议与问卷调查法 |
2.3.2 主成份分析法 |
2.3.3 成本效益分析法 |
2.3.4 数据包络分析法 |
2.3.5 层次分析法 |
第三章 西藏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整体分析 |
3.1 西藏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分析 |
3.1.1 西藏高等教育经费结构现状 |
3.1.2 西藏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规模现状 |
3.1.3 西藏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
3.2 西藏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现状分析 |
3.2.1 西藏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现状 |
3.2.2 西藏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分析 |
第四章 西藏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
4.1.1 确保评价指标的真实性 |
4.1.2 确保评价指标的适用性 |
4.1.3 确保评价指标的合理性 |
4.1.4 确保评价指标的可行性 |
4.2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的类别与概述 |
4.2.1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结构类评价指标 |
4.2.2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规模类评价指标 |
4.2.3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效果类评价指标 |
4.3 构建西藏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4.3.1 西藏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结构类评价指标体系 |
4.3.2 西藏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规模类评价指标体系 |
4.3.3 西藏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效果类评价指标体系 |
第五章 西藏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AHP实证 |
5.1 AHP概述 |
5.1.1 AHP定义 |
5.1.2 AHP原理及适用性 |
5.2 西藏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AHP实证 |
5.2.1 指标层次矩阵构建 |
5.2.2 判断矩阵构建 |
5.2.3 判断矩阵各指标之间一致性检验 |
5.2.4 指标数据值矩阵无量纲化及绩效评分 |
5.2.5 AHP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优化性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优化性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西藏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我国建立税式支出预算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税式支出预算制度的理论分析 |
2.1 税式支出的基本内容 |
2.1.1 税式支出的内涵 |
2.1.2 税式支出的形式 |
2.1.3 税式支出的原则 |
2.2 税式支出预算制度的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公共财政理论 |
2.2.3 市场失灵理论 |
2.2.4 最优税制理论 |
2.3 税式支出预算制度的目标 |
2.3.1 政府预算制度的目标 |
2.3.2 税式支出预算制度的目标 |
第3章 我国税式支出管理的发展历程、试点经验与问题 |
3.1 我国税式支出管理的发展历程 |
3.1.1 税式支出管理的启蒙 |
3.1.2 税式支出管理的起步 |
3.1.3 税式支出管理的发展 |
3.2 我国税式支出管理的试点经验 |
3.2.1 建立政府领导的协同机制 |
3.2.2 规范纳入管理范围的项目 |
3.2.3 推行综合涉税管理的平台 |
3.3 我国税式支出纳入预算管理面临的问题 |
3.3.1 尚未建立清晰预算架构 |
3.3.2 缺乏税式支出预算基础 |
3.3.3 尚未构建正规预算程序 |
3.3.4 报告和绩效评价机制缺失 |
3.4 小结 |
第4章 我国建立税式支出预算制度的实证分析 |
4.1 选择税收优惠与财政补贴进行实证分析的合理性 |
4.1.1 税收优惠与财政补贴的预算管理差异 |
4.1.2 选择税收优惠与财政补贴进行实证分析 |
4.2 实证设计 |
4.2.1 激励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 |
4.2.2 变量选取和模型建立 |
4.2.3 数据来源和统计性描述 |
4.3 实证结果 |
4.3.1 回归分析方法的选择 |
4.3.2 计量模型回归的结果 |
4.4 实证结果的原因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税式支出预算制度的国际经验和启示 |
5.1 国外税式支出预算制度概况 |
5.1.1 美国的税式支出预算制度 |
5.1.2 英国的税式支出预算制度 |
5.1.3 加拿大的税式支出预算制度 |
5.2 国外税式支出预算制度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5.2.1 清晰界定税式支出的定义和范围 |
5.2.2 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税式支出报告 |
5.2.3 定期进行税式支出的评估和审查 |
5.3 小结 |
第6章 我国建立税式支出预算制度的政策建议 |
6.1 税式支出预算制度的基本架构 |
6.1.1 税式支出项目的鉴别 |
6.1.2 税式支出成本的估计 |
6.1.3 税式支出预算的性质 |
6.1.4 税式支出预算的编列形式 |
6.2 夯实税式支出预算基础 |
6.2.1 构建税式支出预算领导体制 |
6.2.2 法治化税式支出预算的内容 |
6.2.3 税式支出预算数据共建共享 |
6.3 构建税式支出预算程序 |
6.3.1 税式支出预算的编制 |
6.3.2 税式支出预算的审查和批准 |
6.3.3 税式支出预算的执行和审计 |
6.4 建立税式支出预算报告机制 |
6.4.1 明确税式支出预算报告目的 |
6.4.2 完善税式支出预算报告内容 |
6.5 建立税式支出预算绩效评价机制 |
6.5.1 构建完备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6.5.2 成立专业的绩效评价机构 |
6.5.3 确保有效的绩效结果应用 |
6.6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8)地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河南省某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
1 选题背景 |
2 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 国外研究综述 |
2 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 研究方法 |
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相关概念 |
1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
2 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
3 支付方式 |
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历史沿革 |
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的必要性 |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
1 制度变迁理论 |
2 政策执行理论 |
第三章 河南省某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概况及成效 |
一、某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背景 |
二、某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运行历程和主要举措 |
1 建立机构,明确职责 |
2 开设账户,规范支出 |
3 完善机制,加强监督 |
三、河南省某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的主要成效 |
1 预算执行程序得以规范 |
2 政府调控能力得到增强 |
3 财政支出更加透明 |
第四章 河南省某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问题与成因 |
一、河南省某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1 传统模式导致支付成本高、风险高,但效率较低 |
2 项目支出范围模糊、直接支付占比过高且后续监督乏力 |
3 统发工资支付计划下达不及时,并存在“吃空饷”现象 |
二、河南省某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问题成因分析 |
1 资金支付电子化程度不足 |
2 项目预算编制不细、权限不合理且缺乏绩效评价体系 |
3 单位对统发工资重视不够,财务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升 |
第五章 其他地市国库集中制度运行的经验及启示 |
一、洛阳、三门峡两地经验总结 |
1 强化信息化建设,提高自动化水平 |
2 严格规范化管理,加强制度建设 |
3 强化单位主体责任,促使自我管理 |
二、改善制度运行状况的启示 |
1 进一步深化电子化改革 |
2 完善项目支出管理制度 |
3 明晰使用单位,强化主体责任 |
第六章 改善地方国库集中制度运行状况的具体建议 |
一、实施电子化改革的若干建议 |
1 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机制 |
2 建立电子凭证库,筑牢财政资金安全基础 |
3 建立自助柜面业务系统,打通支付电子化“最后一公里” |
二、改进项目支出管理制度的有关对策 |
1 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 |
2 改变用款计划审核权限 |
3 制定资金支付方式划分细则 |
4 重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机制 |
5 执行机构“一转变,三调整” |
三、加强财政工资统发管理的相关建议 |
1 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
2 建立统发工资人员变动信息对接核查机制 |
3 优化统发工资业务处理模式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绩效偏差的影响因素及其治理研究 ——以G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述评 |
1.2.1 财政支出绩效 |
1.2.2 绩效偏差 |
1.2.3 财政专项资金问题与优化 |
1.3 研究问题、内容及结构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财政专项资金 |
2.1.2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偏差 |
2.2 理论基础 |
2.2.1 基于公共价值的政府绩效治理理论(PV-GPG) |
2.2.2 公共财政过程理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总体思路 |
3.2 研究方法选择 |
3.3 资料数据收集 |
3.3.1 选择研究对象 |
3.3.2 研究数据来源 |
第四章 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绩效偏差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资料分析过程 |
4.1.1 数据编码 |
4.1.2 编码过程分析 |
4.1.3 编码一致性和饱和度检验 |
4.2 理论模型构建 |
4.2.1 外部环境维度 |
4.2.2 预算编制维度 |
4.2.3 资金管理维度 |
4.2.4 组织实施维度 |
4.2.5 绩效评估维度 |
第五章 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绩效偏差的矫正 |
5.1 加快西部经济发展,多渠道筹措资金 |
5.2 强化财政专项资金政策认知,平衡利益偏好 |
5.3 树立即时管理的思想,建立资金动态监管机制 |
5.4 构建全方位、多角度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平台 |
5.5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
5.6 构建科学合理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估体系 |
第六章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与不足 |
6.2.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6.2.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位论文创新性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减税降费对地方财政可持续影响的研究 ——以J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的内容 |
1.4 研究的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2 中央地方两级财政理论与减税降费政策内容 |
2.1 财政理论形成和发展 |
2.2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和主要内容 |
2.2.1 我国财政体制形成与改革 |
2.2.2 我国财政体制主要内容 |
2.3 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理论 |
2.3.1 中央财政形成发展 |
2.3.2 地方财政形成发展 |
2.3.3 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的关系 |
2.4 减税降费与地方财政的关系 |
2.4.1 财政总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理论 |
2.4.2 减税降费对地方财政收支的影响 |
2.5 减税降费政策和内容 |
2.5.1 减税降费政策出台的背景 |
2.5.2 中央发布的减税降费政策主要内容 |
2.5.3 J省发布的减税降费政策主要内容 |
3 J省地方财政的现状与收支分析 |
3.1 J省地方财政近五年以来的现状 |
3.2 J省地方财政的特点 |
3.2.1 J省地方财政收入总量偏小 |
3.2.2 J省地方财政支出逐年较大增长 |
3.2.3 J省地方财政对中央转移支付需求增加 |
3.2.4 J省地方债务风险不断增大 |
3.2.5 J省地方财政资金未全部得到有效利用 |
4 减税降费措施对J省地方财政的影响 |
4.1 减税降费对J省地方财政积极的作用 |
4.1.1 减轻实体经济负担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
4.1.2 全面提振市场信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
4.1.3 减税降费推动J省地方经济产业创新升级 |
4.1.4 减税降费助力J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4.1.5 减税降费促进J省地方产业链完善 |
4.2 减税降费对J省地方财政消极的影响 |
4.2.1 J省地方财政收入增速下滑明显 |
4.2.2 J省地方财政支出较大增长 |
4.2.3 J省对中央财政的依赖性增加 |
4.2.4 J省对非税收入需求增长 |
4.2.5 J省地方债务风险急剧上升 |
5 促进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
5.1 进一步理顺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 |
5.1.1 建立健全完善的地方税收体系 |
5.1.2 逐步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 |
5.2 转作风提效能服务地方经济 |
5.2.1 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 |
5.2.2 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收费项目 |
5.2.3 着力扶持地方重点行业 |
5.2.4 制定地方经济长远规划 |
5.3 多重举措保障地方财政的运转 |
5.3.1 科学有效制定地方财政预算 |
5.3.2 加强财政支出的管理 |
5.3.3 盘活地方财政存量资金 |
5.3.4 适度增长地方政府债务 |
5.4 加强税务征管不断挖掘税源 |
5.4.1 继续优化纳税服务 |
5.4.2 税费并举同重加强征管力度 |
5.4.3 加强涉税数据分析深挖地方税源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浅谈财政支出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研究[D]. 霍圣录.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W市财政局预算支出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D]. 马轩.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研究[D]. 陈凯.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1(10)
- [4]山西省大气污染治理财政支出政策效应研究[D]. 穆澜.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5]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6]西藏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D]. 熊世清. 西藏大学, 2021(12)
- [7]我国建立税式支出预算制度研究[D]. 王飞飞.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8]地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河南省某市为例[D]. 赵雷. 新乡医学院, 2021(02)
- [9]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绩效偏差的影响因素及其治理研究 ——以G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为例[D]. 赵艳荣. 兰州大学, 2021(12)
- [10]减税降费对地方财政可持续影响的研究 ——以J省为例[D]. 周超.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标签:财政支出论文; 绩效评价论文; 公益金论文; 预算执行论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论文;